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论:新型软件人才需要什么能力?

80酷酷网    80kuku.com

      软件人才匮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如何铸造大批合格的软件人才呢?软件教育应遵循软件人才成长的规律,并根据软件学科的性质、软件生产的方式和软件产品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以市场规  
律为指导,合理安排软件教育的社会资源。

软件人才成长有规可循
    软件产业是当前公认的朝阳产业,但软件人才却是这个热点产业的一大瓶颈。困扰国内外软件产业的普遍问题是:软件开发队伍不稳定,在高素质、高层次软件人员中尤其显著;高学位软件人员的职业成就和所获得的报酬未必比低学位同龄人高,有时还低于同龄人。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当然有软件人才紧缺而造成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软件人才成长规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次,传统软件教育落后于软件生产的发展速度。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软件人才成长的规律呢?首先,软件生产是强脑力劳动,需要进行抽象思维、构造性思维,以及大量准确的细节记忆。软件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劳动能力逐渐下降,尤其是记忆能力。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文化素质也随着阅历的积累而提高,兴趣也往往从软件实现技术转向文化内涵较丰富的系统设计。因此,他们自然地要求更高的职位。

    一种好的软件教育的体制要能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全过程的帮助。在英美等国家,以软件产业人员为培养目标的教育都尽量缩短学校教育周期,如计算机硕士学位教育的学制多为1年;而许多程序员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会重新回到学校接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教育,或参加其他形式的培训。

“八面玲珑”的软件学科
    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法不能背离软件学科的特点。总体上说,软件学科的特点有:


    ● 实践性与理论性:软件学科的理论性表现为它建立在一系列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如数理逻辑、形式语义学、泛代数、计算数学等,并提出了一系列以软件为研究主体的理论,如软件工程理论、软件方法学、软件语言学等。然而,当前软件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多为软件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用性仍然是评价软件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可以说软件学科在实践性和理论性这一对矛盾上较偏向实践性。由于这一特点,要求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干能力。

    ● 成长性与成熟性:软件学科的成长性显著,成熟性较低,具体表现在软件学科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涌现,长期被软件科学界认同的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软件学科中所占的比重小,“知识淘汰率”高。因此,在成长性与成熟性这一对矛盾中,软件学科的成长性占主导地位。这一特点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所以,软件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习能力。

    ● 经验性与客观性:软件学科的经验性明显地超过了客观性。因此,软件学科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以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作为主流。是否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适当加以应用是软件人才的一个关键素质。因此,软件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软件人才培养注重创造能力。

    ● 文化性与科学性:软件学科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同时,软件也是人的思维的产物,也是信息处理的工具,是帮助人们思维的工具。软件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不可避免地受使用者、开发者等的人文因素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软件越来越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体现出其文化性。它不仅要继承传统的历史文化,为当前文化现状所接受,而且它还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创着信息时代的新文化。因此,软件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

    ● 交叉性与纯粹性: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了广泛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现象,出现了许多所谓的交叉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软件学科更具有领域边界较模糊、研究方法受多学科影响等交叉学科的特征,尤其是近年来,软件学科中出现了研究领域迅速扩大,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多彩的趋势。在交叉性和纯粹性这一对矛盾中,软件学科明显地倾向于交叉性。

    ● 实用性与抽象性:软件学科的抽象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软件学科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实用的技术,并获得实用的产品。实用性无疑是当前软件学科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成败的主要评判标准。以高度抽象的手段去获得高度的实用性也许可以说是软件学科在实用性与抽象性这一对矛盾上统一的方式吧。这要求软件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求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培养什么能力?
    从软件学科的特点来看,软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教育不可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是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课外自学的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追求业余爱好的时间?在国外一些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多数采取“2小时讲课+2小时课堂实习+6小时课外自学”的时间安排,虽然听课的时间与国内多数大学的学生相比较少,但所学的内容并不少,虽然学习的成绩难以比较,但是,国外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的水平似乎也并不低。

    在强调能力全面的高素质软件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基本规律,而不切实际地把软件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在培养全面具有这些能力的天才上。如果我们把培养大批能够胜任软件生产的合格人才作为软件教育的主要目标,那么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软件生产需要什么人才,这与软件生产的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软件生产所经历的几种典型形式如表所示。


    上述软件生产形式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软件开发工作的分工愈来愈细,从而对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由较广泛变得较专一,软件生产已不再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专利”了;第二,软件生产形式的变化不是新形式完全代替旧形式,而是新形式的生产技术建立在旧形式的生产技术基础上。因此,软件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宽广扎实的基础与精湛的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即要避免“全能式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不能采取“专业培训式”的实用主义态度。值得指出的是,协作、交流和组织能力在软件生产中日益重要,以成为软件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开发什么软件决定了软件开发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软件可以大致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系统软件的开发需要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辅以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解;应用软件的开发则要求具有大量的应用领域的知识和适当的软件生产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www的迅速普及,计算机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未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软件教育必须注重软件人员的文化素质。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需要开发大量的软件以实现信息化。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是不可能只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来完成的,必须有全社会的参与。因此,信息技术与软件教育还必须坚持普及与专业相结合的策略。国内外在信息技术和软件教育中这类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初等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学位教育中开展双学位教育和跨专业学位教育,在成人教育中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等等。总之,软件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社会需求量是巨大的,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分配软件教育资源,不具一格地办软件教育,而不只片面地追求学位教育。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