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汇源被收购谈外资并购的十大陷阱排行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外资中介陷阱

    中国在服务行业的基础薄弱,如会计、咨询、法律等知识服务业。所以,大量的中国企业聘请国外的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将自己的财务数据、经营情况全部向外资开放。而一些外资中介机构有时会做出偏向外方的结果,使中方企业最终在外资并购案中处于下风。

案例:

    1998年4月,乐百氏以1200万元的代价,委托麦肯锡,研究乐百氏未来的发展战略。麦肯锡的核心观点是“造就中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领导者”。于是,“ 今日可乐”胎死腹中。乐百氏转而进入了“非碳酸饮料”的茶饮料。但乐百氏的茶饮料却并没有像麦肯锡在“蓝皮书”中预计的那样“一炮打响”。1998年也就成为了乐百氏的“灾年”,当年乐百氏的市场增长速度从前一年的85.3%大下滑到33.3%。
    麦肯锡又为乐百氏支招,力主与法国达能合资为宜。2000年,乐百氏与法国达能签订合资协议,达能控股乐百氏92%股权。何伯权当时对员工说,乐百氏虽由达能控股,但双方有协议,达能不派员参与管理,乐百氏仍拥有商标权、管理权、产品及市场开拓权。
    但是,这个所谓的“协议”很快就被打破。2001年,先是与何伯权共同创业的其他四位“元老”离开原来的要害工作岗位,紧接着,11月30日,达能宣布接管乐百氏,何伯权5人最终集体离职。

no.2  无形资源陷阱

    我们天然认为,外资企业有技术,有品牌,有管理,而我们在这方面很薄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企业有自己的特长。比如说政府资源支持,管理团队,品牌资源,营销渠道等等等等。这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而不简单是货币和存货资产。
    外资企业在并购时,故意忽视这些资产的存在,压低价格,从而使中国企业蒙受损失。在过去靓女先嫁的时候,往往是中国最好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让外资白白获得财富。

案例: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后,欧莱雅中国公司的总裁盖保罗表示,小护士将和欧莱雅其中的一个下属品牌进行合作。欧莱雅所指的下属品牌即与小护士定位基本一致的卡迪尔,卡迪尔将借助小护士的销售网络,实现两者的资源互补。其实,欧莱雅需要的不是小护士的品牌,他们看重的是小护士的销售网络,是为了销售他们自己的卡迪尔。
    有些中国企业,并不知道外资看重的自己的资源是什么,自己认为值钱的东西,外资并不看重。而自己不知道的无形资源,却廉价卖给或送给外资企业。

no.3  斩首行动

    中国有句古话: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他们除了希望获得中国市场的利润外,更主要的是垄断中国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洗牌,建立自己发号施令的地位。

案例:

    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经占领了21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已由外资控制。如玻璃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 化妆品行业由150家外资企业瓜分。
    除了中国机械行业巨头徐工被凯雷盯上外,大连电机厂外资并购案、西北轴承厂外资并购案、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外资并购案、无锡威孚外资并购案、锦西化机外资并购案、杭州齿轮厂外资并购案,一系列的并购案让中国机械行业遭受沉重打击。

no.4  中国企业签订双输协议

    由于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完善,中国企业迫于资金压力,不得不饮鸩止渴,与外资企业签订卖身契。面对外资的苛刻条件,中国企业沦为外资企业的打工仔。他们只有拼命赚钱,才能保持自己的股份。如果他们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就得把企业交给外资。这算是什么合同!外资贪婪、嗜血成性的真面目暴露无疑。

案例:

    曾经豪言壮语的永乐电器董事长陈晓,最终被竞争对手国美收购。苏宁电器负责人总结了“杀死”永乐的“三大元凶”,认为置他于“死地”的首要“元凶”便是永乐和大摩签订的“对赌协议”。
  大摩2005年1月投资永乐时,双方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这份协议简而言之,就是永乐在2007年扣除非核心业务利润后盈利利润必须介于6.75亿元和7.5亿元之间。如果低于此数,则要向大摩转让股份。如果高于此数,则大摩减持股份。换句话说,就是永乐必须为大摩赚足够的钱,否则就将企业转让给大摩。
    这份“对赌协议”的实质是保证大摩的投资收益水平,稳赚不赔。
    而大摩发现永乐效益不佳时,就提前购入国美的股票,并怂恿永乐被国美收购。大摩里外里,横竖都在赚钱。只有永乐,成为一个傀儡,最终被抛弃。
    而在蒙牛的对赌协议中,虽然蒙牛发展了,但人家套现26亿港币,获利550%.

no.5  让中国企业成为他们攫取利润的来源

    一些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后,发现企业并没有越来越好。相反,在外资的介入下,效益越来越差,从盈利到亏损,而且越亏损越大。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扫兴的事情。
    我们知道,国外企业如果经营亏损,是难以过董事会这一关的。而外资企业似乎并不着急。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解释,就是外资企业并不亏损。

案例:

    北京汽车与美国克来斯勒公司合作生产越野车,应该是一件非常赚钱的生意。中方有政府资源和市场开发途径,美方有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强强联合,结果却出人意料,合资企业连续亏损。中方一开始没明白,后来才发现是美方将从美国生产的汽车零件高价卖给合资企业。他们早已从零件生意中赚得钵满盆满,根本就不在乎合资企业的效益情况。

no.6  封锁世界市场

    走向国际市场,是中国企业为之追求的梦想,却是外资企业的噩梦。因此,外资企业就是要控制中国企业,让他们尽量不要逾越国界,不要冲击他们多年苦心经营的世界市场。他们收购中国企业,就是要对中国企业的控制力,要求中国企业在国内与中国的同行恶性竞争,替他们打开中国市场,却不允许他们去国际市场上闯荡。

案例:

    从本土企业成长起来的苏泊尔,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企业。但是苏泊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上的积累还很不够,短期内还很难打开国际市场。因此,苏泊尔将此番被法国seb集团并购看成是加速国际化进程、领军全球的必由之路。
    然而,这又是一个一厢情愿而已。因为苏泊尔已经不是苏显泽的企业了。法国seb集团有自己的想法,尽快从中国市场上大捞特捞是他们的目的。至于让苏泊尔走向世界,有什么理由要这样做吗?

no.7  外资承诺保有中国品牌

    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培养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当被外资收购的时候,中方企业要求外方企业继续发展中方品牌,对此外资是满口答应。但实际上,外资企业的目的是发展他们自己的品牌,他们为什么培养中国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对手。
    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他们同意继续投入中方品牌,但他们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做一个中国的品牌。他们等待着时机成熟,早晚会让中国的品牌消失。

案例:

    上海牙膏厂和英国联合利华公司合作后,联合利华对于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华牙膏耿耿于怀。他们并不打算让中华牙膏走向世界,也不打算让中国牙膏在国内吃香。他们大量的资金和广告投入洁诺牙膏,让中华牙膏的市场地位一退再退。然而,中国消费者并不买账,他们还是坚持消费使用中华牙膏。
   同样的例子在北京也有。熊猫洗衣粉在1994年与美国宝洁(p&g)牵手,合资成立了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然而合资以后,作为控股方的宝洁公司,一直着眼于高档洗衣粉市场,力推旗下的高档洗衣粉品牌汰渍和碧浪。而以物美价廉见长的熊猫年年递减,从合资时的年产6万吨,降到2000年上半年的4000吨左右。品牌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no.8  承诺不支持竞争对手

    中国企业在剧烈的红海里竞争。他们认为自己一旦能够引入外资,就能够极大地扩充自己的规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他们要求外资只给自己一家企业入资,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的事情。然而,当中国企业被入资后,就会发现,这家外资企业又巨资投入竞争对手,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压力。反正中国的企业不管谁赚钱,外资都能够分享收益。

案例:

    河南双汇在挂牌的股权转让条件中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然而,最终中标的高盛及其合作伙伴鼎晖投资,早就持有雨润食品)超过10%的股权,并在雨润食品董事会12个席位中的派出两席,雨润恰恰是双汇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
    而正在风头浪尖上的娃哈哈,发现达能除了投资自己外,又投资了乐百氏、正广和、益力。达能投资光明牛奶后,又投资蒙牛。
    高盛做为一家投资银行,其目的不是为了给双汇什么具体战略资源,而是择机售出。而达能,则是在整合行业资源,在合适的时机一统江湖。

no.9  外资入股的目的还是独资

    强强联合,合资赚钱,只能是一些中国企业的一厢情愿。中国企业在付出资源、人才、市场后,外资企业并不买账。他们和你合资,或者是因为法律的要求,或者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而一旦他们能够自己驾车在中国的道路上驰骋,他们就会请中国的司机下车。
    包括西门子、宝洁、松下在内,一些外资企业纷纷要求中方将他们的股份转让给他们。如果中国企业不愿意,他们就会使出种种手段。曾经有一家外资企业告诉当地政府,如果他们不转让他们手中股份,他们就会将新的投资迁向另外一个城市,这将直接影响当地政府的税收和就业,使当地政府只好就范。

案例:

    在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在合资公司中,中方占49%股份,德方占51%。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合资后的前两年,fag并没有对合资公司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管理,还架空了中方管理人员。第一年,合资公司亏损980万元,第二年,又亏损1300万元。
    连续两年亏损后,中方没有资金继续增加投资。这时,德方立即出资买下中方剩下的49%股份,合资公司变成了德方独资公司。独资后,产品(其实就是原先西轴的产品)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认证,进入了国际市场,生产检验技术得到提升,原来的亏损也变成了盈利。但此时,中方已全部丧失了品牌、市场、生产资质等几十年打拼的成果。

no.10  承诺带来技术
 
    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了成熟的产品,有了稳定的市场,有了足够的资金,就是渴望一样东西:技术。
    而技术研发,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自主研发的。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中国企业经常要求外方提供的核心资源,就是技术。而当中国企业兴高采烈地拿着合资合同等待时,却发现技术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幻想。

案例:

    中国大的汽车企业都是合资企业,无论是日本的,还是德国的。中国汽车企业与之所以愿意让外国汽车企业入股,就是因为外方同意以技术换市场。然而,当国外汽车长驱直入二十年后,外资带所带来的只是落后的、甚至要淘汰的技术。就是这些技术,赚着世界市场上最轻松、最丰厚的财富。
    在经历20年合资、國家大量投入,集聚了国内大批优秀人才之后,上汽、一汽、二汽却连一个自主研发的新车型都没有能够发展出来。甚至在近年来中央开始把“ 自主创新”提到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國家竞争力的高度之后,这些“兵精粮足”的大企业依然没有试图在自主研发上有所作为。反而是没有外资背景,名不见经传的奇瑞、吉利造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