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死守”城市有隐情

80酷酷网    80kuku.com

  

  死死“锁定”条件优越但岗位拥挤的大城市,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却求贤若渴的农村和基层去,是造成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乎,“怕吃苦”、“好高骛远”等责备随之而来。记者近日深入采访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大型招聘会的“尴尬”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全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招聘大会,规模为近年最大。然而,万头攒动的招聘会最后拿出的统计数据却十分“尴尬”:虽然进场招聘的150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2.2万个岗位,现场接待人次达6万多,但最后达成初步聘用意向的只有7590人,现场直接录用的仅为192人。也就是说,提供的岗位大多数被“空置”了。

  一面是许多大中专学生找不到工作,一面却有这么多现成的工作岗位找不到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浙江人才市场一位负责人分析,最核心的原因是,很多大学生眼睛只盯着杭州等大城市,而这些招聘单位却大多在外地,不少还是基层单位或企业。于是,“供”、“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目标错位。

  面对这次招聘大会的结果,举办者尴尬,许多招聘单位也尴尬。离杭州不远的某县一民营企业由老总亲自带队上会招聘,原想招聘9人,没想到全部报名者也只有六七人。这位老总摇头感叹:“月薪出到两三千都没人肯来,看来我们这座‘庙’还是太小了!”

  上学是为了出人头地?

  明知道大城市、大单位就业不易,但还是坚持要留在大都市,外地,基层,就是条件再好也不去。

  老家浙江丽水的杭州商学院学生小朱已数不清自己去过多少场招聘会了。“每次去都像打仗,招聘会上人太多,想在杭州找一份不错的工作真难。”目前,小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他显得有些焦虑,但他还是坚持在杭州找工作。面对“为啥不回老家或者去其他县市就业”的提问,小朱显得有些无奈,“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如果回去,太对不起自己了吧!”

  小朱的这种心态,可以说是相当多大学生的写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功利思想,在许多大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对此,大学生们是否应该进行一番自我反思呢?

  学校教育学生不受穷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大学生中,不少人把自己不愿意去外地和基层就业归咎于“条件(指客观条件)不好”,其实他们内心首先还是担心下基层工作要吃苦。这种怕吃苦心态,固然有需要自我反思之处,然而,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问题。

  反思目前许多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老师在批评读书不努力的学生时,都会用“恨铁不成钢”的口吻责备:“像你这个样子,以后不吃苦受穷才怪!”

  有一些大学生害怕到基层工作后,“受不了那份‘冷清’”。浙科院外语专业的小李对记者说,“去基层后吃苦还在其次,最可怕的是到时想找个能说上话的人都难。”看来,大学生人群和基层单位人群文化层次、生活习惯、精神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现今注重讲“精神享受”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障碍。这与老师这方面的教育欠缺也有关系。

  担心政策得不到落实

  记者采访发现,也有一些大学生愿意到基层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去“干一番事业”,不少人也知道国家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然而,他们一方面认可这些鼓励政策,一方面又担心这些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对下基层就业顾虑重重。

  有位大学生坦率地说:“优惠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实,实在难讲。在合同期内也许可以,合同期满后再就业怎么办?”他举例说,修改后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借款学生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后,经批准可以用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但这项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很麻烦,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大学生认为,目前国家还没有与基层就业相关的完善的后续机制,例如学生基层就业的前景、待遇等问题尚不明确,因此下基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下基层?一‘沉’下去就再也‘上’不来了。”有位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和所在学校的男生对记者说,他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进仕途”。他说,他在这方面一直有研究,知道组织部门有一个“选拔视野”。要是在城市单位,就会在这个“视野”之内,几年里混上个科级处级很容易,要是下基层,就脱出这个“视野”,运气特别好顶多混上个乡镇干部。

  基层体制要有吸引力

  记者采访发现,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在基层工作是否有前途、是否有施展才华和发展的空间表示疑虑。认为基层除工作环境差外,在用人体制方面也存在问题。

  有关人士认为他们的这一顾虑不无道理。有些基层单位聘请大学生只是“赶时髦”,个别的甚至是“作秀”而已。这些单位或企业常常大张旗鼓地招聘大学生,大学生来了后却不给他们发挥才干的空间,使大学生无用武之地。浙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蒋老师表示,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引进人才的初衷,也是对人才的浪费。特别是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单位,先是热情招人才,招到人才后却不知怎么安排,便成了“冷落”人才。

  浙江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许老师反映了一个问题:既然基层很需要大学生,就应该在收入待遇等方面拿出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可是,现在基层企业单位给应聘大学生较高收入待遇的不多,基本上都低于城市和大单位。“尤其是一些艰苦地区,收入和大城市没法比。现在很多学生都是贷款求学,如果去基层、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他们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父母应支持孩子下基层

  “说实话,我还是愿意去基层就业的,那种锻炼对自己一生会有用,可就是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记者在招聘会上遇到的一位大学生这样说。的确,现在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付出是相当大的。特别是那些贫困家庭,他们勒紧腰带供孩子上学,图的就是孩子学成后能跳出“龙门”,在大城市找个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既荣耀又赚钱。要是孩子毕业后去基层就业,家长自然是不乐意的。

  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过度溺爱,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宁可死守大城市也不下基层。

  有专家分析,“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根深蒂固,近年来独生子女增多,更加剧了这一现象。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们这样的“父母心”是不是也该变一变呢?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