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威海

80酷酷网    80kuku.com

  

  2004年,越来越多的韩商来到了威海,在这个城市投资创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后,他们自豪地把威海视为人生“成功之地”;

  2004年,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到了威海,在这里居住,成为我们友好的左邻右舍,他们亲切地把威海称作“第二故乡”;

  2004年,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来到了威海,在这里任教或求

学,成为老师或同学,他们高兴地把威海比喻为“知识的乐园”;

  2004年,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来到了威海,在这个城市里赴会、游览、演出、采风……越来越开放的威海,绽放出越来越迷人的风采。

  风景一:“居住宝地”韩商多

  威海与韩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威海成为韩国人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威海朴实的民风、宜人的气候、优惠的政策成为韩商对华投资的首选之地。

  2004年5月28日,“一只大公鸡”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韩商李武应到荣成市崖头镇马家庄村投资兴业,和村民王振强成了邻居。王振强家有只大公鸡,每天清晨准时啼叫。一次,李武应遇到王振强后开玩笑说:“你家的大公鸡就像我家的闹钟,每天一大早准时把我叫醒。”第二天一大早,李武应奇怪自己没有听到鸡叫声。原来,王振强怕鸡叫影响李武应休息把公鸡给杀了,炖熟后还乐呵呵地送了一些给李武应尝鲜。马家庄这种淳朴的民风,传遍了在荣成投资的韩国商人。如今这个仅有246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着13家韩国独资企业,成了远近文明的韩商独资村。村民与韩商相处时间长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回忆起这件事,李武应至今仍然十分感动。他说:“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所有的村民都在一心一意支持企业的发展,在这里我感到特别温暖。”

  由一只大公鸡结下的投资奇缘,给马家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商,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满目的勃勃生机。

  李武应是目前在威海投资创业的几千名外商中的一个,他所办的企业也只是在威2000家韩国投资企业的一个。但重要的是在这几千名韩商眼中,永远留下了一个诚心挚意的威海,一个充满关怀的创业福地。

  风景二:第二故乡的洋居民

  这是今年中秋节前本报记者拍摄到的一个温暖的镜头。照片的主角是在威海安家立业已有6年之久的韩国商人金贞斗和他的家人。照片上,女主人身着韩国妇女的特色服装,跳起韩国传统舞蹈,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欣喜与欢乐,身旁的丈夫和漂亮的女儿热情地呼应着她,跟着一唱一和。中秋节,一家人正准备热热闹闹地好好庆祝一番。

  12月12日,当记者再次走进金贞斗的家中时,女主人李风顺拉着记者的手,一个劲地向记者夸威海好,说身边的老百姓真是热情。原来,几天前,金贞斗的新邻居回了趟荣成老家,回威海后,送了一大包土特产给她,有花生、海蛎子还有刚晒好的白薯干。这些东西虽不贵重,可让李风顺感动了几天。如今金贞斗一家已经完全融入了威海的生活,对威海的风土人情耳熟能详,再也不愿离开这座她深爱着的城市了。

  同样,在环翠区竹岛办事处陶家夼居委会辖区内也住着这样三十几户“洋居民”,他们和威海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每天上班下班,买菜做饭。几个汉语说得很顺溜的韩国妇女还会和周围的中国大妈一起结伴到菜市场讨价还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问他们在威海生活得如何,这些“洋居民”总会异口同声地跟你说“我们在威海挺好的”。

  10年前,如果谁家隔壁搬来了一个外国邻居,那可是件新鲜事儿;如今在威海,有10000多名外国人居住在这里。他们和质朴善良的威海人民一样,过着幸福生活。

  风景三:走了还想来的游客

  2004年10月24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上午9时,在荣成龙眼港,搭载了560余名韩国友人的“大龙”号客轮到港了,等待已久的人群挥舞着手中热情的花束拥向远道而来的客人。9点30分,当欢迎的花环和绶带套在韩国游客李龙兑的身上时,李龙兑成了这一刻最幸福的人——2004年山东省第100万名海外游客。闪亮的纪念牌、珍贵的金钥匙、还有一张可以玩遍齐鲁大地的“金穗齐鲁旅游卡”……“没想到这次来威海还能得到这样的惊喜!”手捧鲜花的李龙兑显得激动不已。

  这也是2004年威海旅游业繁荣兴旺的一个场景。如今来到威海的海外游客,不仅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还能体会到在中国其他城市无法感受到的千公里福文化和独具匠心的胶东民俗风情。

  2004年,当我们驱车行驶在从威海高技区至荣成成山头全长75.2公里的环海路,漫长的海岸线像一条蓝色的玉带一路相伴。清新的海风,飞翔的海鸥,蓊郁的松林,令人沉醉。在这条环绕威海的滨海景观路上,我们看到了高贵优雅的天鹅,品尝了原汁原味的海虾鱼蟹,领略了中国北方的“福如东海”,感受到特色鲜明的“渔家乐”。

  2004年,威海美丽的风光,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2004年的前10个月里,就有10余万海外游客体验了一个全新的、被称做“蓝色威海”的东方之城。

  风景四: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

  2004年11月14日,美丽的中国威海迎来了首批来威研修的韩国公务员。在威海市博物馆,公务员姜容坤看到1200年前张保皋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成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时,他非常自豪地指着张保皋的家乡莞岛说:“那里离我们全罗南道很近!我们今后也要像他那样和威海人民做很好的朋友!”

  11月28日,为期两周的交流学习结束了。短暂的时光留下的却是深刻而温暖的记忆。韩国全罗南道公务员徐荣星告诉记者,虽然是走马观花,自己却深深爱上了这座宁静而舒适的城市。今后,他们要深入了解威海的水产业和招商引资政策;要考察威海的文化遗址;要研究威海的民俗文化……但他们说得最多的却是:今后要用自己的力量搭建一座座桥梁,让威海和韩国有更多的交流、广泛的合作,让新“海上丝绸之路”诞生更多的佳话,传唱更多的佳音。

  2月6日,11名韩国知名摄影家来威创作采风;

  2月28日,韩国金竹叶歌舞团应邀来威演出;

  7月1日,韩国《现代日报》来威,与《威海日报》跨海握手;12月14日,韩国《仁川日报》越洋来威,与《威海日报》缔结良缘……

  2004年,在威海的大街小巷,在城市的弄堂胡同,在城乡的秀山碧水间,穿行着越来越多的韩国人的身影。他们,已深深地扎根这里。

  风景五:我的同桌是老外

  面对一个陌生人,孩子和大人谁更容易和他结为朋友呢?毫无疑问,是孩子。

  在威海45家涉外学校里生活着近千名韩国孩子。他们和他们身边的中国伙伴一起上学,一起吃饭,一起回家,结下了纯真无邪的友谊,李贤美和李雪就是其中的一对。

  2004年11月13日,《威海日报》刊发了题为《韩国少年的威海花季》一文,文中三个韩国孩子与身边的中国师生结下的浓浓情谊让许多威海本地人感到羡慕和感动。

  2000年7月,10岁的李贤美随父母举家从韩国迁到威海,2002年进入高区一中学习。班主任把威海学生李雪安排给她当同桌,一坐就是两年。两年来,在同桌的帮助下,李贤美的汉语突飞猛进,语文成绩在班里更是数一数二。同桌李雪感到了压力,觉得自己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便暗地和李贤美较起劲来,两人你追我赶,谁也不服输,成绩一路上扬,可私底下两人又形影不离。李雪告诉记者,对这个漂亮的韩国同桌,她心中是又爱又“恨”,爱她随和的个性和热心助人的品质,“恨”她太勤奋,自己总感到自愧不如。对身边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外国同学,李雪觉得这是件好事,这代表自己将会有更多的伙伴,有机会了解更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她不会觉得不自在,而是会把他们当作自家人一样,让他们感到来到威海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亲切和自然。

  当越来越多的韩国友人携妻带子来威安家落户时,许多威海人敞开了温暖而亲切的怀抱,把他们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让韩商子女享受和威海孩子同等的待遇,为他们营造学习与生活的“第二故乡”。

  当您看到这张报纸时,时光已到了充满希望的2005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真诚地希望,在威的韩国朋友和着威海开放的脚步,实现更大的发展。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