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1辑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兵权

 

  原文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译文

 

  所谓兵权,就是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它是将帅建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将帅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领军队的要点,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翼一般,不仅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况都能灵活应变,占据主动。反之,将帅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不能指挥军队,就好象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游的自由,在浪涛中奔驰嬉戏,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为将当帅的首要问题——带兵用兵的权威。

 

  文章首先给兵权下了定义:“将帅统率三军的权力”。接着指出掌握这个权力的重要:“这是将帅建立自己指挥权威的关键。”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突出,单刀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出了为将统兵的根本问题、必要前提——权威。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论证。诸葛亮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掌握了兵权,就好象一只猛虎,插上了双翅,可以翱翔于四海,应变自如。”言简意明地论述了兵权对于将帅的重要。接着,诸葛亮又用“鱼龙离开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权威的将领,非常准确精彩地说明了没有权威的将领的窘困。谁都知道,鱼龙在水中可以自由遨游,能够搏击风浪,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但是,鱼龙一旦离开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员将领,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挥军队的权威,上受种种挟制,自己只有虚名,或者下面不听指挥,命令不能下达贯彻,指挥不动,那不就和离开河湖的鱼龙一样了吗!任你有多么高的才能,也无从施展,也只能毫无作为。

 

  文章仅用七十九个字,就准确、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为将当帅的根本问题。

 

  拓例

 

  周亚夫严明军令

 

  公元前158年,匈奴结集了重兵,大规模地进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刘札为将军,驻军灞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命令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命令他们分别守卫京城长安附近三个战略据点,防备匈奴进攻。

 

  后来,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灞上和棘门军营的时候,劳军的车驾都是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将军以下的军官都骑着马迎进送出。但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情况就大不一样:军官和士兵都披着铠甲,手里拿着擦得雪亮的刀枪,张开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备森严。

 

  文帝的先行官吏来到营门,门卫不让他们进去。那些先行官吏说:“皇上就要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过一会儿,文帝的车驾到了,也照样被挡住不能进去。于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节凭证进营去向将军周亚夫传诏令:“我要进军营慰劳将士。”这时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放车驾进来。进去的时候,守卫营门的军官郑重地对文帝的随从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内,车马不许奔跑。”文帝听了,只好吩咐放松马的僵绳,慢慢地走着。

 

  文帝来到中军营帐,只见将军周亚夫全副戎装,手执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他见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欢迎,说:“戎装在身,例不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朝见皇上。”文帝听了,大为震动,在车上严肃地进行答礼。

 

  慰劳完毕,文帝离开军营。出了细柳军营门,随从的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文帝却赞叹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些时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门两处的队伍,就像儿戏一般!”

 

  过了一个多月,情况好转,这三路大军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

 

  

 

  

 

NO.2  逐恶

 原文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垮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译文

 

  不论是治军还是理国,有五种人需要对之注意,他们是國家、军队混乱的祸患。这五种人是:私结朋党,搞小团体,专爱讥毁、打击有才德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费、穿戴与众不同的帽子、服饰、虚荣心重、哗众取宠的人;不切实际地夸大盅感民众人,制造谣言欺诈视听的人;专门搬弄是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兴师动众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个人得失,暗中与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这五种虚伪奸诈、德行败坏的小人,对他们只能远离而不可亲近。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用人的问题。当然,诸葛亮论述的标准,既可作为将领使用部下的标准,也可以作为选用将领的标准,广而言之,更可做为各行各业用人的标准。

 

  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在治国治军中,有五种人能导致军队或國家毁灭。他们是:成群结党,诽谤能者的人;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衣服的人;妖言惑众,诡言神道的人;无视法律规则,爱煽动民心的人;专门计较自己利害得失或暗中与敌人相勾结的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奸诈、虚伪、道德败坏的小人。应疏远他们,不可和他们接近。根据这个道理,做为将帅应当细心观察,要疏远而不能亲近,早日除掉组织内部的害群之马,来维持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生命力。

 

  诸葛亮专文指出用人之忌,实在是很有见地,很重要的。诸葛亮在正面论述将领应有的品德修养之前,先提出这个反面问题,更可说是匠心独具,值得人们深思。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由于不能及时识别这类人,或者因某种原因而任用这类人的现象并不少见,造成的祸患常常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拓例

 

  牧童驱逐害群之马

 

  远古的时候,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去寻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请教治理天下的良策。

 

  出发前,黄帝请了一些很有经验的人做向导和随从。可是,当他们行至襄城郊外时,还是迷了路,绕来绕去总是找不到出路。黄帝一行正在万分着急的时候,忽然看见空旷的野地里有个牧马的男孩,黄帝就赶快过去问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吗?”男孩说:“当然知道。”黄帝心中大喜,连忙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么地方吗?”男孩看了看黄帝说:“知道。我什么都知道。”黄帝见他果然聪明伶俐,于是逗他说:“你的口气真大,既然什么都知道,那我问问你,如何治理天下,你知道吗?”男孩爽快地回答说:“那有什么难的。”说完男孩却跳上马背要走开。黄帝拉住男孩再问,于是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与牧马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只不过是要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男孩说完,骑马离去。

 

  黄帝闻听此言,茅塞顿开,连向牧童离去的方向叩头拜谢,然后驱车打道返回。

 

  

 

  

NO.3 知人性

 

  原文

 

  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占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译文

 

  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条办法的: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勇气;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解析

 

  本篇论述识人问题。文章一开头指出:“了解人的本性并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欲仰先抑的说法,恰恰说明,善于认识人,了解人,是为将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员将领如果连这点本领都没有,又何谈用人,何谈带兵?更不用说克敌致胜了!

 

  这篇文章的精妙在于,不但指出了四种表里不一的人,更提出了七种识别办法,这对于为将之人,可说是珍贵的参考资料,认真研读,肯定会大有帮助。

 

  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四种表里不一的人,一再提醒担负重任的将领警惕各种小人,教给他们看人的诀要: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考察其本性,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从现实情况看,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认识人的“本性”是多么不易。

 

  诸葛亮不仅让人警惕四种表里不一的人,还提出了七种考察识别方法,这就是他高明和独到之处。这七种方法都是很实际,很具体,有实用价值。当然,这七种方法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都适用,例如,用利去引诱人,从而考察人,以及把人灌醉,考察其本性等方法,我们不应该用。但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认识人必须多方面考察,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考察,还应在特殊情况下考察,总之,要“知人性”。识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

 

  拓例

 

  李世民清整吏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政绩的一位开明皇帝。他的许多为政之道,为后来者称赞借鉴并仿效。

 

  李世民非常厌恶官吏受贿,他处分受贿官吏的方法颇为独到。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的赠绢,事情败露,在朝廷上,李世民却赏赐他几十匹绢。许多大臣不解,以为是在助长贪欲。李世民却说:“如果他尚有廉耻,我赐他绢,那耻辱比受刑还要难受。如果他不知羞愧,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也无益。”果然,长孙顺德万分羞愧,众臣也深有感触。

 

  在重用和尊敬功臣的同时,李世民还非常注意对他们的统辖,决不允许他们居功自傲。尉迟敬德为李氏江山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但他经常盛气凌人,骄纵无比。一次酒宴之上,尉迟敬德竟然殴打任城王李道宗。见敬德如此放肆,李世民十分不悦。决心教训他一下,以示君威。他对敬德说:“朕要与你同享富贵,而你却居官自傲。你可知汉朝韩信、彭越为何被杀?那并不是汉高祖刘邦的过错。”敬德这才害怕,从此大有收敛。李世民是一位马上得来天下皇帝,却深得治国之法。

 

  “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盛世,出现在李世民手下绝非偶然。李世民坚持以诚待人,以礼警人,是他能大得臣民之心的重要原因。

 

  

 

  

NO.4  将材

 原文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唇,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译文

 

  根据不同的将帅不同的才干,可以把将帅分为九种类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这种将帅是仁将。二是做事能不只图眼前消灾去难,还有长远打算,一丝不苟,不被利益所诱惑,宁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帅是义将。三是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而不清高,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个性刚直又能包客他人,这样的将帅是礼将。四是运用战术高深莫测,足智多谋,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知逢凶化吉,这样的将帅是智将。五是忠诚信实,对有功之人以重赏,以有过之人以重罚,赏罚分明,奖赏时不拖延,惩罚时不管对方的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是信将。六是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战马,气慨豪壮,斗志昂扬能胜千夫,善于保卫國家,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是步将。七是能攀高山,走险地,驰马如风,身先士卒,锐不可挡,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抵挡敌兵掩护他人,这样的将帅是骑将。八是气盖三军,所向无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不马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是猛将。九是遇见贤者虚心请教,对别人的意见从谏如流,能广开言路,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是大将。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为将之人应有的品质修养,也就是指出了成为一员优秀将领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才干。作者一共提出了九条,逐条说明了内容和要求,十分具体。这九条

 

  要求,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和“才”。作者提出的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共有六条, 简单说来就是仁、 义、礼、智、信以及一员“大将”应有的胸怀和修养;而就军事才干来说,要求是三条,要求领兵将领武艺精熟,骑射步战均有过人之处,而且要“气凌三军”,勇气过人,临战身先士卒,有压倒强敌的气慨,堪称全军楷模。

 

  诸葛亮能提出这么全面、具体的规范要求,述说这么细致,看来是他多年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些标准作为选拔将领的标准和将领自我修养的规范是很必要,很恰当的。按照这九条标准,要求将领做到德才兼备,才能造就出优秀将领。

 

  拓例

 

  祁黄羊荐贤无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解狐最合适。”晋平公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做官?”祁黄羊答道:“您只问我谁能当县官,并没问我谁是仇人。”于是解狐就被派去做了南阳的县官。他在南阳做了一些好事,得到了百姓的称赞。

 

  又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个法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祁午合适。”晋平公又奇怪了:“祁午不是你儿子吗,你不怕别人说你为儿子走后门吗?”祁黄羊答道:“您问的是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儿子。”祁午做了法官,能秉公执法,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这两件事后来传了出去,知道的人都说:“祁黄羊这人可真不错,无论是自己的仇人还是自己的儿子,只要是有德有才的,他都能推荐。这才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呢!”

 

  

 

  

NO.5  将器

  原文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基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寝,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枧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译文

 

  将帅的气质、气度有不同,其本领、作用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察觉他人的奸诈,看到事物潜伏的危害、祸端,被部下所信服,这种将领为十夫之将,可以统领十人的队伍。如果早起晚睡,整日为公事操劳,言辞谨慎小心,能倾听部下的心声,这种将领为百夫之将,可以统领百人的队伍。为人耿直又深谋远虑,勇猛善战,这样的将领是千夫之将,可以统领千人的队伍。外表威武,内心蕴藏着丰富的感情,个性光明磊落,能了解别人的努力和辛苦,又能关心他人的饥寒情况,这种将领为万夫之将,可以统领万人的部队。能举贤能之人,进德修业不断充实自己,连续不断,为人忠诚、可信、宽容、大度,善于治理乱世,这样的将领为十万人之将,可以统领十万人的部队。能以仁爱之心待部下,又能使领国信服,晓天文,善处人际关系,知识地理,放眼四海之内,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和谐圆满,这样的将领是天下之将,可以治理整个天下。

 

  解析本篇文章说明了各级指挥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才干。作者写得很细致,从“十夫之将”、“百夫之将”,直写到“、十万人之将”以至“天下之将”,逐级加以述说。对于为将之人选拔任用部下,各级将领规范自我,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还可看出,诸葛亮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将”,作者说,这种将领普施仁爱于天下,讲信义而让四邻邦国信服,善于识人用人,懂得天文地理,并且四海为家,以天下为已任。这种人当然不是一般领兵打仗的将领,而是统率三军的帅才,治国安邦的栋梁人物。这种人才自然十分难得,但一个國家要强大,要长治久安,要兴旺发达,就必须得选拔和造就出这样的人才。

 

  诸葛亮本人可算是这类人物的典型。刘备在得到他之前,尽管也有关公、张飞、赵云等等无敌猛将,却无立足之地,成不了气候。只是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之后,才得以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了蜀国。

 

  一个國家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将是國家幸甚,人民幸甚了。

 

  拓例

 

  唐太宗封赏不私亲

 

  李氏灭隋兴唐后,又经过数年征讨,到李世民称帝时,才算彻底平定天下。李世民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海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耿股肱之臣。但李世民大封天下,却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说:“我起兵关西,最先拥戴高祖。如今,连房玄齿、杜如海这样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这让我怎么能够服气?”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响。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纷纷抱怨起来。见此情景,李世民对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您虽首倡义军,却无功于國家。起兵是为了避患,您先在山东全军覆没,后在刘黑闼作战时望风而逃。如果没有房玄齿等的辅佐,我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元勋同功论赏。”一席话说得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李世民又说:“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行赏只能按功而论,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有的人却缺德少才,只会空发怨言,这哪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呢?”

 

  听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辞,众将心悦诚服,纷纷说:“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叔父和旧部没有一点私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一点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尽力报效國家了。”

 

  

NO.6 将弊

 原文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译文

 

  身为将帅有八种弊病,是将帅用兵的大忌:一是对财、物的需求永远不满足,贪得无厌;二是对贤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强烈;三是听信谗信,亲近能说会道、巧言谄媚的小人;四是只能分析敌情,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五是遇事犹豫不决;六是沉迷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为人虚伪奸诈而自己又胆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辨而又傲慢无礼,不按制度办事。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为将之人应该力戒的“八弊”。这“八弊”和《孙膑兵法》提的“十五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更概括,更精炼突出,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

 

  这“八弊”切中要害,当将之人,以至于任何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把诸葛亮提的“八弊”引为警钟、戒律。这八弊中的任何一弊都是为害极大的毛病,犯了任何一弊都会导致失败,甚至全军覆没,而个人则会身败名裂,直至送掉性命。

 

  拓例

 

  宋太宗诫吏慎刑

 

  古时候,由于法律允许体罚,刑讯往往成为主要的取供手段。“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办案人过于依赖刑讯的结果,致使冤、假、错案层出不穷。一些明智的统治者,意识到了滥施刑罚的危害,便想出各种办法,力图杜绝执法官吏的枉法事件。据《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设计警告下级办案官吏,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滥用酷刑的危害和慎刑的必要。

 

  宋代太国兴平年间,京都汴梁街头有许多乞丐,他们往往肆意胡为,成了民间的祸患。一次,一名恶丐到一家大户门前,索要赏钱,态度十分强横。由于要求未能满足,便开始大吵大嚷,骂不绝口,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有些愤愤不平。因为怕恶丐邀集同伙进行报复,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从人群后面走过来一名军官,见此情景怒不可遏,从人丛中跳出来,抽出佩刀,挥手将恶丐刺死。杀人之后,军官便将刀放在地上,若无其事地走了。在场的众人见此人这样凶猛,谁也不敢上前捉拿。

 

  街上巡逻的士卒将此事报告官府,官府没法抓到杀人凶手,就判定大户犯了杀人罪,将军官留下的那把刀作为脏物,连同人犯的口供收录在案。后来,这件案子被报到朝廷,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审理,问罪犯说:“你服罪吗?”罪犯说:“我服罪。”宋太宗要来杀人凶刀,拿到办案的官吏面前,对官吏说:“这是我的刀,那人也是我杀的,你为什么冤枉好人呢?由此可知,重刑之下,哪有不屈打成招的?看来制造冤狱,不一定在大乱之世啊。”于是下令释放那个大户,并告谕执法衙门:“从今天起,再审案子,务必慎重,切不可乱来。”

 

  

 

  

NO.7  将志

 原文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译文

 

  兵器是一种凶器,统兵为将是一种重大的责任。兵器刚硬,容易缺损,将领任务重大所以有风险。因此,真正的将帅不以自己的部队强大有威势做靠山,当他受到君主的宠爱时不得意忘形,当他受到别人的诽谤污辱时,也不惧怕、退缩,看到利益时不起贪念,见到美女时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卫国,以身殉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开门见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刚则欠”的论点,说明担负重任的将领,必须戒骄戒躁的道理。为免于“欠”,即免招“损”,为将之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禁戒,即不恃强,不怙势,不恃宠,不惧辱,不贪利,不贪淫,而要求将领之志“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这个标准相当高,按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國家。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负重任的人,必须有这样的品德修养,才能不辜负委以重托的人。

 

  诸葛亮自身足为典范,他一生谨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受到后人钦敬效法,流芳千古。

 

  拓例

 

  郭子仪示以无私

 

  唐末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皆感自危,甚至连私下的交往都深觉恐惧。一些人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在众臣子中,唯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他竟不闻不问。

 

  有一次,他麾下一将军离京赴职,前来告辞,看见他在夫人和孩子面前,有如仆人一样随便, 甚感惊讶。 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和权臣也不会这样做。”郭子仪笑着对儿子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马500匹,部属仆从千人。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荡无邪,四门洞开,纵有人谗言污我,也找不到借口加害。”

 

  郭子仪不但在家中如此,在朝中也处处表现得坦荡无私。鱼朝恩曾请他同游,有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准备害他。当时有将士三百,纷纷要求随同保护。但郭子仪临行时,却只带几名家僮。鱼朝恩感到奇怪,郭子仪便以实言相告。鱼朝恩抚胸流涕,惶恐地说:“像郭公这样的长者,谁还能怀疑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人不防,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唐代宗非常钦佩,对他深信不疑。

 

  

NO.8  将善

 

  原文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胃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译文

 

  对将帅的军事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长察晓敌人的兵力部署,擅长正确地判断进攻和撤退的时机,擅长了解交战双方的国力虚实,擅长利用对自己一方有利的时机,擅长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岖险阻。四欲是指:作战时出奇制胜,谋划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静稳重,保持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抗战。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素养。文章采用直述方法,直截了当,明确具体地提出了五善四欲的要求。 其中“五善” 是对将领军事素养方面和知识才能上的要求,而“四欲”则是在指挥才能和修养上的要求。

 

  这些要求对一员优秀将领来说,不算荷求,只有做到“五善”和“四欲”,才能指挥自如,战无不胜。诸葛亮效力的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他却能左右三国形势,让蜀国屹立不动,正是由于他做到了“五善”、“四欲”,而能屡战屡胜,甚至败中求胜。

 

  当然,真正做到“五善”、“四欲”很不容易,必须博学多识,肯于研究,善于总结,注重修养。要想成为一员杰出将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却是非做到不可。有志者应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磨砺自己。

 

  拓例

 

  吕蒙读书献妙计

 

  三国时代,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名叫吕蒙。他出身行伍,没有机会读书习字,幼时家境贫寒,除了苦练武功之外,没有接触到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关心地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不负众望哟!”

 

  吕蒙窘迫地辩解说:“我整日在军营里忙碌,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呢?”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是说不过去的,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内政外交,哪一项不让我操心,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日埋头在书籍里,不问军务,而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极有益处的……”

 

  “您说得对,我听说光武皇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生活中,手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不久,鲁肃代替了都督周瑜的职位,两人经常讨论國家的军政要事。一天,鲁肃到吕蒙的驻地去看望他,吕蒙盛情款待。席间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有何谋略以防不测?”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罢吕蒙五条密策,不禁惊喜万分,高兴地说:“我以前只知道你有武功,现在才知道你还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

 

  吕蒙也大笑起来:“士别三日,就该刮目相待嘛,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NO.9   将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长。

 

  译文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和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的修养。文章提了一个刚柔相济的要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述,说明“纯柔”和“纯刚”都不行,必须刚柔相济。

 

  传统观念上,武将都是刚强的男子汉,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边。有的人讲“柔能克刚”。这些都是片面的,只说了一个方面。诸葛亮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说得非常准确,一员将领,该刚时要坚强无比;该柔时,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据需要,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应付自如。诸葛亮的结论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确实很有见地,是符合辩证法的真知灼见。

 

  当然,要真正做到刚柔相济,刚柔适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于审时度势,恰当应对。但是,一员良将,甚至一个普通人,为人处世,要立于不败之地,又必须学会刚柔相济,刚柔适度。

 

  拓例

 

  张良刚柔并用

 

  张良给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之例颇多。如: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邦以重宝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之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作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NO.10 将骄

 

  原文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己”。

 

  译文

 

  做将帅的切勿骄傲自大,如果骄傲自大,待人接物就会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礼之处,一朝失礼就会众叛亲离,人心愤懑相怨。身为将领,也不能小气吝啬,如果吝惜吝啬必然不愿奖赏部下,奖赏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战斗中尽最大努力以拼死作战,这样下去,则在战争中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成果,國家的实力也就会因此虚弱下去,自己國家实力下降就是表示敌人正在强大起来。因此孔子说:“一个人尽管具备象周公那样的德才,但是却骄傲吝啬,那么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也不值得人们去评价称道”。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修养。但集中论述的却是“骄”和“奢”两个方面,把这两条列为带兵的大忌。文章详细列举了“骄”和“奢”的严重危害,最后还引用孔老夫子的圣言加以证明,进一步突出了“骄”和“奢”的严重后果,从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论辩力。这篇文章论述非常充分,道理说得很透,足以为将领们敲响警钟。

 

  拓例

 

  趾高气扬遭灭亡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将,叫屈瑕。屈瑕是个骄傲自大的人。

 

  楚武王派屈瑕带兵攻打罗国。出师之前,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屈瑕喝了几杯酒后就说:“你看我们的军队多壮大强盛啊,罗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國家,我一定会顺利地打败他。”饯行之后,屈瑕率领人马意气飞扬地出发了。

 

  斗伯比回来的路上对驾车的人说:“屈瑕这次是打败了,你看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多神气,他轻视敌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怎能不打败仗啊!”

 

  于是,斗伯比马上去见楚武王,说:“你赶快派兵援助屈瑕吧!”武王没有听斗伯比的意见。

 

  屈瑕率领军队来到罗国边境,他没有认真组织作战,而罗国早就订下夹击楚军的计划。屈瑕因轻敌而没有防备,结果楚军大败。

 

  武王回到宫中,把斗伯比的意见跟夫人邓曼说了。邓曼是个聪明的女子,她告诉武王斗伯比是说屈瑕自高自大,必然失败,应该告诫他。于是武王马上派军援助,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楚军已经全军覆没。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自杀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