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在哪里(惠城区老街)

80酷酷网    80kuku.com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图/殷汉林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7月23日版面图

当前,惠州正加快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构建“2 1”现代产业体系。在《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惠州就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其中生命健康产业上,惠州希望其发展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十四五”期间中医药产业初具规模。

在惠州谈起中医药产业,绕不过葛洪,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提供了灵感来源,他居住的罗浮山,也素有岭南第一山、道教名山、中药圣山等美誉。

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中记述:“粤东有四市,一日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亦日洞天药市。罗浮故多灵药。”“洞天药市”给惠州留下了丰富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葛洪内丹养生、罗浮山风湿膏制作技艺、罗浮山凉茶制作技艺、惠州邓氏神农凉茶制作技艺等。

本期《惠州文脉》将从传统医疗类非遗入手,解剖此类非遗文化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服务于惠州市“2 1”产业建设。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车间内,工人正对百草油进行包装

百年非遗走出“深闺”

现下正是“三伏天”,广东人在养生避盛暑的同时,驱虫防蚊也是日常“大工程”,不少广东人手中,都会有一瓶“百草油”,其制作工艺是惠州市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评审专家认为,罗浮山百草油能够入选 “国家非遗名录”,在于其继承了数千年中医药理论及道家养生文化,同时代表着南药中药制剂的高品质。

葛洪作为岭南医药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其创建的很多中医理论及古药方实践至今影响深远,百草油就是其中之一。据史书记载,葛洪在罗浮山采集百草,炼得一种芳香液体,葛洪称之为“百草药油”。由于其具有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等功效,对于治疗各种风毒、湿毒、热毒、暑毒引起的一系列病症有奇效,深受岭南百姓欢迎,流传有“百草精华百草油,百姓良药百姓求”的说法。

《惠州市志》载,上个世纪70年代初,广东罗浮山国药前身——— 广东罗浮山药业有限公司在保留原传统处方、工艺、包装特色的基础上,遵循古法,用现代技术制成今天的“罗浮山百草油”。

“百草油看起来虽小,但其制作流程十分复杂。”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陈新泉告诉记者,百草油是由68味中草药提取的百草精和11种植物精油配制而成,需要经过配制、灌装等72道复杂工序。每天工人们将各类经过检测处理的药材倒入药液提取罐,先用茶油低温浸泡15天,提取药液,然后分离、过滤、浓缩,再混合以8种植物精油和3种结晶体,清香晶莹的百草油才基本成型,整个炼制过程至少需要30天。

陈新泉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相关设备、技术改造,其中引入了52套6吨装的中草药多功能浓缩提取设备,保证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浓缩率。“一瓶百草油出厂,从原材料、百草精、配制液、单一油类、半成品和成品等六大环节都要检测,每个环节又涉及数十种中草药,因此每件成品都会有数百次质量检测。”

夏季,喝凉茶祛火也是广东人必备,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它是广东、香港、澳门地区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的饮料,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在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的黄家塘老街,有一家名为“邓氏神农”凉茶铺,墙上镜框装裱着一幅幅功效图,门口一排的大茶壶,铺子后面不断在煎熬着的草药,走进店铺,即可闻到飘散在空中的各种凉茶味……2015年2月,邓氏神农凉茶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项目。

传承人邓忠环告诉记者,邓氏神农凉茶,是东江流域凉茶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根据邓氏族谱记载,宋庆元五年(1199年),邓氏先祖邓志斋从闽汀州府连城县石壁都禾口村,迁居粤潮州府辖程乡(今梅县松口)。邓志斋擅治疑难杂症,常用药救人,人称“太乙老人”,他的邓氏神农凉茶配方也一直沿用至今。

在黄家塘老街,邓氏神农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店”,街坊邻居间达成了“上火就喝神农凉茶”默契。近几年,在惠州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邓氏神农凉茶也逐步走出“深闺”,参加“夜色惠精彩”、“非遗圩市”等活动,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它。邓忠环表示:“明显感觉到年轻面孔增多了。”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百草油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百草油制作需要72道复杂工序

紧扣大生命健康产业

不仅是邓氏神农凉茶,放眼惠州市的非遗,都在主动对接市场,或通过线下展销,或走进直播间,多方展现非遗魅力。

随着文旅市场的火热,非遗对接市场时怎么争取更大的空间展现其魅力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近期“非遗 文旅”在这场讨论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院长戴斌指出:文化遗产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动能,非遗要重归当代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重构功能、重建价值。

《惠州市志》中记载,1979年以前,来惠探亲、观光的旅游团队多喜欢采购惠州梅菜、博罗酥糖、罗浮山百草油等惠州土特产品,游客购物要到食品公司等门市购买,随着经济发展、游客的增多,购买需求上升。1992年,景点、景区开始设点经营旅游物品,把个体商户吸纳到相对固定的区域销售,增加经营品种。1999年,市旅游局批准首批5家旅游定点购物单位,开始在市区设立定点购物商店,以满足游客旅游购物的需求。由此可见,“非遗 文旅”这一发展脉络由来已久,且潜力巨大。

“每到一个地方旅游,我都会想着带些有地方特色的手信送家人朋友。”惠州市旅游达人余女士表示,非遗手信是她每趟旅程的首选。

作为探访亲友随手携带的礼物,手信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馈赠,更是文化层面的传递和交流。“手信产品卖的是文化,不是单纯的商品。有文化输入,游客才会产生记忆点,激发购买欲。”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研究员刘汉新表示,没有故事的产品很难称之为手信,游客选购手信送礼,往往希望留住到过某一个地方的记忆,传递来自旅途的特别祝福和念想。因此,打造手信品牌一定要注重与特色传统文化、历史内涵、乡土风情等结合。刘汉新表示,惠州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手信产业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去年,惠州市开启岭东雄郡手信工程评选活动,罗浮山百草油、风湿膏药等传统医药类非遗产品入选50强。2021年2月6日,惠州首批惠州手信旗舰店、网红店及精品店于春节前后陆续揭牌开业,这类非遗产品也相继搬进店内展销。

据惠州手信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手信产品底色都饱含惠州文化,不少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在挑选手信时都会询问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广之旅粤港澳游总部常务副总经理苏颖珊表示,非遗手信融进旅游线路,既丰富了旅游供给,同时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品牌黏度。“当前惠州正在打造‘2 1’产业,其中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就是大生命健康产业中重要的一环,这类非遗文化传播开来,也能够助力惠州这一产业品牌的建设。”惠州市非遗中心主任袁学欢说。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邓忠环正在采集药材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百草油在展会上备受欢迎

【文脉走向】

借力“非遗 ” 打造新康养

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并印发的《广东省“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方案》,广东正在加快非遗生态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非遗旅游目的地,挖掘“非遗 研学”“非遗 康养”“非遗 演艺”“非遗 文创”“非遗 民宿”等市场潜力,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放眼广东,“非遗 康养”已然成为岭南大地上的新热潮,2021年5月24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全国中老年网联合发布了《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下简称《康养蓝皮书(2020)》)。记者梳理发现,按时间长短划分,旅居可划分为候鸟式旅居、社区式旅居,其中,候鸟式旅居为随着惯常居住环境的四季变化而前往气候条件更为舒适的区域进行旅居,包含暖冬旅居康养和避暑旅居康养。按区域分布来看,康养强县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因素是南方地区发展康养市场的优势。

旅居康养包括田园旅居、疗养旅居、文化体验旅居以及依托长寿自然资源如森林、海洋、温泉或其他特色资源旅居。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康养条件优越,夏季拥有巽寮湾、双月湾、小径湾等滨海避暑旅居胜地,冬季又拥有十字水、尚天然等温泉资源,条件优越。

同时,《康养蓝皮书(2020)》提到,中医药康养旅居以我国传统中医文化或中草药资源为核心,开发中医理疗、药膳养生、中草药种植、中医知识讲座等项目。

由此看,惠州具备打造中医药康养旅居的多种条件,开发潜力大。事实证明,惠州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7月21日,“愉悦龙门 泉养一夏”龙门县第三届温泉节暨首届“龙门十三汤·三伏浴”启动仪式在南昆山大观园生态度假区举行。

广东省旅游协会秘书长蔡涛指出,龙门县温泉旅游业经过综合旅游、健康产业的发展转型,逐步理清旅游板块、森林资源和温泉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龙门十三汤”这一区域性品牌联盟,对区域温泉产业规划、温泉康养、生态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融合和创新。

龙门县副县长邬淑娴告诉记者,龙门县首次在三伏天举行温泉节,立足于“康养 中医药”元素,主打冬病夏治养生概念,创新推出“龙门十三汤·三伏浴”产品,将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别样的养生体验。近年来,龙门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生态优势,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康养旅居高地为目标,聚力发展全域旅游。聚焦文、旅、养、医“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带,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康养、精准医疗、健康数据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全天候、全季节温泉康养旅游体验体系。

基于此,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教授分析,若是惠州的康养温泉能与当地优质的传统医药类非遗结合,或可成为非遗传承的突破口。他表示,惠州目前正在打造生命大健康产业,这个产业理应涵盖方方面面。他建议,研学康养是可以尝试打造的方向,按照模式可分为研学户外营地和文化类研学旅游。研学户外营地指的通过自然景观观光、野外生存、探险体验等方式,提供课程学习、线路游览、食宿接待等服务;文化类研学旅游以本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教育为资源,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访问高校、体验传统或少数民族特色的技艺和节庆等活动形式,提升研学者对各地文化的认识理解。他认为:“无论是哪一种模式,中间都可以融进当地丰富的非遗知识,或可借助VR、AR、3D或4D等高科技手段向研学者提供观看或体验服务,让游客在泡温泉之余多了一份娱乐,还可以实现当地非遗文化向外传播扩展的效果。”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科研人员在忙碌

「惠州文脉·创想」跨界找寻契合点 融入大生命健康产业蓝海

邓忠环正在捡炼药材

【文脉观察】

“非遗 ”旅游 更要“打动人心”

文化遗产是过去的文化遗存,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过去,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随着工业文化和网络时代的崛起,如何赓续非遗文化成为社会的焦点。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苏小燕表示,这一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供给“打动人心”的旅游产品,增强文化遗产的体验性。她认为,要将其蕴含的深厚内涵及价值传达给人们,关键是要实现“情感互动”。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这是业界在破解非遗传承难题达成的共识,也是最大的难题。早在2012年2月中央下发的《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了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项目 传承人 基地”“传承人 协会”“公司 农户”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促进其良性发展。

基于此,笔者认为,打造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基地,是提升学生群体对文化遗产认知度的切入口之一。惠州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3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22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74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156项。若是能够将某类非遗项目融进研学中,广大中小学生在欣赏惠州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祖先留下来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何尝不是一种突破?

其实,惠州在这上已有小规模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能够全方位铺开,问题主要集中在非遗项目分布过于分散,不能集中展示,效果弱;相关部门负责引非遗项目入景区,却未能够在非遗传承人与景区中建立良好的沟通等。

倘若惠州能够强化“传承人 协会”模式,建立专门的非遗集散地,给予专项运营资金,由专门的团队打理,定期由负责人牵头前往景区进行非遗研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非遗展演、互动项目,通过文创设计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纪念品,规模化、系统化地引非遗项目入景区,打造非遗活态传承,既提升游客对于目的地文化的体验和认同,也能提升地方群众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播度,这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林海生)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