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9日中国作家陆文夫逝世

80酷酷网    80kuku.com


陆文夫

  江苏泰兴人,毕业于苏州中学。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同年赴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八年。1955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举成名,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并在此后主编了《苏州杂志》。
  自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苏州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苏州市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
主要成就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文革前陆文夫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则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与复杂的心理状态,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整体上没有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局限。
  文革后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反击了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受到的摧残,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伤痕的控诉上,而是以知识分子神圣的献身精神催人奋进,显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艺术眼光。《崔大成小记》对创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节的反省。崔大成写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报纸上的各种报道”,随着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任意捏造事实,他竟凭借炮制假报道的功夫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现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例题。这两篇作品是陆文夫创作前后期的过渡性作品。
  从《小贩世家》、《特别法庭》开始,陆文夫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注重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邃的历史感结合起来,“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力图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小贩世家》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朱源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寒冷的冬夜里,他为人们送去热气腾腾的享受,体验着自食其力的喜悦和信心。然而,在30年中,作为一个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痉。朱源达最后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还独特地j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发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特别法庭》通过对师兄弟汪昌平和许立言不同的处世态度及不同遭遇的审视,表达了囿于传统社会心理的积淀的悲哀,和摆脱传统束缚获得自由的愿望。《一路平安》里的恋人华家乙和范萍几十年前毅然挣脱封建家庭的罗网,投身革命。几十年后他们重逢时,华家乙试图将范萍再一次从世俗的大网中挣脱出来。小说留下了一个余味未尽的结尾,传统与世俗是那么容易挣脱的吗?《不平者》里的小汪,以武力打抱不平,横扫乡间的关系网,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自己也成为关系网中牢固的一角,将网织得更严密。小说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唐巧娣》则从另一角度提示了传统张力有时表现为扑朔迷离的怪圈,置人于身不由己的尴尬境遇。没有文化曾经是唐巧娣值得炫耀的酱和消灾免祸的法宝。然而,当倒置的价值观念重新翻转过来之后,唐巧娣终于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在《万元户》中,陆文夫通过孙万山几天内从“万元户”变成“零元户”的闹剧,提示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浮夸风和吃大户所带来的危害。陆文夫针砭世俗的目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他不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文化落后而造成的愚昧无知,也指向了知识分子中潜藏的惰性。《围墙》中,作者嘲笑了那些只尚空谈,不思进取,一有成绩便抢在前面的空谈家们,指出正是这种习惯势力和惰性挡住了改革前进的道路。这些作品反映了民族传统心理的根深蒂固,人们可以用暴力手段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和建立新的社会结构,但很难人为地消除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陆文夫通过反思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提出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命题。
  《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解放后,高小庭针对他这样的“美食家”发起了“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朱自冶转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婚。困难时期,他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后,朱自冶又身价陡涨,当上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权利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脉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作家在《美食家》和其他作品中也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石板小巷、小桥流水……无不栩栩如生。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他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985年发表的《井》,是继《美食家》之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陆文夫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女主人公徐丽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关系的阴影倍受歧视,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郁郁寡欢。改革后,她重新捡起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事业的强者,与此同时,也萌发出追求新的爱情生活的渴望。这种正常的人性的舒张却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闻而横遭挫折,流言蜚语不仅扼杀了她刚刚萌芽的爱情,也无情地摧毁了她事业上的一切成功与努力。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压力都是无形的,她无从对质,也无处投诉,只得投向深井。徐丽莎的悲剧在于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机构,而是沉重的集体无意识的压迫。《毕业了》也反映了类似的主题。陆文夫通过揭露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心理惰性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视角。
  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陆文夫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8]。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着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2005年7月9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陆文夫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代表作品
  《小巷深处》、《献身》、《小贩世家》、《美食家》、《井》、《围墙》、《清高》、《人之窝》、《小说门外谈》、《特别法庭》、《一路平安》、《唐巧娣》、《不平者》、《美食家》、《毕业了》、《脚步声》……………………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