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创盛世王朝的秘诀

80酷酷网    80kuku.com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曾经做过和尚,他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发家,经过十五年的战争,建立了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出身卑微的开国皇帝。他执政期间政绩显赫,奠定了明朝几百年的基业,其成功经验,还是在于用人。

  ○文武搭配的班底

  朱元璋用人注意组织结构建设,他组织人才班底时,注意文武搭配。他曾经说过,打天下好比是盖房子,砍伐搭建、购置材料,需要武将,而装修粉饰需要文臣,如果只有文臣而没有武将,就好像房子没有盖成,就想着粉刷一样;而反过来只有武将而没有文臣,就好像有了房子,但是没有装修,还是不能住人。所以治理天下用人要注意文武兼备,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朱元璋取天下的时候,武有能征惯战的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为他冲锋陷阵;文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等人为他出谋划策。徐达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将领,他早年就跟随朱元璋强渡长江,攻下南京,辅助朱元璋立稳了脚跟。后在鄱阳湖之战中,徐达击败朱元璋的主要对头陈友谅,升为左相国。不久,朱元璋拜其为大将军,率师出征淮东浙西等地,连战皆捷。三年后,徐达功克苏州,俘获朱元璋的另一个主要对手张士诚。同年十月,徐达拜为征虏大将军,率师二十五万北伐,挥军攻克大都,灭了元朝,他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将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在文臣方面,我们不得不说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他起初是元朝的官员,后来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充任谋臣,加以重用。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谋划了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暂时与张士诚、方国珍妥协,避免两线作战,然后各个击破的策略,朱元璋一一采纳。朱元璋之后派徐达执行的作战方案,就是刘基的计策。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刘基担任了御史中丞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了北伐灭元的方略,他虽然不懂具体怎样指挥作战,但是他参与军机,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是朱元璋能够取得天下的主要助手。

  ○老少参用的团队

  朱元璋用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老少参用,注意选拔年轻的官吏。他认为,官吏过了50岁之后,虽然政务精通,业务熟练,但是精力却跟不上了,所以他注意在民间挖掘年富力强、才学兼备的后起之秀,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个部门中去,但他并不是抛弃老年官吏,而是让他们搭配使用,相辅相成。这样既可以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富有活力的特点,又可以发挥老年官吏的长处。等到那些老年官吏到60岁退休的时候,年轻的官吏业务也锻炼出来了,不用担心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从而保证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服务,如此一来,明朝的天下也可长治久安。后来,朱元璋觉得老年人的政治智慧发掘利用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又想出了新的花样,把退休后的老臣大部分安排到了翰林院,这既是对这些老臣的一种礼遇,也可以让他们充当顾问,继续发挥余热。他是这样认为的:“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 真可以说是人尽其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科学的人才结构建设,在人才的结构中,每个人才因素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攻关项目是需要体现多边互补原则的,这里既需要有知识互补,又需要有能力、年龄等方面的互补。这样的人才结构,在科学上常需“通才”领导,使每个人才因素各得其位,各展其能,从而和谐地组合在一个“大型乐队”之中。

  近来国外的研究表明,一个经理班子中,最好有一个直觉型的人作为天才军师,有一个思考型的人设计和监督管理工作,有一个情感型的人提供联络和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并且最好还有一名冲动型的人实施某些临时性的任务。这种互补定律得到的结果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实现人才群体的最优化,用人时不能不明白此道理。

  事实也反复证明了人才结构中的这种互补定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产生十分巨大的互补效应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已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了人才中的才能互补定律,才能更好地用人。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着杰出的观察才能,经过日积月累,他得到了大量天文观察资料。尽管如此,他的学说仍然没有摆脱托勒密"地心说"的束缚。1600年,第谷请了一位助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虽然观察能力不及第谷,但他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才能却非常突出。他们两人合作不久,第谷就去世了。在第谷丰富的观察资料的基础上,开普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大胆地提出了行星轨道为椭圆形的开普勒第一定律,接着又提出了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等于它与太阳距离的平方)。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它是第谷观察才能与开普勒理论、计算才能互补效应的结晶。

  领导者用人除了要了解人才的才能互补律、知识互补律外,还应了解人才中的个性互补律。无论在哪一个人才结构里,人才因素之间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个因素的气质、性格都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脾气急,有的脾气缓;有的做事细致、耐心;有的办事麻利、迅速。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工作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每个人才因素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格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这和物理学上的“同性相斥”现象极为相似。然而,个性互补,有利于把工作做好,中国女排的崛起就是鲜明的例子。原女排教练袁伟民是这样总结的:“一个队十几个队员应该有各自的个性,这个队打起比赛来才有声有色。如果把他们的棱角都磨光了,那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这话讲得非常有道理。一般而论,人才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抹煞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就等于抹煞了人才,只有把他们组织在一个具有互补作用的人才结构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作用。

  同样,企业的领导者用人不要忘了年龄互补定律,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长和短处,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长和短处,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特长和短处。这不管从人的生理特点还是从成才因素来讲,大都如此。因此,一个好的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年龄结构,从而使得这个人才结构保持创造性活力。显然,明太祖朱元璋“老少参用”的用人方针就是从执政人才的连续性、后继有人的问题出发的。其实,它还有更高一层的理论意义,老少互补对做好工作,包括开拓思路、处事稳妥、提高效率等都意义深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