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创业玄关之一

80酷酷网    80kuku.com

    描述:一个以刚刚创办、立足为本的中小企业,超越自身可控的盈利模式,追逐不切实际的营运利益,一味求大求全,企图快速功成名就,但实力不足从而置自身于危机边缘。

  案例:

  陈博的北斗设计公司在开张后的第一单业务就获利二十万,这让陈博的扩张欲望突然加剧,他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当地最出色的设计公司。

  2001年8月底,北斗由开始70平米的商住房办公,扩展到近200平米的写字楼办公。各种一流的办公设备和名目繁多的部门一应俱全。

  有了一流设计公司的模样,陈博却并没有安下心来专注于公司的运营,把业务也做到真正的第一流,而是热衷于时下前卫的城市营销。在认识了几个从事城市营销的专家以后,陈博的思路快速做出转变,北斗从设计公司更名为策略机构,目标是快速进入高端的城市营销领域。

  陈博有了一个很大的构想,他希望借助几个专家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城市营销人才的培训,并且可以在一些寻求整体发展的城市做整合项目的推广。此时的陈博忘了北斗公司还仅仅是一个设计行业的新公司,在ci方面略有成就,而在高端的城市营销领域既无人才又无经验。

  他开始调动资金先期在全国推广相关的培训项目。而此间,公司已经没有人去跑设计业务,账上基本没有进项。

  结果,陈博先后两次苦心筹划的培训项目既没有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没有带来任何知名度,倒是不断累计的费用支出将北斗公司逼上了关门的边缘。

  评点:

  谁不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就最大的事业?这正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反复重演的原因。

  在我们所阅读的案例里,因好高骛远而失败的还有很多,而他们失败的方式如出一辙:先是艰苦创业,小有成就;然后被成就鼓舞开始更大的计划;然后开始以微薄之力图谋宏伟之旅。而此时,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创业家自己,都没有做好做大事情的准备,于是一次次匆忙上阵,一次次自己勒住自己的脖子。

  按照规律,一个新兴的企业从创业到磨合成熟,形成有竞争力的主业和团队需要三到五年;有一些成长比较快的的企业背后一般都有一个早已形成的团队……忽略了这些因素的盲目扩张必将是一次充满危险之旅。

  北斗公司现在最应该做的显然是在自己的主业闯出名堂,以积累生存的根本,而不是跳跃式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领域,想当然地跨过漫长的竞争力培育期,从而生生扼杀摇篮里的“巨人”。

  第二劫:商业多艰——初创业者止步重重困难

  描述:有人说,创业中的困难比预计的要大一百倍,众多创业者的经历告诉我们,险恶的商业场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深海。

  案例:

  小吕是一个女孩子,她经历过一次短命创业,至今想起来依然不胜感慨,以下是她的自述:

  那是1998年底,我刚从深圳一间港资企业出来,一位朋友找到我,说他认识深圳某通讯公司老总,他们有意开拓我们老家的寻呼市场,问我有没有兴趣合伙一起做。我一听那家公司的名字,很有名啊,兴趣就来了。

  我们相信那间公司的声誉和实力,也相信我们自己能把老家的市场打开,当地人对它已经是久闻大名了,一旦我们把业务引入,市场应该很快会打开的。

  我们很快就和通讯公司达成了代理协议,赶快回老家筹办营业厅。

  先是找地方难,地段好人流大的地方租金太贵,地段稍差的地方缺乏人流,生意又不好做。最后,我们挑了新区和旧区交界处十字路口的一间商铺,人气一般。随后就是千辛万苦的筹备过程,租房、装修、招聘人手、办理执照,一件件事情让我们筋疲力尽。一个月后,营业厅终于开张了!我们想了很多土办法扩大业务,先在当地日报上刊登开业广告,又轮流到人流密集的地方派发传单,第一个顾客上门了,满意!介绍了一帮,紧接着第二个,第二帮……第一天一天装机和带机入户的数量就超过100台了,开张大吉,我们举杯相庆!

  没想到麻烦接踵而来,第二天城管就上门,说我们庆祝开张的花篮牌匾未经申报就摆在外面,要罚款,我们只有递烟说好话。刚对付过去,消防又来了,要买他的灭火筒,不得已只好买,其实我们已经有了。第三天居委会老大妈上门,东拉西扯,我们听明白了她是要点管理费,交完了管理费,后面卫生费、治安费、绿化费、赞助费……名堂多了,数也数不清,无可奈何!

  尽管如此,第一个月的营业额还是很可观,这些费用就当破财挡灾吧,哪想到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当时通讯市场方兴未艾,新入行者如雨后春笋,第二个月开始,当地一下子冒出六家该通讯公司的代理商,竞争一下子白热化。这几家代理商中,有一家是政府官员做幕后老板的,他的营业厅有好几个,占了市里最繁华热闹的地段,装修又豪华,仗着财大气粗,他们推出了一系列优惠促销政策,并且同时经营手机业务代理,结果第二个月我们的营业额直线下降,仅为原来的1/5!以后几个月都是如此。

  我们束手无策,只能靠熟人朋友和街坊的生意维持,想着赚回本就不做了。可是祸不单行,半年过去,老家的通讯市场被开拓出来,深圳总部看到时机成熟,直接来开分公司。这样代理商根本就无法与分公司竞争,于是群起到深圳去鼓噪,最终总部提出按一定折扣收购我们的营业厅。我那位朋友靠着关系,争取到按投资的80%收购我们的营业厅。又软磨硬泡了好多天,拿到了收购款,加上几个月赚的钱,我们每人大约还亏一万多,心有不甘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一次创业就这样短命结束了。

  评析:

  对于她的这次创业,小吕自己总结了4点经验教训:

  (1)好做的项目必然是无数人一窝蜂跟进的,除非快进快出,或者实力雄厚,不然倒闭只是时间问题。

  (2)小本创业必须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可以维持足够企业生存的顾客,否则面对大资本的竞争,倒闭也只是时间问题。

  (3)生活需要耐心,做生意也需要耐心,机会垂青有实践经验的人,因此创业者必须有熬过三五年的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陷阱需要提醒创业者,一就是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是异地创业的最大难题。一些看起来有钱赚的地方,往往有一些外人莫入的商业圈子。这个圈子的主要成员是一些商人,加上一些当地权力部门的官员。创业者在进入之前,最好对一些潜在规则作多方了解,以免事到临头被别人排挤出去。其次是一些致富陷阱,比如一些打着连锁招商的幌子骗钱的企业,他们抓住创业者急于致富的心理层层设置陷阱。

  第三劫:动机不纯——孙老板的故事

  描述:经商讲究道。走正道,活得安心;走歪门邪道,做投机生意,难免让企业走上死路。这样的企业往往生得蹊跷,死得突然。

  案例:

  孙老板是辽宁一个普通的饭店老板,生意不错,本来他打算就这样干下去,不能大富,但是起码也混个小康。但是两年前的一件事情让他有了新的主意。

  那时候,孙老板偶然了解到自己在政府里工作的一个亲戚,竟然掌管着扶贫贷款,这在属于“国定贫困县”的当地,可是一项非常大的权力,不少想拿贷款的人都要找这位亲戚走关系。放着这么个现成的“活财神”不利用实在太可惜了,于是,孙老板找到了这位亲戚,谈到想要一笔扶贫贷款的事情。

  亲戚说钱是没问题,但是对于扶贫贷款的发放,国家是有严格政策的,不仅要看你所在的地区,还要看你的企业是属于什么性质,餐馆怎么可能拿扶贫贷款?亲戚建议他去注册一家新公司,经营农业品加工或者销售,只要有这么一家真的企业,有真的产品拿出来,就保证能给他一笔不小的贷款。当然,其中这位亲戚也要得到一些好处。

  孙老板听了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接住太可惜了,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饭馆卖了,然后也没有费心思进行市场调查,看到附近的粉条厂挺多,就跟着开了一家粉条厂。虽然是个很小的加工厂,机器简单,人员也不多,但是也将自己开饭馆的积累都投了进去。加工厂建好了,他也无心做什么产品开发,稀稀拉拉的生产了一些产品,随便拿到周围的小店象征性的代销一下。然后他就全心全意地等着亲戚的贷款,等拿到钱,这个厂做不做还两说呢。

  但是,天又不测风云,由于滥放扶贫贷款和一些其他问题,这位亲戚被“党内查看”了。顿时,孙老板的如意算盘打碎。由于没有竞争力,厂子不久便关了门,多年积蓄也搭了进去。

  评析:

  孙老板的故事很典型,很多人总是喜欢走捷径,他们做企业不是做市场,是钻政策或者制度的空子,套国家的钱,或者骗别人的钱。其表现方式很多,有骗贷的,有造假的,有存心骗人的,用一些合同编织陷阱,有给风险投资商编故事获取风险投资的,也有以传销为蓝本设计营销体系的,还有走私的。

  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心术不正,不择手段。其出发点是,很多人靠走捷径发了大财,为什么自己不试一试,说不定能侥幸成功。

  不可否认,在商业规则还不健全,市场还不完善的现在,确实有很多空子可以钻。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久走夜路必见鬼。这种阴影里的生存终究不能见阳光,一旦被识破,终将没有好下场。大的类似于周正毅,小的类似于孙老板,他们的动机和手法实际上是相同的,差别在于能耐不同,但结局大同小异。

  渴望不劳而获或少劳而大获是人性的弱点,它将从根本上将人导入歧途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