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20万职位结构性短缺 熟练工闹“春荒”

80酷酷网    80kuku.com

  

  现状:20万职位空缺,东莞劳动力市场闹“春荒”

  “以往这个时候,每天都会有二三百人围在工厂大门口求职。现在连十个八个都没有!”老方是东莞一家台资鞋厂的厂长,一脸的焦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春节一过,公路上到处是拿着行李的外来民工。我们就得上路‘堵’汽车,只要是到东莞的车都查,没有东莞就业证就不让进。可是,从2001年以后,来的人越来越少。春节后到各个站点一看,基本上没有盲目逗留的民工,一下车就各有目的地,各自分散了。外来工流动基本上都是有目标而动。”在劳动部门工作了20多年的东莞市劳动局职业介绍中心主任罗自强体会颇深。

  但是,事情也有另一面:春节刚过,东莞、惠州、深圳、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纷纷反映缺工。东莞劳动部门介绍,其实缺工现象前两年已经开始出现,从去年9月到今年,缺工现象更加突出,超过20万人的规模。

  方厂长说,他所在企业从去年9月份开始缺人手,主要缺素质高的熟练工人。按手头的订单,现在厂里缺500名女工,没有办法,只好延期交货。

  在不少职业介绍所的招工信息中,记者也看到多数鞋厂、电子厂填写的招工数少则一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技能、性别、行业等因素造成结构性短缺

  20万劳动力的缺口究竟缺在何处?东莞市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宁康认为,目前是结构性短缺。

  “经验”、“熟手”、“熟练工”,这是在东莞各职介所密密麻麻的招工信息中最为一致的要求。其实,不光东莞缺熟练工,惠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也纷纷反映缺乏技术性劳动力。

  据了解,东莞市对熟练工需求占全部用工人数的73%。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东莞市劳动局对全市260万名在档外来工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过去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民工比例超过50%,而现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外来工比例在东莞达到了77%。

  同珠三角其他城市一样,东莞劳动力市场也表现出对女工的需求量非常大、缺口更大。据介绍,在东莞的外来工中,男女比例为1∶3;在过去更容易招工的时候,这个比例约为1∶6。“细心、坐得住”是企业喜欢女工的主要原因。不过,罗自强估计,今后男工所占比例还会上升。

  服装、鞋帽等行业同电子、IT等行业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差异,造成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分布不均。在厚街镇的一家劳务市场,记者遇到从河南来东莞打工一年多的王燕萍。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在鞋厂、玩具厂、电子厂工作过。她告诉记者,这次到劳务市场,就是想重新到电子厂打工,那里工作轻松、环境好,一个月可以拿到1200元左右,可鞋厂最多只有800元。这对于初中都没毕业的她来说,“很满意了”。不少鞋厂坦陈,电子企业对鞋业用工的冲击很大,电子企业更容易招到工人。

  原因:“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已成过去,民工流向不再单一

  伴随广东企业猛然惊呼“缺工!”过去“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打工潮单一流向被打破了。

  “长三角地区的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加上不少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加快,就业机会增多,造成外来工向华东和西部地区分流。”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珠三角劳动力短缺的宏观背景。

  语言、气候和生活习惯使得很多在广东打工的民工没法形成地域认同感,当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很容易“弃广东而去”。

  东莞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宁康证实:“以往来自湖北、安徽的工人很多,如今,只有临近的广西、湖南依然是广东民工的主要来源。”

  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许多民工留在本地。这种现象在广东本省就有反映:

  元宵节一过,来自海丰县梅陇镇的小袁迫不及待地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到家乡。梅陇是远近闻名的首饰加工镇,该镇95%以上的首饰业工人都是本地人。

  广东省河源市春节后举办的第一场招聘会上,5600多名城乡青年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称心工作,而往年都要外出打工。

  另外,有关人士也分析,目前外来工多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生,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一代,客观上数量就少。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来工是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为主,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在广东站稳脚跟,就能带出四五个兄弟姐妹。

  生产企业订单大增,需要大批劳动力

  张先生是一家国际知名品牌驻东莞的品管人员,他认为目前劳动力短缺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大。与张先生的公司一直合作的几家工厂因为十分忙碌,“以往是加工厂给优惠条件找我们要订单,现在光是送到工厂的订单就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经济统计数据能为张先生的判断提供最有力的说明。东莞去年外贸出口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8%,GDP同比增长19.5%,增幅创近5年新高,增速继续保持广东第一。劳动部门预计,外省劳动力在广东就业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未来3年可能净增225万人。

  据悉,东莞很多职业介绍中心已与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劳动部门、中介组织联系,希望在3—4月用工旺季来临时,缺口不会像现在这样大。

  趋势与对策:新一代外来工不愿多加班,情愿多“充电”。劳动时间的减少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在东莞一家职业介绍所,记者见到来自江西赣州的农村青年龚云山,24岁的小伙子已经在东莞工作两三年,在企业作仓库保管员,每月工资有900多元。但一到休息日,他就到职业介绍所看看有没有别的机会,有时候也上网浏览一下人才网站。出乎意料,他的目标工资只要七八百元就够了,“最想的就是业余多学点东西,不要加班,工资够用就行。”小伙子业余时间在学电脑,“在工作岗位能不能得到认同,能不能更有发展前途比现在拿多少工资更重要。”

  据罗自强介绍,东莞80%的打工者年龄在17—25岁,新一代的打工者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有了更多的想法。他们希望通过充实自己并逐渐改变处境来获得更高报酬。此外,他们的流动性也更大了。外来员工主体的变化,导致劳动力在行业和地区间的结构性短缺,劳动时间的减少又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一场变革正在悄然进行:福利开始同外来工联系到一起

  珠三角企业亟需的高级技工工资在4000元上下,而一般的农民工月收入在六七百元左右。目前,工资仍然是影响外来工流向的主要因素。所不同的是,外来工已不太计较眼前的一分一毛,更在意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最终能够给予的机会。大企业、工作环境好、有升职前景,很有吸引力。

  一家台资企业的厂长表示,为了留住和获得更多技能型人才,他说下一步可能要增加工资和福利。

  “福利”,这个仿佛只是国有企业职工专利的词在采访时多次传入我们耳中,尽管目前落实情况并不乐观。企业开始考虑:要不要给农民工以工人待遇?要不要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市民待遇?这说明了变革在悄然进行:怎么让外来工真正从农民变成市民。

  地方政府认为,改善外来工生存与生活环境,才能留住他们

  从限制外来工、忽视外来工到提出改善外来员工生活环境——外来工与本地人比例达到3∶1的东莞市正在回头审视这一群体的价值和意义。

  以收入为例。从一开始的350元最低工资制,到后来增加到380元,东莞市最低工资标准现在是450元,这在某些企业那里却成为“最高工资线”。劳动部门正加紧调查编制各种工种和技术岗位的指导性工资,让劳动者和企业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衡量标准,引导市场推动提高外来工工资水平。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说到外来打工者,这里的领导干部都不提“外来工”,他们叫“外来员工”,一字之差,体现了他们对这个群体的认识和认同。在最近一次对东莞人均GDP计算时,这个城市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都被计算在内。

  越来越多的东莞人认识到,如果撇开这个600多万人的群体,157万本地人口的城市谈何发展?正如一位专家所言,以前农民工一直生活在城市边缘,后来看到了他们的价值,城市才开始接纳农民工。市民、政府都经历了一个从消极应对到积极运作的过程。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