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告诉你怎么当老板

80酷酷网    80kuku.com

  

    ( http:// ) 报道:《老子》(也就是《道德经》)成书以来,因其优美精炼的文字、玄之又玄的思想,成为所谓聪明的人的一块试金石,有人读之为形而上之学、有人读之为帝王之学,有人读之为养生之学,有人读之为成功学,还有人读之为政治、兵法。一般来说读《老子》不是经历沧桑的老头儿就是失意者或者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但不管是谁,只要有心情读,都必然会有所得。要读《老子》,没点文化、没点经历是不行的,不过正因如此,唯不见谁能随意游走于“常有常无”之间,不见谁可“绝圣弃智”,两三千年的时间里,把一部《老子》读得千奇百怪、惨不忍睹。

    某夏日酒后巅狂,夜不能寐,于电脑前看小说,因为想搞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啥意思而搜索一番,不料睡意全无,大脑开始以超频状态高速运转。凯恩斯、毛泽东、爱因斯坦、科学发展观、文化大革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一晃过。不过幸好在偶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王干城和沈善增两位“高人”关于“小国寡民”一章的争论,终于停下,却有劫后余生之感。虽有违《老子》“被褐而怀玉”的教导,还是想把读了几天的《老子》以独有的视角奉献给大家。《老子》本身就是给有心人读的,总的来说,我更愿意将其定位为中华文明之本源,一种最基础的原理。

    先来说说把我从无眠中拯救出来的这场争论,我的文章也从读《老子》第八十章开始,两人论战的篇幅相当的长,偶这里只将两人的主要观点录下,而引暴点就是关于“小国寡民”一章是到底啥意思,再而引出读《老子》是重文句还是重义理,吵得一蹋糊涂。

    王先生认为:老子就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构想了一整套民主政治思想框架。他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一对应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并将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理解为划小行政单位实施地方自治,或者社区自治。

    沈先生认为:老子是以系统的哲学思维来观照、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当时只能是政治)的第一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全面最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就思想的高度而言,完全可以与佛教哲学比肩而立,可能比西方哲学高出一筹。关于老子鼓吹“地方自治”,可能是出于对“小国寡民”的误读,是对观点的过分执著与随意发挥。

    他们这一吵倒是把我吵醒了,因为,我看到他们以及历史上的所谓名家的“常有”,没看到他们“常无”;看到他们引经据典的“无不知”,没有看到他们的“无知”,因此对此等“高人大家”深不以为然。做学问嘛,除了聪明,还得有否定先人和自己的勇气,我的这种想法简直就和《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的“绝圣弃智”同出一辙。

    来看看《道德经》之八十章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想知道《道德经》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定义为思想消极的一部书,但“小国寡民”这一章却无疑是这桩公案的罪魁祸首之一。两千年来,无人知其所指,是《道德经》中解释分岐最大的的一章之一。

    一般经典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小国(民众少),就要努力减少民众(或者使国小民少)。即使有丰富的器物(也有解释为兵器的)不要让民众使用,迫使他们害怕死亡而不得不远徙他国。即使有车船,不要让民众去乘坐,虽然有武器铠甲,也不要叫他们上阵,让他们回复到结绳计数的时代。整个国人就会心甘情愿地满足现有的饮食、服装、风俗习和居住条件。这样一来,毗邻国家的人虽然能相互看得到,两国鸡的叫声虽然能相互听得到,两国之间的民众一生一世也不会有往来。

    上面的解释怎么看怎么别扭,即使所谓惊世骇俗的作家沈先生,也只把“往来”读作迁徙,以证明这是当时小国谋求生存之道的理想状态;作为商人的王先生从中读出了民主和区域自治,不得不让我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完整认真的看过一遍《道德经》之原文,因其年代久远,确有些字不知其词义,读来很不容易懂,不过根据《老子》之思想判断,此书易懂难行,大可不必皓首穷经的考证某字词之义,而应当知其所指,知其所适,因此,我在写此文之时,确没有通读全文之心情,也认为无此必要。

    要真正理解第八十章,总的来说还得从整体说起。虽然我在几天时间里没有全文通读,但《道德经》通篇都是辩证法(抵毁者称之为绝对辩证法)。除了前几章总论中关于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常有和常无之间“玄之又玄”的切换外,《老子》的其它章节都在讲具体的原则。其实,世人懂《老子》之道而不能行《老子》之道,那是不懂得出入之变换(关键是不能绝圣弃智),不懂得“玄之又玄”其实“可道”(具体章节内容讲述的道理)。

    具体到第八十章的解释,我个人认,重点在于理解“小与寡”、“重死与轻生”之的概念上。不管是《老子》或者是《庄子》或者是《文子》,都有大小之概念,为何此处偏用寡?。在《老子》中,轻重与出入、生死基本并行,轻、出则生;重、入则死。比如第五十章之“出生入死”,即轻生则生,重死则死,那是一种看待“有”和“名”之态度。第七十五章内容:“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没法活了当然造反)”。换句话说,民之所以重死,在于生之不轻,生不轻则民必重死(有家当了,有地位了当然舍不得)。

    另外还有一对对立概念被人所忽视,即结绳与国,读过《契约论》的人都知道,国是结绳时代的发展和复杂化,结绳时代人与人是信任的,至矛盾不可调和时国产生了,因此,此处的国与结绳应当是一对矛盾。另外还有一个概念也需要解释,《老子》时代的国,与现在的国有很大的区别,大概应该跟目前的省差多,又因省与省之间不可能有外交、国防等激烈的有关生死存亡的竞争问题,为了有助于理解,我想也可暂时把《老子》中的国理解成企业(当然其中有许多章节适用于现在的国家)。

    或许我解释了半天,大家也没明白其中的意思,干脆给出我的译文就行了(与前人解释大相径庭)。

    什伯之器:按有关古文字记载,一般是指兵器或者祭器(伍什佰仟当时均是部队建制),因此个人认为解释为专政机器比较恰当。

    舟舆:当时这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结合“无所乘之”,个人认为解释为名利之诱惑比较恰当。

    甲兵:解释没有异议,应该指单纯的武力,结合“无所陈之”和前面的诱惑,个人认为解释为威胁比较合适。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十二章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做到了“小国寡民”,民自然懂得诱惑面前的取舍。

    区县政府管理下属版:

    主要领导别老把自己当他们的主子,让他们活得有尊严,以使国家管理他们的规矩不动用(纪律和法律仅作威慑使用,既然都已经“国”了,不可无规矩)。让他们感到现在的一切值得珍惜而不越轨,能够经受诱惑,能够抵御威胁,同僚之间互相信任,在安心工作的同时让他们也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即使有其它路可走(比如下海当个老总之类),他们也就会不愿意了,忠诚的服务于政府。

    企业版管理员工版:

    企业为轻,员工为重,以使企业设立的处罚的规矩不用(仅作威慑使用),让员工感到工作、生活相当满意而不忍离职,谁想用高位高薪也诱惑不了,谁想威胁当然也没门,内部员工互相信任,安心做企业员工并享受企业的成长结果,即使其它企业的情况对员有诱惑,员工们也会忠诚的为企业服务一生,不会背叛。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