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

80酷酷网    80kuku.com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

《汉武大帝》:先河之作史中翘楚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它与其他各史相比明显高出一筹。最重要的

差别有三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史记》将人物的爱憎之情形之于笔墨。司马迁喜爱、同情的项羽、李广,都写得悲歌慷慨,回肠荡气,令人扼腕,而对自己憎恶的公孙弘,司马迁却不惜笔墨,极力鞭挞。行文间,有时仅仅一句话,甚或几个字,褒贬之情顿见。这也让《史记》的人物大多充满激情,超群于众史。

第二,《史记》运用了诸多文学笔法。

司马迁对人物、场景、事件、对话的描写,充满了生动感人的细节,形成了史传中少有的文学名篇。如五十多年来一直载人高中语文课本的《鸿门宴》,简直就是一篇上乘的文言小说,全篇纤毫毕现,张弛有度,栩栩如生,显示出司马迁高超、多样的文学技巧。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

第三,《史记》具有实录精神。

《史记》融入了司马迁对封建帝王犀利深刻的揭露。比如,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史记》既写出了他善用人才、终成大业的一面,又写出了他杀戮功臣、心胸狭隘的一面。这种实录精神是后世许多史书绝对不敢涉笔的,因为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啊!同样,对司马迁时代的最高领导汉武帝,司马迁有赞颂,也有批评。《史记》的这种实录精神对中华民族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对华夏文化的思想精髓、审美取向的传承积累,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史记》填补了中国历史上诸多人物史的空白,没有《史记》,中国古代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清晰丰满。

比如孔子,在司马迁之前,人们对孔子的生平知之甚少,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孔子的传记《孔子世家》,成为有关孔子生平最早也最有权威的传记。中国人历来讲究“知人论世”,今天我们读《论语》,只有通过《史记》的《孔子世家》,才能对孔子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正确地解读《论语》。这一贡献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

再比如屈原,中国先秦文献从来没有提到过屈原,以致今天有人企图根据这一点否认屈原的存在。幸而《史记》的《屈原列传》第一次撰写了屈原的生平。如果没有《史记》,恐怕我们今天要了解这位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还非常困难。

忍辱负重千古绝唱

对于《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司马迁自称写作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一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更是今人公认的定评。然而《史记》这部千古绝唱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著成的呢?史学家司马迁有着怎样的经历?这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司马迁出身于一个普通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曾有志于撰写·部通史。司马迁继承父志,为写作《史记》作了充分准备:行万里路,师从名家,大量阅读宫廷藏书。不过,这些经历,在中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之中并无特别之处。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

命运让这位平凡的史官经历了一场不平凡的事件。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促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根本转变,使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死而后生”。这一事件促使《史记》完成了从单纯记述历史人物到对历史人物进行犀利深刻评价的巨大转变。这一事件促使司马迁从被污辱、被贬抑的社会最底层来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至高无上的皇帝,造就了司马迁以血肉铸史而非以笔墨写史的独特风貌。

……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

王立群先生2007年在CCTV百家讲坛讲述了“王立群读《史记》”的第一个系列汉武帝,并出版了登上百家讲坛之后的第一本书《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王立群后来回忆说“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只出版了一个删节本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此次我们推出的《王立群读<史记> 汉武大帝(全本)》是王立群先生唯一授权最新修订增补的全本汉武大帝。本书以节目内容为蓝本,针对图书需要,进行润色、增补。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经营东南,开拓辽东,他缔造了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他实现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盛隆,他树立了一个民族彪炳千秋的自信。独尊儒术,崇信方士,巫蛊之祸,轮台罪己,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充满了争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尊儒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毕生致力于战争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奠定大国地位的重要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罪己诏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集明君与暴君于一体的帝王。他就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汉武”中的汉武大帝。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