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科研专家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章善庆(水稻育种)


        章善庆,男,1950年12月生,浙江省萧山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原浙江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毕业。曾任中国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系副主任,现任國家水稻改良中心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浙江省杂交稻种业集团公司首席育种家,浙江省重大攻关项目“8812计划”专家组成员。國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加國家、部重点攻关多项,现主持浙江省8812计划项目:“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中华农业科教人才基金“bar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遗传和表达”。在研究工作期间,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鉴定成果4项,其中“汕优10” 号1993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协优46”1996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抗除草剂基因转水稻快速检测和提高杂交稻纯度的新技术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以高级育种家的身份,先后与印度parrys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和缅甸农业部农业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在工作中,先后发表论文31篇,参与编写著作1册。

no.2 孙培田(甘蓝、青花菜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基础研究)


        孙培田 ,男, 1940年10月23日生,山东省兖州市人。1965年8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1992年晋升研究员。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六五”至“九五”期间,主持和参加國家科技攻关及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等有关甘蓝、青花菜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基础研究等重要课题约 30余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两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育成不同类型的优良品种20个,青花菜新品种3个。已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占全国甘蓝种植面积的60~70%,约占我国北方栽培面积的90%。由于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菜篮子,也使许多菜农走上致富之路,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本单位创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1978年参加的“主要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的研究1985年获國家发明一等奖,名列第三。“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和‘中甘8号’的育成”研究1991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的育成”研究1998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一种甘蓝杂交制种的方法” 1994年获國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 94 1 00993.9,专利申请人名列第二。“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选育及其制种方法” 2001年获國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 96 1 20785.x,专利申请人名列第二。在研究工作的进展中,陆续发表论文近60篇,著作5本

no.3 赵荣材(兽药研究)


      赵荣材,男,汉族, 1939年5月生,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1年9月毕业于沈阳药学院(现为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 1963年调至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事兽用抗生素研究;1966年8月调至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从事兽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曾先后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长、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兽医医药杂志》主编、甘肃省第八届人大代表。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5月退休。
   长期从事兽药研究,是我国近代兽药研究的带头人之一。主持或参与主持研究的“兽用抗菌新药‘痢菌净’的研制及大面积推广应用”1987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绵羊免疫双胎技术研究”1993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兽用镇静、镇痛、肌松药‘静松灵’的合成与应用”1980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痢菌净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1983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2-乙酰基-1,4-二氧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1984年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新化学灭能剂的合成与应用”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兽用抗菌新药‘痢菌净’的推广与应用”198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猪痢疾的诊断和药物净化”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mc-1药骟注射液在牛体上的临床应用”1989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六茜素的合成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199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编及参与编写的著作有《中国兽药典》、《兽药规范》、《兽医手册》、《大家畜疾病防治手册》等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硕士生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现担任动物药品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专家会员、农业部动物检疫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兽药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no.4 陈孝(小麦育种)


      陈孝 ,女 ,1941年7月生, 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同年7月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现为该所、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学会理事,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10月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励,1999年8月被中国农学会表彰为首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1986.7-1987.1和1990.9-1991.2曾两次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参加“小麦抗黄矮病生物技术育种”国际合作研究。近40年来,相继从事小麦良种推广和栽培技术研究、小麦品种资源、春小麦育种、小麦远缘杂交、生物技术和种质改良、细胞质工程育种、种子 储藏蛋白和同工酶电泳分析研究。1981年以来共承担國家攻关研究项目7项(其中主持5项),“863”高新技术研究3项,自然科学基金研究5项,国际合作研究4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主笔25篇),参加编撰专著和高级科普著作9册,参加编撰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小麦学>>获國家优秀科技图书一、二等奖。获國家级科技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3项。把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创造了国际上首例抗黄矮病普通小麦新种质的研究1995年获國家发明二等奖,为第二完成人。历经13个年头,育成了具有粗山羊草细胞质的核质杂种小麦nc3、nc4和nc37,开拓了利用细胞质工程进行抗逆育种的新途径,1995年获國家发明三等奖,为第一完成人。主持选育出超亲早熟、优质的春小麦良种京771,其熟期与北京地区的冬小麦品种相近,蛋白质含量17%,含麦谷蛋白 高分子量亚基5+10。1981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该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的优质源。
至今已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5名。

no.5 杨炎生(甜菜育种)


        杨炎生,男,1940年1月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国内著名的甜菜育种专家。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甜菜研究所所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甜菜协会理事长,特用作物产业化分会会长等,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奖。
       30年来,他始终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甜菜育种研究,其中,甜研301在提高含糖率、抗病性上有新突破,1988年获國家发明二等奖。甜研302、甜研303和甜研304,分别于1995年、1999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我国甜菜优势育种奠基人之一,他选育的品种在甜菜主产区种植面积逾50%,累计推广面积达4500万亩以上,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达30多亿元,在生产中起到了显著的增产增糖增效作用,为当时解决不吃进口糖、不买进口种的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甜菜糖业生产和育种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甜菜同源四倍体杂交技术和抗病遗传机理的研究,提出四倍体选育是多倍体育种的关键;率先进行了早代基础材料的南繁、异地生态鉴定、病区严格定向筛选、提高三倍体杂交率制种技术等,缩短甜菜育种年限5年,丰富了甜菜多倍体育种理论、技术和方法。同时,重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八十年代起就率先实现了甜菜“育、繁、推、加、销”一体化的良种生产体系,加速了新品种的推广进程。他不仅把青春年华献给边远地区的甜菜事业,而且在实践中采取措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八十年代以来,主编著作三部,发表科技论文30多篇,以第一发明人和完成人获國家发明二等奖1项,國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部一等奖1项,部二等奖2项,成为我国糖业界唯一获三项國家奖的甜菜育种专家。

no.6 夏春华(资源综合利用)


      夏春华,男,1936年11月生,安徽省霍邱县人。1960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一直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工作,曾任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录入1989年出版的《新中国科技精英谱》。
  四十年来,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國家和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有一是山茶油的脂肪组成、油脂的理化性质、制油工艺等;二是茶皂素的分离与纯化、茶皂素的理化性质、定量方法、茶皂素表面活性的确定、茶皂素生物活性的确定等,建立了茶皂素的应用理论体系。从而开发出一系列应用于轻工、化工、建材、农药、日用化学及纺织行业的新产品。茶皂素的工业产品于1979年试制成功,并于同年投入工业生产。廿年来建立了一批生产厂家和生产线,解决了我国年产15万吨茶籽资源和70万吨油茶籽饼粕资源的利用问题。现从事饲料抗生素替代的研究和农药助剂方面的研究。ts-80石蜡乳化剂,1984年获國家发明三等奖;to-891制茶专用油脂,1992年获國家发明四等奖;茶籽综合利用研究,1980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茶皂素洗理香波,1986年浙江省四新产品奖,茶籽油食用开发,198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农8910对虾养殖保护剂,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对虾拦网养殖敌害鱼类清除技术,1993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及文献综述20余篇。其中5篇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和全国加气混凝土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曾参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茶经》、《浙江省茶业志》等书的编写。

no.7 孙庆祥(麻类微生物脱胶技术)


       孙庆祥,男,1936年7月生,辽宁省海城县人,中国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历任生理生化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等行政职务和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高级技术职务评委、中国作物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先后主持“苎麻微生物脱胶技术研究”、“黄麻和红麻微生物脱胶技术研究”等课题,参加“低洼盐碱地种植红麻技术”、“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中国黄麻红麻种植区划”等课题。主持研究的“苎麻细菌化学联合脱胶技术”获國家发明三等奖,参加研究的“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和“全国化肥网试验(黄麻试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黄麻红麻种植区划”、“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和國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共计取得11项科研成果和3项专利。曾多次受聘农业部、商业部、纺织部举办的麻类科技人员培训班授课,担任亚太经社会举办的国际黄麻脱胶培训班主讲老师。主编了《麻类作物栽培》,参加编写了《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麻类条目等3部著作,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1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no.8 林葆(肥料使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和宏观发展)


      林葆,男,1933年10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系,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农学院研究生院获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肥料使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和宏观发展研究,从上世纪70年后期开始,主持全国化肥试验网工作,较早指出我国化肥使用中的氮磷钾比例失调问题,并提出调整建议。80年代组织全国规模的氮磷钾化肥肥效、用量和配比试验,布置了我国首批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其结果用于指导平衡施肥和生产专用复混肥,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并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施肥和土壤培肥经验。90年代研究了国产碳酸氮铵、氯化铵和硝酸磷肥的农化性质,提出了高效施用技术,近年研究了我国若干农区硫素营养的平衡和硫肥肥效,探讨了北方富钙土壤上作物时有缺钙的原因和矫正措施。
  他主持完成全国化肥区划,多次参加我国肥料发展的咨询、论证和技术政策的拟订,对化肥产、销、用的宏观决策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他主编有《中国化肥区划》、《中国肥料等著作9本,发表论文集100余篇。1981年——1996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部级以止奖励9次,获国际肥料奖2项。1990年被选派为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博士生导师。

no.9 张雄伟(棉花耕作栽培)


      张雄伟,男,汉族,1932年5月生,福建省厦门市人,1954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研究员,曾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全国供销总社科技兴棉顾问;1984年被國家经委、计委、农业部、林业部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称号,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国务院授予“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一等奖。
  该同志长期从事棉花耕作栽培研究,先后主持多项棉花科研与推广植棉技术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我国棉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科研成果“盐碱地植棉技术”82年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河南省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83年获河南省技术改进一等奖(第4名)、“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机理与应用研究”84年获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名)、“河南省盐碱地植棉技术与应用研究”87年获國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名)、“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94年获國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九名)、“黄淮海平原麦棉套作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95年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名)。
  先后参加编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棉花栽培学》、《中国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黄淮海平原农业治理与综合开发》、《棉花优质高产的理论与技术》等10多部理论著作。

no.10 喻树迅(棉花育种)


       喻树迅,男,1953年11月生,湖北麻城市人,中共党员,1979年12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现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國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國家“十五”“863”现代农业技术专题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等;1997年入选國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选、农业部“神农计划”提名人和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9年获河南省“十大科技英杰”称号,河南省“五一”奖状,2001年4月获“九五”國家攻关重中之重个人奖。2000年获中国农学会先进个人、被國家科技部、人事部、农业部和林业部评为中国农业科技先进个人。
  该同志是我国知名棉花育种专家,短季棉遗传育种开拓者之一,先后主持國家“七五”、“八五”、“九五”棉花育种攻关课题,“863”高技术项目、國家转基因棉花育种项目、跨越计划(首席科学家)等专题8个,先后育成中棉所10号、中棉所16、中棉所20等8个短季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亿亩,经济效益117亿元。获國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部级奖多项。他主持的我国棉花“九五”科技攻关—“亲本材料创新和方法研究”专题已取得多项重大突破。累计发表科技论文40多篇,著作2部,已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3名。

no.11 许泽永(花生、芝麻病毒病和花生抗病毒基因工程)


       许泽永,男,1943年12月生,安徽省休宁县人,中共党员。1967年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植保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油料作物遗传改良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1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称号;1992年被农业部和湖北省分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十佳文明职工”;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长期从事花生、芝麻病毒病和花生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主持承担包括國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重点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国际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取得突出成绩。主持完成研究成果“花生病毒株系、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获2001年國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花生病毒种类及分布”获1990年國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89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另获四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116篇,其中18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参加编写专著三本。已培养博士生一名,硕士生三名。

no.12 辛志勇(小麦遗传育种和小麦生物技术)


       辛志勇,男,1942年5月生,江苏无锡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7月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室工作,1971年转到农业所工作,1978年至今在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作物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作物学报副主编。曾任863计划第一主题专家、國家攀登计划“粮棉油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1995-2001年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主持和参加过“六五”至“十五”國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國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与孟山都公司、澳大利亚aciar、欧共体的合作项目十多项。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和小麦生物技术研究。将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密切结合,首次在国际上将中间偃麦草的黄矮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育成了易为小麦育种计划利用的易位系,明确了其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所控制,解析了其遗传构成,找到了与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现已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参与育成京红7、8、9号春小麦良种和核质杂种小麦,主持和参与二套小麦单体系统的育成。对小麦的抗锈基因、春化反应基因、矮秆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多个抗锈基因。获得國家级、省部级、院级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创造抗黄矮病普通小麦新种质”于1995年获國家发明二等奖,其育种方法于2001年获2项國家专利,均为第一完成人。主笔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指导培养博士生11人,硕士生4人,博士后2人。

no.13 梁业森(农业资源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梁业森,男,1947年10月1日生,河北省肃宁县人,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党委书记兼付所长、研究员。兼任:全国畜牧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畜牧经济专家顾问,新疆农业大学客坐教授。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农业资源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中国饲料区划”,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又获國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与菜篮子工程布局”,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饲料生产与畜禽结构”,1995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资源区划优秀成果一等奖;“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9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加完成“中国畜牧业综合区划”,1983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三北防护林地区畜牧业综合区划”,1984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秸杆养畜示范推广项目”,1998年获國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主持召开“第三次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国际会议”。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主编著作六部,参加编写著作14部,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三元种植结构浅议”、“论农牧结合的实质和功能”、“饲料生产的挑战及其对策”、“中国肉类市场分析”等文章,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no.14 徐春河(兽医病毒学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


       徐春河,男,1938年2月生,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是國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原子能农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核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
  他长期从事兽医病毒学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攻小核糖核酸病毒诊断学、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主持的“家畜两种小核糖核酸病毒诊断检疫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获1985年度國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的“用精制吮鼠组织抗原检测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分型抗体的琼扩试验”、“两种小核糖核酸病毒病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两种小核糖核酸病毒病流行病学研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快速诊断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病”、“屠宰品中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的检测”、“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两种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疫情监测的研究”等9项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技术改进三等奖2项,省科学大会奖1项,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技术改进二等奖1项。主持并完成了國家“八五”攻关任务“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病传染源的研究”、“一种小核糖核酸病毒变异性研究”。2002年2月國家知识产权局通知,授予本人主持完成的《猪牛等偶蹄动物通用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发明专利权。参加编写《家畜口蹄疫及其防制》、《口蹄疫猪传染性水泡病诊断技术》等著作。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2名,其研究方向为两种小核糖核酸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no.15 徐振东(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


      徐振东,男,1937年7月23日出生。河北省丰润县人。1964年7月北京农大兽医系动物生理生化专业本科毕业。同年9月分配到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
  长期从事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的研究。1982年4月至1984年4月國家派送到联邦德国汉诺威兽医学院禽病研究所进修兽医病毒学。回国后仍到原单位参与主持地方流行性白血病和鸡新城疫等课题的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协第七、八届常委。共取得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國家发明一等奖一项(本人为第二发明人)、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一项、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一项、中国农科院技术改进二等奖一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马传贫免疫的研究》发表在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第4期;《新城疫v4克隆株新毒疫苗的研究》发表在1997年《中国兽医杂志》第8期。1988-1991年培养硕士研究生一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