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优秀的学生都去哪里了?

80酷酷网    80kuku.com

  

  读完丁刚先生的时评:《我国高考造就了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与其他说:“这两天读了几篇报道,总觉得味道不对。”不如说我感受到先生评论有一点不对味。翻看丁刚文集方知道他是驻外记者,这是常年在外记者眼里的中国高考,因此也不能过多责怪了。

  美国教育学者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到中国视察基础教育,二十多年前这些学者就深为本国基础教育与中国的差距而忧虑,甚至在那个时候就预言20年后中国的科学技术会超过美国。这种担忧是有一些道理,但这个预言就很不准确,两国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实际上是反映了两个不同的侧面,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学”与“做”是基础教育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中国重视“学”,忽视“做”,就是忽视能力的培养;相反美国基础教育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讲究的是如何“做”。

  我年轻的时候,中国教育界在批判美国的实用教育学者杜威的理论,虽然我并不理解,仍然记忆犹新。中国近代的教育受杜威影响是深刻的,而且远远超过日本与苏联教育对中国的影响,乃至中国基础教育的学制至今还和美国一样。但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实施已经与杜威的理论相差太远,与今日美国的基础教育确实也很不一样。

  杜威的“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么目的”是他在《民主主义教育》一书里提出来的,也是在中国受到猛烈的批判。杜威把教育中人的生长与发展,以动物、植物的生长与“儿童的生长”相类比,因为动物、植物的自然生长是无目的的。因此他说如果有目的那就是更多的生长。我以为杜威的观点也有其合理的一面,特别是中国的教师,家长也要从中正确理解,杜威的这个理论是对个体说的,对个体学生如果是实行因材施教的话,事先是不能确定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的意思应当这样理解,尽管是一个智力超常的学生,在基础教育中,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给某一个学生确定一个目标——将来成为世界上一流什么样的学者或者科学家是不适当的。中国家长的“望子成龙”就是在事先确定或者寻找这种目标,这与杜威的理论是不一样。

  在美国大学生进了大学,也许还没选定专业,有的选定专业之后,还会不断调整专业,目标的频繁改动却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也容易有所创造。中国实行一考定终身,就往往会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得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过笔者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行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专业先不定,基础学科学完再说,这种方法应当是非常先进的。但是绝大多是高校是办不到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在高二就进行文理分科,也是过早的在设计学生培养目标。

  陶行知先生是杜威的学生,它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翻“半个筋斗”,改造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现代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和知行统一的基本原理,扬弃了实用主义的消极影响。因此陶行知先生既是杜威的学生也是中国当代伟大的教育学者。

  说到教育目标,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中国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法》中体现得比较完整。但这不是杜威说的个体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笔者并不反对丁刚先生提出的:“你要想走在别人的前面,你就必须承受别人所承受不了的压力。”我也并非妄自菲薄,丁刚先生你的这篇大作讲了半天是讲了“哈佛大学所在的剑桥区有一座中文学校”以及这些学校里的中国学生。我倒想反问一下:中国的优秀学生确实不少,他们都到哪里去了?中国大批优秀学生流入国外,如果学生之勤奋就是为了出国,那么这种勤奋也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先生都没看清楚中国学生在中国读书的实际情况,怎么能如此评论?

  中国的家长真是煞费心机了,眼下为了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挑选学校,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更是不惜一切代价挑选学校,而且也只有进了这些入流的学校,孩子才有可能成“龙”。而中国的教育与生活有多远,与社会有多远我想丁先生未必能回答上来。

  有人说中国教育有点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最近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贺淑曼做客强国论坛,就“网络时代与超常人才教育”的话题与网民在线交流。说实话贺淑曼的观点我实在不敢恭维,尽管世界范围都在研究这个课题,实效如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进行这种“超常人才教育”,很可能得不偿失。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许多优秀人才,许多都是大器晚成。但是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孰优孰劣也是有目共睹,少年班的投入之大,与收获的比例并不对称,客观依据人的心理思维发展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并不逊色,那么又为何多此一举,而且“超常人才教育”也有最终并不成功的,贻误的却是人的发展。

  我这篇拙文的忧虑主要来自对义务教育的担忧,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部分,实现义务教育之公平是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共同的法律责任。这个教育旨在培养人,并非选拔,过早地把竞争机制引入义务教育中,对培养人并不有利,我并非杞人忧天,久而久之中国教育如果不注意纠正,整个社会对人的培养必然要出大问题。毋庸置疑纵观今天之教育,中国的义务教育忽视对人的培养确实是个失误。

  提高国民素质是应当从义务教育开始,公民接受义务教育之后使得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这是兴国之本。义务教育能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有所建树,那么非义务教育阶段乃至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素质,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引入竞争机制,必然适得其反,因为由此会削弱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到:“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中央政府关注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关注平民的教育这个指导思想就是要让义务教育实现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这个重大目标。

  从比较教育的角度出发,中国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与美国的教育实行互补是非常实际的,说美国的基础教育数学与科学教育方面越来越落后于中国学生的现状确实需要改变,这是美国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基础教育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同样不能回避。就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也不能夜郎自大,自以为“我国高考造就了世界最优秀的学生”的提法实在难以恭维。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是考试,重要的是要树人,这是旨在培养下一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如果中国按照现在的格局发展下去,中国只能成为优秀学生的输出国,即便再过20年中国的科学技术依旧落后,为此中国教育付出的代价确实需要反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