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之路——一位“海归”寻求创业的心路历程

80酷酷网    80kuku.com

  

  邓华是一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因为打他从事商业活动以来,还几乎没有亏过本。以至于朋友们戏言:他这人没有别的本事,就是能赚钱。

  但是这一次,邓华却碰上了也许是自己30年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战。他正在忙于名为“北京超网软件公司”的筹建中,现在已是“万事俱备,只欠资金”了。而真正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他甚至已经坦言,如果在今年10月底之前还不能融到资,他就将彻底放弃这个项目。虽然这已经耗费了他一年半的宝贵时间。

  在邓华眼里,这是一个庞大而宏伟的商业设想:“北京超网软件公司”是以开发、销售无线网络仿真规划、优化软件为主业,兼营网规、网优咨询服务的高科技公司。他的奋斗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立足于中国无线通讯产业,面向全球市场,力争使公司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网络仿真规划、优化等无线通讯软件的主要供应商。

  不过,要想在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仍处于低潮时,说服那些日益谨慎的投资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从邓华学生时代的创业经历追溯,我们或许能够明白他今日不顾一切要将这个项目进行到底的原委。

  “坚持”两个字怎么写?

  在与邓华的接触过程中,你会发现,他做事的热情似乎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某些特质。事实上,他在大三时就已经开始与人合伙创办公司了,这让他很早就在同龄人中显得有些“另类”,以至于他很难在同龄人中找到知音。

  “也许我的经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我父亲是中国最早经商的一批人,我从小就对经商很感兴趣。大学时,虽然我是学计算机的,但是那些枯燥的财务书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晚上就在床上点着蜡烛看。”邓华这样告诉记者。

  大三时,20岁的他与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人(应算是中国早期的“海归”)创办了一家系统集成公司。“我没有钱,主要负责技术。公司做得很一般,比预想的要差。主要还是自己经验不足。”

  大四时,时间更充裕,他选择了一家正规的小型外企做销售,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转变(原来创办的企业他还有股份)。当时他手底下有两个人。

  等到他毕业后,才真正独立运营一家企业。从1996年开始,直到2002年,一直在做系统集成。这是一家小公司,最高峰时也就是20多人。他只是一个股东(占40%),大股东经常不在北京,他主要负责公司管理。虽然每年也能赚一两百万元,但是从发展角度来说,他并不满意。

  为了寻找一个好的产品,他从2000年开始来到欧洲,去了英国、法国、葡萄牙、德国等国家。当时找了几个项目,但是经过论证后都被否决。后来他都有些丧失信心,只想踏踏实实读点书,因为自己“不能老这么晃着了”。这样他在英国又接着读了一个计算机硕士,而现在的这个项目就是他在读书期间跟他的导师张博士在一次无意的言谈中偶然发现的。

  一向对商机很敏感的他,开始深入了解这个项目,心中也逐渐有了一个蓝图,并在公司运营、技术、市场这三方面四处物色人才。

  “这几年我在欧洲找项目,对我人生的影响很大。今年,我通过爬山这件事,对人生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因为天生的原因,我的心脏有些小毛病,医生建议我最好不要爬山。但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是热爱爬山的人,他一直鼓励我。现在,我一周至少要去爬三次香山。能否爬上去,不仅仅在于你的体力,更重要的是你的意志。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坚持’这两个字应该怎么写。谁会花一年半时间去做一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我能坚持下来,尽管这期间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对于面前的困难,他要凭借“坚持”走下去。

  马不停蹄的洽谈

  回国后,他一直在与投资人接触。上周五,他刚参加完中关村国际孵化器公司组织的一个投资会议。在赴会之前,他很低调,但没想到投资人对该项目的热情出人意料。
 
  “投资人之所以对我的项目感兴趣,我认为,从技术本身来说,它填补了国家空白,含金量高。从商业角度看,这是一个高门槛。另外,我们团队的配备也比较齐全。”对于自己的项目,邓华的信心一直很足,这也是他之所以敢在目前风险投资处于低谷时逆市而上的原因所在。

  那天在投资见面会上,总共是6个项目,从下午两点至5点,到第5个项目结束时,大家都很累了。但当他的项目出现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其实他并不在本次会议邀请之列,因为受邀企业必须是入园企业,而且是法人单位,这两点他都不具备。但这个项目打动了园区有关部门领导,才有了他参加这次会议的机会。那天为了在台上给投资人做10分钟的陈述,他在家里将内容练了10多遍。

  “这就像在商场买东西,如果售货员使劲向你推介某种商品,你可能会产生反感情绪,反而不会购买。周五那天,我就刻意回避去跟投资商换名片。因为如果他们认同这个项目,自然就会跟我联系。如果他们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他们拿着你的名片也没用。”邓华的话里隐含了自己看问题的哲理。

  不过,他知道,投资人感兴趣只是一个好的开端而已。随后,他与投资人进一步交换了意见,并向他们提供了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他们在看商业计划书的同时,会有很多问题需要与他随时沟通,由他给他们答疑。然后他们需要去深入评估他的项目,包括技术、团队等方面;如果顺利,这一关过了,接下来,将会考虑具体的操作问题。其中重要的是财务计划。项目的每笔开支怎么回事,钱花在哪里,都应该有个计划。

  低潮中凭什么脱颖而出?

  在目前IT行业处于低谷时期,邓华这次回国融资的胜算究竟有多大呢?他的项目是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这本应是普通投资人回避的领域。但是他却认为, IT行业已经在开始慢慢复苏,尽管它复苏的脚步有些缓慢。也就是说,在一个行业处于低谷时选择进入,其成本往往是最低的。比如说人力成本,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来吸收较高素质的人才。

  “我的项目主要是为下一代通讯做的,因此根据我们对市场的判断,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内这块肯定要上的。这是建立在我们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的。从趋势来说,不管将来叫3G还是4G,无线通讯行业还是要发展的,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现阶段的水平。这样,我们的软件就会有机会。”

  至于何时发展3G,谁都没法给出一个时间表。这也是他的项目风险所在。“但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环境上去看。一是从整体的国际环境看,二是从中国的环境看待。现在发放3G牌照的步伐已经加快。我会根据国家的政策,随时调整我前期准备的节奏,尽量做到未雨绸缪。就目前我的判断,我们启动这个项目不是早了,而是晚了。因此,我现在必须抓紧时间做,否则我只能将这个项目放弃掉。”

  回国后,一些朋友劝他,不要融这么多钱,少融点(比如说两三百万元),先将投资人套住,然后慢慢地他们就会将钱带过来。因为只要投资人与你绑在一起,上了同一条船,他们就会与你一起去找第二家投资人。“我知道这些朋友的话也是出于好心,但是我觉得应该有个职业道德的问题。这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了。我首先应该要为投资人负责;其次,我要对团队中的每个人负责,因为他们都是舍掉了很多利益才来到这个团队中。”

  邓华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外人来看,他的公司做得很好。他采取的办法是,先画一张“饼”,然后到一定阶段就“卸磨杀驴”,其财富积累非常快。但是在这方面,邓华一直与他持不同意见,在他看来,名誉是至关重要的:“一些人融资的目的就是圈钱,我的目的是做事。如果我现在就看到了与投资人的矛盾,那么就没有必要做这件事了。因为我现在可以很轻松找到一份年薪50万以上的工作,何必要费这么大劲呢?”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海归”回国寻求创业的艰辛。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创投业处于低潮时期,一个项目究竟靠什么来打动投资人?是项目的技术含金量,市场前景,团队能力,还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对于邓华和他的项目,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