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四大原因:不能吃苦占50%

80酷酷网    80kuku.com

  

  尽管只是电子信息类的招聘会,但140多家单位,4700多个岗位还是吸引了来自北京、河北、天津和沈阳等地的上万名大学生。
 
  僧多粥少盲目性大政策障碍实操性差

  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每年以两三万的数字增长,但用人需求却基本稳定。有些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高达50%。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显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毕业生择业存在盲目性、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正成为导致首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从2001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从6万余人增加到18万人,而岗位需求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调查显示,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以麦当劳为例,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如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实习三天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淘汰率高达50%。

  一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镇江:大专和中专毕业生成就业最困难群体

  “新成长劳动力90%以上都是大专中专毕业生,目前这一群体已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昨天,镇江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这样说,在刚刚结束的镇江“新成长劳动力大型就业招聘会”上,到处晃动的都是一张张焦急的年轻面孔。

  就业到基层同样有奔头 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一方面是基层对人才的极度渴求,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宁可在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这种尴尬局面何时能够得到改变?记者今天从浙江省委组织部获悉,浙江省为此出台了有关文件,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优惠政策。

  陕西一些大学毕业生热衷到技校“回炉”

  21岁的陕西咸阳小伙子李冰大专毕业工作了4个月后,最近又选择了“回炉”--去咸阳技校重读。据了解,像李冰这样重读的大专生在咸阳为数不少。近年来,就业形势呈现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技校生悄然走俏的情况,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陕西一些大学生选择了到技校“回炉”的道路。

  二 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

  大学生:“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

  山西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郭雅莉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择业愿望之间有很大差距,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人才的总供给量并没有超过总需求量。 当前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有业不就”,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不愿到基层就业;二是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研而不就业。

  专家认为 “冷门专业”不是就业的主要障碍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认为所学的专业不好,影响了自己找工作。一位会计专业的同学抱怨说,“学校的会计专业不是很好,我们专业去年的就业率才30%,我们都很担心工作。”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虽然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分,但专业并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障碍。

  三 毕业生择业存在盲目性

  为避免盲目求职 大学生应尽早明确职业理想

  “我是去大公司当一个小技术员呢,还是去一家小企业做一名中层干部?”6日上午,大连市某高校计算机系的大四学生小金,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5企业综合人才招聘大会”现场,面对着对他感兴趣的一大一小两家公司,陷入了两难境地。

  大学生就业何必都争做“白领”?

  去年,北大学子卖肉的新闻曾经引来议论纷纷,许多人为之惋惜,慨叹就业“错位”。今年,复旦学子养鸡的消息波澜不惊,人们开始接受了一种现实,当然也因为后者的成功。最近又有曾是大学高材生的李兰江,从城里辞职回乡务农,做职业农民,而且成绩斐然。

  高校毕业生趋多 求职应树大众化就业观念

  天津市高校毕业生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77000人(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首次超过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帮助指导大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天津中天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高校部的专家表示,大学生在就业时一定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四 大学生实践能力差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调查显示 大学生不能吃苦淘汰率高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高达50%。调查还显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内容肤浅,正成为导致首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流失率70% 毕业生眼高手低吃不了苦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昨天发布的这一调查结果,受到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质疑。他们认为,就业必须吃苦只是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脱离毕业生所学本质,也是导致大学生另谋职业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