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性别比容忍”也有极限?

80酷酷网    80kuku.com

  

  我国人才市场供应已形成“妇女半边天”格局,用人单位潜意识中7:3的“性别比容忍极限”遭遇5:5的大学毕业生性别结构,错位造成的“真空区”使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双踏空:女大学生求职难,用人单位求才难。

  “7:3心理极限”:女孩再好,多了感觉不对劲

  广州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钱老板有一天猛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行政中心、公关部、营销部、信息部、财务部、策划部,不管他走进公司总部哪间办公室,都是“云鬟一片”。今年招聘前,他特意指示:只招男生,但招聘广告不注明性别限制,以免被指责性别歧视。笔试过后,人力资源部报告:前五名里没有男生。钱老板亲自对笔试前20名面试,五个理想人选中三个是女生。钱老板难以取舍,就让他们到公司实习考察。两个月后,钱老板更烦恼了,因为女孩子们的表现比面试更出色。钱老板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戒条,编个借口谢绝了女生。他十分困惑地说:“公司成了娘子军,感觉不对劲啊!拉出去搞公众活动,保准会成为新闻花絮。社会上总是说应试教育靠死记硬背,女生考分有优势。我总该相信自己的阅人能力吧?我看这些女孩子,不管是见识、学识、反应、品行,还是礼仪、气度、口才,一个赛过一个,真叫做赏心悦目。”

  记者采访发现,完全拒绝女生的单位已十分罕见,在激烈的竞争中,凡是能量化考核的企事业单位,业绩面前男女平等,除了短暂的产假外,一样地“前位嘉奖末位淘汰”。但是,用人单位出于一种惯性思维,对男女比例的容忍极限在7:3以内,有的甚至在8:2以内。超出这个比例,负责人就会大呼小叫“女的太多了”。

  7:3遭遇5:5,人才供需性别结构错位

  过去,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不但高校,连重点高中里女生都十分稀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被戏称为“女子专业”的中文系、外语系,女生也不过四成左右,女大学生一度是用人单位的争夺目标。

  近年来,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落实到位后,女性受教育程度迅猛提高,而用人单位“性别比容忍极限”却原地踏步或者转变缓慢,与现实人才性别结构形成了巨大反差。

  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供应开始出现女多于男的“性别倒挂”现象。如广州市2003年人口抽样普查显示,全市20-24岁这个求职高峰年龄段,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口,女性占52%。2003年,上海市在校女大学生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0.33%。女佼佼者们不仅报读传统的文科院系,过去被称为“光头专业”的国际金融、计算机、数学、汽车、机械制造等等,现在也是一片“姹紫嫣红”。

  独生子女时代:真的“男女都一样”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省等发达地区的高考中,不仅英语、文史哲、医科等传统科目,连一向被认为“男生拥有绝对优势”的数学科,也涌现出女状元。老师们告诉记者,虽然应试教育尚未彻底扭转,但素质教育也有了长足进步,“应试”中的综合能力含量有了极大提高,靠死记硬背不可能拿到高分,用人单位放弃高分女生,实在是用老观念对待新时代。

  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衍生物,不少家长在子女教育和期望值中出现了“性别倒挂”,生女孩的,把女孩当男孩养,从小教育她自强自立不吃亏,当家作主不依赖;生男孩的,因为只有这一个“香炉趸”(粤语:传宗接代的独苗苗),反倒百般呵护,娇纵溺爱,唯恐出一点岔子。因此,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女强男弱”,女孩子们体力强、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强。

  广州一所有3500多学生的小学,少先队大队委通过公开竞选、全校学生投票产生。结果,12名大队委中只有两名男生。五年级男生小亮告诉记者:真是丢死人了。记者在竞选过程中看到,竞选由制作自荐书并在学校张贴、发表竞选演说、表演节目三部分组成,女选手自荐书制作精美,书写漂亮,演说声情并茂,大方自如,节目花样繁多,技艺出众,而男孩子们由于紧张而肢体僵硬、声音发颤。

  面对5:5人才结构,存有“7:3心理”的用人单位需要好好掂量掂量:你拒绝女生,可能就意味着拒绝为你创造效益的宝贵人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