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重塑组织架构

80酷酷网    80kuku.com

    案例背景:

  J公司地处江南小城,是一家以生产销售日用化工原料为主,并涉足工程塑料、房地产、金融和国际贸易等八大领域的多元化集团,目前销售额已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创业者李先生以一口大锅起家,生产磷化工日用品原料,经过18年艰苦奋斗,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国际日化原料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与此同时,逐步向其他业务领域拓展和渗透。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扩张,集团总裁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领导和管理公司越来越吃力。一方面,公司的规模十分庞大,总裁疲于应付众多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对于新进入的领域,总裁需要新的知识和技术。

  诊断:

  通过对公司的轮廓性了解,我们发现其总裁要听取下属10多位副总裁和总裁助理的直接汇报,参与日常的管理活动,甚至包括员工的招聘与解职等,同时要研究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并与可能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商务洽谈。总裁如此宽的管理幅度和繁杂的活动提示,J集团在人员配备,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上存在较大问题。结论为:

  1.集团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经营管理机构界线不清,制衡与约束关系不明;

  2.管理模式没有定位;

  3.组织结构不健全,主线不清;

  4.总裁直接面对的汇报单位过多,管理幅度过宽,导致注意力分散、控制不力;

  5.集团化管理的重要职能缺失;

  6.管理部门岗位的运行效果效率无法衡量;

  7.运作流程不顺畅;

  8.市场信息在集团的流动没有形成闭环,降低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集团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其一,总部职能空心化。

  集团的核心管理职能没有到位,关键职能的缺失使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没有人力资源计划,招牌由老板临时决定,更不用提业绩考评。财务仅是会计与核算,财务分析和资金预算还很遥远。

  其二,集团职能部门错位。

  计划、监督、行政支持和服务功能处于主业副总裁领导之下,其他业务部门需要职能部门支持时,需跨部门进行,而不是跨层级进行。而主业部门的职能员工通常以本部门工作为由,推迟对其他业务部门的服务。

  其三,集团化管理职能缺失。

  集团成功的多元化后,原单一产品的产供销职能完备,但企业发展规划、资产管理和审计等集团公司所需职能建设滞后。

  其四,岗位设置不合理。

  一些必要的岗位没有设立,有的岗位放错了部门。此外,岗位职责不完备。

  基于上述诊断,按传统管理学理论,矩阵结构和事业部结构应是不错的选择。然而认真研究和分析了J公司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我们认为,矩阵结构过于复杂,容易引起指令线索的交叉混杂;其次,事业部制需要过多的人力去充实各业务群,J集团的地理位置不能保证足够的人才供给,同时设立事业制的管理部门人力成本过高。

  因此,在综合考虑集团的规模,增长速度,资金周转,人才储备,劳动力市场等各项因素后,我们认为战略管理模式下的“强化”直线式架构更适合J公司。集团总部设立功能强大的职能部门,各业务群在业务副总之下设立行政助理。业务群的职能由总部代行,行政助理承担业务群必不可少的日常事务职责。目前,J公司已经在按新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在新的体系下,管理流程顺畅,业务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摩擦减少,运行效率提高。

  当企业摆脱了创业阶段逐步走向快速发展和扩张时,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发现那种原有的“一管到底”的管理方式以及创业中“自然”形成的组织结构,已经越发地“力不从心”。事实上,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因此,只有考虑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着眼于环境特征和发展趋势,适时地重新建立刚柔相济,具有自愈力和再造力的管理模式才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