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正研究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人社部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

80酷酷网    80kuku.com

关于延迟退休这件事一直是最近的热搜,被很多人都关注着,据最新消息报道人社部正研究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也就是说延迟退休真的渐行渐近了,另外人社部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那么大家的养老金今年会有变化吗,接下来大家就随见闻坊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人社部正研究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人社部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图1)

人社部正研究延迟退休改革方案

延迟退休真的渐行渐近了。有关决策部门正在研究具体方案。

2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

游钧表示,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退休年龄,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我国的方案既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这些情况,因为只有立足国情的方案,才会是最佳的方案。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是我国退休制度实施7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革。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法定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之一。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这个规定是在建国初期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诸多因素确定的。

游钧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退休年龄总体偏低的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种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与人均预期寿命不匹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在建国初是40岁左右,到2019年已经提高到77.3岁。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更高,已经超过了80岁。

二是不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这样的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影响深远。

三是不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

四是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断延长,已经达到了13.7年,人们开始工作的年龄相应推后。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的工作年限自然就会缩短,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的下降。特别是在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学历人员集中的行业和单位,情况尤为突出。

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并不仅仅是出于养老金的财务平衡、增强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平衡代际关系,推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执行延迟退休政策应该避免“一刀切”,这种简单的政策虽然制定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执行中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在延迟退休的政策上,她更赞成建立早减晚增的养老金领取机制,赋予民众更多的自主权,这样能够赢得更多的社会共识。

游钧表示,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人社部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要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人社部正研究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人社部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图2)

人社部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2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三个层次中,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了,职工养老保险加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目前已覆盖近十亿人。作为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作为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李金磊)

2月26日,人社部部长张纪南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全国统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建立退休人员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惠及超过1.2亿退休人员。为近1.7亿城乡老年居民提高基础养老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表示,人社部推动农民工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农民工总量恢复至上年的98.2%。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3243万人,比2019年增加10%。大数据监测显示,有8700多万外出农民工在就业地过年,较上年增加近4000万人。

人社部正研究延迟退休改革方案(人社部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图3)

养老保险费今年还会降吗?

我国在2020年疫情期间再一次推出了规模空前的阶段性“免、减、缓”政策,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保费全年减收预计达1.6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费占比最大。

疫情期间,国家推出了阶段性减免养老保险费政策,去年底到期之后,企业非常关注今年政府是否会再次推出养老保险的降费政策。人社部在回复两会委员代表的提案建议时多次表示,目前不具备进一步降低缴费比例和基数的条件。

制度性将养老保险费率从20%降到16%,疫情期间又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在这双重压力之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在202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减收。人社部曾预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将从2019年末的5万亿元降到2020年末的3.8万亿元。

人社部在回复中称,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总体支撑能力有所减弱。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等情况,如果再降低费率,基金减收幅度过大,可能影响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对第一财经表示,在基金大幅减收的情况下,当前必须尽快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质性进展,对中央和地方的责任进行合理划分,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养老保险不具备降费条件

去年两会期间,针对企业在疫情中遭遇的困境,一些代表委员提出降低养老保险费来共克时艰。

从2015年起,我国的社保费就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国家先后6次降低或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费率总水平从41%降至33.95%,下降7.05个百分点,其中单位费率从30%降至23.45%,下降6.55个百分点,累计减收社会保险费近万亿元。

我国在2020年疫情期间再一次推出了规模空前的阶段性“免、减、缓”政策,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保费全年减收预计达1.6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费占比最大。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在人社部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是一项临时性支持政策,去年底已经到期,三项社会保险费从今年1月1日起已按规定恢复正常征收。同时,考虑到疫情风险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压力可能较大,规定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今年4月底到期后,将再延长1年至2022年4月30日。

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继续降低养老保险费率的提案和建议,人社部在回复中称,2019年实施的《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是制度性安排,而不是阶段性政策。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至16%,是经过充分研究和测算论证的慎重决策。单位缴费比例降低4个百分点,降幅较大,政策普惠性强、受益面广,有利于促进全国费率统一,均衡企业缴费负担。

“加之为应对疫情出台了规模空前的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养老保险基金总体支撑能力有所减弱,目前不具备进一步降低缴费比例的条件。”人社部称。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建议,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这类在疫情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企业实施特别的降费政策,比如将养老保险费率从16%降到14%。人社部认为,养老保险政策注重公平,对各类企业实行统一的缴费政策,要逐步实现全国费率统一,不宜对部分企业单独降低费率。

中央8000亿驰援地方“保发放”

2020年对于养老保险基金来说是较为艰难的一年。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受到较大影响,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压力增加。按照中央要求,由于大部分省份基金尚有一定规模的累计结余,对于落实阶段性减免政策造成的基金收支缺口,主要通过动用累计结余进行弥补。

聂明隽表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2019年底累计结余为5万亿元。实施减免政策后,会有较多的省份出现当期收不抵支,但绝大部分省份都能通过动用历年结余确保发放,预计到2020年底还能保持3.8万亿元以上的结余。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养老保险“减免缓”政策影响到了养老金当期的收支平衡,这一年地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保发放”。

聂明隽说,去年主要通过加大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和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压实地方政府保发放主体责任以及动用累计结余等多项举措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切实兜牢了民生底线。

2018年7月我国建立并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适当均衡地区间养老负担,迈出了全国统筹第一步,2020年调剂比例提高到4%,调剂资金总规模7400亿元,跨省调剂1700多亿元,支持了相对困难省份的养老金发放。

人社部在回复中称,考虑到部分地区保发放压力较大,将密切关注各地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配合财政部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并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2020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8151亿元,比2019年增长12%,支持地方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为了承担起“保发放”的主体责任,各省政府通过加快规范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分担机制、盘活存量资金、处置国有资产、财政预算安排等多项措施,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