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5辑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自勉

 原文

 

  圣人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译文

 

  大凡圣人都崇尚天道,贤明之士则推崇自然法则,而有智慧的人则以效法古代的贤者为根本的立身之道。骄傲自大的人注定要失败,狂妄荒廖的人则极易招惹祸患,夸夸其谈的人很少有信议可言,只顾自我标榜的人对待他人则薄情寡义,身为将帅奖赏无功肯定会被部下离弃,惩罚无罪的人则肯定使百姓怨声载道,喜怒无常的人,难逃灭亡的厄运。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要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对统兵作战的将领提出这个要求十分必要的。文章还列举了将领易犯的七种错误,并指出其严重后果,用以警戒将领。

 

  拓例

 

  纸上谈兵遭灭亡

 

  战国时代,赵国有个著名的老将叫赵奢。他的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喜欢研究军事,读了不少兵书,并且可以倒背如流。每当谈论起军事战略战术,他还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许多人赞扬他,钦佩他的才能。赵括听了心里洋洋得意,嘴里情不自禁地说:“打仗很简单,没什么了不起。”

 

  赵括的母亲也常常为儿子的才能感到高兴,她夸奖儿子说:“将门出虎子,我儿将来必定能成为了不起的军事家。”可赵奢却摇摇头,叹口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便罢,如果让他统军作战,那赵国就要毁在他的手里啦。”他的妻子听了,认为他瞧不起自己的儿子,很生气。

 

  几年后,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带兵驻守长平。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认为不能硬拼,于是采取防御的战略战术,企图拖住敌人。可是赵王听信了谣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老体衰,不能抵抗大敌。于是撤换了廉颇,派赵括为大将前去抵抗秦军。

 

  赵括威风凛凛地来到前线,按照兵书上的条文,重新部署兵力,改变了廉颇的全部作法。结果很快陷于被动,不久就被秦军围困,最后弹尽粮绝,被迫突围。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全部覆灭。

 

  

 

  

 

  下一篇 

 

  战道

 

  第四十二篇spacerun: yes">  战道

 

  原文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攻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在剑盾,将欲图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偃戢旌旗,特严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于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译文

 

  军队在森林中作战的方法是:在白天以旌旗作主要的指挥工具,在夜间用铜钲、擂鼓指挥,以短兵为主,可以巧妙地设置埋伏,有时进攻敌人的正面,有时进攻敌人的背面,有时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在草丛中作战的方法是:利用刀、剑、盾牌等短型武器,在与敌人交锋之前,事先调查好敌人的进军路线,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埋下哨兵,十里一大哨,五里一小哨,把所有的旗帜收藏好,把铜钲、鼓包掩好,当敌人过来时,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两山之间的谷地作战,可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埋伏,勇猛出击,让身手狡捷的士兵站在高处,让不怕牺牲的士兵切断敌人后路,用弓弩向敌人射击,接着使用短兵继续进攻,使敌人瞻前顾后,没有反击的机会。在水上作战的方法是:利用船只作战,训练士兵掌握各种水上技巧以攻击敌人,可以在船上多插旗帜以迷惑敌人,要用弓、弩猛烈地向敌发射,也可用短兵与敌人在近处交手,还要在水上埋设栅栏防止敌人入侵,这一切都要顺水的流向进行。在夜战作战,以安静、隐密为主,可以秘密地派部队偷袭敌人,也可以用火把、战鼓扰乱视听,用最快的速度攻击敌人,以取得胜利。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各种条件下战术运用。述说更加细致详尽,把各种地形、地物、时间,该用的战术,如何布阵,如何指挥,直至用什么兵器,怎样伪装,都说得清清楚楚。

 

  拓例

 

  曹操官渡烧敌粮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中原,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大战。两军在官渡对阵了1个多月,曹军的粮食越来越少,兵士疲劳不堪。而袁绍方面军粮却从邺城源源不断地运来。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1万人马运粮草,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距官渡40多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一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不听,说:“我非先打败曹操不可。”恰在这时,许攸家里有人犯了法,他家里的人全被抓起来。许攸听了大怒,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降,高兴得来不及穿鞋赤着脚就跑出来迎接,拍手鼓掌说:“你这么远跑来,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

 

  许攸坐下后问:“袁绍来势很猛,你如何对付?目前存有多少粮食?”曹操答:“还可以支持一年。”许攸冷冷一笑:“没有这么多吧!你不讲老实话。”

 

  曹操只得老实回答:“营里粮食只能维持1个月,你看怎么办?”

 

  许攸说:“我知道您内缺粮草,外无援兵,情况很紧急,特来给您送个消息。现在袁绍有1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乌巢淳于琼的守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3天,袁绍将不战自败。”

 

  曹操听了大喜,就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带领5千骑兵,用袁绍的旗号,冒充袁军,每人抱了一束柴草夜里偷偷从小路向乌巢进发。路上,遇到袁军的岗哨盘查,曹军就告诉他们:袁绍因为怕曹操派兵从背后包抄他的粮囤,所以派我们去加强戒备。”

 

  曹军到了乌巢,围住粮囤就放起大火。袁军守将淳于琼见曹军不多,就进行反攻,而后退守营寨,一面灭火,一面等待援军。

 

  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仍不在乎地说:“就是曹操攻下乌巢,我攻下了他的官渡大营,他也就没有归路了。”于是只派少量兵力去救乌巢,主力部队仍攻打曹营。结果曹营很坚固,没有攻下来。

 

  曹操带领的兵士正在攻打乌巢,听说袁绍军的援兵到了,一个个都拼死作战,结果,破了淳于琼的部队,冲了进去,把剩下的粮草全烧光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听说乌巢粮食全部被烧,都非常惊慌。曹操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袁绍见大势已去,只好带剩下的800多名骑兵向北逃走。

 

  

 

  

 

NO.2 和人

原文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滂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译文

 

  将帅领兵作战,要注意使部队内部官兵之间、官官之间、兵兵之间和协、团结、作到了这一点,部下会主动地竭尽全力冲锋杀敌。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谋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后议论纷纷,谗言与恶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智慧,也不能打败一般的庸人,更何况是人数众多的敌军呢?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将领带兵的根本问题——军心。强调得军心,上下同心,全军一致的重要性。文章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用兵之道,在于人和”的道理,强调没有人和,即使将领本人有商汤主和周武王那样的智谋,也是无法战胜寻常百姓的。这篇文章和前面论述军心问题不同,它集中力量把得军心问题的重要性论述得十分透彻、突出,足以引起将领重视。

 

  拓例

 

  阿柴折箭诫子侄

 

  北魏时期,吐谷浑部落酋长阿柴病重。他自知生命的最后时日已经迫近,便开始安排各项政务。阿柴有20个儿子,几乎个个英武骁勇。阿柴所担心的,就是怕自己死后,儿子们失去制约,相互争斗。如果吐谷浑内部一旦四分五裂,整个王国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临终前,阿柴将自己的弟弟、子侄们召到身边。他让20个儿子每人献出1支箭来。先取出其中的1枝,交给弟弟慕利延,让他折断它。慕利延随手一折,很轻松地就折断了。心里却不明白哥哥的用意。阿柴又将其余19枝箭合成1束,交给慕利延。慕利延费尽全身的力气,却无法折断它们。众人还是不解阿柴的用心。

 

  阿柴指着这些箭,语重心长地对众人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1枝容易折断,19枝的力量合起来,就难以摧毁,如果分裂王国,单凭个人的力量就容易失败,只有大家戮力同心,靠着众人的力量,國家才能长治久安。”阿柴支撑着说完这番话,就死去了。

 

  西汉政治家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团结一致的时候,小弱的國家可以和强大的敌国抗衡,各自为战,便会失去原有的优势。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阿柴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他知道子侄之间的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存亡。而他说明这层道理的方式,十分巧妙。他先让弟弟折箭,让在场众人对此中的难易有一个直接的、浅显的认识,然后话题一转,借此谆谆告诫,既形象,又有说服力。

 

  

NO.3  察情

 原文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和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倦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弊重言甘者,诱也。

 

  译文

 

  将帅领兵打仗需要根据一些现象判断敌人的真实情况。如果敌人在与我军争战时按兵不动,一定是凭借了险要的地势;如果敌人不断地向我军挑战,一定是想引诱我军首先出击;看到树木无风而动,一定是敌人的战车悄悄驶来;看到尘土低飞而且范围很广,肯定是敌人的步兵正在进袭途中;当敌人言辞强硬而且做出向我军进攻的样子时,一定是在准备撤退;当敌人忽而前进,忽而后退时,就是在引诱我军进击;发现敌军扶仗而行、萎靡不振,敌人肯定已经饥饿难忍;发觉敌人对有利的时机不加以利用,则敌人肯定已相当疲劳,无力再进;飞鸟在敌军的阵地群集栖飞,则表示敌军阵营已开始空虚;夜间听到敌军阵地喧哗吵闹的声音,则表示敌人内部对战争十分恐惧害怕;敌人的军队涣散,混乱不堪,是因为敌军主将正失去应有的威势;敌军的旗帜混杂纷乱,表示敌军内部已经大乱;敌军的将、官不断地发怒,则表示战争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无可奈何,敌人对取胜已失去信心;敌军奖赏过频,刑罚过繁,表示敌军主帅已无力扭转自己内部的混乱和士兵不服从将帅命令的局面;当敌人派遣使者低声下气地来求敌时,则表示敌军想停战;如果敌人送来贵重的物品,说尽甜言蜜语,则表示敌军想私下讲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如何分析敌情。诸葛亮把敌情分为十七种类型,一一说明各类敌情的表征和判断门道。诸葛亮分析得如此细致准确,肯定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心血的结晶,是他多年带兵打仗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临阵指挥的将领仔细研读,必定受惠良多。

 

  拓例

 

  赵匡胤因人善任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有一次,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员去作陪伴使。满朝文武都因为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而生怕中选,宰相赵普也不知究竟选谁为好,就去向宋太祖请示。太祖命令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太祖御笔一挥,就随便了圈其中一个人的名字,说:“这个人就可以。”这使在朝的官员都大吃一惊。赵普也不敢再去请示,就催促那个人赶快动身。

 

  那位殿中侍者不知为什么派他做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前去执行命令。一上船,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周围的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点头称是。徐铉愈发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一连几天,那人从不与徐铉接茬,徐铉摸不透他的深浅,等徐铉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时,再也不吱声了。

 

  

NO.4  将情

 原文

 

  夫为将之道,军井来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两不张盖,与众同也。

 

  译文

 

  身为将帅,在作风上还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军营中的水井还没有打上水来时,作将帅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给士卒吃的饭没有煮好,将帅也不要先喊饥饿;军营中的火堆还没有点燃,将帅也不能先叫寒冷;军中的帐篷还没有搭造完毕,将帅也不能先言困乏;夏天酷热,将帅不要轻易地拿把扇子取凉;多雨天气,将帅也不要首先举伞避雨,总之,在各种生活细节上要处处与士兵相同。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领和士兵同甘共苦的重要。文章突出之处在于,详细指出哪怕是饮水,吃饭、驱寒、睡觉、煽扇、避雨这些小事上,为将之人,也必须让士兵在先,自己在后。这是诸葛亮爱兵思想的又一次具体表述,为将之人应该效法。

 

  拓例

 

  推己及人谏齐王

 

  春秋时期,齐庄公被大夫崔杼杀死后,庄公的异母弟姜杵臼继位,即齐景公。即位之始,他任用崔杼做了右相,庆封做左相。当时朝政昏乱,奢侈无度,贵族剥削残酷,民众生活极为痛苦。

 

  后来,晏婴被任为正卿。晏婴曾连任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50多年,他谦恭下士,关心民事而著称。所以他在齐景公身边,经常劝谏,使之稍自敛抑。

 

  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铺天盖地的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

 

  早晨,齐景公身穿裘皮大衣,站在窗前,望着白茫茫的大雪,高兴地对身边的晏婴说:“今年的天气真怪,下了这么多天的大雪,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冷,倒有点春江水暖的样子,这银白色的景致太美了,再多下几天该多好啊!”晏婴听了景公的话,若有所思地呆了好一会,然后说:“在这种天气里,您不感到寒冷,这是因为您身上有温暖的裘皮大衣,室内炉火正红。可是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在吃饭的时候,总会想到是不是有人在挨饿。穿暖衣服的时候,总会想到是不是有人在受冻。这就叫推己及人。”齐景公知道晏婴是在说他,很不好意思。

 

  

 

  

NO.5 威令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扇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尤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有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茸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译文

 

  将帅领兵能使自己指挥的百万大军,恭恭敬敬地接受命令,屏气凝神,稳而有序,不敢松懈,这是严格法令的结果。如果将帅不能刑赏部下,部下不知礼义,就是据有天下,尽占四海之内的财富,也难逃自我灭亡的命运,比如夏桀、商纣这样的君。但是,如果将帅在领兵的时候,能以法令为赏罚的依据,部下是不敢违背将帅的命令的,比如孙武,穰苴这样善用法制的人。可见,法令是不能轻视的,由法令而生的将帅的威势也不可以违抗。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从严治军问题。要求将领讲求法度,严肃军纪,让将士在军法面前“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一句话,威令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必须,而爱兵是得军心的必要,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上下同心,有统一意志的钢铁部队。

 

  拓例

 

  诸葛亮以“信”带兵

 

  诸葛亮正准备进攻陇西,长史杨仪报告说,军中现有四万人应该回去休息了。诸葛亮立即命令这些部队收拾行装,准备回去。这四万人将要起程时,魏军突然打来。杨仪建议,让这四万人留下,打完仗再走。诸葛亮说,用兵命将,以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军情再紧,也不能失信食言。诸葛亮让大家按时起程,说,你们的父母妻儿无不倚门而望,我怎么可以把你们留下呢。部队士卒异常激动,几次下令,却不愿走。诸葛亮只好令他们参战。魏军远来,一经交锋,蜀军大获全胜。

 

  取信于卒,是胜利之宝,聪明的将帅都格外珍惜部卒的信任之情。一旦失去部属的信任,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诸葛亮之所以使士卒奋勇杀敌,临战之日,拔剑争先,以一当十,一战大克,关键在于他取信于军,赢得士卒信任。

 

  

NO.6  东夷

 原文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译文

 

  东夷这样不开化的少数民族,不守礼义,勇猛强悍,凶狠善战,他们依山傍海,凭借险要的地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对外防御的能力。其内部上下和睦,百姓乐业安居,不可能很快地战胜他们。如果在他们内部出现了上下不合的兆头后,用离间的办法,扩大他们上层内部的矛盾,使之混乱,使百姓背弃他们,造成尖锐的冲突,然后用仁义、道德的理论安抚、招抚他们,并配合以强有力的军事进攻,就可以取得彻底的胜利。

 

  解析

 

  本篇文章明确指明了东面少数民族的特征。突出了“悍急能斗”和“凭险自固”两个特征,从而提出了对策:当他们“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时,“未可图也”;待他们“上乱下离”时,可对他们分化瓦解,用德政招抚,以强兵进攻,才能收伏他们。

 

  拓例

 

  汉武帝治服匈奴

 

  汉朝的主要外患是匈奴,如何制服匈奴,关系到汉朝的安危。因而,汉朝在外交上采取了沟通西域,孤立匈奴的政策。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夹击匈奴,悬赏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征。张赛出使途中,两度被匈奴俘虏,于公元前126年回长安,历时12年。这次出使,艰难坎坷,未达目的。但收集了有关西域的十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公元前119年,汉朝进军漠北,匈奴北遁,借阿尔泰山与汉抗衡。汉武帝决心通西域而孤立匈奴,再派张骞率庞大使团赴西域,先后同乌孙、大宛、月氏、康居诸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节。匈奴为了阻止汉通西域,加紧控制西域通汉之要道楼兰和车师。汉武帝派兵俘楼兰王,破车师。使鸟孙脱离匈奴,与汉联盟。到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31年,借西域之兵,用西域之粮,制西域之变,折服匈奴,使西域50余国隶属汉朝。

 

  

 

  

 

  

NO.7  南蛮

 

 

  原文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敌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译文

 

  南部有许多小的野蛮民族,他们的性情是无法教化的,这些民族常常结合成不同的利益团体,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们平时住在山洞水边,有的民族聚集一处,有的民族则分散在各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他们那里海产奇货,敌人个个贪婪好战,春夏两季常发生瘟疫,所以对南蛮用兵,只能速战速决,不可以久留。

 

  解析

 

  本篇文章明确指出,南蛮有许多民族,不易教化,爱结朋党,但稍有不满又互相攻打。而且这些民族居住分散,聚分不定,为人贪心,却很勇敢。南蛮居住区春夏常流行传染病。针对这些情况,诸葛亮指出,对南蛮应该速战速决,而不能打持久战。

 

  拓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国南中(今云贵川交界处)一带拥兵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征,凭计谋,兵不血刃,平定了南中之乱。接着,诸葛亮继续南征,讨伐孟获。

 

  孟获是南中一带的部落酋长,有万夫不当之勇,豪侠仗义,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获,千万不要伤害他,要抓活的。诸葛亮又听从参军马谡的忠告,攻心为上,决定尽力把孟获争取过来。

 

  第一次战斗,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逮住了孟获。当兵士押孟获进营帐时,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还叫人摆酒席款待他。第二天,诸葛亮陪他参观蜀军营地,参观结束时, 诸葛亮问孟获: “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不仅不赞扬,反而说:“不过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战败了。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我一定能战胜你们。”诸葛亮笑着,把孟获放走了。几天以后,孟获果然带兵来挑战,结果又战败被俘。孟获还是不认输,诸葛亮又放了他。

 

  就这样,孟获被捉住七次,第七次,诸葛亮还要放走他,他跪地哭道:“我真心诚意地归附你们,不再反抗了。”诸葛亮对部将说:“靠武力往往压而不服,这样才是心悦诚服。”后来,诸葛亮任命孟获为蜀汉官吏,不留汉官,让孟获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孟获以后忠于蜀汉,南方一带彻底安定了。

 

  

 

  

 

NO.8  西戎

  原文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译文

 

  西部的少数民族,性情勇悍贪利,有的结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里没有充足的粮食,但金银财宝却很丰盈,这些人个个都勇猛善战,很难使他们屈服。他们住在大漠以西,种族繁衍很快,有广阔、险峻的形势,他们习惯于逞强行凶,不愿臣服于中原,所以只有等待时机,当他们外遇他族挑战,内朋混乱时,才可以向他们进兵,彻底地击败他们。

 

  解析

 

  本篇文章明确指出西域少数民族“勇悍好利”,并从其生活环境等条件,分析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文章又进一步指出,西域“地广形险”的地理特点,因而提出对策:“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才能降服。

 

  拓例

 

  班超袭杀使者

 

  公元前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帮国鄯善,意在切断匈奴与鄯善的来往,巩固邻邦关系。班超挑选了36人作为随从,来到鄯善国,国王对汉使礼数有加,关怀备至。可是过了不几天,鄯善王对他们却忽然疏懈怠慢起来。班超判断,很可能是匈奴的使者来临,鄯善怕得罪匈奴,才疏远汉使。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班超将负责招待的鄯善侍役召至房中,诈他说:“匈奴的使者已来了好几天,他们现在住在哪里?”侍者见班超道出机密,以为汉使已知底细,只好和盘托出。班超得此情报,决定在夜间趁匈奴来使毫无准备之机,包围其帐篷,一面放火,一面进攻。是夜,正好刮着大风,班超命令十人拿着鼓埋伏在匈奴帐篷后面,二十人埋伏在帐篷前面守住门口,他自己领着其余六人顺风放火,约定见火鸣鼓。当火起时,十人立即擂鼓呐喊,其余一齐杀入匈奴帐篷。匈奴使者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结果三十余人被斩杀,一百多人被烧死。次日,班超召见鄯善王,向他出示匈奴使者首级,告诫他不得再与匈奴来往。鄯善举国震惧,遂决计与匈奴断绝关系,归附东汉,并遣其子入汉为质。

 

  鄯善国归附东汉,是班超除掉匈奴使者的结果。当时,东汉和匈奴都在争取鄯善,东汉要实现与鄯善友好,必须拆散匈奴与鄯善的关系。班超斩杀匈奴使者,必定引起匈奴对鄯善的不满,使鄯善只好选择东汉为友邻,真心实意与汉朝相好。

 

  

 

  

NO.9 北狄

 原文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立,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虎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虏自宽矣。

 

  译文

 

  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处所,哪里水草丰富,他们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势,他们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和广阔的沙漠,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饿的时候,他们就捕食野兽,寒冷的时候,他们就用兽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会因战争所臣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理由有三点:一是汉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战斗,故十分疲惫胆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以汉军的疲力对抗北狄的安闲,以汉军的胆怯对抗北狄的勇敢,是无法取胜的。二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长骑马,每日的行程数倍于汉军,汉朝士兵追击北狄蛙要携带所有的粮饷和铠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用战马就运载了这些军需品,双方的运输形式不同,互相追击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汉朝士兵徒步作战,北狄以轻骑作战,双方争夺最好的地势,总是骑兵快于步兵,速度悬殊很大。所以对付北狄,不能用战争的办法,最好的方式为守卫边疆。派遣将士戍边,要选择贤能的人作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运用种粮使仓库充实,设置烽火台探望敌情,等到北狄内部虚弱时就乘机而入,乘其势力衰竭时一举打败他。这样的话,不必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灭亡,也不必兴师动众,因北狄入侵边境出现的紧张局势就会松缓下来。

 

  解析

 

  本篇文章明确正确地分析了北方游牧民的特性,并比较了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劣,从而提出了守边之道:派良将戍边,训练精兵实行屯田策略,以逸待劳,待机破敌。诸葛亮没有亲自对付过北狄,但后来历朝多实行诸葛亮提出的策略,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

 

  拓例

 

  李靖西征吐谷浑

 

  吐谷浑是古代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唐朝初年渐趋强大,经常袭扰凉州、兰州、岷州、鄯州、廓州一带,威胁河西走廊。唐贞观八年,李世民派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出击,击败吐谷浑,迫使其西逃。唐军撤退后,吐谷浑又返回凉州,继续袭扰。为此,李世民决心再次大举征讨。已经告老还乡的65岁老将李靖主动请缨,遂被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候君道、李道宗、李道彦、李大彦、高甑生等五路大军西征吐谷浑。

 

  贞观9年间4月,李靖率军抵达鄯州。吐谷浑可汗伏允闻讯,立即带兵西逃。李靖命令唐军追击,十天后在库山追上吐谷浑军。伏允在库山据险固守,唐将李道宗派遣一千名骑兵秘密迂回到山后攻击,吐谷浑军腹背受敌,溃不成军。为阻止唐军追击,伏允在逃入沙漠前下令放火烧尽野草。多数唐将认为,过多的草已被烧尽,而且战马消瘦,士兵疲惫,不宜深入追击,不如撤兵休整,待待时机。唐将侯君集持有异议。他认为如不乘胜追击,吐谷浑将来还会卷土重来。李靖同意君集的意见,为避免重蹈前几次唐军出击吐谷浑留下后患的覆辙,决定兵分两路,深入追击。

 

  李靖亲率北路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吐谷浑军,追到伏候路,伏允弃城逃走。李靖命将士继续追击。君道、李道宗率南路军,克服重重困难,穿越二千里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乌海追上伏允,将其击败。伏允带余部逃脱。

 

  随后,唐军打退了吐谷浑军的反击,翻越积石山,把伏允逼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唐将契芯何力带领千余骑兵,在薛万钧的策应下,进入沙漠,追上伏允,歼灭吐谷浑军数千。伏允虽然再次逃走,但终因走投无路而自杀。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