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新人类(一)

80酷酷网    80kuku.com

    《科学投资》研究的创业新人类,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他们是引领时代的新行业缔造者,创造了新的生意模式和价值标准;他们是新时代财富的主流,带来新的领导风格和行为理念;他们是创业领域中的新贵,往往有着高学历和傲人的行业背景;他们领导的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稳定性;他们是新时代的榜样和财富榜领军人物;他们开发和运用的高新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福布斯》上榜富豪刘永行在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曾说:“为了办企业,我们四兄弟凑了1000元钱……我们花了一年时间,把1000元变成了3000元,……到了第7年,1000元钱已经变成了1000万元。那是1989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种财富增值已经是奇迹了,而在技术领军的二十一世纪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像神奇的催化剂,使财富呈几何级数飞速膨胀,其速度甚至超出了人们的预想。2004年6月16日,腾讯控股(700.hk)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根据持股比例,马化腾因持有14.43%的股权,其账面财富是8.98亿港元。马化腾成为身家9亿元的财富新军,仅仅用了6年时间。    知识创造财富。正是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意在市场上的力量,催生了新一代的超级富豪。在知识经济时代,用科技、知识创业是新模式,也是必然趋势。在通往新兴市场的成功之路上,无数像马化腾这样曾经拥有梦想、并在用新方法实现梦想的人们在努力着。他们的技术和个人魅力虽然不可复制,但其成功模式、财富历程却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效仿的闪光点。《科学投资》通过对这些新的财富创造案例的分析,从教育背景到创业准备,从创业方向到赢利模式,为读者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

    凭什么是他们?    斯坦门茨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技术专家,一次美国福物公司的一台电机坏了,几经努力都没修好。于是他们请来了斯坦门茨。他检查之后,在电机外壳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记号处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毛病就好了。”人们将信将疑地照办了,果然成功。电机修好后,斯坦门茨向老板收取1万美元的报酬。老板说:“用粉笔划一道线就要1万美元,这也太贵了!” 斯坦门茨说:“用粉笔划一道线并不贵,只要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划线却要9999美元。”老板折服,照付了钱,并重金聘用了他。    创业中新行业的选择和斯坦门茨划的这道线相似。世界上会用粉笔划线的人很多,但知道在哪里划线的可能只有一个人。线划对了地方,既昭示了其智慧和水平,也表现出其对事情的一种判断力和魄力。新锐创业者的创业背景和其他创业者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大多数也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天下。关键在于,他们是怎样发现新的赢利空间和生意的?是什么触发了他们的创业灵感,从而塑造了一个个新的财富奇迹?凭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别人成为新的创业领袖?    有些看似容易发现的商机,摆在别人面前就被忽视了,而他们抓住了,然后成功。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背后一定有其必然的规律。《科学投资》在研究新锐创业者的创业案例时发现,虽然他们与其他创业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他们普遍具有比较高的学历,受过良好的教育。高等教育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知识的积累使他们的目光格外敏锐,也给了他们发力的支点。此外,高校毕业后的从业历程对他们的创业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工作的时间长短、待遇高低、就业企业的知名度大小,从工作中获取的行业讯息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都成为他们创业无形的推动力。由于深谙该行业的运作规律,他们的创业无形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他们大多选择志同道合的同学或者好友共同创业,创业动机或者源自闲聊中迸发的灵感,或者出于对潮流趋势的预测,或者是看到了空白市场的巨大商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了想法就毫不犹豫地去实施,没有瞻前顾后,用最短的时间切入市场,从而赢得商机。

    教育背景与创业动机

    良好教育背景是成功前提    在《科学投资》研究的案例中,“新人类”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他们大多数在学校期间就性格外向、活泼、积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他们随后的创业大多是洞察到与之前工作相关新领域潜在的投资价值,一旦确定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他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扎进去。如开发出国内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的腾讯“qq之父”马化腾。他毕业于深圳大学,虽然自言在校成绩“不算太靠前”,但马化腾却非常有商业头脑,“总喜欢鼓捣点事”。他是中国第一拨股民,曾把10万元炒成了70万元。在互联网还不为大众所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自投5万元把深圳最早的虚拟计算机网站搬进家里。1993年初,他进入润讯总公司开发部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1998年,马化腾与大学同窗张志东共同创立腾讯公司。创业新锐们未必是新领域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马化腾创办腾讯的时候,国内已经有两家经营中文icq的公司,但腾讯的oicq在技术上抢得了先机,从而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与马化腾相比,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在大学期间就是个风云人物。不仅学习拔尖,而且也是社会活动的热心分子,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得到了校内外公认。1993年,20岁的陈天桥提前一年完成了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业,并获得上海市惟一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此后,他顺利进入上海陆家嘴集团,从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开始,直到晋升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秘书。    在陆家嘴集团的4年里,陈天桥学会了传统行业企业家独立、务实的管理风格。集团中层的职业历练,使他更加了解中国国情和地区市场,而独立、果断、讲求冒险和创新的品质,也使他在后来的事业中受益无穷。当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为何物时,陆家嘴集团总裁办公室里就已能24小时上网了。老总不在的时候,陈天桥就喜欢在互联网上“混”,也迷上了游戏。    离开陆家嘴集团后,陈天桥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在那里,他与同样iq极高的妻子在凶险的股市上赚了几十万元,同时也发现了网络的潜在前景。1999年,互联网业风起云涌,陈天桥用筹集的5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盛大网络公司,以社区游戏为主业,短短数月,陈天桥便掘到了第一桶金,不但拥有了10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还获得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

    用头脑而不是感觉捕捉商机    微型是巨型的前提,在成为商业巨人之前,在商机发现之前,创业新锐们就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商业的熏陶,原有工作上的经验积累,成为他们创业的坚实基础,而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也给了他们很大的激励和推动,因此一旦新的商机出现,他们便能马上捕捉,不容错失。     这一点在中国化工网的创始人孙德良那里更能得到充分体现。1997年,学计算机专业的孙德良工作的一家浙江网络公司倒闭了。为了找份新工作,他四处奔波,却屡屡碰壁。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德良遇到在一家化工公司上班的大学同学。这次偶然见面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在同学办公室里,他发现有整整一抽屉名片,上面印着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化工公司老总的名字。    一直想办网站的孙德良感叹,中国居然有那么多化工企业啊!做一个化工网站!脑海里如电光火石般迸发出的创业灵感,并未像很多人那样,在一次海阔天空的闲聊后烟消云散,两个毕业两年的大学生真的为这个创意忙碌起来。瞬间的创业激情没有熄灭,反而越烧越旺,点亮了两个年轻人的心。    于是,这两个刚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决定自行创业。孙德良由父亲出面担保,借了2万元做启动资金。他们租用了面积仅几个平米的民房,客户来了只能给人家喝煤球炉烧出的开水。1997年底,孙德良东拼西凑了12万元,正式创办起中国化工网。4个员工,几台电脑,一间四面被垃圾包围的办公室,一个从美国租来的只有10兆的虚拟主机。虽然省下了服务器的购买,可这12万元还是经不起折腾,时不时他还要到同学那里去蹭长途电话。    并不是每一个创业冲动都那么容易成功,但孙德良显然是个幸运者。没做多久,他便发现化工行业几乎是最适合上网的行业之一。因为化工原料不仅数量多,而且价格变化也非常快。尤其是,浙江是一个化工大省,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成千上万的化工企业对有关化工的各类信息都如饥似渴,并且热切盼望有一个国际性化工信息平台承载他们的产品、需求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梦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企业急需在信息时代构筑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以便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更重要的是,数不胜数的浙江民营企业从小做起、从市场做起、由小做大的传统经营作风,有力地遏制了在新经济浪潮中常有的那种快速致富的欲望膨胀。孙德良从这种稳健的经营风气中当然受益匪浅,他虽然有着打造化工网络帝国的异乎寻常的决心,但他只打算用浙江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为其奠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孙德良来说,一个好的行业机会,一个好的市场切入点,便成就了一番新的事业。当国内几个最知名的门户网站为刚刚收获的三四十万美元年盈利欢欣鼓舞的时候,孙德良经营的中国化工网早在头两年就有数千万元的进项了。一个仅仅工作了5年、没有任何身世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却创造了一家年纯利润达5000万元的网络公司,这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得不说是一个神话。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土生土长的创业者之外,还有一部分创业者的起点相对较高。他们有着国外名校的“海归”背景,有的甚至有大型跨国公司的工作经验。如独霸国内信息检索市场的百度创始人李彦宏。1991年,李彦宏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随即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硅谷知名互联网企业infoseek的资深工程师等职务。1999年底,李彦宏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合作伙伴徐勇共同创建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中文搜索引擎服务。这是一个典型的“海归”创业故事,在国外受教育和工作的经验,使他们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公司文化、治理机构以及商业规则。“海归”的背景使他们在融资方面要方便得多,但公司在国内运行,海归派跟市场打交道、搞营销等方面并不擅长。但不管是海归派还是本土创业派,良好的教育背景培养的出色才干,是他们得以发现赢利绿洲的关键。

    资金来源与创业方向

    任何创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在创业热潮高涨的今天,许多中小企业或创业人士感到最困难的恐怕还是资金筹措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企业中,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因缺乏资金支持而不能投入正常的生产、经营。很多科技创业者具有技术能力,甚至已经拥有某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这时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以推动产品研发的顺利进行。科技先锋们的创业资金,大致有自筹资金、资本融资和利用政府优惠等几大方式。其中自筹资金和进行融资的占绝大多数,能够获得政府优惠政策扶持的企业比较少。

    资金来源更多依靠资本市场    除了那些能在一开始就拿到风险投资数百万美元的幸运儿,许多现在叱咤风云的企业,当初创办企业时日子都过得比较艰难。中恒兴业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秦亚良在创业初期,由于资金投入非常有限,在准备办公室时,连买防盗门的800元钱都拿不出来,幸好“打麻将赢了千把元,总算应付渡过难关”。现在的中恒兴业不仅代理包括佳能、富士在内的公司的数码产品,还生产数码相机、mp3、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移动多功能dvd等 “dec” 自有品牌产品,年营业额约30亿元。    创业初期的融资是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北京数码视讯公司的第一次融资就是很好的证明。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高新企业,在与国外大公司和华为等国内领先企业的竞争中,其创办人郑海涛通过两次重要的融资使该公司在3年的时间里取得迅猛的发展,2002年的销售收入甚至是2001年的20倍。    1992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控制专业硕士毕业后,郑海涛在国内知名的通信设备公司中兴通讯公司工作了7年。从搞研发到做市场,从普通员工到中层管理人员,郑海涛的事业可以说十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创业。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带着自筹的100万元资金,在中关村创办以生产数字电视设备为主的北京数码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2000年公司成立之初,郑海涛将全部资金投入到研发。不料,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投资形势急转直下,100万元的资金很快用光,而后续资金还没着落。此时,郑海涛只得亲自捧着周密的商业计划书,四处寻找投资商,一连找了20家,都吃了闭门羹——投资商的理由是:互联网泡沫刚刚破灭,选择投资要谨慎;况且数码视讯产品还没有研发出来,投资种子期风险太大,因此风险投资商们宁愿做中后期投资或短期投资,甚至希望跟在别人的后面投资。    2001年4月,当公司研制的新产品终于问世,第一笔风险投资也才因此有了着落。清华创业园、上海运时投资和一些个人投资者共投260万元人民币。如果当时没有现成的产品,是根本不可能拿到风险投资的,一个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产品和资金同样重要,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不能放弃,必须两条腿走路,产品与资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谈到创业初期的第一笔资金,郑海涛认为选择投资者十分重要。他举了一个例子:在2000年春节前,曾经有一个投资机构愿意投资,但条件十分苛刻,要求对企业控股50%。在当时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郑海涛明明知道这是一个不合适的交易,但也不得不同意合作,而他惟一的条件就是资金必须在两周内到位。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投资方的资金没有按时到位,合作协议也就终止了。郑海涛说,这是公司的一次幸运,如果当时被别人控股,公司的发展将不会按照自己原有管理团队的意愿,能不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就很难说。所以对于初期的创业者来说,选择投资者要十分慎重,哪怕是资金最紧张的时候。    在资本融资方面,创业者与资本合作创立创业企业,通常采取的模式是由资金提供者出资,并约定股权的比例,甚至约定分配的比例。这种模式成功回避了《公司法》关于出资的规定,企业可以很快地成立并运作。为避免留下纠纷隐患,在订立投资协议时,要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并将约定的股权比例载入公司章程,并以此设定公司的治理结构。创业者的股权比例最终必须获得工商登记确认,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法律保护。    风险投资也是创业者融资的重要对象,很多知名的网站都有风险投资的资金介入。很多风险投资由于不能太多介入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谋求在创业企业中的特别地位,而且目前风险投资没有有效、可行的退出机制,因此创业者要在风险投资介入时慎之又慎,毕竟风险投资不是战略投资,他们追求是获利后在适当的时机退出,再去寻找新的机会。    与上述几种模式相比,向银行借款不会影响创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不需要太多复杂的设计。但是,创业企业向银行借款也很难。由于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太高,因而银行发放贷款变得越来越谨慎,一般需要有担保,如不动产抵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等,至少也需要有实力的公司担保。创业企业往往难以满足银行的这些要求,无法获得贷款。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