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兵法第五辑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牛刀杀鸡——集中兵力歼敌军

时间/一九四六年八月~九月

  地点/晋冀鲁豫共区

  名称/定陶战役

  兵力对照/四个纵队十馀万人对十四个整编师约三十万人策略/以

  三~六倍之绝对优势乒力,逐个歼灭孤立之敌军

  结果/歼敌一万七千馀人,国民党军溃退

  看官,前面我们谈过毛泽东指挥邓小平打平汉战役的故事,这里,我们再谈定陶战役的故事,也是毛泽东指挥邓小平打的。

  一九四六年八月,共方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了策应中原突围,配合苏中作战,突然向陇海路出击,一连打下了十馀座重镇,共歼敌一万六千多人,控制了开封到徐州间的铁路三百馀里。

  这拦腰一刀,砍乱了国民党在南线的作战计划。于是,蒋介石便集中了十四个整编师共三十二个旅约三十万人马,由白崇禧、陈诚在开封坐镇指挥,刘峙亲临前线督战,于八月二十八日向晋冀鲁豫共区杀气腾腾地扑来。

  局势紧张,国军像一把张开的大钳,正向共军合拢。东路徐州绥署五个多旅自砀山、虞城一线向单县、成武、丰县、鱼台地区进攻;西线郑州绥署的十个旅自封丘、开封、商邱一线向东明、定陶、曹县地区进攻。此外,在豫北的安阳等地区,还有大量的国军配合作战。

  国军目的明确,要以二倍于共军的优势兵力,乘共军陇海作战后疲惫的时机,将共军钳夹歼灭于陇海路以北;老黄河以南的狭窄地区。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毛泽东电示晋冀鲁豫野战军集中陇海路北休整,诱敌深入,寻机歼灭。并指出对进攻的敌人,不打无把握之仗,打则必胜,必须以三倍、四倍甚至五倍、六倍的优势兵力,先歼敌一部,再歼另一部,各个击破。

  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毛泽东指示,一面叫部队抓紧作战间隙休整,一面准备再战。他们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敌情,认为东路敌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装备好战斗力强,而西路五个整编师中,只有整编三师是蒋嫡系部队,其馀都是杂牌部队,如把整编三师诱到预定战场再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敌方内部派系矛盾很深,其他杂牌部队不会积极支援,这时强敌变成弱敌,就好打了。整编三师一旦被歼,西路敌军必将震惊溃败,从而使敌方整个计划付诸东流。于是便决定先打整编三师。

  共军担任诱敌任务的是第六纵队,将整编三师诱往业已布好的“口袋”。

  这时,毛泽东又发来电报: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要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必须集中三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将敌整旅、整师干净全部地加以歼灭。

  九月五日,敌方整编三师已全部进入共军预定战场。原来和整编三师并肩前进的敌整编四十七师,被拦阻在四十里以外。这时,共军二、六纵队为右集团,三、七纵队为左集团,向敌军展开分割包围作战。整编三师已被重重包围。

  当日下午,刘伯承来到六纵队司令部,召集纵队负责人会议,布置战斗。他要求当夜发起总攻,并提出用牛刀杀鸡的办法,集中六纵全部兵力,先歼驻在大杨湖的敌二十九旅五十九团。五十九团是整编三师主力的主力,人多,装备好。歼灭了这个强中之强的五十九团,就会使整编三师惊慌失措,士气动摇,可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进而把处于孤立状态的整编三师全部吃掉。

  经过一夜激战,六日拂晓,五十九团全部被歼。赵锡田见他的师部暴露在共军直接攻击之下,急忙调整部署,并企图南逃与整编四十七师靠拢。赵的人马一离开工事,共军各纵队立即趁机追歼,一时广阔田野上人喊马嘶、杀声震天。当天下午,二十旅、三十旅及整编三师师部,就全部在运动中被共军歼灭,师长赵锡田被俘。七日,整编四十一师、四十七师向考城撤退,又被共军暗算,两个旅被歼。整编五十五师及六十八师向开封撤退,又被迫歼约一个团。

  这次战役,共军共歼敌四万八千馀人,刘伯承、邓小平“饮得杯落”,急令手下电告毛泽东。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就将八路军、新四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打正“解放人民”的旗号。当时,毛泽东将共区(即解放区)分为六个大的作战区域——一、晋冀鲁豫解放区,在那里作战的是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共军。二、华东解放区,在那里作战的是陈毅、粟裕、谭震林率领的共军。三、东北解放区,在那里作战的是由林彪、罗荣桓率领的共军。四、晋察冀解政区,在那里作战的是由聂荣臻率领的共军。五、晋绥解放区,在那里作战的是由贺龙率领的共军。六、中原解放区,在那里作战的是由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共军。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写了一篇震古烁今的文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详述被刘伯承称为“牛刀杀鸡”的战术。

  毛泽东指出:“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

  毛泽东又指出:“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着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看官,你看了毛泽东这些论述,会不会拍案叫绝呢?没有毛泽东这一套,当年共军是休想席卷全中国的。

no.2 大步进退——摆脱被动争主动

时间/一九四六年七月~一九四七年一月

  地点/华东解放区

  策略/大步前进,大步后退,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大举消灭进犯敌军

  结果/歼敌三十馀万人

  共军按照毛泽东这一套行事,果然颇有斩获。

  一九四六年七月,中原共军牵制了敌方强大兵力,成功突围转入鄂豫陕地区后,华东共军即于七月十三日迎击敌军向苏北的进攻,至八月二十七日止,连续打了七仗,均获胜利。虽然放弃了几座空城,但却歼敌七个旅又五个交警大队,共五万六千三百人。

  七战七捷,说明毛泽东规定的作战方法具有神效。正如一位共军指挥员所说:“七战七捷的关键在于坚决把握毛泽东的战略指导原则: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罢脱被动,争取主动,求得大量消灭进犯军的有生力量。”

  在毛泽东这种作战方法指导下,各个战略区,一方面主动作战寻找各个歼敌机会;另一方面又互相密切配合,以牵制敌人。

  这样,战争经过了四个月(一九四六年七月至十月),共军虽然丢失了一百零五座城市,但却歼灭敌军二十九万八千五百馀人。而敌方占领这些城市后,却如牛负重,不得不分兵把守。敌军的全面攻势就已开始减弱。

  在此以后,共军愈打愈强。十二月,华东共军在苏北地区,一举歼敌三个旅共二万四千人;翌年一月,转战鲁南地区,再举歼敌五个旅共五万人。敌方不甘受挫,竟集中五十三个旅共三十一万馀人的重兵从南北两线分头进攻华东解放区。华东共军采取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集中兵力打其一路的方针,于二月间在鲁中莱芜地区,全歼敌七个整旅六万馀人,其中生俘国军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以下的四万九千人,创一次歼敌七个整旅的惊人战绩。

  当时的情况是,蒋介石集中了进攻共区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共六十二个整编旅(相当于师)约五十万的正规军,打算先攻占苏皖共区,消灭该区共军主力,或压迫共军北撤山东,然后寻机与共军主力决战。

  到一九四七年一月底,华东野战军在连续进行苏中、皖北、鲁南等战役,取得歼敌近二十万人的胜利之后。为了继续执行内线歼敌的作战方针,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将主要战场转到山东境内,主力则集结在临沂地区休整待机。

  蒋介石认为共军“伤亡惨重,续战能力不强”。又侦悉共军主力集结在临沂地区,认为临沂为山东共区中心城市,共军必固守。因此,制走了“鲁南会战”计划,派参谋总长陈诚代替薛岳指挥,以三十一万馀人兵力进攻陈毅、粟裕、谭震林率领的华东野战军。

  据传陈诚发明了“豆腐渣”战术,命令欧震率领八个整编师二十多个旅,从陇海路东段新安镇以北六十华里的正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南向临沂杀来,以第四十二集团军郝鹏举部配置在白塔埠、驼峰地区担任侧翼掩护;以四个整编师为预备队,随后跟进。北线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所部三个军为辅助突击集团,由淄川、博山、明水一线分两路南下莱芜、新泰。各路国军实行南北对进,分进合击,力图围歼共军主力。

  陈诚说,三十多万人马“即使都是豆腐渣也能胀死共军。”同时,他还有个安排,在南线的三路进发国军中,夹上“硬核桃”,左路夹个整编十一师,中路夹个整编七十四师,右路夹个整编二十五师。

  毛泽东多次致电华东共军:“你们应以歼灭欧震六个旅至八个旅为目标。”、“如果你们感觉打欧震需要集中更大兵力,则四、九两师可否留下一个师,打完欧震再回鲁中,即使泰安失守也不要紧”、“目前除以一部打枣庄,翌日起全军整训两星期,集中一切力量歼灭欧震。”

  正当共军准备对欧震发起攻击时,南线国军于一月三十一日首先向共军发动进攻,在进攻中采用“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战术,推进速度每日平均不到十公里,占一地巩固一地,然后再同时进击。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当即电示陈毅等人:“我军方针,似宜诱敌深入,不但不先打陇海路,即敌至郯、马地区,是否就打,亦值得考虑”,“诱敌深入。敌不动我不打,敌不进到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之地点/我亦不打,完全立于主动地位”,“目前敌人策略是诱我早日出击,将我扭打消耗后再稳固地进占临沂,你们切不可上当,必须等待敌进至郯城、临沂之中间地带(比较接近临沂),然后打第一仗方为上策”。

  华东野战军唯命是从,当敌军进到重坊、郯城、桃林地区时,共军第三纵队对中路之敌展开顽强阻击,目的是要造成敌军左右两路比较突出,以利于共军寻机先歼灭对方两翼中的一路,尔后再各个击破其他各路。对方遭阻击后,各路均停滞不前。为了创造战机,确有把握歼敌,共军决心放敌军进至郯城、临沂地区再行歼击,并调北线第九和第十纵队迅速南下参战。

  这时,北线国军已进到莱芜地区,威胁到共军战区后方安全,共军鉴于南线敌方兵力集中,行动谨慎小心,不易分割等情况,便开始考虑改变保卫临沂的作战方针,希望战局改观。

no.3  随机应变——将对手截成数段

时间/一九四七年二月地点/鲁中莱芜地区策略/伏击突围之敌,截成数段逐一歼灭结果/歼灭敌军七旅六万馀人

  二月五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向毛泽东提出三个作战方案——

  第一方案,以一个纵队进攻白塔埠附近的郝鹏举部,吸引右路之敌北援或调动中路和左路之敌北进,造成各个歼敌的战机。

  第二方案,如第一方案未能奏效,除以一个纵队位于临沂以南监视敌人外,主力均集结到临沂以北地区休整待机。

  第三方案,如果南线敌人仍不北进或北进时不便歼灭,除以一个纵队留临沂地区与敌人纠缠外,其馀主力急行北上,彻底解决北线敌人,平毁胶济线,威胁济南,以吸引南线敌人进入临沂以北山地或增援胶济线,然后进行全力反攻,各个歼灭。

  报告着重讲了第三方案的好处。

  毛泽东接到电报,大喜,立即覆电:“完全同意五日十五时电第三方案,这可使我完全立于主动地位,使蒋介石完全陷于被动。”

  二月六日夜,共军第二纵队奉陈毅、粟裕命令,以突然迅猛的动作向东南挺进,七日在白塔埠、驼峰地区,一举歼灭了敌人右路军侧翼的第四十二集团军郝鹏举部主力,并生擒郝鹏举。在攻打郝鹏举部时,欧震集团未敢增援和北进,左路军反而向后收缩。三月八口,北线的敌军也进占新泰。

  毛泽东依据战况发展于二月九日电示:“解决郝鹏举部很好,但就全部战略方针来说,如你们方针是解决南面,则似乎打得早了一点,可能影响敌各部进得更谨慎。打了郝鹏举后你们似应按兵不动(要有极大耐心),让敌各部放手北进,然后各个歼灭之,如你们方针是先解决北面,则打郝鹏举部并无妨碍。你们需在两个方针之间首先有所抉择。”

  二月十日,华东野战军最后决定,集中五十三个团的兵力,首先解决第七十三军及南北师庄第十二军的一个师,然后再转移兵力,解决进占新泰的第四十六师,并向胶济线进攻,以撤底解决北线问题。毛泽东同意这一决定。

  于是,华东野战军主力,除留下三纵队和二纵队在南线继续阻击和迷惑敌人外,迅速放弃临沂连夜回师北上,直向李仙洲集团扑去。

  毛泽东在华东野战军主力北移后指示:“为彻底解决北面敌三个军二十三个团之众,我韦国清纵队及八师似宜北上参战。”

  临沂,当时是华东共区首府。放弃这个重镇之后,南京宣传部长陈学沛宣传:“攻占临沂为国军在鲁南决战的空前大胜。”陈诚也说:“陈毅残部已无力与国军作战,欲与刘、邓会合,国军正追剿中。山东大局指日可定。”

  其实,共军主力正日夜兼程开往莱芜、新泰一带。

  坐镇济南的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发觉共军主力有北上莱芜、新泰的迹象,即令刚进占新泰的李仙洲部急速回师。但陈诚却被共方地方武装在西线运河上架桥和主力迅速西进北上之举所惑,他断定:“华东共军迭经重创,无力与国军决战,企图偷渡运河与刘、邓部会师。”因此不顾王耀武的主张,要李仙洲重占新泰,向蒙阴进击,切断共军西退之路。并说:“歼灭华东共军主力在此一举。”李仙洲无奈,不得不再命四十六军和七十三军重新赶回新泰和颜庄地区,正当国军六、七万人往返“游行”之际,共军已由远道而来,包围了新泰、莱芜之敌——李仙洲集团。

  二十日夜,共军八纵队、九纵队首先在何庄地区消灭了由博山南下归建的敌七十三军的第七十七师,切断了通往博山的退路。

  二十一日晨,共军一、四、七、八、九纵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莱芜城及其以北地区,李仙洲率领的七十二军和刚从颜庄撤回的四十六军成了瓮中之鳖,当夜,六纵队歼灭莱芜以北吐丝口的敌十二军新三十六师;李仙洲逃济南的后路也断了。

  经过连日激战,莱芜城东、南、西面的重要高地皆被共军占领。王耀武感到济南空虚,命李仙洲率部向北突围,向济南靠拢。这时,国军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亲自指挥大批飞机轰炸、扫射,力图为李仙洲打开一条生路。

  李仙洲接到王耀武的命令后,于二月二十三日早晨率七十三军和四十六军人马离开莱芜,分成三路钻进南北不到二十里、东西约五六里的山沟里,立即遇到共军伏击。

  共军从四面发起攻击,将敌军截成数段。经过六个多小时激战,全歼突围之敌。李仙洲被俘,他所率的两个军一个师尽数被歼。

  这次战役不仅歼敌六万馀人,共军还收复了十三座城市。对方四十天不敢出战,山东被共军控制了。

  共军在毛泽东导演下,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二月,又歼敌四十一万五千人。在这四个月内,共军放弃八十七座城市,但同时也收复了八十七座城市。在前后八个月作战中,共军共歼敌七十一万,国军在这八个月中,只是占领了共区城市一百零五座,这就相当于每占一座城市,要付出七千血肉之躯的代价。

no.4 蘑菇战术——空城计人地皆存

蘑菇战术——空城计人地皆存
  时间/一九四七年

  地点/陕甘宁共区大本营——延安

  兵力对照/二万馀对二十三万

  策略/暂弃延安,主力隐蔽游走,伺机突袭,待敌军兵疲粮缺时予以

  痛击

  结果/历时一年馀,收复延安,歼敌十万

  看官,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务请牢记——

  存入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句名言是一九四七年在指挥延安之战时说的。

  那年三月初,蒋介石集结三十四个旅二十二万人的兵力,准备向陕甘宁共区发动攻击,其首要目标是毛泽东的“巢穴”——延安。

  向延安进犯的胡宗南部共十五个旅,共军兵力过少,仅为国军的十分之一。因此,毛泽东决定撤出延安,诱敌深入,以便各个击破。

  当时,许多人对放弃延安大惑不解,很不愿意。毛泽东耐心说明撤走的必要。他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年,挖了窑洞,种了小米,指挥全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死保”。他反覆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毛泽东又说:“敌人有二十三万人,我们才两万多。两万多人要消灭二十三万人,是有困难的。要战胜敌人,得有正确的作战方针。现在,就靠你们‘磨心’,牵敌人,磨敌人,让敌人围着团团转。这种办法就叫‘蘑菇’战术,陕北山高路隘,你们牵上敌人去爬吧。等它爬够了,疲劳了,饿饭了,就寻找机会歼灭它。”

  三月十六日,胡宗南的人马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进抵垦区金盆湾、南泥湾一带,逼近延安。在敌军兵临城下时,毛泽东仍在那里坚持工作。十八日,敌军开到延安城郊三十里铺,枪声已清晰可闻,毛泽东才最后离开办公处。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还为着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

  三月十二日,胡宗南部十四万人为主攻,从洛川、宜川一线分两路向延安进犯;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部十二个师、榆林第二十二军两个师为策应,相继由西、北两面出动;国军统帅部先后抽调一百架左右的飞机,对延安及其附近大举轰炸。

  三月十六日,共军还奉毛泽东之命组成西北野战兵团,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为副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陕甘宁边区所有部队的作战。

  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陕北共军主力决战,西北野战兵团采取神奇莫测的运动战法,以一小部分兵力佯装主力边战边退,把敌军主力诱向延安西北安塞方向,而将主力隐蔽集结在延安东北的青化砭以南设伏。三月二十五日,胡军担任侧翼掩护的第三十一旅旅部及一个团二千九百馀人进入伏击圈内,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即被全部歼灭。

  四月十七日,毛泽东亲自发出《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指出:“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做‘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青化砭一役后,胡军发现西北共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就由安塞转向延安东北追击。其数万大军在延川、清涧、瓦窑堡一带兜圈,处处扑空。四月中旬,胡军以八个旅由蟠龙、青化砭向西移动,以驻瓦窑堡的第一三五旅南下,企图歼灭西北共军主力于蟠龙、青化砭西北地区。西北共军以一部向西吸引其主力,大部在瓦窑堡以南设伏。四月十四日,南下的胡军第一三五旅四千七百人进至羊马河地区,经八小时激战,全部被歼。

  四月下旬,蒋介石以为中共中央及西北共军主力正在东渡黄河,遂命令胡宗南部迅速沿咸榆公路北进,第二十二军由榆林南下,企图夹击歼灭西北共军于吴堡地区,或逼迫其东渡黄河。西北共军以一部佯装主力,诱敌主力北上,而集中四旅秘密南下,袭击对方重要补给基地蟠龙镇。五月二日,对蟠龙镇守军发起攻击,经两天三夜激战,全歼驻蟠龙之敌一个旅部及一个团共六千七百馀人。

  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三十日,歼宁夏马鸿逵部四千四百人。

  八月六日至十一日,歼榆林外围守敌五千二百馀人。

  八月二十日,在米脂东北之沙家店地区歼敌六千馀人。

  这样,经过七次作战,便将胡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完全打败。

  仅仅过了一年多,延安又被毛泽东占领,胡军损兵折将十万人之后,不得不撤走。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在延安写过最出色的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延安失而复得,毛泽东更有王者风范矣!

no.5  长驱直入——利刃插进敌心脏

时间/一九四七年六月~八月地点/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大别山区策略/舍弃后方,中央突破敌阵后即长驱直入,直趋大别山区立足结果/深入国民党统治区之心脏地带——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国共相煎形势起了根本变化,即共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军则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共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火烧到国统区为标志的。

  这一转变,并非毛泽东时来运到,而有局势发展为基础。

  此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国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初期的四百三十万人,降为三百七十万人;其正规军则由初期的二百万人,降为一百五十万人。国军在整个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已经大减。这时的共军,已经从战争初期的一百二十多万人,增至一百九十五万人,其中正规军超过一百万。由于共区多是农村,共军不需分兵守备后方城市和供应线,机动兵力就显出优势。

  毛泽东及时作出战略决策,“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何处?毛泽东满脑子主意,他选定在大别山地区。

  大别山,位于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军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又曾是共军根据地,共军再去,容易立足。共军一旦长驱直入,一举插进大别山,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蒋介石必不容卧榻之旁有人酣睡,必会调动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共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这就可正中毛泽东下怀,达到其预期的战略目的。

  为实现跃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三军配合,即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跃进大别山;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等率领的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西。

  三支大军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同时实施西翼牵制,即由陕北共军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山东共军则在胶东发动攻势,继续把顾祝同部往东引向海滨,以利三军的行动。

  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地区共军主力部队十二万人,在鲁西地区三百华里宽的正面强渡黄河,进军大别山,揭开全国性大进攻序幕。

  蒋介石不甘示弱,于七月七日宣布全国戡乱总动员,同时集结大批兵力,欲将刘、邓大军歼灭于陇海路和黄河之间,或将其逐回黄河以北。

  面对这种情况,共军何去何从?

  毛泽东发出指示,“进军大别山不能像北伐时期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以半个月行程直趋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毛泽东分析了共军跃进大别山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他告诫共军要作充分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朝最好处努力。

  渡河大军于七月中旬在鲁西南地区歼敌九个半旅后,八月上旬向南推进,攻占了豫东南、鄂东、皖东大部县城,八月二十七日到达大别山地区。此后,经过三个多月血战,建立了三十三个县的共党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这样,便在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武汉至南京之间),插进一把利刀。

  八月二十三日,晋冀鲁豫共军之另一部,在晋南强渡黄河,向豫西进攻。渡河军在陇海线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以及豫西地区,曾连续歼灭敌人,占领了豫西及豫陕边界广大地区,孤立了对方豫西重镇洛阳,并威胁潼关。

  八月底,华东共军主力部队,由鲁中西出津浦路、运河,向鲁西南的敌人进攻。九月八日在鲁西荷泽之沙土集歼灭敌军整五十七师,并于九月下旬越过陇海路南下,攻占了豫皖苏边区二十馀城,孤立敌方战略要点开封。

  实行中央突破,采取跃进方式,打向敌方战略纵深,是击中要害,转变战争全局颇为高明决策。这种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方深远后方去作战,是史无前例的独特进攻方式,是毛泽东兵法之美妙高招。

  从此,共军打出战争的外线,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迄于海的广大地区、开辟了纵横一千多里的机动作战的战场。几个月奋战,三路大军共歼敌十九万人,攻占县城一百馀座,建立了中原根据地。

  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毛泽东向共军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指出:“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

  当年,共产党被国民党称为“共匪”,毛泽东却要共军“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主要是分田分地。这样,就自然使数以千万计的穷人“为匪张目”。

no.6 快刀斩麻——予敌毁灭性打击

策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旨在不予敌人有些微翻身机会

  看官,一九四七年十月的毛泽东,气焰万丈,咄咄逼人,他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声称共军“现已大举反攻”、“南线我军已向长江流域进击,北线我军已向中长、北宁两路进击。我军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人民欢声雷动。”毛泽东又下令:“我全军将士必须提高军事艺术,在必胜的战争中勇猛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

  不久,毛泽东又公布震惊中外的共军十大军事原则,使毛泽东军事艺术

  攀上巅峰——(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

  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覆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五)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七)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八)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九)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

  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开始,共军奉毛泽东之命,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

  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秋季攻势的一个重要战役是夺取济南。济南是津浦、胶济两铁路的交会点和连结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当时驻守济南的是国军名将王耀武,率十一万重兵守城,修筑了以内城为核心,以外城和商埠为基本防御地带,以距城二、三十公里城镇为外围的永备性防御体系,总面积达六百多平方公里。

  在济南战役之前,国军在华东的主力编成三个兵团:第二兵团邱清泉部集结于商邱一带,第七兵团黄伯韬部集结于新安镇一带,第十三兵团李弥部集结于宿县、固镇地区。

  毛泽东决定战争第三年的共军谋略,共军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作战,争取歼敌正规军一百个旅以上。

  毛泽东要求华东野战军歼敌四十个旅左右,并于八、九月间攻占济南。

  毛泽东明确提出“攻济打援”的方针:“这次战役以既攻济南又歼灭一部分援敌为目的;在兵力部署上,应以一部分兵力攻济南,集中大部分兵力打援阻援。”

  一九四八年八月下旬,华东野战军高层开会研究作战部署,决定以山东兵团全部,加外线兵团一部共七个纵队,组成攻城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另以八个纵队组成打援兵团,主力部署在运河两岸巨野、嘉祥、济宁、兖州地区,准备阻击和歼灭敌方援军。攻城兵团又依据济南地形和敌情,划分东、西两个集团。主攻方向置于西面,先夺取飞机场,断敌空援,然后东、西两个集团协同攻城。

  九月十六日,济南战役开锣。午夜十二时,共军攻城部队东、西两个集团,在南、北、东、西各百馀里的广阔战线上,同时向济南守军外围阵地发动进攻。

  战事以东郊最为激烈。十七日上午,共军以榴弹炮及重迫击炮,集中火力掩护步兵进攻济南东面屏障茂岭山、砚池山,与敌十五旅激战一夜后,占领两山。

  东面激战,王耀武便认为共军主力可能在东,急忙调兵遣将到东郊,俱被共军击退。

  十九日子夜,王耀武的外围阵地全部失守。共军攻城兵团从西、南、北三面包围济南市的商埠,占领了机场,切断敌方空运补给。敌方西守备区总指挥、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领所属三个旅约两万人投共。

  形势不妙,王耀武考虑弃城突围,上司则严令其坚守待援。

no.7 攻城打援——节节堵击为至要

时间/一九四八年九月

  地点/山东济南

  名称/济南战役

  策略/层层围堵,防止被围之敌军窜逃,并阻截援军

  结果/经八昼夜攻克济南,共溃敌八万四千馀人,随即“赤化”山东

  全境

  毛泽东根据战况及时电示:“为预先准备在我军攻入城内,王耀武卒其死党突围而出分路逃窜时,全歼该敌勿使漏网起见,你们应在其主要逃路及次要逃路,近距离及远距离,布置多层堵击力量。”并指示除由正规部队负责外,应布置通往各路之地方部队及民兵“节节堵击,是为至要”。

  王耀武其时也在调整部署,把主力撤入城内,同时留下较强兵力防守商埠。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就设在那里。

  九月二十日晚六时,共军攻城西集团各纵队同时对商埠实施突击。经过四十多分钟猛烈炮火轰击和连续爆破,共军多路突破守城敌军阵地,向纵深挺进。

  第十纵队由商埠北面攻克对方装甲车防守的火车站,直插外城脚下,堵死商埠守军后退进城之路。

  第十三纵队和鲁中南纵队由商埠南面向东北猛攻,切断城内外守军的联系。

  第三纵队从横贯商埠东西的经二路和经三路迅速前进。直追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当时王耀武早已撤入内城,那里仍有其精锐部队防守。防区由几座钢筋水泥的高大建筑组成。四面马路有明碉暗堡控制,院内外工事密布,共有一百多个机枪火力巢和一千多个步枪射击孔。

  二十一日晚,共军突击队在炮火掩护下突破严密设防的高大围墙,冲进院内。经过激战,共军战士二十二日下午冲上这群高大建筑最高层,结束了肃清商埠守敌最后一战。

  共军一鼓作气,当晚六时三十分,发起向外城猛攻。各纵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连续爆破,迅速多处突破城垣,先后攻入城内,与敌展开激烈巷战。到二十三日就攻占外城大部地区,迫近内城。

  为解济南之危,蒋介石一再督令徐州各兵团迅速北援,并派飞机对共军已占的市区进行轰炸。

  共军攻城兵团决定二十三日连续对内城发动总攻。当晚六时,共军集中炮火向高十四米、宽十米的内城墙及防御工事猛轰,攻城各部跨过护城河一齐扑向城垣。

  王耀武督率守军拼死抵抗,战情激烈。共军攻城东集团第九纵队一部由城东门南侧突破,一个多连登上城头,与敌军肉搏。

  攻城西集团十三纵队两个营突破西南角,其中两个连击退敌人反扑,迅速入城,与敌巷战。

  二十四日夜间,共军再次发起猛攻。攻城东集团第九纵队七十三团突破成功,占领黑虎泉对面的城东南角。

  攻城西集团十三纵队一○九团顽强坚持在突破口上,浴血奋战,终于控制了跑突泉附近城西南角。

  第十三纵队主力和第三纵队相继冲进城里。入城部队东、西对进直插纵深,与敌巷战。

  共军东、西两路大军,迅速肃清守敌,像一把大铁钳,合拢起来,钳住王耀武撤入内城固守待援的指挥部——山东省府。藏在地下室的第二绥靖区参谋长罗辛理招架不住,向共军投降,王耀武后在逃亡路上被俘。

  济南战役歼灭国军一个绥靖区司令部、一个省保安司令部、二个师部、十一个整旅、二个总队、五个团。共毙伤俘敌八万四千多人,俘敌旅级以上军官二十五名。另有二万多敌兵投共。

  济南战役,显示共军已熟练地掌握了炮兵、工兵等技术,有能力攻克国军“重点设防”城市,有攻坚战经验。

  毛泽东原来预定战役打二十天,结果只用了八昼夜就攻克了济南,随即占领山东全境。

no.8 能伸能缩——提前包围又拖后

时间/一九四八年七月~一九四九年四月地点/山西太原名称/太原战役策略/配合全面战况,围太原而不攻陷,可取而不取结果/封锁太原半年馀,一发动攻击,五天即攻陷

  秋季攻势另一役是太原战役,那是另一场出色的攻坚战。

  太原是山西省会,位于晋中平原北部,濒汾河东岸。城南、北地形略有起伏,城东五公里有罕山,地形复杂而隐蔽,并高出太原城五百米,可俯瞰全城,为太原主要屏障。汾河以西六公里有石千峰一线高地。城南武宿和城北新城有机场,是守军获取外援途径。

  当时太原阎锡山守军共有正规军十六个步兵师、三个特种兵师,还有保安团等,总兵力十万人,火炮六百门。阎锡山利用和依靠太原有利地形,加固工事,计划与共军决战于外围地区,固守太原。因此,在兵力部署上,除直属部队驻守城区外,其馀部队分布在城周围各据点内,从而形成一个中心防御点和东南西北四个外围防御体系。太原城堪称“铜墙铁壁”。

  一九四八年七月,共军华北野战部队第一兵团等逼近太原。此前,该兵团打胜了晋中战役。

  七月十六,毛泽东致电徐向前说:“太原已形孤立,我军有提前夺取太原之可能”,你们“全军即位于太原附近休整,并于此次休整中完成攻击太原之准备”。

  徐向前根据毛泽东指示,加紧备战,并制定了“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然后一举攻下太原”的作战方针。战役拟于十月十八日开始,争取三个月内打完,徐向前将计划上报毛泽东。

  正在共军加紧备战之际,太原守军却集中九个步兵师,于十月二日从城南攻出。于是,徐向前决定提前发起太原战役,首先歼灭城南出来之敌。这一决定获毛泽东批准后,四日夜晚,共军第六十、六十一军迅速包围阎军第四十四、四十五师。五日至六日,两个师被歼。

  毛泽东得悉后致电徐向前:“歼敌两师甚慰”、“你们现在有良好机会可以全歼南面及东面之敌,得手后敌必震动。望你们乘胜扩张,逐一全歼外围之敌,占领一切机场。”

  共军前线部队随后经过十一昼夜的战斗,突破敌军南面防线并向纵深推进约六公里,完全占领南城机场,以火力控制了北机场,在东面打开敌军防御体系缺口。

  为进一步扩张,兵团决心乘东面敌军防御体系薄弱之际夺取东山,以控制和夺取城垣基地。

  这时,全国军事局面愈来愈利于共军,毛泽东已决定发起平津战役。为防止北平、天津、张家口和唐山之敌逃跑,以利共军就地歼敌,毛泽东又电示徐向前:“估计到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南撤退,增加尔后歼灭的困难,请你们考虑。再加一二星期,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攻占机场,即停华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

  徐向前奉命行事,暂缓进攻城垣,只继续夺占必要地点,控制南北机场。为彻底切断对方空中外援,共军于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占领临时机场周围一些据点,以便火力封锁机场。至此,战役第一阶段以歼敌三万四千多人结束。

  一九四九年三月,阎军得到空运第八十三师增援外,又将保安团、民卫军等滥竽充数,补入正规军,并以第四十四师等残部为基础,招兵卖马,编成“铁血”师、“坚贞”师、“神勇”师等,以壮声势。另编成第十、十五两个兵团部,仍保留六个军部十六个步兵师和三个特种兵师,共有各种火炮约九百门。同时,重新调整部署,划分为北、西、南、东北和东南五个防御地域据守太原。

  一九四九年三月底,又有参加过平津战役的一批共军开到、连同久围太原的部队共约三十万人,准备会攻太原。

  四月二十日,太原战役第二阶段攻势正式发起。

  在城东北,共军第二十兵团一个军突破丈子头,迅速西进,占领新城以南的北机场。另有一部兵力,由兰村沿汾河西岸向南挺进,直插北机场以西的汾河铁桥,配合由丈子头西进之军,切断了北机场以北之敌退路。

  在城西,共军第十九兵团和晋中军区部队,一路于汾河以西接连突破各据点,迅速进至万柏林地区,与由此向南插的一个师会合,切断了汾河以西阎军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另一路于汾河以东突破杨家堡防线,攻占东西寇庄等地,并切断双塔寺与太原城的联系。

  在城东,共军第十八兵团主力和西北野战军第七军主力,连续攻占城东的剪子湾、仓库区等地,进而又攻占黑土港、大东关等地。

  到四月二十二日,城周围阎军据点全部肃清,共有十三个师被歼灭。

  阎军在太原外围兵力被歼后,残部急忙调整部署,据守城垣。共军也相应改变部署,并构筑进攻阵地。四月二十四日黄昏,共军分为十二路,在强大炮兵火力支持下,从东、西、南、北四面同时发起总攻,仅用一个钟头时间,十二路俱突破防线,突入市区。战斗到夜晚十时结束,全歼守敌。共军前后封锁太原半年多矣,先是提前包围,后是延后攻城,这种战法,又是古今中外罕见。

  毛泽东当时不在延安,自一九四八年五月起,他和周恩来等中共大员迁到河北省西部平山县西柏坡村、继续指挥全国共军作战。

no.9 攻其一点——迅速争得主动权

时间/一九四八年十月地点/锦州名称/辽沈战役之锦州之战策略/攻锦州以迫沈阳、长春之敌军来援,分散其主力而围歼之结果/攻陷锦州,关闭东北大门,有利两翼作战

  看官,毛泽东要席卷神州大陆,当然得扩军备战。共军虽节节胜利,伤亡却也不小,得时时补充兵员。新入伍者必须训练,如何解决?毛泽东名堂多多,一九四八年春,他提出一个练兵口号——

  “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毛泽东对共军军官说,“战士们有很多打仗的实际经验。当官的要向战士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

  一九四八年秋,共军已发展到二百八十万人,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共区面积已占全国四分之一,人口一亿五千万。国军此时虽仍有三百六十五万人,但第一线兵力只有一百七十馀万人,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计划,改为“重点防御”。

  当时国军有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五个战场上。东北战场为卫立煌集团,共五十五万兵员,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华北战场为傅作义集团,共六十万兵员,分布于张家口、北平、天律、

  唐山、山海关等要点。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六十馀万兵员,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中原战场为白崇禧集团,共约七十五万兵员,分布于平汉南段以及汉口

  为中心的地区。西北战场为胡宗南集团,约三十万兵员,分布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毛泽东那时壮志凌云、气壮山河,他扬言:“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只要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敌五百个旅左右,就能达到此项目的。”

  看官,毛泽东幼时读书,算术成绩并不怎么样,这回却非常精通起来。他说:“过去两年我军共歼敌正规军一百九十一个旅,平均每年九十五个半旅,每月八个旅弱。今后三年要求我军歼敌正规军三百个旅以上。今年(一九四八年)七月至明年六月,我们希望能歼敌正规军一百十五个旅左右。”

  毛泽东又将一百十五个旅的数量分配于各野战军和各兵团,计开——华东野战军担负歼灭四十个旅左右;中原野战军担负歼灭十四个旅左右;西北野战军担负歼灭十二个旅左右;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歼灭阎锡山十四个旅左右;

  东北野战军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军三十五个旅左右。毛泽东对比双方力量,认为共军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要大量歼敌,打下江山,共军就必须攻击对方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必须同对方强大机动兵团作战。

  一九四八年八月,南京军事会议曾谋划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经营华南,但仍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毛泽东认为,如果让国民党实现把现有兵力撤至关内或江南的计划,就会给共军以后的作战增加麻烦。如果在国军还未决策之前,当机立断,抓住良机,组织战略决战,就可事半功倍,消灭对方强大战略集团。

  于是,毛泽东毅然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用电报遥控指挥。

  毛泽东首先选择东北战场进行大决战。

  东北敌方有正规军四十八万人,加上其他兵力共五十五万人;共军主力连同地方武装共有七十馀万人。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两共军将领发出电报:“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毛泽东为何主张先攻打锦州?而不先攻打风光明媚的长春或工商繁华的沈阳?

  原来,共军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哪里,是关系全局的关键问题。

  当时,长春守军为共军久困,是东北战场敌方弱点,要攻城歼敌并非难事,同时还可解除共军后顾之忧。但是,对方却企图以长春来牵制共军,掩护沈阳、锦州守军改善态势,并且进行撤退到关内的准备工作。共军如先攻长春,便正中对方下怀;且攻克长春,又会吓跑沈阳、锦州之敌,影响战役和全国战局发展。

  锦州情况则不同。虽然锦州守军比长春多,但锦州至山海关段上各点的敌军,孤立分散,攻歼取胜比较有把握;在北宁线上作战,可以吸引长春、沈阳的敌军驰援,有利于战役发展;还可分割对方在华北战场和东北战场的两大战略集团,华北敌军的增援则因将共军的牵制而削弱,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之地,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就关闭了东北的大门,有利共军向两翼机动作战。

  毛泽东还指出:“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no.10 奔袭运动——两翼合围奏寄功

 时间/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月地点/东北地区名称/辽沈战役兵力对照/七十万对五十五万策略/先克锦州,再围歼沈阳援军,乘胜追击攻陷沈阳结果/共歼敌四十七万馀人,占领会东北

  看官,我们说过,毛泽东的对手亦有雄才大略。当时,蒋介石一度考虑放弃沈阳,打通北宁线,将主力撤往锦州,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但权衡利弊之后,最后仍决定固守东北,以利巩固华北,并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的方针。

  蒋介石作出具体部署——

  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二个军六个师共十万人防守长春,牵制东北共军部分主力。

  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四个军十四个师共十五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重点为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同关内的陆、海联系。

  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八个军二十四个师共三十万人,防守沈阳及其附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长春、锦州。

  共军方面,根据毛泽东指示,除以一个纵队和七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之敌外,以六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一个坦克营攻锦州,;另以两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三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山、彰武地区,分别阻击由锦西、葫芦岛方向和沈阳方向救援锦州之敌。

  锦州之战是九月十二日开始的,正当共军攻克义县,扫清锦州外围之敌时,蒋介石飞到东北亲自指挥,并急调北宁线华北剿总的五个师和山东的两个师来援,连同原来在锦西的四个师,共十一个师,于十月十日起向塔山共军阵地猛攻,但始终未能突破共军阵地。

  接着,廖耀湘兵团(国军第九兵团)十一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被共军阻击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十月十四日,共军对锦州发起进攻,经过三十一小时激战,全歼守军,俘虏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濬泉以下十万馀人。

  蒋介石欲夺回锦州,打开关内外的联络,严令廖耀湘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

  共军在攻占锦州后,就立即向东北方面回师,从黑山、大虎山南北两翼合围廖耀湘兵团。十月二十六日将廖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新民地区,经两日一夜的激战,全部歼灭廖兵团,俘虏兵团司令廖耀湘,军长李涛、白凤武、郑庭笈以下十万馀人。

  共军乘胜猛追,十一月二日攻下沈阳、营口,再歼敌十四万九千馀人。至此,占领东北全境。整个战役,总计歼敌四十七万馀人。

  经过辽沈战役,共军总兵力增至三百馀万人,国军总兵力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

  在这个战役中,毛泽中把歼灭战原则首次用于战略范围,是其兵法的又一发展。

  辽沈战役战场广阔,兵力众多,情况极为复杂。毛泽东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指教东北共军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奔袭战、攻坚战、运动战、阵地防御战和运动防御战等战斗形式。各种战斗形式的综合运用,为以后组织实施大型歼灭战积累了丰富经验。

  看官,四十年代后期,毛泽东特别喜欢算术。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他又计算出许多数目字来——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两年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共中俘敌一百六十三万人。两年主要缴获,计有步枪近九十万支,重轻机枪六万四千馀挺,小炮八千馀门,步兵炮五千馀门,山野重炮一千一百馀门。两年中人民解放军由一百二十馀万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万人。其中正规军由一百一十八个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个旅,正规军人数由六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万。解放区现有面积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九百五十九万七千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五;现已有人口一亿六千八百万,占全国人口四亿七千五百万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三;现有县城以上大中小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国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

  毛泽东心花怒放,认为战争进程可以大大缩短。他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说: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达到目的。

  毛泽东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共军最高统帅,威风八面,这时他将原各大军区的部队划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将野战部队编为野战军。野战军以下辖兵团,兵团辖军(即原来的纵队)、军辖师,师辖团。各野战军以其所在地区分为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各野战军所属兵团、军、师的数目,依各大战略区具体情况而定。后来,西北野战军改为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华东野战军改为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东北野战军改为第四野战军,辖四个兵团。华北野战军的三个兵团,直属共军总部。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