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李兆基:艰难创业路

80酷酷网    80kuku.com

  

  “股神”李兆基父子做善事坚持亲力亲为,两年间捐款3.3亿元人民币,又亲自落实培训百万农民工。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家杰认为,“落手落脚”做善事,才能充分享受其间满足感。李家父子今年还将再捐出第二期善款3亿元,再培训一百万农民工。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及万名乡村医生培训”(下称“温暖工程”)于06年12月29日正式启动,旨在帮助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一期项目捐赠3.3亿元人民币,其中3亿用于百万农民培训,3000万用于乡村医生培训。

  培训过万农村医生

  温暖工程之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共涵盖全国6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07年底共培训100万农民,近94万人就业。李家杰在茶叙中,引述父亲李兆基在温暖工程启动仪式上的发言指,务求尽快完成第一期百万农民培训,并希望之后再做一次,翻一番达到200万名农民,一人工作全家受益,届时可令700万人受惠,相当于全港人口。

  另外,温暖工程之万名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进行两年,目前已有1.1万名乡村医生受训。李家杰说,内地不少农村医疗条件差,不少农民得个感冒都会因离医院路途遥远而致死;国家目前需要16万名农民医生,帮助农民解决病痛。温暖工程第一期以1.1万人为试点,为他们提供培训,符合资格的乡村医生将收到国家卫生局颁发的农村医生执照,希望能达到“一人培训,全村健康”的目标。

  亲到云南视察培训

  李家杰在温暖工程中担任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并亲自探访云南卢沽湖“女儿国”,了解当地“温暖工程”的培训问题。他说,培训医生比培训农民要困难得多,对他来说是跨行业的挑战,很多时候会遇到言语间的误会,故通常会安排手下人实地了解情况。

  对于捐出的善款去向,李家杰亦一一过目,能省就省,旨在帮助更多人。之前温暖基金给予每位受训者一千多元受训津贴,但对账时经他敏锐的商人眼一扫,便发现一千多元中有不少钱是没必要支出的额外费用,精算之后,他将当时的每人一千元降到六百元,使第一期温暖工作超额完成。他说,做善事要自己亲自落手落脚才有成就感,下次亦要带父亲一起去考察,一起体会这份满足感。

  亚洲股神李兆基携手恒基再捐4.6亿赈灾

  继早前先后两次为四川赈灾捐出1.17亿后,李兆基父子、恒基兆业集团及集团员工将再捐出4.6亿。李兆基长子李家杰透露,最新计划将改变温暖工程新一笔捐款3.3亿元的用途,将之先行用于四川灾民身上,再加上恒地员工及家属捐款1.3亿元,即合共再有4.6亿元为灾民救急解困。而李家杰本人将于6月初出发,亲赴四川灾区了解前线情况,或再作下一步行动。

  据介绍,恒地主席李兆基于上周便与李家杰一同前往北京,与国务委员刘延东、国务院副秘书长、民政部、教育部及卫生部等部委官员会面,向中央官员表达港人对四川灾区的情况非常关注,并希望可提供即时或灾后重建等帮助。经过与中央官员的商讨捐款急缓之处理,决定将原准备用作百万农民培训计划的捐款约3.3亿元,先用在四川灾民身上。

  此前先后两次捐1.17亿

  另外,鉴于目前灾区最需要的是为灾民提供心理辅导,李家杰找来清华大学的心理危机中心教授亲赴成都,并于昨日开始培训80多个计生委的社工,进行灾后的心理辅导。

  李家杰又联络台湾及新加坡等地的人士,目标要找一些懂普通话的心理辅导人员,期望以最快速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此前,李兆基父子及恒基兆业集团已经先后两次捐款,捐款总额达到1.17亿港币。地震发生后第三天5月14日下午,李兆基委托次子李家诚前往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捐款1,000万港币,请中联办转交。款项以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和中华煤气公司的名义捐出。同时,李兆基长子李家杰以个人名义捐款500万,次子李家诚、徐子淇夫妇捐款200万。

  5月19日,李兆基再由私人基金捐出1亿港币赈济四川地震灾区,用作为地震灾民提供医疗救急服务、粮食、临时住宿、灾后重建学校等。

  捐款5亿商界巨子李兆基的创业之路

  继早前先后两次为四川赈灾捐出1.17亿后,“亚洲股神”李兆基父子、恆基兆业集团及集团员工将再捐出4.6亿。李兆基长子李家杰透露,最新计划将改变温暖工程新一笔捐款3.3亿元的用途,将之先行用于四川灾民身上,再加上恆地员工及家属捐款1.3亿元,即合共再有4.6亿元为灾民救急解困。而李家杰本人将于6月初出发,亲赴四川灾区了解前线情况,或再作下一步行动。

  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身兼新鸿基地产副主席,是香港著名的地产大王。旗下恒基地产的业务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同时包括物业、酒店管理等。1996年《财富》公布的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中,李兆基博士排名列全球富豪第4,成为亚洲首富。在1999年底李兆基拥有恒基地产、恒基发展、恒基中国、香港小轮、中华煤气、美丽华酒店等多家公司,位列香港十大富豪的第3,而仅次于拥有长江实业的李嘉诚和拥有新鸿基的郭氏兄弟,属下公司占到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3.49%。

  由此来看在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上,香港政府的处理进展比较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的发展;另外随着香港市民收入的提高,大家不光需要有廉租屋村住,还需要有更大更好的居住环境,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更多的资本和人员加入其中进行开发。

  但是要进入房地产行业,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与相关经验。对年轻的李兆基来说,比起已经从事多年了的交易人职业,地产行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战乱中,货币的动荡灌输了他独特的财富理念,培养了他对物业保值聚财的特别钟爱;一招鲜,过人的胆略驱使他独闯香港施展才华,娴熟的技艺成就了他的第一桶金。李兆基,凭借他特有的经营理念和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洞察,在风云变幻中成就为一代“房地产奇杰”。

  李兆基自幼在父亲的银铺中成长,在银庄里打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移默化中对做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值中国战乱频繁、生灵惨遭涂炭之时,李兆基在银庄里每日收付大量钱财,耳闻目睹金融动荡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无尽灾难。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中,货币贬值成为家常便饭,今天为拥有几捆钞票而沾沾自喜,也许几天后便随着货币急剧贬值而不名一文。长期的货币变故,使“货币只是浮财,而拥有物业才是真正的恒产”这一理财观念,在李兆基的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根深蒂固,也奠定了他在开拓事业发展中专注于房地产的经营战略。

  一九四八年,二十岁的李兆基怀揣一千元钱,只身来到香港图谋发展。当时在香港中环文咸东街,开有二三十家金银店铺,专营黄金买卖、外币兑换、汇兑等金融业务,恰好与李兆基十多年积累的金融营销技艺相吻合。于是李兆基以已之所长,开始在那些金银店铺挂单做生意,凭着他深知黄金白银的经营之道和对金融市场的把握,牢牢抓住了当时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兴隆的难得机遇,很快就搏得了创业初始的第一桶金,为其续后大展宏图打下了经济基础。

  五十年代初,李兆基又适时从金融生意中全身而退,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业务开展也是十分地顺利。然而,尽管业务不断增长,积累不断增加,但李兆基始终被长期形成的理财观念所左右,只是被从事房地产业需要的大量资金门槛所制约。

  由于李兆基当时的财力还不足以在房地产市场上安基立业,于是他便采取了集腋成裘的发展策略,以合作经营的方式跻身于香港的房地产行业。

  一九五八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得胜等八人合股组成了“永业公司”,开始涉足房地产经营。公司开始运营后,他们一改传统的房地产经营方式,推出了“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公司也很快就扩大了经营规模。

  一九六三年,李兆基与冯景禧、郭得胜三人另起炉灶,组建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三人联手,以并不十分雄厚的300万元资金,利用香港经济起飞和人口急速增长的大好时机,致力于兴建大型居住区和中小型住宅楼宇,公司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从而在香港房地产业界名声大振,博得了“三剑客”之美誉,李兆基也因此而积累了更多的房地产经营发展的经验。

  一九七二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紧密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也在此时分别自立门户。李兆基以分得的市值五千万港元的地块和物业,于一九七二年底又与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并在一九七三年初,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趁机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上市,李兆基的经营资本也因此得到大幅增长。

  天有不测风云,市有旦夕起落。就在永泰建业有限公司上市不久,香港股市就随着世界经济衰退而发生了大崩盘,房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市道惨淡。但李兆基却凭着他对香港经济发展趋势的特识和判断,凭借已经积聚的巨额资金,不退反进,大量购进别人抛售的土地和旧楼。

  时至一九七五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趁机成立了自己独立的“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并以1.5亿港元的资本和20幅地块,开始运作他的并购和买壳上市的扩张计划。运作中,李兆基以物业换取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一千九百万股的新股,一跃成为最大股东,接手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入主永泰后,李兆基随即将面向广大普通市民的房地产经营思想注入永泰,从而广受香港市民欢迎,使永泰的经营发展蒸蒸日上,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由永泰上市初的实收股本2523.4万港元,猛增到一九七九年九亿多港元的市值。

  一九八一年六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又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股市,一举集资到十亿港币的巨额资金,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资金实力,从而创造了在八十年代初中期因香港地位未确定因素而出现的经济低潮期中,他的事业仍然能够保持快速增长的奇迹。一九八三年,李兆基收购了“中华煤气”;一九八八年,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又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并将之更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至此,拥有恒基兆业地产和恒基兆业发展这两个实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完成了他驰骋房地产领域的基础布局,一举成为香港房地产业界中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

  得到社会巨额融资的李兆基,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但他专注于房地产开发的初衷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时,香港政府为了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推行了贷款新政策,资助公屋居民购买私人发展的住宅楼宇。虽然贷款额度只有5万元一个单位,在楼价节节上升的置业环境中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毕竟是一个鼓励市民置业的具体政策,对居民购置物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李兆基透过这一政府行为,对居民住宅的开发潜力更加坚定了信心。由此他一如既往地仍然致力于适合大众口味的中小型住宅开发,并在项目设计中,融合了香港工薪阶层的生活方式,充分考虑了住宅的生活适用性,推出了主人套房的中小型住宅楼,独具匠心的户型受到了香港市民的普遍青睐,房产销售与日俱增,既有效地增强了市场开发能力,又实现了李兆基快周转,多循环的营销指导思想。

  地产市场一向变化莫测,风云变幻,所以大多数房地产商对项目开发都是十分小心谨慎的。但李兆基在房地产循环开发环节中,却始终贯穿着他固有的商品房制造理念。他把房地产开发视为商品房制造工厂,遵循着储备原料多,则制成品多,可上市商品也多的经营原则,把土地储备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时值香港政府征收新界农民的耕地以作各种发展用途,交换条件是先征收耕地,然后拨付可建房屋的土地给他们交换,比例是二尺半耕地换一尺屋基地。农民拥有一纸“换地权益书”,将来就可以换地发展,但要变现换取货币,在当时则十分困难。李兆基发现这个难得的市场机遇后,义无反顾地与农民们做起了交易,以现金购买他们手上的“换地权益书”,一方面为急于需要现金谋取发展的农民解决了资金来源而受到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则使李兆基得到了数量巨大的平价土地储备,为日后的大规模开发打下了基础。

  同时在其它收集土地储备的途径上,李兆基也采取了几条腿走路的方针。在香港早期开发的地区,充塞着大量的破楼危房,李兆基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方式在这些未来的开发地区大量增加土地储备。他通过香港本土以及海外的经纪商,甚至在欧美的中文报刊登载长期广告,长年收购这些地区的业主出售的旧楼,这样的收集方式,不仅方便了华侨处理在港的遗留房产,也使得李兆基在没有竞争对手下取得了最优化的的经济效益,大量地增加了日后黄金地带的土地储备。

  到一九九三年,经过多年连绵不断地循环储备,李兆基从当年的区区20幅地块,激增至近600幅地块,190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储备。他的房地产业,也因独具匠心的房地产递增循环开发经营方式,使港城其他房地产商所望尘莫及,难以匹敌。

  有了面广量大的客户群体的认可,有了足够的土地储备,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已经实力雄厚的李兆基和他所掌控的房地产业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产业规模得到不断地扩张,其中也无不凸现了李兆基超人的胆识和对大局发展的深邃洞察。在香港经济低潮期间,香港工商界人心出现波动,相当部分大财团都在谋求对外发展,投资海外开辟新的发展渠道,移民潮也随着推波助澜的动荡中,房地产业因此大受挫折。然而李兆基却对大局的发展趋势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经济波动起伏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香港未来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局以及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始终充满信心。从而使他在面对香港房地产业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浪潮中,始终波澜不惊,处之坦然,无论房地产业市道旺淡,坚持开发房地产不停步,把商品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市场上,从中驱动其掌控的公司发展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后,李兆基又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把投资方向适当其时地转向内地的房地产业和公用事业,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如今,李兆基已经成为华人中的超级富豪,拥有在世界各地的资产达110亿美元之巨,成为房地产业界的超人巨星。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