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的好处与坏处(上网课的好处和坏处五条)

80酷酷网    80kuku.com

网课在2020年新冠疫情特殊情景下,成为最安全的上学方式,2021年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文件,要求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体现了线上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但宅在家中,网上学习,热闹一年有余,也充分暴露了其中的利与弊: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1 利之一: 打破时空局限,提高效率

网课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宅在家中,即可完成上课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用浪费去上课耽搁在路上的时间和奔波之苦,省时省力,效率大大提升。而对于在家上网课最令家长和学生受用的,就是课程能反复回听,听不懂反复学,比之线下课程更能保证学习效果。

在家上网课,让家长有了对孩子学习状态的进一步了解,以前在学校,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状态,需要找老师了解,粗疏而不直观。在家上课,家长只要认真观察,多点时间,就能真实地了解到孩子的学习进度和状态。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2 利之二:提升有效选择,针对性强

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报网课,除了方便外,网课教育资源丰富也是重要原因。名师课等优质资源,在线下很难覆盖到所有地区,但网课则给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了接受名师教学的可能性。

由于AI智能的加入,网课的资源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更高,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薄弱部分学习和强化。而那些兴趣广泛,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学习更多感兴趣的课程,更好地提升自己。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3 利之三:停课不停学,保证进度

新冠疫情虽然已经在中国得到了有效的扼制,但国外疫情汹涌,输入性病例并未完全控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疫情仍然有一定的风险,而局部地区出现疫情的可能性,也是网课存在的有利之处。

网课是当下特殊情况下,保证学生学业进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这已经被去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网课在疫情停课期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学生的学业进度不受影响。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4 利之四:提升学习兴趣,开阔眼界

网课的老师,有很多是年轻的老师,他们适应网络教学,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与孩子们能建立起共鸣。孩子们喜欢的一些网课,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丰富有趣,多样化,有的把知识点设置成动漫形式,有的结合游戏的过关设计来引导孩子深入学习,课程的设计能抓住孩子的心理,从而很好地提升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5 弊之一:互动难,无法保障教学效果

网课上,学生与老师互动难度加大,互动时不能面对面,一方面,虽然有视频或音频的互动,老师也不能及时地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反应情况,以此推断吸收程度,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在网课上也限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更多地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

另外,网课一般都是在家上,在家庭这个干扰和诱惑因素极多的环境下,对学生的专注力和自制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有的家长不能陪着孩子,而学生本身年纪小,自制力差,没有监督,更容易走神,听课效果不好。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6 弊之二:内容老套枯燥,让学生反感

现在学校要求老师讲网课,但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师,并没有网课的教学经验,甚至对上网也非常不熟练,只是简单地把线下上课的内容搬到网上,上课只是重复讲课本和PPT, 而班主任则只关心定点打卡、穿校服,宣誓等形式化内容。

这样上网课,学生只会觉得一方面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另一方面过于形式化,让人起反感,从而使网课的初衷变了味,不仅浪费的学生的宝贵时间,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甚至不受学生的欢迎,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7 弊之三:诱发电子产品迷恋,影响健康

学生上网课,一天不只一门课,每门课上下来,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间可能长达7、8个小时,头晕目眩、疲惫不堪是常态,同时长时间面对电脑、平板、手机屏幕,对孩子的视力也有较大的伤害。

另外,现在的网课都是基于一些平台和系统,开发者、经营者在网课平台上,通过硬广、软广等方式谋取更高的收益,而广告监管不严,一些游戏、娱乐和未成年人不适合的内容推送,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不仅没有好好学习,反而逐步养成了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沉迷。

网课很火,4利4弊慢慢说

08 弊之四:要求多,网课普及仍有难度

网课,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软硬件兼备,才能保证网课的顺利进行,因此,对设备和网络都有一定要求,而一些多媒体课堂,对设备、系统、网速的要求会更高,这些要求,对于中国许多贫困地区和家庭,无疑是增加了负担。疫情期间有的贫困地区孩子为了上网课,冰天雪地还要到山上或高处寻找信号,就是对网课弊端的一个提醒。

另外,网络对人的要求也较高,特别是对教师的要求,中国有许多传统型的教师,对网课不太熟悉,包括软件操作使用,网课形式变化等,都需要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