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求才定天下

80酷酷网    80kuku.com

  

  千百年来,姜子牙的名字一直是家喻户晓,历代传诵。《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行年70而帮助周文王平定天下的故事也一直脍炙人口。当然,人们津津乐道的姜子牙的故事已经被神化了,历代艺人说唱的姜子牙俨然是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仙,这当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是,历史上确有姜太公其人。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因为他后来被周文王号为太公望,又叫姜太公,姜望。姜太公的祖先伯夷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于吕这个地方,故又名吕尚、吕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美称,民间俗称姜子牙,而史书文献多称姜太公。他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之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然而在发迹之前,姜太公仅仅是个靠在商朝国都朝歌以宰牛为生的人,过着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怀才不遇,默默无闻。真正提供条件使他得以一展身手的,就是那位求贤若渴、欲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的一代明主周文王。

  姜子牙年逾古稀仍然未遇明主,后来听说周文王很重视人才,便拿上钓鱼竿到渭水之滨,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他钓鱼人来不用鱼饵,正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识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进而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古人迷信,凡事总要先占卜吉凶。周文王要打猎,占卜的结果是:所获猎物不是虎豹豺狼,而是可以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周文王十分惊奇,自然格外留意。出猎时,果然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子牙,被他一番富有哲理的话语所折服。姜子牙说:“凡是河流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于是才有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枝繁叶茂,于是才能果实丰硕。周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互理解,心灵相通,才有发展伟大事业的前提。比如在溪边垂钓,小鱼总是盯着小饵,若有若无的钓线使它放松了警惕;稍大些的鱼儿总是看好块大味香的饵料,即使是钓就在身边,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也会忘掉危险而冒险一搏。而要想钓到大鱼,就要安上大块饵料,钓线也要粗壮结实,否则就会失之交臂,鱼饵两空。鱼一旦吞下钓钩,钓线就牢牢地牵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应的待遇,便会为施恩者尽心竭力地服务。用网捕鱼,还会有漏网的;可用饵钓鱼,却可以把水中之鱼陆续钓尽。同样的道理,提供相应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揽而来。悬纶垂钓与治国平天下,虽事有大小之别,目标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钓鱼的三大要领无非是钓点判断、饵料设计和提竿溜鱼,而治国平天下也有三大法宝:提供优厚的待遇是为了让所用之人贡献聪明才智,提倡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为了让士兵英勇善战,设立高官厚禄是为了让贤臣良将帮助君王成就大业。”

  姜子牙这一番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周文王怦然心动,他从这位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身上看出了智慧的灵光,意识到这是一位满腹韬略、高瞻远瞩的栋梁之才。于是躬身而请,竭诚相邀,与之同车回京,委以社稷重任。结果,周文王得以宏图大展,开创了西周王朝300年的基业。

  日月如梭,往事悠悠,三千多年的光阴已经逝去。在当今构建市场经济大厦的时候,我们备感人才奇缺,而历史的经验却是可以引以为鉴的。姜子牙的“取鱼三诀”以及他的精妙比喻,仍然为人们推崇有加,然而慧眼识人的周文王却往往不为人所重。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也就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文的留心求才,慧眼辨才,不是更值得我们称道吗?

  古代晏子曾说过:“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有了贤才而不知道,发现不了人才;发现了人才却又不用;尽管用了人才,却又不委以重任,当然是“不祥”喽,国家如此,又怎能会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呢?

  其实,大的说,在一个国家中是这样,小一点说,在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不也是这样吗?这里面就涉及到领导者如何识人用人的问题。

  作为领导者应善于发现千里马,善于利用千里马,善为伯乐。

  领导者应善于博采众长。人总有自大的毛病,而且往往表现为对别人的不自觉的贬斥,总喜欢吹毛求疵,不愿承认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毛病容易找到,优点同样容易发现,事物中充满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相反相成,相伴相生的。毛病或缺点与优点或长处作为一对矛盾也是对立存在的,找到缺点的同时也就会发现优点,只不过是有时我们不自觉地否认罢了。领导者却应该注意克服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转而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应当贵人所长,忘人所短。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难免有长处也有缺陷,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短处,正如太阳也有黑子,月亮也有圆缺,哪怕再精美的壁玉也会有瑕疵一样,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当初周文王对话姜子牙时,只看到他出身卑微,而且年事已高的,不可能有精力、有能力来辅佐他完成帝业的话,估计历史上也不会有强大的周王朝出现了。所以,勿以年纪老,而以人老来看之: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有的人年纪虽然很老,可是他的精神、心力很旺盛,他服务企业的热忱,他的专业老练的技能和经验,可能非一般年轻人所能及,所以勿以年龄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的老迈与否。

  三国时魏国人才学家刘邵在《人物志》中曾这样描述人物:

  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

  柔顺安恕,第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恩。

  精良畏那,善在恭谨,失在多疑。

  强指坚劲,用在祯干,失在专固。

  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窟。

  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涸浊。

  清介廉洁,节在位固,失在物肩。

  休动磊落,业在拳跻,失在疏越。

  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

  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可以说,这段话精辟地指出了人的辩证统一的性格双重性,道出了人的矛盾对立性,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了十二种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优缺点。

  有平原便有高山,有陆地便有大海,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希望找到完美无缺的人。一个人没有短处也就必然没有长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正如没有乌云遮住太阳,也就不会有降水现象的发生,只有有所短,才可能有所长。领导者应当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忘掉别人的短处,懂得“瑕不掩瑜”的道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