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大学生将现身泉州

80酷酷网    80kuku.com

  □核心提示

    蛋糕能订制,衣服能订制,大学生也能“订制”?

    7月17日,黎明大学“专业素质建设会议”如期召开。学校6个系的主要老师和泉州部分企事业单位代表聚集一堂。记者从会议上获得确切消息,今年秋季,黎明大学决定在本校7个专业中试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据介绍,此前,黎明大学已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计划将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会计与审计(公司理财)、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工程监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外贸英语列为首批7个试点专业。此举的实施,意味着泉州将在今年秋季,出现首批“订单式”大学生。

    其实,大学生也能像蛋糕与衣服一样事先订制,这在国内早已不是新闻。为企业“度身订造”大学生,目前在安徽、河南等地一些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中已有尝试,而且相关各方普遍叫好。

    但在泉州,这却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黎明大学自然也就成了泉州高校中第一个吃螃蟹的。

    因为不甚熟悉,所以才有疑问:“订单式”人才培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模式?会不会像订制出来的衣服一样合用人单位之身?能确实达成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赢的局面吗?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全解读

    “订单式”VS传统教育

    课堂、书本、老师……传统的学校教育总给人这样的印象。老师讲的知识点,学生应该“照单全收”,传统教学固然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可产生的问题也不难看到:所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知识面不够。

    “订单式”培养是以学生为本,是普通教育上的专业深入,旨在考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限度下,要学些什么东西才能适应毕业后要马上接触的工作。“这是一种培养方式的改革,有些企业有特殊的要求,我们把以后企业要培训的内容提前放到学业里面培训;教学上和实践接轨、和企业接轨。”黎明大学经管系老师易晓明说。

    “订单式”VS企业委培

    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教育成本由谁出。企业委培是企业承担主要培养费用,而“订单式”培养,学生还是照原来应该支付的学费支出,其他多出的支出由学校支付。

    另外,企业委培合同具有的法律效力要强于“订单式”培养,我培养你,你就必须为我企业服务,而且为企业服务的年限一般都比较长;而“订单式”培养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意向,是就业双向选择的提前进行。

    “订单式”VS一般实习

    现在社会上很多企业为有“姻亲”关系的学生提供实习报告鉴定,学生甚至都没有踏入过企业一步。即使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否与用人单位达成日后的就业协议也影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态度。所谓“自己的孩子比别家的亲”,不能确定学生以后是否与本企业发生关系,企业就抱着让学生随便学学看看的态度敷衍应付。而对于“订单式”培养学生,首先,这种实习培训没有给企业增加很大的成本,企业不用发工资,能够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最多也就是在食宿方面补贴一下;另外,这种培训也节约了以后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上岗培训时间和成本,企业自然会在实习期对学生“多多关照”,并交代下具体任务,使得“订单式”培养学生能比普通的学生学到更实际的东西。

    “订单式”之概念

    简而言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由企业参与,和高校一起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在这里,企业是需求方,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和高校一起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

    

    “订单式”之优势

    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生源,生源的生命力在于就业。据介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

    黎明大学招生办余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一方面是泉州民营企业大呼“招工难”;另一方面是等待就业的大学生四处碰壁。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已经非常有必要,这对学校自身发展、学生就业,以及企业用人都大有好处。

    余老师认为,“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被企业预订了,这样既可以减少企业对学生招聘、培训的成本,为能事先保证学生就业,等于双方都吃下了“定心丸”。尤其是一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家里供他们念书也不容易,如果大学几年,都没办法换来满意的就业,那还有谁愿意把钱投在教育上?

    据了解,黎明大学每年的招生数虽不算多,但每年的就业率都很高。今年春节至今,全校30多个专业平均就业率已在90%以上,很多专业已是供不应求。此次开设“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7个试点专业,也全都是热门专业。

    有企业界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的好处,还在于缩短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增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情感,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将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7月17日当天,来黎明大学参加“专业素质建设会议”的泉州一事业单位负责人也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从人才紧缺专业着手,如果这些专业能办得好,对政府也是一种贡献。

    一些在校大学生也表示,平时他们想着法子勤工俭学,一方面是为了零花钱,另外更重要的是想获得一些实践经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对他们来说,因为事先和企业有协议,也就有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

    

    “订单式”之顾虑

    怎样才算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企业的用工环境?这些都是未知数。事先签订的协议有产生事后变故的风险,在协议中如何明确约束机制?这些显然构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顾虑。

    黎大招生办陈副主任说,想降低风险,有个办法,就是事先对企业和学生进行过滤。合作的企业,社会声誉要好,最好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同时,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学校所设的专业要对口才行。

    “选择‘订单式’学生,我们一般要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之后才向企业推荐,考察内容包括综合学习成绩、实际能力等。”

    泉州某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的姚副总也认为,当一个员工对企业已经产生离开的心理时,企业再勉强留住这个员工,对企业的工作进展也是不利的,正所谓“留住了人留不住心”。因此,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对于这种协议的有效性都难免存在顾虑。

    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黎明大学目前正在着手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也就是如何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意愿,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其中包括违约责任的制定。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校既是组织者,又是见证方。

    更大的顾虑则来自于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泉州的发展条件是否成熟的质疑。泉州某高校颜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谈“订单”还为时过早。因为泉州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用工环境不容乐观。一回她的学生到南安水头一开发区实习,没几天,学生们都觉得又苦又累,干不下去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能吃得了苦的不多,到企业第一线,大概没有几个能坚持到最后。

    

    “订单式”之成本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包括师资和设备在内的教育成本必然增加。

    比如,同样是市场营销的专业,就有服装、石材、汽车、食品等更加细化的营销。这样,一个班就可能要再细化成几个小班,虽然学生接受的基础学科差别不大,但是选修课程的范围要比以前广很多。也就是说,如果原本一个系只需要开设20门科目,“订单式”培养,却可能要扩大到40门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选修的课程多了,选修的学生就少了。可是老师却少不了,上课需要的场所不能少。

    再比如说,企业的培训要求一种特殊的软件,可能这种软件在学校已有的设备中是不存在或者是不能运行的,学校就必须购买更新的设备来满足教学要求。

    这部分钱到底由谁来承担?

    按照协议,学生经过校方和单位的双重选择后,在自愿的原则下签订“委托培养协议”。被下“订单”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教育成本,由校方负责;在企业所发生的培养费用则由校企双方协商分担。换句话说,学生只需负担正常就学的学费部分。

    黎明大学的洪福校长说:“这是一种高尚的公益事业,是不应该以盈利的多少为目的的。”问题是,表面上由校方承担的这部分额外负担,最终会不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