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元首篇疑案第1辑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华盛顿为什么拒绝竟选第三任总统?

 乔治。华盛顿(1732—1799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他自1789至1797年连续两次任美国总统,在美国历史上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他领导独立战争并取得了胜利;组建了第一个合众国政府,确立了國家信誉。在他执政期间,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收回了在联邦时期被侵占的领土,平息了少数白人叛乱,制定了影响深远的土地政策,并使国内出现和平,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他在国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在他第二任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仍有推举他继续担任总统的客观可能,且宪法上也没有限制,他不以功臣自居,断然拒绝竟选第三任总统,并于1796年9 月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词》,说服国会,告诉国民,详细阐述他对治国安邦的见解。

  对于华盛顿这一出人意料举动的真实原因,国内外许多历史学家已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仍然众说纷坛,没有确切结论。原因是华盛顿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他卸任以后,返回他心爱的维尔农山庄时,都没有明确表露过心迹。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们还是根据华盛顿的生平经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探究华盛顿拒任的原委。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华盛顿担心会卷入激烈的党派斗争,因而不想继续从政。当时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激烈的党派斗争,华盛顿本人也觉察到选民中日益增长的忧虑情绪,因此在其告别演说中,语重心长地呼吁团结,反对党派斗争,反对其他分裂势力。华盛顿在其《告别词》中尖锐地指出了各种分裂的倾向:政客们施展手法,歪曲“其他地区的意见和目的”,以求在自己本地区内获得影响;形成各种联合团体以便谋取凌驾或控制合法的当局;一种“根源在于人心中最强烈的激情的党派精神起了有害的作用”。

  不幸的是,在党派斗争中他虽然长期一直保持中立,但在其第二任总统的后期,他失去了非党派的立场,而成为联邦党人。在这种形势下,他中断他的从政生涯看来是一个开明政治家的最好选择了。在这一点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a.卡锐蒂说得更为干脆。他说:“他存心以它(指《告别词》)来冷却政治欲望。用一个联邦党人国会议员的话来说,人民把它(也指《告别词》)当作一个信号,象摘帽子一样,因为竞争即将开始。“

  另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舆论的攻击对华盛顿作出拒绝连任第三往总统的决定起了主要影响。英国一位历史学家则说得比较明确。他说:“由于想要空闲,由于感到体力衰退和受到反对派的谩骂而气馁,华盛顿拒绝接受要他担任第三任总统的要求。”

  美国许多历史和政治学家,也持有与此大同小异的看法。随着党派斗争的加剧,舆论界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在两派报刊互相攻讦的同时,华盛顿在其第二任总统期间,也受到反对派的无情攻击;这种攻击如此激烈,以致弄得他心力交瘁,十分难受。他被指责为“伪君子”、“恺撒”,说他藐视公众。当他提出不连任第三任总统时,许多杂志在其头版头条中,还把他的举动称为“恶毒的谎言”。费城的《曙光报》在华盛顿告退的次日宣称:“这一天应成为合众国的纪念日,……因为,原是我国一切灾难根源的那个人,今天已降到与他同胞们的平等地位。”

  华盛顿在其执政末年所受到的舆论攻击,几乎使他难以忍受。他在1797年3月2 日写道:“我现在把自己比作要寻找一个休息之处,并正在屈身倚伏其上的疲惫旅客。但是,人们听任你安安静静地这样工作,这未免太过分了,非某些人所能忍受。”史学家们认为,综合上述考据就是华盛顿不想再连任第三任总统的理由了。

  严格说来,上述两种意见是密切相关的。究竟哪一种在华盛顿的思想深处占主导地位,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仍然不够明确。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促使华盛顿不想再继续担任总统之职,例如华盛顿本人是否对“权力欲”淡薄,也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不管怎样,华盛顿不顾公众的压力,坚决拒绝连任第三任國家总统,从而创立了美国总统两任传统之举,是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的。如前文提到的,美国宪法原本没有对总统连任问题作出规定。华盛顿创立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4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第三任总统为止。1947年国会鉴于总统权力不断扩大和有可能形成终身制的趋势,决然制定了第二十二条宪法修正案,即“任何人不得任总统之职两届以上”,该修正案于1951年正式批准实行,从而又恢复了华盛顿创立的传统。

no.2 杰斐逊总统为什么要购买路易斯安那?


杰斐逊总统为什么要购买路易斯安那?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年)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他作为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最了解政治和自由的重要意义;作为政治家、外交家和行政官员,他几乎为年青的美利坚合众国奋斗了40年,从1801到1809年担任了美国两届总统。在他第一届政府期间,他取得最重要的成就是用1150万美元从法国人手里购买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大片土地路易斯安那。

  “购买路易斯安那”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插曲,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史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尤其对杰斐逊总统为什么不惜重大代价要达到这一目标而长期争论不休。

  有的历史学家如约翰。格莱蒂认为,杰斐逊购买路易斯安那主要出于向西部扩张领土,打开通往西部的通路的目的。具体来说,杰斐逊是为了使美国获得西部地区的巨大利益,要求得到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脉之间的大片土地。杰斐逊本来并没有计划夺取这一地区,他在发表首次就职演说时说,美国已拥有其子孙后代所需要的全部土地。然而,后来密西西比河谷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却使杰斐逊总统改变了初衷,重又考虑购买路易斯安那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伴随美国人对西部兴趣的增长,杰斐逊认识到,美国应当拥有接近密西西比河出口的通路和新奥尔良城,否则,美国获得的北美大陆东部的一切也很难保住。他说:“地球上有一无与伦比的地点,这就是新奥尔良。

  但现在其占有者是我们天然的和习以为常的敌人。“这样,当他获悉西班牙人将把路易斯安那退还给法国时,他立即警惕起来。对杰斐逊领导的美国而言,如果说西班牙对路易斯安那的控制是可以容忍的,那么拿破仑法国的占有就完全不同了。杰斐逊十分担心,如果法国控制了该地区,美国人的新奥尔良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果然,杰斐逊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法国开始计划在北美实施新的冒险。1800年,法国同西班牙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西班牙把路易斯安那归还给法国,拿破仑进而希望把该地区变为其殖民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杰斐逊之所以要施展外交手腕购买路易斯安那,似乎仅仅迫于形势的需要。然而有的历史和外交史学家如瓦尔待。拉夫勃却认为并不仅仅如此,这是由杰斐逊所推行的整个外交政策所决定的;其外交政策概括起来是扩张主义、为自由而行动、集中权利并根据形势的需要而不惜使用武力。杰斐逊任命詹姆斯。莫迪逊为国务卿。他们的外交政策并不是羞羞答答的,而是锋芒毕露的。杰斐逊在1801年写道,美国的扩张或许是无法限制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限制自己是不可能的。当美国全面发展使其本身扩展时,如果不扩及南美大陆的话,也会扩及整个北美大陆。杰斐逊还说,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美国人不得不维护其行动自由,“和平、商业、同所有國家的友谊,但不同任何盟国纠缠在一起。”

  杰斐逊也不惜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尽管他把军事力量的建设限制在一定规模之内。他从来都不相信,年青的美国能够建设一支堪与英国舰队挑战的海军,但他支持建造了一支小型炮艇舰队。他甚至派炮艇去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对付海盗。

  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成功是杰斐逊外交政策的大成功。1801年,当杰斐逊和莫迪逊获悉软弱的西班牙最后向拿破仑的要求屈服并表示愿意把路易斯安那卖给法国时,他们认为形势十分严峻。当时拿破仑与英国的战争已结束,并立即转向开发“新世界帝国”的努力。

  拿破仑一心想把路易斯安那作为其海地和圣多明各殖民地的食品供应基地。1802年,当西班牙官员突然切断密西西比河与美国的贸易时,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务卿莫迪逊很久以来就认识到,无论谁控制了密西西比河,都会迅速地控制美国在西部地区居民的增加。他认为,密西西比河是哈得逊、波托马和所有大西洋國家航运河流的汇聚点。基于这些原因,杰斐逊和莫迪逊才施展了各种外交手段,购买了路易斯安那。

  此外,杰斐逊和莫迪逊购买路易斯安那似乎还有更大的野心,即驱除法国在整个美洲的势力和影响。这从他们两人在海地施展的外交伎俩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秘。1802年,海地发生了由托森特。奥维特领导的起义,目的在于推翻法国人对该岛的统治。美国国务卿莫迪逊对这次起义给予秘密援助,支持海地人民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战斗。莫迪逊深知,法国皇帝拿破仑失去了这一产糖岛屿,不仅作为谷仓的路易斯安那对他无存在价值,而且增添了后顾之忧。法国人最后逮捕了海地起义领导人托森特。奥维特。但是托森特的支持者继续战斗。起义者的有效斗争,再加上疟疾爆发,征服了拿破仑的军队,最后使拿破仑在1803年遭受严重挫折,并咆哮说:“该死的糖,该死的咖啡,该死的殖民地!”

  对美国总统杰斐逊购买路易斯安那这一历史事实,许多历史学家依然各执其词。

no.3 林肯发表解放宣言的动机是什么?


林肯发表解放宣言的动机是什么?
 
  美国林肯(abrahamlincoln,1809—1865年)总统(1861—1865),生于肯塔基州一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当过伐木工人、石匠和店员。1834年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1836年任律师,公开抨击黑奴制,1847—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1860年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总统。次年2月,盛行黑奴制的南方各州发动武装叛乱,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并成立南方联盟。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他力图妥协,致使军事失利,危及首都华盛顿。1862年采取革命措施;6 月颁布《宅地法》,规定公民缴付10美元登记费,可在西部领取160 英亩土地,耕种5 年归其所有。

  9 月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南方叛乱各省的黑奴为自由人,可以参加美国军队。次年11月,又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从而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战争,确保北方取得胜利。1864年连任,1865年4 月攻陷南方联盟“首都”里士满,南北战争结束。1865年4 月14日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杀害。

  《解放宣言》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是林肯向敌人迎面投掷过去的、永远也不会失去其历史意义的最严厉的法令。然而关于林肯发布《解放宣言》的动机、目的等等,该如何评价,史学界争论不休。

  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广大人民的强大压力,迫使林肯宣布解放奴隶的政策;同时,国际形势也迫使林肯政府作出这一重大决策。林肯之决定发表预告性的《解放宣言》,动机是很不纯的,完全是客观环境逼迫所致。这些动机包括:为了摧毁南方的经济力量,为了把南方黑人群众拉到自己方面来,为了利用黑人这一重要的战斗力量,为了博得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为了破坏欧洲列强武装干涉的企图等。不过,林肯在发表《最后解放宣言》时,立场是坚定的,任何外部干扰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另一种观点认为:林肯发表《预告性解放宣言》应肯定是一个自觉的行动,《宣言》发表的根本原因不是来自外界,而在于林肯的立场和一贯的废奴主张,《预告性解放宣言》和《最后解放宣言》的发表,都是自觉、主动的行动,体现了林肯一贯废奴的主张和立场。林肯何时采取解放政策只是一种策略上的变化,而战略上解放奴隶的目的始终没有变,如果林肯主观上不愿废除奴隶制度,那么在这样困难的局面下,只会同奴隶主妥协,绝不会公开宣布解放奴隶。林肯准备发表《解放宣言》,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不是来自外界压力所致,是他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度、解放奴隶、维护联邦统一、牢固地掌握政权的决心和立场的体现。林肯发表《解放宣言》的动机是无可指摘、无可非议的,是值得肯定的方针。这是问题的主流,至于《宣言》的内容是否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则是林肯的阶级局限性所造成的,那是他废奴行动的次要方面。林肯发表《解放宣言》绝非偶然,绝不是屈服外界压力的结果,而是他谨慎地、全面地权衡国内外局势以后作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林肯在对待黑奴的态度上,一定程度上曾受歧视黑人的传统影响,而内战的现实教育了他,使他由同情黑人进而到解放和武装黑人,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是不容忽视的。林肯在内战中解放黑人奴隶,根除奴隶制度,改变长期以来种族歧视和偏见观念,这在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中是少见的。

  他在废除奴隶制度中的伟大作用是应该加以肯定和称颂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事实上,林肯在发表《解放宣言》这件事上表现得颇为犹豫,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因为他主观上没有“一贯废奴的主张和立场”,他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直到事情“越来越糟”,而且“全局就将输光”的时候,才决定采取解放政策的。很显然,这个《预告性解放宣言》的发表,一方面是废奴主义音的一再敦促,一方面是为了扭转战争连连失利的局面。当然,这个决定性步骤的采取,同林肯原有的反对奴隶制思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决不能说成是林肯“一贯废奴的主张和立场”的发展的结果。联邦军队在战争中的严重失利,对促成《解放宣言》的发表具有决定性意义,林肯是为了摆脱困境才采取了解放奴隶这个革命措施,因此,说《解放宣言》的发表是林肯“自觉的、主动的行动”和“体现了林肯一贯废奴的主张和立场”,显然是没有充分根据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林肯作为工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奴隶制问题上一贯表现的阶级局限性,忽略了废奴派

  和人民群众不断给林肯施加的强大政治压力,同时也忽略了林肯在发表《宣言》前一年多时间里那种艰难前进的过程,因而也就无从谈起人民群众是如何推动林肯的,林肯又是怎样顺应时代潮流“蹒跚”前进的了。一些美国史研究者为了强调林肯个人的历史作用,突出林肯废除奴隶制的自觉性,忽视美国各阶层人民和欧洲國家对于林肯施加的压力的作用和影响,是不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废奴主义者的压力,军事失利的影响以及外国干涉的威胁,促使林肯从限制奴隶制的扩张走上主张废除奴隶制,从坚持以拯救联邦力战争的目标,根据宪法进行战争,而过渡到以革命方式进行战争。这是当时历史的客观实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预告性解放宣言》是在和废奴主义者的激烈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后者的强大压力下一步步完成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林肯颁布《解放宣言》仅仅是被动的甚至完全接受了客观环境的逼迫,他并不是盲目地受客观环境的支配而不得不发表《预告性解放宣言》的。林肯虽然坚决反对奴隶制,但他不能象废奴主义者一样以是和非为唯一标准来对待奴隶制。他是美国总统,又是政治家,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产生举足轻重的结果,因此,林肯的极端谨慎也是可以理解的。

no.4 约翰逊总统究竟为什么主张购买阿拉斯加?


约翰逊总统究竟为什么主张购买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北端,包括向东南延伸的亚历山大群岛及大陆沿岸部分,面积为151.8 万平方公里,气候条件异常恶劣,但物产极为丰富。据传说,最早是由蒙古人发现的。后来的主要居民是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他们主要以狩猎为生。自19世纪初开始成为俄国的属地。1867年,该地区同阿留申群岛一起,由美国以720 万美元从俄国人手中购得。1959年建为美国第49州,也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州。

  美国购买阿拉斯加是其19世纪中期扩张领土的重大事件之一。对于这一事件,学者文人大都习惯于讲述它的过程,而对美国,特别是安德鲁。约翰逊总统为何要购买这片土地的原因,却甚少谈及,甚至有时完全不予说明。

  因此,这一问题至今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个未解之谜。

  有些学者企图对美国在19世纪进行领土扩张作出答案。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了以对外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门罗主义”,主张美洲以外的國家不得干涉美洲的事务,美洲的事务应由美国“来管”。根据这一外交方针,美国不仅要向南美扩张,而且也要向北美的北部扩张,至少要制止住俄国在阿拉斯加地区的扩张活动。为此,美国极力说服俄国沙皇放弃对阿拉斯加南部的领土要求。美国的努力没有白费。1824年,美国与俄国签订了一项条约,规定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为北纬54度40分。这对美国来说自然也是个不大不小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面临的扩张形势日益向着有利于美国获得阿拉斯加的方向发展。到19世纪中期,俄国在对外扩张中遇到了更为强大的对手——英国。俄国人看到,俄国虽然已把其疆域扩展到北美大陆,但有点过头了。

  因为其力量有限。它显然明白,在世界各地与英国争霸中,如果弄不好,俄国还有可能失掉一些属于英国海上霸权控制范围的地区;此外,俄国认为,阿拉斯加并不能成为其无穷无尽掠取毛皮的场所,也不可能成为促其经济增长的可靠之地。因此,到1867年,它已“想把这块广大而寒冷的扩张成果卖掉了“。

  俄国想把这片土地卖给谁呢?它认为最好卖给美国。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讨好美国,避免在争夺世界霸权中树敌过多;另一方面又可增强美国的力量,使其成为俄国对付英国的屏障。

  俄国的意图当然为美国所了解。俄国能否使美国成为它对付英国的伙伴,这虽然不是由俄国而是由美国来决定的,但俄国想摔掉包袱的计划正中美国的下怀。这样,美国,特别是约翰逊总统及其国务卿威廉。西华德等人就可将计就计,轻而易举地把阿拉斯加弄到手了。

  但是,1867年美国国内的形势并不是促使美国大举向外扩张的形势。众所周知,这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百废待举,美国正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重建”方面。特别对约翰逊本人来说,局势更是十分严峻,约翰逊总统由于在“重建”问题上与国会发生了严重冲突,正面临着被弹劾的局面。显然,这种形势对约翰逊主张购买阿拉斯加,继续向外扩张领土是十分不利的。

  然而,即使在这种形势下,约翰逊仍然主张购买阿拉斯加。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历史学家认为,约翰逊总统或许企图以外交上的成就,来增加其与国会斗争的筹码,从而扭转他与国会斗争的不利局面吧。

  “这一点,可从约翰逊总统在购买阿拉斯加问题上采取行动之迅速和果断态度而略知端倪。1867年1 月7 日,国会众议院通过对约翰逊总统进行弹劾的决议案,但是,约翰逊并未因此而退缩,相反,他在外交上采取了主动行动。1867年3 月30日,他指示国务卿威廉。西华德与俄国公使爱德华。德施特克尔签署了关于阿拉斯加的条约,美国以720 万美元的费用购得阿拉斯加,从而使美国的北部边界扩展到北冰洋。九天之后,即4 月9 日,总统和国务卿促使国会参议院批准了该项条约。同年7 月6 日,约翰逊又把该项条约提交国会众议院,以便获得为购买、占领和管理该片领土所需要的拨款。

  约翰逊总统在购买阿拉斯加问题上,其行动如此迅速而果断,充分显示出他想以此为手段来与国会对抗的心迹。

  历史学家还认为,约翰逊的策略确实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成功。结果证明,他既达到了扭转与国会斗争不利形势的目的,又有助于挫败国会对他的弹劾。因此可以说,约翰逊不仅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驱散了笼罩在“重建”时代上空的乌云。

  当然,约翰逊的成功,又是在国会支持下实现的。那么,在上述那样的形势下,国会为什么还会批准关于阿拉斯加问题的条约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国会认为当时俄国对美国是采取友好态度的,在内战期间,俄国是同情美国北方的;第二,国会考虑到阿拉斯加的资源价值及战略地位。

  事实是,国会“在西华德使参议员们确信阿拉斯加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美国在太平洋与北冰洋的战略利益后”,才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上述条约。

  至此,关于约翰逊主张购买阿拉斯加的问题可算解决了?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前文所述约翰逊的意图,只是从其行动中分析出来的,至于他本人的真实意图,他从未明确表露过,因此,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

  也许,约翰逊的真实意图被“重建”和他与国会的斗争形势所掩盖吧。

no.5 美国哈定总统死于何因?


美国哈定总统死于何因?
 
  华伦。g.哈定是美国历史上第29任总统。1921年就职,1923年任期未满突然暴死,终年57岁。他是美国八个死于任内的总统的第六人,迄今死因不明,众说纷坛。

  一、病死说。1923年6 月20日,哈定离开华盛顿到全国各地视察。当他精疲力尽地从阿拉斯加返回途中,突然患病,私人医生诊断为螃蟹中毒。

  不久又染上肺炎,经名医治疗,似乎即将痊愈,却又出人意料地于8 月2 日晚7 点35分死于卧榻上。当时哈定夫人还正在念书给他听。由于哈定死前检查过他身体的五位医生提供的证据与中毒相矛盾,因此,有人认为哈定是心脏病发作,被误诊为食物中毒;也有医生怀疑可能是患脑溢血或脑血栓,要求进行验尸,但哈定夫人坚决不答应,这样,人们根本无法弄清哈定确切的死因,由此,也就引发了许多质疑和猜测。

  二、自杀说。哈定当选总统后,昔日朋友鱼贯而入,攀附哈定麾下,担任政府要职,如内政部长、司法部长、退伍军人局局长等等。哈定的三亲六故也纷纷从家乡俄亥俄赶来投奔,以至形成一个势力庞大的“俄亥俄帮”。

  一时间,形形色色的密友、食客汇集华盛顿,其中多是唯利是图者。他们依仗总统提携、庇荫,胡作非为,大肆受贿,掠夺财物,政府内的肥职美缺也由他们买进卖出,致使哈定政府充满丑闻。

  从1922年始,华盛顿就传闻哈定手下贪污受贿,接着越来越多的贪污、受贿和敲诈勒索丑闻被揭露,甚至有好几个人因此而自杀,其中包括哈定密友杰西。史密斯、退役军人局律师查尔斯。f.克雷默。在哈定主要内阁成员中,大部与贪污、受贿、搞阴谋诡计、包庇等罪行有关。如:内政部长艾伯特。b.福尔私下把原定留作海军专用的两个储备油田秘密租给私人石油公司,从中获利40余万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任职期间内被关进监狱的内阁成员。又如:退伍军人局局长查尔斯。r.福布斯用高价购买物资、地皮、建筑物等等,使政府蒙受数亿美元损失。此外,还有一些官员因类似事情不断成为调查和起诉的对象。

  其实早在1922年后期,哈定就开始对他朋友的劣迹有所耳闻,可他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惩戒措施,因为那些人毕竟是他的亲朋至友,而且正是总统本人为他们造孽提供了莫大的权力和机会。“俄亥俄帮”的老友们辜负了哈定的期望和重托。哈定任人唯亲,自食恶果,他曾忧心忡忡地说:“我当总统,倒并不怕政敌能把我怎样,可是令我担心的却是自己的朋友,经常为他们愁得夜不能寐。”

  在这万般无奈之际,哈定只好让朋友以辞职为由,悄悄地将他们或赶往故里,或打发到欧洲去旅行,以缓解困扰。但哈定政府仍丑闻迭出,哈定本人受到国会指责,声名狼藉,陷入极度窘境之中,哈定既无力清除左右,也无法控制政局,只好采取躲避办法,到全国各地去旅行。在途中,哈定从来访者及电报里,又陆续获悉某些行将被揭发的肮脏交易的内幕,这对于本来已经惶惶不安的哈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口中喃喃地数落那些干了对不起他的事情的朋友们,情绪愈发低落,精神近乎崩溃。哈定清楚地意识到,一旦真相大白于天下,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为逃避法律追究,为避免他自己将来出庭对他的朋友犯下的罪行提供证据,只好服毒自杀,一死了之。

  三、谋杀说。哈定相貌英俊,赢得众多妇女的首次选票,而荣登总统宝座。他原想以“一个最受人爱戴的总统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他仍旧习难改,经常在外拈花惹草。早年在马丽恩城,与朋友漂亮之妻通奸,有哈定亲笔写的250封情书为证。在白宫,与另一名女子私通,并生有孩子。在

  哈定幸福结婚后仍一直养育着这两个情妇,这为哈定夫人所不能容忍。尽管当时流言蜚语盛传于华盛顿,但由于政治原因,哈定夫人一直没有声张。人们只知道,在哈定临死前几个月,夫妻关系非常紧张。为此,哈定作出努力,携妻外出旅行,以改善关系,但收效甚微。对于哈定婚后不忠,哈定夫人始终怀恨在心,并寻机报复。

  哈定当选总统后,哈定夫人积极参与政府各项决策过程,甚至单独会晤内阁成员。她对政府许多内幕了如指掌。随着哈定政府腐败丑闻不断曝光,哈定有可能遭到国会弹劾,身败名裂,为避免丢丑,哈定夫人会动杀机,对哈定下毒。

  哈定死后,哈定夫人的行为着实令人惊疑。她不但拒绝医生解剖她丈夫的尸体,以判明死因,而且还焚毁了哈定生前所有文件和信件,连哈定写给别人的私人信件也不辞辛劳,四处查找,追回销毁,从而使人们无法从中了解哈定政府腐败实情,只能进行各种猜测。因此有人怀疑,哈定之死与夫人有关。

  尽管对哈定之死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哈定的不明死因与政府丑闻有很大关系。

no.6 罗斯福总统事先是否知道日本将偷袭珍珠港?


罗斯福总统事先是否知道日本将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 日,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进行先发制人的偷袭,使美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和羞辱。这对美国确实感到突然,所以美国人一直想知道珍珠港灾难为何这么突然,是否真的如此突然。学术界对罗斯福事先是否知道日本将要袭击珍珠港,长期议论纷坛。

  美国修正派代表c.a.比尔德在《罗斯福总统与1941年战争的来临》一书中写道:1941年1 月27日美国驻日本大使格鲁向国务卿赫尔送达的一封电报说:“根据秘鲁日本公使告诉我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说,他从许多人那里了解日本军部正在拟订一项计划,即是:如果日本与美国发生事端,它就使用全部力量袭击美国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这就是说罗斯福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有意不加重视。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作家约翰。托兰,在《丑事:珍珠港事件和它的后果》一书中,断言罗斯福从各种原始资料,包括侦听到的从驶向夏威夷群岛的日本航空母舰所发出的无线电报中,肯定知道袭击即将发生。

  日本也有类似的看法。原日本外务次长西春彦在1983年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了荷兰驻华盛顿武官拉涅弗特上校的证词:12月2 日上校到华盛顿海军情报部时,一名士官指着墙上的地图对他说:“日本机动部队正从这里东进。”

  在日本与夏威夷的中间一点上标着两艘航空母舰。上校大吃一惊,他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美国海军情报部开会,他们在地图上标出日本两艘航空母舰的位置。航空母舰由日本出发,路线向东。”总统就是这样不对夏威夷发出警报,而造成日本海军进攻珍珠港,“用不忘珍珠港”来动员美国人民投入战争的。甚至参加偷袭珍珠港的日本军官源田实在其《袭击珍珠港》一文中也说:“关于美方是什么时候得知日军偷袭的问题,据我所知,美国政府领导人事前就得到了情报,至少罗斯福总统在袭击珍珠港前的11小时就知道了我方的动向。他没有通知前方的原因可能出自他的深谋远虑。”

  中国也有人说,罗斯福早就掌握了日本决意对美开战的情报,并据此在11月25日的白宫最高军事会议上发出了明确的警告。他说:“美国有可能

  在下星期一(12月1 日)前后遭到攻击“。12月7 日(华盛顿时间)罗斯福在会见中国大使胡适时又进一步明确说到:”我有这样一种感觉,48小时以内,在泰国、马来亚、荷属东印度或菲律宾等地将会发生某种不妙的事件“。

  但是由于罗斯福想占据优势,采取了迫使日本先打第一枪的策略,并为此设了诱饵。

  美国历史学家布拉特泽尔和鲁特与上述观点相左。他们在其《珍珠港。微型照片和j.埃德加。胡佛》一文写道:日本舰队的官员,包括参与策划袭击的舰长源田实,则断言约翰。托兰说罗斯福从驶向夏威夷群岛的日本航空母舰所发出的无线电报中,肯定知道袭击即将发生是错误的,他们强调在整个航行期间,始终保持无线电寂静。文章主要说明:美国联邦调查局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通过德、英双重间谍达科斯。波波夫确实获得一份有关日本侦察珍珠港的微型照片调查表。调查表中有1/3 涉及瓦胡岛的军事基地和机场以及珍珠港的防务等特殊问题。然而经过他们多方调查核实证明,这份调查表除联邦局前局长埃德加。胡佛和他的助手之外,美国总统及官员们均未见过。虽然1941年9 月3 日,胡佛给白宫总统秘书陆军准将埃德温。m.沃森递交了一封信,但信中强调的是联邦调查局成功地侦破了微型照片,以向罗斯福表功,而没有分析调查表中的信息实质,更没有提醒白宫要警惕可能发生的袭击。其次胡佛对波波夫的调查表进行了选编。选编后的调查表只有原来内容的1/4.难以令人置信的是这1/4 的内容中竟没有涉及夏威夷的材料,当时胡佛只是把调查表中无关紧要的部份送给了总统。这一点从联邦调查局以及海德公园罗斯福图书馆馆藏文献中也可证实。三是胡佛没有把波波夫的调查表送给陆军和海军情报机关。如果联邦调查局把调查表提供给其他情报机关,必然会有某种传送的记录。但是,布拉恃泽尔和鲁特写信询问國家档案馆旧的陆军和海军分馆、海军部的海军历史中心和國家档案馆现代军事分馆时,他们的回答是,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波波夫警告的记录,也没有发现有关调查表的记录。同时,在海军历史中心和國家档案馆的军事档案部,连9 月3 日的信以及被胡佛选编的调查表均未找到。

  布拉特泽尔和鲁特认为,胡佛不把调查表的全文送交给罗斯福及其他情报机关的原因,是胡佛为了要控制情报而进行赌注式的斗争。胡佛想讨好总统,并力图战胜自己的对手,即其他美国国内外情报机关。更重要的是胡佛缺乏判断力,没有从这个双重间谍的调查表中判断出,德国对夏威夷及其防务有非同寻常的兴趣,调查表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毫无疑问是有目的的,也没有断定这是导源于日本人的。所以胡佛既没有向总统或陆军和海军情报机关提供调查表原文,也没有如实报告原文中反复要了解有关珍珠港的资料的实质,而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将这样一份极其重要的调查表,纯粹按日常事务处理了。结果使波波夫调查表的全文放在联邦调查局的档案里沉睡了40多年以后才被其他人发现。可以推断,如果罗斯福总统看见了调查表的全文,调查表的内容应该引起总统的注意。

no.7 肯尼迪总统为何与朱蒂丝断绝情缘?


肯尼迪总统为何与朱蒂丝断绝情缘?
 
  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是许多美国人崇拜的偶像,是所有对家庭忠诚的美国人的楷模,尤其在他于1963年遇刺去世以后,许多妇女以自豪的心情开始谈论她们与他的值得怀疑的风流韵事。白宫秘书、影视明星、服务员、新闻记者、社会工作者以及从事其他职业的一些妇女都宣称,她们曾与这位高

  个儿、潇洒的总统有过亲密的关系。不管她们如何说,但是在1975年末,当肯尼迪总统曾与黑发、蓝眼、漂亮、名叫朱蒂丝。凯贝尔的女人有过长达两年秘密暧昧关系之说泄漏出来时,公众对肯尼迪总统正派的信念严重地动摇了。

  肯尼迪总统与朱蒂丝。凯贝尔小姐确实有过一段危险的浪漫关系,1975年,当美国的情报机构进行秘密侦察活动时,国会参议院的关于情报活动特别委员会传唤并询问了朱蒂丝。据说她与芝加哥的黑手党首领萨姆。吉延卡及其狐群狗党约翰尼。罗斯利有密切关系,而这两个人都利用相同渠道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暗杀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秘密计划有联系。参议院特别委员会企图获悉朱蒂丝对中央情报局的原有计划知道些什么,而且,显然还想了解比从秘密证词中得到更多的东西。朱蒂丝承认曾与肯尼迪总统有过很密切的关系,在她承认与总统有过浪漫关系的同时,她说,她也在寻找萨姆。吉延卡。后者在被准备传唤作证前两天被秘密杀害了。

  参议院特别委员会于1975年11月在其允许向公众提供报道的消息时,甚至没有提及朱蒂丝。凯贝尔的名字,而用肯尼迪的“密友”代替。《华盛顿邮报》立即确认所谓“密友”就是朱蒂丝,其他报纸登载了这条新闻并明确而又详细地介绍了朱蒂丝与肯尼迪的关系。公众的浓厚兴趣促使朱蒂丝于1975年12月17日在加利福尼亚圣迭戈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在会上,朱蒂丝首次公开讲述了她与肯尼迪等人的不寻常的关系。她说:“在此时,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与肯尼迪的关系是密切和私人性质的,而与任何阴谋诡计无关。我与萨姆。吉延卡的关系和与约翰尼。罗斯利的友谊也都是私人性质的,而且就任何形式而言,没有影响我与肯尼迪的关系,我也不准备谈论他们与其他人的事情。”她还说,她不了解任何地下活动。

  在随后几个月期间,当公众以急切的心情渴望获悉更详细的情节时,整个故事传开了。朱蒂丝在其以后撰写和出版的自传《我的故事》(1977年)中,更为详细地披露了有关其生活和肯尼迪总统的隐情。1960年2 月,歌唱家弗兰克。茜纳特拉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一次聚会上,把肯尼迪介绍给朱蒂丝。朱蒂丝说,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特德。肯尼迪也对她有好感,当时也想与她约会,但她借口抛开了他。朱蒂丝和约翰。肯尼迪几乎立即在全美的许多地方开始了秘密约会,其中包括华盛顿、棕榈滩、洛杉矶和芝加哥等。

  朱蒂丝,这位酷似肯尼迪妻子杰基的黑发美人宣称,当时是参议员的年青的肯尼迪对她说,他的婚姻很不稳定,但他与杰基不能离婚,因为如果离婚,会断送他的政治前程,他想实现其野心,就不得不维持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在约翰。肯尼迪担任总统之后,朱蒂丝在白宫与肯尼迪总统至少相会过20次。她同总统一起吃饭,闲聊和同居。她说,在他们相聚时,杰基从来未出现过,她与杰基也从未碰过面。朱蒂丝与肯尼迪之间情欲缠绵的高峰期显然发生于1961年的年中,而终止于1962年的春季。朱蒂丝说,他们是在没有悲痛的情况下分离的;他们都觉得他们的爱情已经衰微了,外界的压力也太强了,做爱太冒风险了。

  尽管朱蒂丝把肯尼迪总统描绘成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和富有好奇心的男人,但她还是讲了有关他的消极的一面。朱蒂丝有次曾愤怒地打消了肯尼迪用另一个女演员上演家庭三重奏的动议。由于总统的背部有伤,他不得不被迫脸朝天地躺着做爱,这使得朱蒂丝感到似乎仅仅为他效劳并满足他的需要。朱蒂丝还报告说,肯尼迪对好莱坞的奇闻轶事十分着迷,并喜欢听她谈论有关与别的男人的床第之事,因为她是在洛杉矶长大的,她的父母与娱乐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她认识无数的社会名流。肯尼迪总统从未与她谈论过政治和政府的问题,但是他显然希望她参与國家的重要事务,但她拒绝那样做,因为有风险。

  从朱蒂丝披露的情况来看,肯尼迪后来之所以与她断绝来往,可能还有着深远的政治背景。朱蒂丝披露说,在她与总统之间打过许多电话。正在与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合作进行反对黑手党斗争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向肯尼迪总统通报了关于朱蒂丝与黑手党党棍吉延卡和罗斯利有联系的问题。胡佛以个人的名义提醒总统,总统与朱蒂丝秘密来往的继续有可能最后破坏总统的职位。胡佛局长还声称,在长达54周(1961—1962年)期间,朱蒂丝与肯尼迪彼此打过70次电话进行交谈,而且,朱蒂丝打给白宫的电话有些是从吉延卡的住所打出的。值得怀疑的是,胡佛是否想利用此情报给总统施加压力,促使总统允许他对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金的电话进行调查、干扰和窃听。不过,胡佛的披露和提醒的目的似乎主要是让总统结束与朱蒂丝的风流关系,不管她如何想要继续与总统接触。

  那么,朱蒂丝最终与肯尼迪断绝来往是因为他们共同感到他们之间的恋情已衰竭了,外面的社会和政治压力太大了,还是有别的更为深刻的原因呢?

  这依然是撰写风流总统肯尼迪传记的人所不愿轻易放弃的问题。

no.8 肯尼迪总统究竟死于谁手?


肯尼迪总统究竟死于谁手?
 
  1963年11月22日,正当肯尼迪总统轿车在西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埃尔姆大街行驶时,突然两声枪响,肯尼迪头部中弹顿时倒在车座上,陪同的康纳利州长也几乎应声倒下,这是30多年前肯尼迪被刺杀的一幕。

  肯尼迪经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1 时死亡。案发后,在附近一幢楼房的六层楼的书库里发现了属于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步枪和弹壳,因此他被当作重大嫌疑犯逮捕。但第三天清晨,奥斯瓦尔德在警察局等候审讯时,突然被冲进来的达拉斯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打死,鲁比当场被警察击毙。

  那么究竟谁是杀害肯尼迪的凶手呢?当时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沃伦为首的沃伦委员会与联邦调查局分别进行了调查。后者在肯尼迪被刺第18天就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是:“第一,是奥斯瓦尔德枪杀了总统,第二他和任何性质、种类或形式的阴谋都没有牵连。”前者在收集上千份材料,听取552 人证词后于1964年10月发表报告,说凶手是奥斯瓦尔德,且出于仇恨权力而为。这样美国官方就将奥斯瓦尔德定为杀害肯尼迪的唯一凶手,并因此引出肯尼迪被刺是一阴谋的说法。

  一说由克格勃策划。其理由是1959—1962年凶手在苏联居住,且娶了一苏联老婆,还一再要求加入苏联国籍,因此认为他杀害肯尼迪是受命于克格勃。

  一说有古巴插手嫌疑。因为奥斯瓦尔德返美后一直与亲卡斯特罗的组织过从甚密,因此他的行刺完全可能与古巴当局有关。

  还有一说奥斯瓦尔德实际上是联邦调查局的人,情报代号为s —172 ,因此,此案涉及联邦调查局。

  但实际上美国政府机构内部和学术界对官方结论均存怀疑。1978年美国司法部再次侦查,结果发现奥斯瓦尔德乃是中央情报局打入,亲卡斯特罗的

  组织内部的特工人员。有材料表明他在生命最后两个月中与美国一些情报机构接触频繁,然而一些侦察部门收集到的材料后来均被人阅后销毁,这样要弄清案情内幕更是难上加难了。

  当时有人还以此认为,肯尼迪在被刺前已有迹象表明将派特使去古巴,与古建立正常关系,这引起中央情报局顽固分子与古巴右翼流亡分子的不满,于是串通一气制造了这一凶杀案。当然还有说肯尼迪之死乃门阀财团争斗的结果。

  尽管官方已有明确结论,且涉及此案的当事人好几个都已亡故,一些材料也有的已销毁,有的被窜改,但围绕肯尼迪被刺一案不少人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力图揭出事实真相。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各地出版商就推出了近十本有关此案的新著,最引人注意的当推查尔斯。克伦肖的《肯尼迪:沉默的阴谋》和博纳。门宁格的《致命的错误》两本书。

  克伦肖是当年参加抢救肯尼迪,后又抢救被控谋杀肯尼迪凶手的奥斯瓦尔德的外科抢救组成员。他在事隔30年后首次在书中披露了罕为人知的内情。他“毫不动摇地相信”总统头部的枪伤来自汽车前面,这就推翻了官方和一些专家所下的奥斯瓦尔德从后面六层高楼上射杀总统的“权威性结论”。

  他说,在把总统尸体从得克萨斯州“未经法律许可”而运往贝塞斯达海军医院的尸检室的路途中,“一定有人摆弄过了总统尸体”,其目的就是想造成“只有一名杀手的假象”。在他之前一个叫大卫。利夫顿的,在其《最好的证明》一书中也说肯尼迪是前面来的子弹被击中的,当年判定此案的主要根据即肯尼迪的伤口,是被作过假的,在运尸途中,尸体已被搬动,头部作了手术,真正致命的子弹已被取走,他认为把奥斯瓦尔德当作凶手是栽赃陷害。

  因此,如果说克伦肖的上述说法还缺少新意的话,那么他所提供的另外一些细节却使人不得不注意到这背后存在的“政府的阴谋”。当被鲁比射伤的奥斯瓦尔德被送到派克兰医院时,克伦肖注意到在手术室里还有名全副武装的彪形大汉。就在准备手术时,华盛顿来电话。据克伦肖说,打电话的是林登。约翰逊副总统,他命令医疗组“必须从行将临终的杀手的口里挖出口供”,并应由秘密特工作现场记录。可是,奥斯瓦尔德还来不及开口就死了,几分钟后这个彪形大汉也失踪了。

  今年3 月初出版的《致命的错误》,作者门宁格详细引述了弹道专家霍华德。多纳荷多年的调查研究,又提出了肯尼迪是被他一名随身保镖杀害的惊人的新说法。

  20多年来,多纳荷头脑中一直存在一个重要疑点:肯尼迪头部从后面被子弹炸开,脑浆迸出,可奥斯瓦尔德从六楼向下发射的钢甲枪弹只有穿透力,不可能撞击时爆炸,另外从右侧上方飞来的枪弹也决不会击中他后脑。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威廉姆。曼彻斯特写的关于肯尼迪被谋杀的一本书和谋杀时现场的照片。照片表明,在肯尼迪夫妇乘坐的敞篷车后面,跟着一辆警卫员乘的敞篷车,车上除司机外有九名便衣保镖,其中四名站在车两旁踏板上,两名坐在后排椅背上,而后排左边的保镖似乎是站在椅上,右手持一支ar—15型小口径自动步枪。这使多纳荷发现了一个新的推证线索。他查出事件发生前一瞬间的情况:后排左边的保镖是威廉。希基,右边是格林。班乃特,两人肩斜倚着ar—15型自动步枪。当肯尼迪车队驶抵十字路口时,突然响起枪声,这是奥斯瓦尔德从楼上射出的,但未命中,希基闻声立即抓起已上膛的步枪,打开保险栓,神情紧张地搜寻目标,恰巧这时,已停的车又突然启动,希基站立不稳向后倒下,就在倒下瞬间,他的食指触动扳机,子弹从枪口向正前方飞出,击中了前辆车上站在左后方的肯尼迪。ar—15型步枪的弹头外壳薄、飞速快,撞击后立即爆炸、有巨大杀伤力的特点与肯尼迪受的致命创伤完全符合,后来的模拟考察也证实这推断。

  那么,为什么当时大多数人没看到?多纳荷认为奥开枪后,人群乱作一团,大家注意力均集中在总统专车上,没注意另一颗枪弹来自何方,况且埃尔姆大街高楼林立,十字街口形成一回声区,人声、警报器尖叫声,使人无法辨明到底响了几枪,而且当时正值中午,阳光普照,步枪射击时发生的蓝光也根本看不到,但他在访问目击者时,离车队较近的人都说曾闻到强烈的火药味,这恰好证明子弹是从近距离射出的。不过,多纳荷说,他无意要希基对肯尼迪之死再负法律、道义上责任,希基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在尽其卫士职责。他只想让那个历史事件有个真实的记录。多纳荷还认为政府中肯定有人知道此事,他们不应该保密。作者门宁格在1991年11月决定出版前也写信给希基,希望希基能从自卫角度来说些事实,便希基至今不肯开口。

 

no.9 纳尔逊。洛克菲勒到底怎么死的?


纳尔逊。洛克菲勒到底怎么死的?
 
  纳尔逊。洛克菲勒(1908—1979年)是洛克菲勒家族的政治明星,他一生曾当过一任副总统、四任纽约州州长。

  纳尔逊是小约翰。洛克菲勒的第二个儿子,1908年生于缅因州的巴尔港,1930年毕业于达尔茅斯学院。他早年曾向设在委内瑞拉的标准石油公司的附属机构投资,并终生对拉丁美洲发生兴趣。40年代和50年代初他在罗斯福和杜鲁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1958年首次被选为纽约州州长,并接着又连任三次。1973年他辞去州长职务,为“美国优选政策委员会”效力。1974年12月当选为美国副总统,与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合作。1976年他退出政界返回纽约,从事企业管理、政治和艺术的研究工作。

  纳尔逊1930年与马丽。克拉拉结婚,共有5 个孩子。1962年他们离婚后,他又与马格莱塔。穆菲小姐结婚,他们又有了两个儿子。1979年1 月26日纳尔逊猝然辞世。对于他的死,一般史书上都记载说,是由于心脏病发作所致,但也有的历史家,尤其是美国著名史学家乔治。柯恩认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纳尔逊这位大名鼎鼎的富翁是在1979年1 月26日的夜间死去的,终年70岁。他死在位于纽约市中心第54街13号私人住宅的办公室里。当时在他身边的是他年青的科研助手、漂亮的、31岁的梅根。马沙克。他死后,有关他的传闻立即四起,认为他是在与其悦人的助手做爱时而与世长辞的。为了掩盖公众的耳目,他的家庭拒绝验尸并很快举行了火葬。

  在纳尔逊去世的那天,他为编辑其最后的大型艺术丛书,在私人住宅“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工作了很长时间。当天傍晚,他还同妻子马格莱塔和两个儿子在纽约第50街的双层公寓里享受天伦之乐。稍后,他由私人司机驾车送到市中心的第54街的私人住宅。快到晚上9 点时,他给住在离其住宅不远的助手悔根打电话,要她来一下,讨论有关编写艺术丛书的问题。梅根穿着黑色的长晚服,很快就来了。在整个公寓只有他们两人,在幽静气氛中,他们开始了编写艺术丛书的工作。

  根据其家庭对事故的正式解释,纳尔逊的心脏于夜间11点15分停止了跳动。可是,纳尔逊家里的一位发言人首次作解释时却说,纳尔逊是在夜间

  10点15分死于“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的,而且未提及助手梅根是否在场。奇怪的是,不久,这位发言人对纳尔逊的死作正式解释时,却说深感悲痛的梅根小姐,无意中把时间报告错了。这种解释岂不前后矛盾!纳尔逊死时,梅根小姐实际上是在场的。显然,在慌乱中,她曾给纳尔逊作过人工呼吸,企图使纳尔逊苏醒过来,而后才给911 号急救站打电话,要救护车的。

  获悉纳尔逊死亡消息的两名警官在救护车及随行医生到达之前很快到达纳尔逊的办公室。他们报告说,他们发现穿着衣服的纳尔逊已失去知觉,躺在地板上。而随救护车而来的医生宣称,他们没看见有什么翻阅书籍或纸张的迹象,但看见了用餐的证据,因为有一个半空的酒瓶和一些进餐的迹象。

  随即纳尔逊被送进里诺克斯。赫尔医院;1979年1 月26日深夜12点20分由他的医生欧内斯特。伊萨考夫博士正式宣布死亡。

  在以后的两周期间,尽管新闻记者在寻找和询问梅根小姐和其他见证人中遇到了巨大困难,但一些更为严肃的情节还是被披露出来了。健康状况已恶劣的纳尔逊为了编辑艺术丛书,确实同梅根小姐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梅根小姐躲躲闪闪地透露说,她已得到良好的报酬,并且数目相当可观。而且在纳尔逊的遗嘱中可以看出,她是个“令人惊奇的受惠者”,因为她可以随便大量地向纳尔逊借款,购买公寓,然后再还他。新闻记者、梅根小姐的朋友彭茜塔。庇尔思出来揭露说,在1 月26日夜间快到11点时,她曾接到过梅根小姐打给她的电话,她还去过市中心,看到发生的事情,并帮助梅根小姐给911 号急救站打了电话,随后是在警察到达之前怀着疑惑的心情离开纳尔逊办公室的。最后,纽约区代理官宣布了事件的结束,尽管新闻记者还抱有怀疑和兴趣。自此开始,所有的见证人也开始厌烦议论此案了。

  尽管如此,有些历史学家依然认为对于此案难作结论,尼尔。波尔斯和杰里。哈格斯特洛姆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说:纳尔逊。洛克菲勒于1979年1月26日逝世之后,他依然继续受到好奇公众的追究。“这段秘史使得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巨大业绩黯然失色。”为什么如此,他们虽然没有明说,但其结论十分值得人们玩味。

no.10 庇隆为什么将纳粹余党网罗到阿根廷?


庇隆为什么将纳粹余党网罗到阿根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苏美英法四国即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对法西斯德国战犯进行国际审判,然而除少数首犯受到应得的严厉惩处外,许多罪大恶极的纳粹头目、血债累累的纳粹党余却逃脱了历史的审判,逍遥法外,不少人潜逃到南美大陆,隐姓埋名,改头换面,重新过起平静安宁的庶民生活,其中大多数汇集到了阿根廷。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初,在庇隆当政的期间涌进阿根廷的纳粹余孽竟累计达6 万人之多。他们之中有:被称为“希特勒的大脑”的阿道夫。埃希曼,此人是1942年纳粹万湖会议上作出“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决议的主要策划者;号称“希特勒第二”、被定为希特勒政治接班人的马丁。博尔曼,他在纽伦堡法庭上被缺席判处绞刑;约瑟夫。施万伯格,波兰集中营的头目;韦尔特。库斯科曼,前苏联利沃夫大屠杀指挥者;弗朗兹。拉德梅克,马丁。博尔曼的右手、第三帝国犹太人事物局局长;鲁道夫。冯。阿尔文利文,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菜助手;海因里兹。缪勒,盖世太保头子;约瑟夫。门格尔,奥斯维辛集中营医生、臭名昭著的“死亡天使”;此外还有里加犹太人集中营司令、大屠杀指挥者爱德华。罗希曼,德国党卫军将领、

  庇隆密友奥托。斯科泽尼,奥斯维辛集中营头目格哈特。保曼……。这些人有的化名后进入阿根廷,有的干脆就用真名堂而皇之踏上阿根廷土地,如施万伯格和阿尔文利文等人就是。他们凭着一种特有的嗅觉认定阿根廷是其避难的安全场所。自那以后,他们中除极个别被以色列和其他國家犹太人组成的追踪纳粹秘密行动小组缉拿归案外,绝大多数人在阿根延安营扎寨,过上了定居生活。

  这些纳粹余党在阿根廷可以说倍受庇隆当局关怀。人称“希特勒第二”的马丁。博尔曼在阿根廷期间,曾六次被其他國家要求逮捕,甚至有的还向阿根廷当局提供马丁。博尔曼行动的具体路线,但阿警方不予理睬,也不加以任何调查,直到1960年让博尔曼安全无恙地逃离阿根廷。里加大屠杀总指挥爱德华。罗希曼在阿根廷还当上了维森特洛佩斯一个群众组织“合作社”

  的主席,并为地方警察机关募捐。安特。巴维利克这个在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犯下滔天罪行的魔鬼,不仅两次被庇隆拒绝引渡到南斯拉夫,而且还和政府情报部门和警方关系十分密切……,不但如此,更有甚者阿根廷政府还反过来追踪和处罚正义人士,帮助销毁纳粹分子材料,如阿警察局一个情报助理员贝拉斯科就因向报界透露博尔曼下落而被开除公职,一个与“死亡天使”

  门格尔作邻居的青年,也因被怀疑要绑架门格尔而遭逮捕,至于1992年春天公布的在阿根廷全部纳粹分子的档案,不少主犯档案所剩无几,有的则不翼而飞。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曾在阿根廷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作用,提出以“政治主权、经济独立和社会正义”为内容的庇隆主义创始者,战后因大力实施国有化政策,广泛推行社会改良和福利措施,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对外标榜既不走资本主义也不走共产主义,奉行“第三条道路”而显赫一时的庇隆,为什么对为世界人民所痛恨和仇视的纳粹分子如此同情,如此关怀备至,甚至公开声称欢迎纳粹分子进入阿根廷?

  一些学者从历史渊源去找原因,认为阿根廷是拉美白人比例最高的國家,达97%,大多数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的移民,庇隆父亲就是意大利后裔,母亲是混血西班牙人,而且阿根廷历史上就有反犹太主义的传统。但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意此说,认为这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客观因素。因为一个國家的政策主要取决于执政者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庇隆本人虽不是一个纳粹党徒,但他与轴心国关系密切,自青年时代他在军事学院深造时就崇拜世界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拿破仑等默武主义者,对墨索里尼、纳粹主义十分钦佩,庇隆从思想到行动都是倾向于轴心国的。

  阿根廷著名文学家托马斯。艾罗伊。马丁内斯认为,庇隆早在30年代就与轴心国结下不解之缘。1939年他任阿驻意大利使馆武官,以后又去过德国、西班牙。他在与意大利军队合作中建立了浓厚感情,另外阿军队与德军队也有着传统关系。因此当拉美國家均对轴心国断交与宣战时,只有阿仍坚持与轴心国保持外交关系,直到二战结束前不久,德意已濒临彻底崩溃时,庇隆才不得不结束这种关系,对德意宣战,但实际上仍维系着藕断丝连的联系,同情纳粹余党,把他们网罗到阿根廷就是一个明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庇隆接纳纳粹是想利用德国当时居世界首位的先进科学技术,但历史学家驳斥了这种荒谬观点,因实际情况是“罪犯充斥而技术人员奇缺”。

  那么,庇隆究竟为什么要为纳粹们敞开阿根廷大门呢?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在移交纳粹分子全部档案时避而不谈这个问题,但不管怎样,梅内姆将档案公开并向全世界道歉这个态度还是值得欢迎的。也引起国际社会瞩目。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