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退避三舍的拼音)

80酷酷网    80kuku.com



鲁国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冬天,楚成王率领大军以及陈退避三舍的拼音、蔡、郑、许等仆从国的军队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宋成公派遣大司马公孙固向晋国求援。晋国重臣、军队的首脑、高层贵族等纷纷劝说晋文公出兵救援宋国,元帅先轸对晋文公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意思就是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正在此时!晋文公于是决定救援宋国,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城濮之战就此爆发,也由此拉开了晋楚两国百年争霸的序幕。城濮之战实际上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多国战役,参战国不仅仅是晋国、楚国两个国家,通过复杂的政治谈判跟暗中的纵横捭阖,先后参战的国家有晋国、楚国、秦国、齐国、宋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等,在加上一些主要大国的附庸国,基本上囊括了当时中国境内的所有国家,可以将其比喻为是两千多年之前的世界大战。战争爆发之初晋国采用了围魏救赵的战略,虽然当时这个成语还没有出现、魏国跟赵国先人还只是晋国内的普通贵族,但是这并不妨碍晋国实施这个战略,具体的操作就是不直接去救援宋国,而是进攻臣服于楚国的卫国、曹国,如果楚国北上救援卫、曹,那宋国的包围自然不攻自破。这个战略跟“围魏救赵”几乎如出一辙,而时间上还早了好几百年,所以“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真是不太恰当啊。鲁国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正月,晋军伐卫,正月初九,攻占五鹿,卫成公向楚国求援,然而一直到了二月,楚国的援军都没有出现,于是卫国人赶走了自己的国君,然后向晋国投降。随后晋国再接再厉,于三月初八攻破了曹国都城陶丘。然而楚国并不理睬晋国的军事行动,继续围攻宋国都城商丘。楚国之所以对晋国采取放置play,是因为楚国国君楚成王不想北上,他不想北上的原因自然不是因为没有暖气北方太冷,而是因为当时晋国已经通过政治手段拉拢了秦国、齐国,鲁国当时虽然并未直接参战,但是身为“礼仪之邦”自然是不可能亲近楚国这个“蛮夷”的,这样一来,中国北方的主要大国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反楚联盟。所以当时楚成王的策略是力图避免与这个多国盟军交战,集中兵力吞并宋国,那样无论是继续跟晋国开打还是通过政治谈判获得更多的利益都将游刃有余。然而陈浩南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时候老大虽然想过安稳的日子,但是无奈下面的小弟总是不安分,楚军中对楚成王的”绥靖“策略不满的大有人在,其中以令尹成得臣最为激进。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基本上相当于后世的丞相,只是权柄更重。成得臣,字子玉,在《左转》中关于他的记载有不少,古文好的可以去看看,总之很厉害就是了。成得臣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是无奈正牌老大不想打仗,于是成得臣派遣宛春为代表,去跟晋文公做PY交易,内容大致上就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balala晋国必须撤出卫国与曹国,然后楚国才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大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balala。对于宛春带来的这个提议晋文公表示十分的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虽然买卖不成,晋文公对于宛春还是十分的热情的,表示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吃顿饭再走吧,然后让元帅先轸给宛春安排了一顿丰盛的——牢饭,简单的说就是晋国不仅拒绝了楚国提出的和平协议,还把楚国的谈判代表关起来捡肥皂去了。扣押谈判代表这种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当然了晋文公可不是川普大统领那样随心所欲的领导人,这些行为是有计划的在刺激楚国,逼迫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可能生怕楚成王是属神龟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刺激楚国人,晋国还搞了新花样:晋文公派人找到了卫国和曹国国君,表示愿意让他们各自回家继续过日子,过去几个月的事情就当没有发生过,条件嘛也很简单,只要发表一份声明表示自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再跟着楚国混了就行。这俩流亡在外的难兄难弟自然是感激涕零,立即毫无节操的背弃了跟楚国的盟约,虽然那上面的墨迹可能还没干。消息传回楚国之后全军上上下下立刻沸腾了,虽然当时的中原王朝视楚国为“蛮夷”,但是由于畏惧楚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那些中原的“礼仪之邦”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鄙视楚国,最多再加上一点嘴炮,像晋国这样不顾外交礼仪而扣留楚国使节的行为,已经是赤裸裸的挑衅了,再加上新收的两个小弟也背叛了,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都被晋国人抖了个遍。面对汹涌的舆论,楚成王不得不向主战派妥协了,成得臣随即解除了对宋国的包围,北上与晋国决战。于是,在使用了无数的阴谋阳谋之后晋国终于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把时间拉到成得臣率领楚军北上的五年前,当时的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带着先轸、狐偃、赵衰、介子推等人在全国各地流窜,这一年盲流重耳来到了楚国,楚成王热情款待了他们一行人。然后有一天楚成王问重耳,兄弟啊这些天来我天天请你吃饭喝酒大保健,将来你要是发达了打算怎么报答我啊?重耳的回答被记录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翻译一下就是将来如果咱们两个在战场上干起来了,那么我一定后撤三舍,一舍是三十里,“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鲁国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四月初一,当成得臣率领的楚军进入曹国的时候,晋文公以兑现当初的诺言为理由,从曹国都城陶丘后撤了九十里,驻扎于卫国境内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之所以后撤,当然不是因为他坚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鬼话,而是逼不得已,因为当时成得臣率领的楚军数量众多且士气高涨,为了避其锋芒晋文公才选择了战术性的撤退,而以当年的事情作为退兵的借口也可以避免士气低落,能够在不利的条件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这也是能成霸业者的共同点吧。然而退避三舍毕竟不能把楚国人累死,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的晋文公还必须要想办法解决一直追到城濮城外的楚军,顺便说一句,楚军当时的兵力大致是晋军的两倍,是什么让晋文公终于下定决心在城濮跟楚国死磕,请期待下一篇——表里山河。

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是什么?(退避三舍的拼音)(图1)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