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业遭人才瓶颈:合格人才不超30

80酷酷网    80kuku.com

  

  我们都记得葛优在《天下无贼》电影中的经典对白:“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在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中二手车成为了近几年持续关注的重要领域,不论是国内外的投资还是政府的关注程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可以说二手车行业的发展热潮正在进行中,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二手车行业的发展遭遇到了“人才瓶颈”,这是一个摆在这一行业每一个环节上的实质性问题,我们不得不关注。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二手车行业发展历史,1985年沈阳建立了第一个专业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同年北京地区建立了北京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也就是现在坐落在花乡、占地500亩的全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2000年之前全国的二手车行业基本上还都是“集市”方式的运作,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旧车经纪人以及旧车经纪公司这一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产物,2003年随着上海通用诚信二手车的建立,汽车厂家的品牌二手车开始出现,2005年相关的二手车商业网站、拍卖、评估投资热潮开始出现,各种投资和竞争愈演愈烈,行业进入到了中期发展。2006年北京、上海等地区的二手车交易量将达到新车交易量的70%左右,预计2010年前后一些汽车消费发达地区将出现新旧车“分庭抗礼”的局面甚至二手车交易量赶超新车。

  面对每年超过200万辆、年增长速度超过20%的二手车这个如此丰厚的蛋糕,不论是二手车市场、厂家、经营公司、经纪公司还是相关的拍卖、评估、信息网络,谁都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刀叉”去看着别人来“分食”。

  但是这一领域的“人才瓶颈”到现在才被重视,那么这一行业的人才紧缺究竟是为何呢?

  ●新车经销商没有做好人才储备

  面对着2000年之后的新车消费热潮,众多经销商都把功夫放在了新车销售方面,不论是厂家政策还是经销商体制似乎都没有把二手车的利润放在“眼里”,更不用提人才储备了,新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脱离虽然加强了分工合作的协同效应,但是全能型的人才机制被打破,尤其是在品牌政策的引导下,新车销售员只要了解本品牌以及重要竞争对手情况就可以的前提下,并没有重视对二手车关键的汽车知识积累,导致了二手车业务开展中往往出现新车销售不了解车辆评估鉴定,售后技术人员了解车况不了解价格,即使车况价格都了解情况下不熟悉二手车交易流程和运作方式,所以很多新车经销商现在开展二手车业务往往是在厂家的“鞭策”下缓慢前行,知己而不知彼,并没有达到厂家的预想效果。

  ●二手车家族企业的“忠诚与能力”矛盾

  在北京地区最大的二手车经纪公司包括厂家的品牌二手车,充其量一年的业务量最多也就是1500台,员工100人左右,而且这样的公司也就是不超过10家,余下的300多家基本上都是3-5人组成的“家族式”公司,一方面与传统的行业特点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剖析我们发现就是二手车人才的“能力与忠诚”的矛盾。一个好的二手车经纪人,很多人称作“车虫”要比新车的“车虫”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一般来说前后了解10年内的300种车型,看到车就能把数据说出来,看了车况就能说出直接市场价格的才算是合格,但是这种专业性人才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往往很难“久居人下”,自己做老板的不在少数。包括品牌二手车也出现了频繁的人才流动情况,这也反映出了二手车行业发展中的“奖惩机制”的问题所在,留住人才难是今年不少老公司的“头疼问题”,找到人才难是今年新公司的“基础”,全北京来讲好的评估师不超过1000人,而这一缺口至少还有500人。

  ●二手车细分行业的专业人才更少

  由于产业的发展需要细分,所以二手车拍卖、评估、信息网络等细分行业逐步发展成为了今年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我们上述的“微观直接”领域的人才都比较急缺,那么掌握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了,北京地区不会超过30人,很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原来看不上二手车到现在想看看不懂,毕竟二手车的行业经验不是书本传授的简单公式,少则一年多则数年的行业特点也决定了这一行业聪明人也要“勤用功”,所以在这些细分行业中我们看到很多雷声大雨点小的方式,在没有正确发展方向和策略的情况下“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贸然“主动进攻”其结果不乏有“壮烈牺牲”者,不论是二手车拍卖、评估、经营公司、市场,这几种新生模式在全国已经出现了不少年内成立年内倒闭的“快速死亡”,其中缺少“高人指点”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二手车行业正在发展上升期,人才的缺口问题正在影响着行业的发展,但是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大量的资本介入势必会吸引大量的人才涌入这一行业,其中不免“鱼龙混杂”,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投资者需要“去伪存真”和“招兵买马”并举确实有难度,但是在激烈竞争的汽车行业中,今后谁掌握了二手车谁就将在下一轮竞争中保留了一个“杀手锏”,不论是品牌厂家还是经销商都应该在这一阵地上“备足精兵良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