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思变时刻:这个冬天特别冷

80酷酷网    80kuku.com

  

  这个冬天特别冷?
 
  “今年就业形势糟透了。大家都心灰意懒,过完年了才会有新的招聘会,希望那时会有机会。”孙华坐在记者对面?眼色中闪着一丝无奈。

  孙的专业是人力资源,她是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研究生。人力资源作为人大的名牌专业一向风光十足,皇帝女儿不愁嫁。即使是在去年,首届扩招后的大学生面临如期而至就业压力,满城争说“大学生就业难”,他们学院的学生也没为就业发愁过。

  不过,“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去年这时候,师兄师姐们手中基本上都有了至少一个offer(单位签约合同),即使有些不签的,也是在挑挑拣拣,指望能碰上更好的用人单位。但是,今年我们60来位毕业生,有去向的恐怕是个位数。”她告诉记者。

  对于应届毕业生们来说,今年的冬天尤其寒冷。

  教育部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在10月份的一次高校工作会议上透露,2004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比去年增长68万,达到空前的280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继续大幅攀升,突破340万;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

  北京的形势更加严峻。据央视调查,2004年,北京市各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超13万。目前,北京市市属单位上报的用人需求为48000个,尽管考虑到中央机关、驻京部队、外地驻京办等单位用人需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每年我都为学生的就业工作头疼不已,但今年特别严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她在北京一所高校负责就业工作。

  不过,一些高校老师认为将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一味推卸给大学扩招并不公平。

  “前不久,我刚刚给我们的同学开了一次招聘讲座,大概60~70人,全部是研究生。大学扩招后的学生怎么会这么幼稚?满脑子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对月薪的预期普遍太高,一提目标都是8000以上,这怎么可能?而且大家普遍就觉得北京最好,当我想问问,有谁可以接受去别的地方就业,居然全场近70人只有2人表示如果工作机会足够好,愿意离开北京,而且还必须是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地方。”人大的李老师告诉记者。

  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长期被封闭在学校内,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学校、社会也不鼓励大学生的冒险精神,致使学生们对前景有过高的期望,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地方;另外一方面,高校普遍缺乏专业人士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长期忽视毕业生就业这一重要环节。

  来自企业的人士也有深有同感。

  “实际上如果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愿意来我们这里工作,月薪普遍有3000元以上。顺德非常缺乏人才。”顺德希贵电器的一位副总告诉记者。“奥康也很缺人,近几年一直在高速发展,尤其现在正在面向海外市场拓展业务,大量职位空缺,薪水给得并不低,可是仍旧很难吸引大城市的优秀毕业生。”来自温州的著名制鞋企业,奥康集团老总王振滔表示。

  可是,毕业生们也自有难处。

  “其实与前段时间比较,大家现在的心理预期都下来了,我个人认为月薪4000是可以接受。但也不能太低,否则花了好几万读书,本都收不回来。有两个原因我不愿意离开北京,一、如果其他同学都留北京,就我去了外地,面子也挂不住;二、大城市资源相对集中,机会也多。不说别的,每年全国得拿多少钱来给北京修桥建路,我想机会总会有的。”北方交大的一位研究生表示。

  走向大众教育

  1998年11月,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和夫人左小蕾,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在信中他们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

  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中,大学是一个好的事业前途的“敲门砖”。这种观点极其不对。本质上,中国人的就业观念必须改。美国大学生能去餐馆端盘子,能去开出租车,中国大学生为何就不行?”汤对记者说。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大众化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这在发达国家很普遍,也将是我们必须正面应对的一个必然趋势。

  香港人力资源研究学会主席张诗棂先生对此表示赞同,他介绍说,近年来,香港本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要从基层做起,而且竞争比较激烈。他认为,这种形势,并不是说香港的就业环境不好,而是国际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正常阶段,只要应对有方,是可以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

  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雷庆认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们国家包括自考、电大在内的大学入学率约为15%。他说:“15%是个分界线,标志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所以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必须改变。不能老拿以前的毕业生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毕业生,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不可能一样。”

  汤敏认为:“即使是菲律宾,它的大学入学率也达到31%,泰国是35%,从菲律宾的人均GDP约800美元左右,而我们现在差不多1000美元了,接近泰国。经济增长率来说,菲律宾百分之三点几,泰国百分之五,都是我们的一半以下。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国家,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它的GDP跟我们差不多,经济规模跟我们差不多,它的大学入学率是我们的两倍到三倍呢?为什么在它的经济里头能够容纳这么多大学生就业,而我们刚刚达到了15%,就显得好像大学生过剩了呢。我做了些研究,我的结论是目前大学生并不是过剩,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市场是完全可以容纳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甚至更多一些的大学生就业,都是可以容纳下来的。”

  “实际上,高校扩招是影响不了清华、北大这样一流重点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但是它会向下挤占其他低一些档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从而引发社会矛盾。这里就有个问题,我们定位于研究型的约100所高校,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学术研究,追求的是高层次的目标,所以强调的不应该是扩招。经过扩招后的高校,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就像是社会各个层面都很需要人才,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应该给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更大发展空间,这样,高校扩招与就业问题才并行不悖。”雷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