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高管执掌外企兵团(二)

80酷酷网    80kuku.com

      有能力就要“秀”出来
   
    邹武兵:上海迪尔建设设备租赁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邹武兵的职业经历很简单。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隔年便去了美国攻读MBA。1996年毕业后,被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迪尔公司录用。2000年,被总公司派往上海组建租赁公司。总结7年貌似平淡的职业生涯,邹武兵告诉记者:“作为外企的职业经理人,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指望别人来夸奖你,能力才是生存的资本。”
    
    1996年,邹武兵向老板建议开拓中国的设备租赁市场。为了论证可行性,他回国调查,今天上青岛,明天去宁波,没日没夜地工作,返回美国后,顾不上圣诞节放假,他赶写出了报告。“老板当时很惊讶。其实,有些事比如说加班,有时你不用刻意去表现,别人就会知道。有时你会有回报,有时没有,这并不重要,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态。”
    
    邹武兵的报告获得了老板的认可,这份报告也为他开创了一片崭新的职业天地。他说自己不会刻意地为自己创造机遇,但一直在储备能量,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就能把握住。
    
    邹武告诉记者:外企的工作环境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人际关系简单,同事之间只是简单的工作关系,因此工作受人情的影响比较小,相对较公正。外国老板不会因为与你的私交好而刻意提拔你,或优待你。二是外企的总经理或董事长不会直接管理公司事务,比较注重中层骨干力量,特别是对待公司决策问题,外企老板不会独断专行,他们会听取中层主管的意见。
    
    外企的薪酬、福利政策,相对宽松的人际环境,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应该是比较有诱惑力的地方。但是,由于很多外企的跨国总部都设在欧洲、美洲或世界其它地区,中国的业务只是公司业务总量的“冰山一角”,所以即便是中国分支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对公司的整体性参与也是很有限的。同样,涉及到一些决策领域的事务,即便你很有想法,很想把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做大、做强,怎奈那毕竟是外资企业,决策权掌握在洋老板手里。即使你能力再强,经验再丰富,最终也不可能坐上第一把交椅。这就是外界所说的“玻璃天花板”,对于本土高管而言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这种现象往往不是因为歧视造成的,更多的可能是文化差异。
    
    跨国企业的领导人对中国的了解常常限于媒体的报道,所以跨国公司总部制定的一些战略决策,有时候并不适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完全按照总部规定做下去,企业在中国市场就不会达到业绩目标。经理人的位子显然也就坐不长(这也是一些外企频频更换经理人的原因)。如果能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上传到总部,并影响总部对中国的战略,我认为那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在外企,能力是第一位的。身为高管一定要肯学习、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与认同。不是说外企绝对不要关系,关键是要妥善处理好上、下属之间的关系。身处外企,一定要低调对待自己的业绩,做得好是应该的,做不好就是你的问题。
   
    把事情做好最重要
   
    周剑波: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人事行政总监
   
    在人们的眼里,外企经理人很风光,但外企经理人的位子不好坐。
    
    作为一个外企经理人,有很多事情不是他自己所能控制和决定的。在这里,没有人手把手地告诉你应当怎样做。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背后是对人的创造性的高度要求。
    
    1991年,周剑波从同济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一家国有单位。一年后便跳槽到一家中美合资制造企业。两年后进入美国优利计算机有限公司,后来又就职于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均担任人力资源经理。虽然有在不同外资企业任职的经历,接触过不同的企业文化,周剑波却认为,外企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环境宽松但工作强度大,注重业绩(或能力)不认人。
    
    2001年4月,机缘巧合,周剑波加入了刚刚在中国落地的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毕博管理咨询,担任大中国区人事行政总监。凭借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周剑波很快和公司管理高层一起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我觉得外企的明显优势,在于它不会束缚高层主管的想法,任何一个高管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只要可行,就能得到采纳。同时,公司会给予每个员工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不会论资排辈,资历、学历在这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你的才华,以及你能否顺利完成公司给你设定的目标。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就一定会得到赏识与重用,会有晋升的空间。在外企,你的能力是与职位的高低、薪水的多少成正比的。”
    
    “外企的工作压力又是任何高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拿着高薪、坐着高位自然要比员工多操心。作为公司的人事总监,肩负着为公司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重任,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如果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就是你的“失职”,压力非常大。忙的时候,经常是“空中飞人”,甚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办法,这就是身为外企高管的宿命。比起高管们的付出,老板更关心的是能否找到合格的人才?业绩是否提升?结果怎样?因此,社会上人称外企高管是高成本的赚钱机器,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
   
    中国高管成功的关键
   
    比尔(美国人):波士顿培训技术公司 中国总裁
   
    中外企业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异。在美国你可以用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维来管理企业,而在中国管理企业不仅要用脑,更要用心,因为你不用心的话,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心。
    
    中国与美国的工作关系也有所不同。美国人的处事原则是能用钱搞定的事情是最好办的。你的能力强,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花再多的钱也会聘请你;如果你表现出色,加薪很正常,升迁更是理所当然,公司还会送你股票期权,栓住你的心。美国企业里的许多高级职员一般不会轻易离开公司,并非他们对公司多么忠诚,而是因为他一旦离开了这家公司就得不到股票等利益了。美国企业不仅仅用利益留人,严格地讲是用机制留人,公司管理全部按规章制度执行,哪个环节出问题就在哪个环节解决。中国人讲感情,重情谊,这跟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力是不一样的,与中国员工一起工作要投入更多的个人感情。现在中国企业里比较流行的“感情留人”,在美国企业是绝对行不通的。
    
    中国经理人虽然很聪明,但缺乏主动性,总是被动地等着你去安排工作。这也许是中国人的习惯。美国人则不同,你是公司的一员,有权力发表你的意见。例如在开会时,我会先提出问题,然后谈我个人的看法。问有没有意见,大家都不说话,我就指名道姓叫他们说。有趣的是他们指着自己的鼻子反问我:“是叫我吗?我没有意见。”每一个人都有思想,怎么会没有意见呢?这说明他们对这件事根本不关心。要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公司来经营,这才是一个优秀员工的素质。
    
    美国人做事很实际,确定方案后马上执行,不行想办法也要做。但是,很多中国经理人的想法是一旦计划实施出现困难,便想办法改变计划,这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双方的配合与不断的沟通,沟通是理解的桥梁。我认为,作为跨国公司的中国经理人,不能简单地把公司总部在全球的策略拷贝到中国,而要根据中国国情推出很多与全球不同的做法,这才是中国经理人事业成功的关键。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