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枯竭——“职业流行病”

80酷酷网    80kuku.com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首次将“职业枯竭”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枯竭”是因过度密集的工作而对个人的需要有所忽略,以致于出现精疲力尽的状态。“职业枯竭”不仅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影响,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1989年,国际知名专家Hobfoll提出的资源守恒理论,将“枯竭”定义为“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高于补充率”。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我们所提到的工作所需的资源是指显在资源,并不是全部资源,并不包括人的潜能部分。事实上,工作需要付出资源,比如:你的知识、感情等,当这些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时,人们会感到不安,因为每个人都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为数众多的白领、高管和企业家们出现了频繁的身心不适、心理衰竭、情感封闭等亚健康状态,表现出疲惫不堪、烦躁易怒、心情沮丧、疑虑重重、挫折感强及悲观失望等职业枯竭症状。如果一个人每天清晨不愿走进办公室,逃避或排斥进入工作状态,无法面对将要开始的职业生活时,说明他开始进入职业枯竭的状态了。

  职业枯竭可以表现在生理、情绪、行为、才智(创意)、希望、人际关系、激情(一种状态)等方面。这些因素就好比是蓄水池中的水,是人们立足职场的动力和源泉。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一个铅字打字员,打字速度特别快,第一次和电脑比赛她就嬴了。当时的电脑和软件都是很笨的,这种胜利给了她一种错觉,就是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能替代她的工作!

  几年后,由于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处理文字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铅字打字的速度,她被迫下岗了。这是因为她的内职业生涯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造成了功能性失业,进入了职业枯竭状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