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0急救医生缺口八成

80酷酷网    80kuku.com

  

  火灾、车祸、坍塌……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奥运保障,甲流防控,高考生接送……他们也从不缺席。但就是这支急救医务队伍,因为收入低、工作环境险恶等因素,面临着人员严重萎缩,其中经过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于2008年7月回到的收入明显高于自己,这个大男孩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的院前急救体系从起步到现在才20年,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急救框架的不断完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

  “在3年的轮岗培训中,有的毕业生就会被医院舒适的工作环境或者待遇吸引,从而中途退出,不再回到中心;还有的毕业生听说师兄师姐在干急救工作的辛苦后,也都不会选择这里”。刘红梅坦言,即使已招到的毕业生,在3年的轮岗实践中也难免出现流失的情况。

  >>尴尬

  出车123次挣2894元

  记者在急救中心人员4月奖金明细表中见到,60名医护人员中,收入最高者为2924元,最低者为847元,按奖金分布来说,收入在1000至2000元之间者最多,有40名,2000元以上约15人。

  1500元左右的平均奖金,却有着高强度的工作内容。以当月奖金收入2894元的医生刘扬为例,其当月出车共123次(当月最多),其中有效车51次,夜班车46次,无效车26次,按每车次不同时段的出车费用计算,其应发奖金为1618元,加上包括风险补贴、电话费、全勤奖在内的150元及其他奖励后,其当月奖金实发2894元。除奖金外,根据个人职称不同,每月基本工资也不等,中级职称者的基本工资在1800元左右。

  1999年工作至今,刘扬依然保持着工作热情,看到有的同事因受不了苦和累,不少都离开了急救中心,刘扬却未动摇过。在120急救中心,像刘扬一样的人还有500多人,低工资、高风险、发展前景小的工作性质虽然让大家感到付出与所得远不成正比,但却不离不弃,坚持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急救信念。

  >>探因

  政府拨款鲜用于涨薪

  “考虑到急救医生的辛苦,中心已在二次分配中,将院内的财政天平倾向于急救医生”,120急救中心财务科科长曾红表示,因属介于全额拨款单位及差额拨款单位之间的准全额拨款单位,大部分财政支持来源于政府拨款,约占院内总收入的80%,而院前急救部分的收入仅为20%.急救中心每年都会根据当年的运营情况,将下一年度的收支预算表上呈政府,政府在严格考核审批后,进行定额拨款。

  “就像一锅饭的总量是固定的,只是如何分配的问题”,曾红称,因急救职业的特殊性,院内已在奖金分配时,将急救医生的标准提高了50%,即每名医生的奖金收入是院内其他人员的1.5倍。

  随着近几年,政府对急救事业关注度的提高,每年的财政拨款都是呈递增趋势,但为何急救医生的收入却未水涨船高呢?曾红表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虽然政府已尽力满足其所有合理的收支预算,但这其中逐年增加的部分主要以硬件配备、物资储备为主,人员经费相对无明显变化;其次,2003年非典后,,将一昏厥病人进行转院。

  当车驶抵安定医院急诊处时,李秀英快步走下车,进入急诊室内对病人进行查体。因担心患者同时患有精神疾病,她叮嘱同行护士要小心检查,并注意自我保护。

  李秀英在检查中发现,该患者右前臂有针眼,且生命体征较弱,因该患者此前有狂躁症状,且经两家医院检查均未发现问题,李秀英怀疑其曾吸过毒,并建议转送到距离最近的二炮总医院。

  得到家属认可后,她和护士分别站在患者病床的两侧,一手提起患者的裤腰处,一手托住其腿部,麻利地将其转移到担架车上,随即,在司机的帮助下,3人合力才将担架车抬到救护车上。当将患者运抵目的地医院,并置于急诊室床上时,李秀英白皙的脸庞上已渗出汗珠。

  抬担架是李秀英每次执行任务时最头疼但却无法避免的一项工作。仗着身体还算结实,她每一次抬放都尽量多使劲一点,这样比自己瘦小的护士和已有腰疾的司机就可以轻松一些。

  虽然从事急救工作不到两年,李秀英却见识了各种突发情况:精神病患者上车后突发狂躁症打人;200斤的男子经检查无大碍,却坚持前往医院,并要求她和护士抬;在为醉酒者测血压、检查瞳孔时,对方突然大怒,对其围追,并赤裸着挡在车前不放行;深夜,在居民楼内,见到一蓬头散发的女子浑身是血的……

  因是临时工,28岁的李秀英每月工资仅为1000元,奖金300元,“5年的本科学费就要5万多吧,工作几年连这个都挣不回”,谈及未来,她说自己还未想好。

  ■对话。120急救中心主任张永利

  120急需专业职称评定

  记者:为什么说缺少专业评级制约了急救工作的发展?

  张永利:因为没有评级体系,多数急救医生只能参加全科、内科医生的职称考试及评定,但因实际操作与部分考试内容并无交集,急救医生在工作之余还要另外学习,无疑增加了难度。

  记者:职称评定分几级?张永利:共分五个等级——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通常从事10年左右的急救工作的人员才会考到第三级主治医师。评级不仅在待遇上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个人成就价值。

  记者:人员短缺是否影响到中心的急救工作?

  张永利:会有一定影响,但通过加班、后方人员的及时补充,所以现有的人员力量仍可保障本市急救系统的正常运行。但存在急救人员层次不高、年龄偏大、流动性强等问题,是不能忽略的。

  记者:人员短缺的原因是什么?中心有何解决措施?

  张永利:急救在全国来说都是问题,毕竟急救医生和医院内的医生不同。前者年岁越大越不能适应高强度的抢救任务,而后者则会因工作经验的增加,及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就,越老越值钱。

  至于如何解决,我们一直在和医科大学、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进行沟通,旨在建立一套机制完整的急救体系,一方面,通过人员来源的保障,提高急救系统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与社区、大医院的轮转机制,使急救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记者:目前,有望实现的是什么?

  张永利:针对中心的人员缺口,我们正在和首医大进行协商,希望能建立急救系,保障急救事业的有生力量的数量,至于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还需进一步探讨。但急救业的发展包括机制、体制、人员构成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希望能建立起一套从家庭到社区到120最终到医院的完整的绿色生命通道。

  记者:多数急救人员都表示本市的急救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他们选择留在急救中心的原因之一,您怎么看?

  张永利:经历过奥运、汶川地震等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任务后,本市120系统在急救物资、车辆等方面的需求都已得到满足,但却仍有许多问题,包括管理理念的更新、人员引进与培养、各部门间的连接及各类亟须健全的保障机制等,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大踏步地前进。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