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宗教篇疑案第1辑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拜火教的发源地在哪里?


拜火教的发源地在哪里?
 
  公元6 世纪,我国南北朝时,从中亚传来一种宗教,这种宗教宣扬神有善恶二神,人们要崇奉善神,礼拜圣火(善神的象征),故在我国被称作拜火教,或袄教。古希腊人则称它为琐罗亚斯特教。该教在古代曾是波斯帝国的国教,盛行于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现今仍流传在伊朗、印度和孟加拉的少数地区。但是,它最初的发源地在哪里呢?

  根据传说,拜火教的创教者是伊朗先知萨拉苏什特拉(意为“象者骆驼那样的男子”,希腊语名琐罗亚斯特)。他出生在米底地区埃利阿那——瓦伊觉的一个牧主家庭,父母名叫波鲁沙斯巴和杜哈丹。他20岁时开始弃家隐居。10年后,发生一件对他人生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在其家乡的丹莱西河岸,阿沙斯巴德。沃赫——麦诺(意为“美好的思想”)找到他,把他领到众神之王那里。他经过和神的交谈,接受神的启示后,开始传教。但因遭到“谎言的追随者”即当地祭司们的极力反对,10年之内只收了7 个门徒。于是,在善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引导下,他来到大夏国王维什塔斯普的宫廷,经过2 年,克服了重重阻力,终于使这位国王皈依了他的宗教。这时,萨拉苏什特拉已是42岁了。此后他的学说得到迅速的传播,教徒遍布整个伊朗。他在晚年进行了对异教徒的频繁的“圣战”,最后在一次战斗中被名叫杜尔——伊——帕拉达拉格的人杀死,终年77岁。萨拉苏什特拉去世后,人们把他的言论辑录成书,这便是拜火教的圣书——《阿维斯塔》。

  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战乱,《阿维斯塔》几经浩劫,直至公元3 世纪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时才最后修订成本,因此对于上述有关拜火教的起源传说,人们就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了争论:一、萨拉苏什特拉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二、拜火教的故乡是否在伊朗?在古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中,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被说成是国王的庇护神,但萨拉苏什特拉的名字却未出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了希波战争史,曾历数米底和波斯的远古历史,却没有提及琐罗亚斯特。另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曾于公元前五世纪末参加希腊雇佣军对波斯进行的远征,并根据亲自经历写了《远征记》,其中也同样未提琐罗亚斯特的名字。因此,有人认为萨拉苏什特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另一些希腊作家,如萨尔迪斯人克珊索斯(生年比希罗多德稍早)、赫尔密波斯和克捷西,却又提到了琐罗亚斯特其人。他们的著作虽已失传,但在后来的希腊、罗马作家的一些作品中仍保留少量被摘引的残篇。因此,有人认为传说中的萨拉苏什特拉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据他们考证,《伽泰》(《神歌》)是《阿维斯塔》的最古部分,其写成的时间最迟不会晚于早期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萨拉苏什特拉寻求庇护的维什塔斯普不是大夏国王,而是大夏总督、大流士的父亲希斯塔斯皮兹。因而推断萨拉苏什特拉的生年大约在公元前7 至6 世纪,或者更早,西方有的东方学家甚至更精确的说明是在公元前660 —583 年。

  根据萨拉苏什特拉出生和传教的地点,有的人认为拜火教的发源地在米底(伊朗西北部),有的则认为在大夏(属中亚,今阿富汗境内)。《剑桥古代史》说,“波斯宗教中的最伟大的人物和波斯王族世家不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琐罗亚斯特活动的舞台实际上不在波斯本土:根据这种理论,它在米底;据另一种理论,则在大夏;它也可能包括这两个地区”。鉴于大夏曾是波斯帝国的东部行省,因此司徒鲁威认为琐罗亚斯特教的发源地在伊朗东部,“是在东伊朗部落对米底及波斯奴隶主贵族进行斗争的条件下产生的”。

  也有的人认为传说中有关萨拉苏什特拉出生与传教的地点不可信,提出:拜火教的发源地是现今苏联境内的中亚地区。有的说,拜火教“产生于居住在中亚塔吉克领域上的部落中”。有的更具体地说在花拉子模(阿姆河下游):在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发现公元前1000年代初名为“有可以居住的墙的古城”的居住地,这种居住地可供数千人之多的整个部落居住,居民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它很象《阿维斯塔》中记载的名为“瓦拉”的居住地。

  在花拉子模居住地还发现有最古“火宫”的遗迹。传说认为,拜火教的“圣火”最初是在这里点起来的,因此花拉子模可能就是《阿维斯塔》中所记述的那个名为“埃利阿那—瓦伊觉”的地方,而在那里阿胡拉—玛兹达就是萨拉苏什特拉。保存在《阿维斯塔》中的关于神奇国土“埃利阿那—瓦伊觉”的叙述,完全与花拉子模的地理条件相符合。

  此外,还有的人认为拜火教的发源地在外高加索。

 

no.2 新月何以象征伊斯兰教?


新月何以象征伊斯兰教?
 
  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国旗上都有新月和星星图案,诸如阿尔及利亚、科摩罗、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毛里塔尼亚、巴基斯坦、突尼斯和土耳其等,不论这些图案在细节上有何差异,共同的一点都是以新月来表示他们是伊斯兰教國家;我们还会发现,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在端顶一般都竖有一个新月架,以表明这是伊斯兰教的建筑和活动场所。此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国际救援机构在伊斯兰國家不叫红十字会,而称红新月会。凡此种种都表明新月象征着伊斯兰教。然而,新月是如何与伊斯兰教结合起来的呢?

  穆罕默德创教时代,伊斯兰教与新月没有直接联系。月亮崇拜在许多原始部落的宗教生活中存在过,阿拉伯地区也不例外。远古时代,中近东一带

  就有崇拜月亮女神的习俗。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贝督因人更是偏爱月亮。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受月亮支配的,月亮使水蒸气凝结成慈爱的露水,滴在牧场上,使植物有生长的可能”,他们在月光中放牧牲畜,所以月亮被各部落奉以许多高贵的美名,如“瓦德”(父亲、爱者)、“艾勒麦盖”(赐予健康之神)、“阿木”(叔父、伯父)等。而且,他们大都把月亮认作阳性之神,位居万神之首,而把太阳视为女神,是月亮的配偶。伊斯兰教产主后,月亮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古兰经》第二章第189 节说:“新月是人事和朝觐的计时”,斋月是从新月出现那天开始,开斋亦由阿訇登楼望月寻看新月而定时日。尽管如此,月亮并没有作为伊斯兰教的象征。因为伊斯兰教不崇拜任何偶像,它唯一所尊奉的神安拉,虽被说成创设天地万物,掌握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但却无形无象,无影无踪。这样,清真寺里就没有任何用以膜拜的标志。而且,《古兰经》里有放弃“瓦德”(月神)崇拜的启示。所以,当时不论在军旗上还是清真寺顶端都没有新月的标志。

  正统哈里发时代(632 —661 年)和倭马亚、阿拔斯两朝(661 —1258年),也没有新月象征伊斯兰教的迹象。哈里发时代严格信守穆罕默德的传统,对先知遗规未敢越雷池半步。虽然倭马亚朝高举白旗,阿拔斯朝又打出黑旗,但白黑两旗上面也都没有新月图案,清真寺上亦看不到新月。尽管阿拉伯——伊斯兰民族英雄萨拉丁1187年从欧洲十字军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之后,拆除了十字军装在“磐石上圆顶寺的屋顶上的金质十字架”,但并没有装上新月架。所以,某些西方学者把十字军东侵说成是“十字架对新月”的较量是错误的表述。新月在当时并不代表伊斯兰教。

  新月象征伊斯兰教并不存在所谓“欧洲来源”。早在纪元前340 年,拜占廷城在免除了一次战争灾祸之后,认为是月神赫卡特(hecate)干预的结果,为表示纪念就用新月和星星来象征拜占廷。十字军时代,许多返回法国的骑士曾获取过新月勋章,那不勒斯及西西里王国的查理第一(1268年)和法国安茹的雷尼(1464年)也都曾创设过新月勋衔。但这些都与新月象征伊斯兰教毫不相干。另外,说征服并统治西班牙的摩尔人或萨拉森人把新月与伊斯兰教等同起来同样是无稽之谈。

  新月与伊斯兰教的结合要归因于土耳其人。土耳其人是由蒙古草原西迁中亚的西突厥人的后裔,他们以游牧为生,其中又分成若干支系,并和当地居民逐渐融合。土耳其部落有图腾崇拜之习俗,他们把公羊角视为崇拜物,置于旗杆顶端和酋长帐棚的柱子上。土耳其人当中的一支于13世纪初由中亚迁入小亚,起初依附于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罗姆苏丹国。1242年罗姆苏丹国瓦解,这支土耳其人在奥斯曼(1282—1326)领导下独立建国,史称奥斯曼土耳其人。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奥尔汗(1326—1360)统治下建立起中央新军,军旗上的图案除了马尾之外又出现了月牙造型。这大概和土耳其人的公羊角崇拜有关,由于羊角酷似一弯新月,所以军旗上的月牙当时很可能只代表他们早已崇拜的公羊角。我们还不能就此作出新月和伊斯兰教相结合的结论。

  尽管土耳其人已经信奉伊斯兰教多时,但军旗上的图案主要表示军事和政治上的寓意,还不大可能代表宗教信仰。

  新月和伊斯兰教的正式结合始于16世纪。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统领土耳其大军终于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并将城中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拆除了教堂上的十字架,但没有证据表明代之以新月架。直到一个多世纪后

  赛里木二世(1566—1574)才在拱顶上修建了一个直径30米的青铜制新月。

  此后,这一做法在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得到普遍推广,新月大量出现在清真寺和其他伊斯兰教建筑上。由此,新月和伊斯兰教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伊斯兰教的象征。但须指出,新月出现在土耳其帝国国旗上是从18世纪末才开始的。

  尽管我们大致弄清了新月和伊斯兰教的联姻者,但其中仍有不少费解之谜。首先,土耳其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准确时间还不清楚;其次,对土耳其人将新月架置于清真寺拱顶的寓意也不完全知晓,再次,新月之旁配以几颗星星共同象征伊斯兰教,这一做法又是始于何时何地?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no.3 绍尔山洞奇迹的传说有历史根据吗?


绍尔山洞奇迹的传说有历史根据吗?
 
  绍尔山洞的奇迹是伊斯兰教史中非常有名的传奇故事。埃及学者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博士在《穆罕默德生平》一书中生动地叙述了这一奇迹。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他大力传播伊斯兰教,因而遭到了信仰多神教的古莱什部落贵族的坚决反对。他们嘲笑谩骂穆罕默德,常常把泥土撒在他的头上,还用石头砸他的住房,这些都不能动摇穆罕默德宣传伊斯兰教的决心,贵族们于是决定动手杀害默罕默德。穆罕默德闻讯后,在公元622 年9 月的一天夜间,让堂弟阿里穿上自己的蓝色哈达拉毛式大褂,睡在他的床上,他自己则和密友艾卜。伯克尔乘人不注意时悄悄地逃出麦加城,躲藏在郊外的绍尔山洞里。穆罕默德失踪后,古莱什贵族作出决定:谁能把穆罕默德我回来可赏骆驼百头。于是,古莱什部落的多神教徒们,有的手拿宝剑,有的手提棍棒四处寻找穆罕默德。当他们来到绍尔山洞时,只要低头看一下,就能发现他们两人。这时,艾卜。伯克尔吓出了一身冷汗,急得掉下泪来,穆罕默德则在内心默默地祈祷。出人意料的是,古莱什的多神教徒们竟然看到山洞口有一棵树,树枝已把洞口封死,洞口还结了蜘蛛网,并有两只野鸽子在洞口下蛋,以为洞内无人,便悻悻地离开了山洞。在这以后,穆罕默德和艾卜。伯克尔跨过酷热的帖哈麦沙漠,越过无数小丘和深谷,经过12天艰苦的旅程,终于到达了现在叫麦地那的地方。这件事在伊斯兰教史上称为“徙志”,这一年后来被定为伊斯兰教的纪元。

  对于绍尔山洞口发生的奇迹,学者们众说纷绘,莫衷一是。一部分学者尽管在说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相信这个奇迹的真实性。东方学者迪尔曼认为,绍尔山洞发生的蜘蛛织网、鸽子下蛋和树木长枝并不奇怪,这些现象在上帝的大地上每天发生着。埃及学者穆罕默德。胡泽里在《穆罕默德传》中却认为,古莱什部落多神教徒之所以在绍尔山洞前停住脚步,是因为安拉遮住了他们的双眼,使他们谁也没有能向山洞里看一眼。3 天后,多神教徒停止了搜查,穆罕默德和艾卜。伯克尔终于脱了险。史学家伊本。哈夏姆的说法与胡泽里的观点也基本相同。

  《古兰经》第九章中有关这段奇迹的记载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

  当时,悖逆者曾把他驱逐,——只有一个人同路——当时他俩同在岩洞穴窟,他对他的同伴叮嘱:“你用不着痛苦,安拉确实跟我们同处!”

  安拉把安定沉稳降给他,并派遣你们看不见的军队对他默助。

  他使悖逆者的言词变得卑劣庸俗,安拉的言词高尚突出,安拉尊贵英明,高瞻远瞩。

  前苏联学者叶亚。别利亚耶夫则认为,关于绍尔山洞奇迹的传说并不完全可靠。然而穆罕默德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宗教传说中或许反映了某些历史上的实际情况。

  看来关于绍尔山洞奇迹的传说,学术界至今还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no.4 犹太教强大凝聚力的奥秘何在?


犹太教强大凝聚力的奥秘何在?
 
  犹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祖先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1世纪自埃及来到巴勒斯坦,在那里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國家,定都耶路撒冷。后来國家分裂为两半,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为亚述所灭,居民被放逐,不知所终。南方的犹太王国于公元前597 年被新巴比伦击败,征服者将五万多犹太居民分三批强行迁往巴比伦,此即所谓的“巴比伦之囚”。波斯兼并巴比伦后,犹太人获准于公元前538 年返回故土。后来罗马人统治巴勒斯坦,犹太人不堪沉重压迫,多次举行起义反抗,也多次遭镇压。公元66年又爆发空前大起义,罗马大军于70年攻陷耶路撒冷,百多万人被杀或流落他乡,8 万人被当作奴隶卖掉。135 年,罗马军队再次踏平不肯屈服的耶路撒冷。从此以后的1800多年间,犹太人一直在世界各地漂泊。

  国破以后,幸存的犹太人主要逃往欧洲、西亚和北非。到达德国、波兰、俄国的称为阿希肯纳兹人,抵达西班牙、葡萄牙的称为赛法拉德人,定居近东各地的统称东方犹太人。失去祖国之后的犹太人所经历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欧洲,犹太人被当作异教徒和谋杀耶稣的凶手备受歧视与迫害,经常发生屠杀犹太人的血腥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遭到一次空前劫难,共有600 万人惨死在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和毒气室中。欧洲以外的犹太人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1094年,十字军东征攻下耶路撒冷,将城内的犹太人全部杀害。到1267年,整个耶路撒冷只剩下两户犹太居民。由于犹太人屡遭厄运,两千多年来人口没有增加多少,现在全世界也只有一千五六百万人。

  漫长的流落生涯使1000多万犹太人分属几十个国籍,操各种不同语言,体质特征也大不一样,甚至有不少黑种犹太人,但他们都认为自己同属一个犹太民族,因为他们都信犹太教。有人说是犹太教造就了犹太人,此话不假,凡是信仰犹太教的不论地域与血缘关系如何,都称为犹太人。这表明,犹太教是维系天各一方的犹太人的强韧的纽带,是他们不被同化的有力保证。

  犹太教是出走埃及时创立的,当时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在途中制定了有名的《十诫》,说这是天神耶和华通过他与大家定的“约”,其核心就是尊耶和华为唯一的神。以色列建国后,修建了圣殿,宗教活动日趋繁盛。但是,犹太教的最终形成是“巴比伦之囚”期间的事,只有到那时,耶和华才确立了独尊地位,而且一整套严格的教义教规也制订出来了。犹太教的强大凝聚力从此显示出来了。那么,这种强大凝聚力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有很多人认为犹太教的凝聚力植根在其所蕴含的极为强烈而又相当狭隘的民族意识中。犹太教把自己的信徒说成是上帝的“选民”,优于其他民族,因此规定不与外族共食、通婚等戒律。这样,犹太教用《律法书》等经典给自己筑了一道围墙,“以便我们全然不同异族混杂,而在躯体和灵魂两方面都保持纯洁。”从而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集团。即便在落难之际,也不轻易改变上述想法与做法。相反,他们把自己遭受的苦难视为赎罪,视为耶和华对他的选民的考验,并且坚信这一切都将是暂时的,一个永恒的黄金时代最终会要降临。犹太人甚至把因罹大难而背井离乡作为把耶和华的学说带给全人类的神圣使命。因此,世世代代漂泊流离的犹太人自有其强大的精神依托,用美国学者赫内的话来说,就是摩西十诫是犹太人的“可携之与俱的祖国”。在散居世界各地时,犹太人也坚持不与外族混杂的做法,还常常聚居在叫做“格都”的特定区内。

  有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犹太人虽自诩为上帝选民,可是两千多年的遭遇丝毫不能证明这一点。倒象地地道道的“弃民”,这不会不对犹太人的心理产生强大冲击。此外,封闭的生活方式并不足以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化压力。他们认为,犹太教有开放与兼容并包的机制,连黑种人都被吸收入教就是明证,否则它不可能坚持到今天。

  有些学者根据犹太的历史经验提出,犹太教越是受压,其凝聚力越强,反之减弱,因此今天星散全球的犹太民族之所以没有解体,实在是种种厄运所致。他们指出,犹太教正是在放逐巴比伦期间定型的,犹太先知们为防止民族解体制订的教规律法只有在危难关头才能迅速渗入信徒们的心灵深处。

  以后无论罗马怎么镇压,也无论基督教会怎么迫害,甚至一次又一次的屠杀都不能使其改变信仰。他们深信,生死是上帝安排的,正义与邪恶最后都会得到上帝的公正评判。而在宽松的环境中凝聚力就会松弛,许多人举中国开封犹太人被同化来说明这一点。这种观点遭到一些反驳。有学者指出,开封犹太人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严厉管制宗教以后才同化的,在此之前一直香火繁盛。此外,在欧洲也常有犹太人迫于高压而改宗的事,2000多年来,改宗其他教派的犹太人一定为数不少。所以,环境宽严与犹太教的兴衰及凝聚力的强弱究竟呈什么关系,一时还难以说清。

  还有些学者强调犹太教士的灌输教育作用。在流放新巴比伦期间,犹太人自行建立很多会堂,在神职人员拉比的组织下开展宗教活动,维持独特的生活方式。从此,犹太会堂成了维系犹太社会的中心。由于某些先知预言了这次劫难与波斯的解放,教会的权威变得至高无上了。教会与教士不仅是精神导师,而且是控制犹太世俗生活的权威。犹太教会规定对不守戒规的信徒进行严惩,早期甚至可以对不信耶和华为唯一的神的犹太人处死。因此这种宗教上的极端不容忍性被有些人当作犹太人不被同化的重要原因。可是,不容忍异端是有史以来很多宗教的共同特征。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在迫害异端方面比犹太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凝聚力反倒逊色得多呢?

  可见,犹太教到底为何具有强大凝聚力,迄今还没有定论。

no.5 摩西究竟是犹太人还是埃及人?


摩西究竟是犹太人还是埃及人?
 
  据《圣经》记载,当雅名(又名以色列)初率70人到达埃及后,他们以埃及的歌珊为基地,逐渐向埃及各地蔓延,人口越来越多,兴旺发达起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埃及受欢迎和优待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逐渐沦为埃及人的奴仆。大约在公元前13或14世纪,一个名叫摩西(mosche)的人降生。大约在以色列人在埃及居住了430 年之后,摩西在上帝耶和华的喻示下,带领着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迁回迦南地(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古称),并在西奈山上,接受了上帝写在两块石板上的戒律,也就是摩西十诫。

  从此,犹太人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无政府状态。

  千百年来,摩西一直被当作他的人民(犹太人)的解放者,当作给他们

  带来宗教和法律的伟人而倍受尊崇。作为犹太民族的一分子成为以色列人的民族英雄。

  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与上述观点完全不同的看法。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考虑,他们认为摩西本人并不是犹太人,而是埃及人,而且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所持的论据如下:首先,他的名字摩西(moses )词尾s 来自希腊文译本的《旧约》,希伯来文作masehe,从这个词来看,它来源于埃及语词汇。美国埃及学家布雷断特德在其《良心的曙光》一书中的论述有很大代表性。书中写道:“注意他的名字moses 是埃及语这一点非常重要。毫无疑问,埃及语中‘moses ’的意义是‘孩子’,也是其他某些名字如‘amon-mose ’(阿蒙摩西)、‘ptahmose’(普塔摩西)的缩略形式,……缩略语‘孩子’早就成了累赘的姓名全称的便当形式,而mose这个名字在埃及的纪念碑上也并不罕见。摩西的父亲不用说也会在他儿子的名字之前冠以阿蒙或普塔之类埃及神祗的名字,但这一神祗的名字在后来的流传中失去了,这个孩子于是逐渐被人们称为摩西”。

  其次,从有关摩西的传说来看,它也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文化民族编撰的歌颂他们的英雄的神话或诗歌不同。从历史上所有这类传说来看,尽管那些故事出自完全没有联系甚至连地理位置都相距很远的不同民族,但却有一点惊人的相似之处,即英雄人物几乎都是降生于高贵的家庭,并且逃脱了罪恶企图而得救,在一个低下卑微的家庭中长大,最终在与坏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民族英雄。摩西神话的传说则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传说中摩西出生于犹太族的利未人家庭,这个家庭并不是非常高贵的,这是他的第一个家庭;他的第二个家庭——按通例把主人公抚养成人的卑微之家——则被埃及的皇室所取代。这种颠倒典型模式的传说使许多研究者迷惑不解。

  人们估计,这个神话原来形式可能并非如此。可能是由于法老被一次预兆性的梦警告,说他的孙子将会对王国有危险,于是他把刚出生的孙子抛进尼罗河中,但被犹太人救起来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成人。从这个传说的起源来说,可能源于犹太人,也就是说,这是符合典型模式中人民喜欢的领袖的通例的。

  但这样一来,一个民族的传说又怎能把自己的英雄说成外国人呢?于是为了民族。为了使他保持皇室血统,也为了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保持身份,从而被塑造成英雄,才出现了上述反典型的说法。

  第三,从犹太教教义看,犹太教与埃及宗教之间存在着尖锐对立。犹太教是一个庞大而严格的一神教,而埃及宗教中,不同起源和地位的神多得数不清。从表面看,如果摩西是一个埃及人的话,由他带领犹太人创造出这么个一神教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埃及宗教史上的一个奇怪事实却给我们提供了即一种观点,即摩西虽然给犹太人带去的宗教不是当时埃及奉行的那种宗教,却仍然可能是他自己的宗教,即一种埃及宗教。在第十八王朝时期,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在全国实行宗教改革,强迫他的臣民接受一种严格的一神教——阿吞神教。他的统治仅17年,他去世后不久,这种新的宗教也就被废除了。一切新事物都必然有其历史渊源。我们可以发现,摩西带给犹太人的宗教中许多东西都与阿吞神教类似,如获准入教前所作的信仰声明或誓言,在犹太人中实行的割礼等。

  第四,从摩西的行为来看,如果他是犹太人,他的所作所为不难理解,但在埃及人看来就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把摩西的生平放回到埃赫那吞当政时期去看,并且假设他与这位法老有着某种联系,这一切又将得到解答。如果如传说中一样,他是一个皇室成员,在同法老密切的接触中,成了新宗教的自觉追随者。但随着法老死亡,他的希望和憧憬都断送了。如果他不愿改变自己十分珍视的信念的话,那么埃及对他来说就不再值得眷恋。在这种非常时期,他发现了一种异常的解决方法,他要建立一个新的帝国,寻找新的臣民,将埃及人蔑视的宗教传给他们,于是就出现《出埃及记》这场大迁徙。

  此外,还有许多迹象,诸如传说中摩西与他解救的臣民之间的言语交谈,需要亚伦来协助等,皆从某一侧面暗示了他作为一个埃及人的可能性。尽管如此,摩西是不是埃及人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no.6 历史上有耶稣其人吗?


历史上有耶稣其人吗?
 
  基督教自创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佛教、伊斯兰教齐名为世界三大宗教。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否确有其人其事,诸家看法不一,论点各异。

  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这位被现今数以亿计基督教徒信奉的“救世主”

  耶稣是一位凡人,而不是神明,基督教是公元前1 世纪时,由一位生长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族人耶稣创立的。他本人也被后来基督徒崇奉为“上帝”,尊称为“基督”。

  耶稣的家座落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区的拿撒勒小镇。他出生于公元前1世纪初叶,父亲约瑟是一个木匠,母亲名叫玛丽亚,耶稣是他们的长子,下面还有3 个弟妹。耶稣自幼没有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社会是少年耶稣的主要课堂。他虔诚的父母每年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诵经朝拜,都少不了有耶稣同行,耳濡目染,耶稣从这里了解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况,获得丰富的知识涵养。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在《犹太人的古代事迹》一书中称赞耶稣“是一个全心信奉真理、有智慧神迹的人”,后来,耶稣召集了12个门徒,云游四方,奔波传教于巴勒斯坦各地。耶稣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宣扬“天道”,号召民众要把巴勒斯坦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重建繁荣昌盛的希伯来大卫王国。“叫有权柄的失位,让卑贱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在犹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稣既是先知先觉的圣人,又是大卫王国的皇位继承人。根据记载耶稣生平事迹的《四福音书》,耶稣及其门徒的布道说教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苦难,激励了人们的斗争意志,指出了人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天国”,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群众抗议活动。耶稣的一系列活动,遭到犹太当权者的抵制和打击,终于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庞迪俄。彼拉多,后来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十字架上。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耶稣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一个人为的“救世主”,耶稣只是基督教会塑造出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而已。

  不是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而是基督徒们臆造了“神明的耶稣”。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多半属于虚构,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都难以证明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耶稣创建基督教的时代,各种史籍著作很少提到耶稣本人的生平事迹和创建基督教的详细资料。同时,记载耶稣故事的各种福音书是在基督教产生以后很久才陆续问世的。由于宗派斗争的需要,各教派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编写福音书,按照各自的教派观点来描绘“救世主”耶稣的形象。所以,《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同《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大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本《马太福音》之中,关于耶稣的描写也是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一会儿又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足可见耶稣是一位基督教人为描绘出来的“神明的救世主”,在《新约全书》中,作者描绘的耶稣更是一位“天神”的形象,而与有皿有肉的历史人物毫不相干。

  学者们还进而提出:耶稣创立基督教的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基督教并不是耶稣独创的,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耶稣”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它是josua 一词的希腊文音译,原意是“上帝耶和华拯救”,而“基督”(chrisisfors)则是救世主的希腊文音译,它们两者是同一意义的宗教用语,在萌芽时期的基督教是社会下层平民狂热宣扬“天国”和“救世主”的群众布道活动,人们殷切盼望“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来拯救苦难的民众。很显然,在这里人们把心目中幻想的神明的“救世主”赋以“耶稣”

  或者“基督”的称呼,是十分贴切自然的。至于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也并非耶稣降生的日子,而是上古以来犹太人为了在冬至日祝贺太阳复活而经常举行的祭祀太阳神生日的活动,基督教会只不过是把这个日子移植到神明的“耶稣”身上,久而久之成了基督教庆贺的“圣诞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圣诞节”是基督教产生以后300 多年后才由各地教会逐步确定下来的。

  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最早的基督教徒大部分是犹太人,因而各类福音书的记载自然受到犹太教的影响。《马太福音》中把耶稣说成是犹太国王的子孙,从而使这位神明的“救世主”具有合法的外衣。后来,随着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必须把耶稣说成是全世界各地民众的“救世主”。基督教既然已经接受了犹太教信奉上帝耶和华的“一神论”,所以基督教徒只得把耶稣说成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然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广大教徒心目中的上帝是威严神圣而高尚纯洁的,不许与凡间女子生儿育女。于是,福音书的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编造出“童女玛丽亚尚未出嫁便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的说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既然福音书的全部内容几乎绝对没有一件事情是历史事实,那就可以说明连耶稣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成问题。”耶稣是人还是神?至今难以弄清。

no.7 耶稣失踪18年的真相何时大白于天下?


耶稣失踪18年的真相何时大白于天下?
 
  耶稣,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他的生平事迹,在世俗史书中极少记载。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耶稣历史,基本上来源于《新约全书》,奇怪的是在《新约》中,在记述了耶稣12岁时在犹太教堂讲道后却突然记载中断,直到他30岁受洗礼于施洗约翰时才恢复叙述,为什么失踪了整整18年?历史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却无任何进展,几乎成了千古之谜。

  1894年,俄国史学家尼古拉。诺托维奇首先打开了耶稣失踪之谜的缺口,他在《耶稣生平的空白》中说:1887年秋天,他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拉达克的列城的佛教寺院中,喇嘛告诉他,基督教徒接受了佛祖的伟大教义之后,独树一帜,创造了另一位达赖喇嘛,佛祖将他的精神附在先知伊萨的肉体上,伊萨便不用火与剑和平地在全世界传布我们伟大而又纯真的宗教、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我们神圣的经卷。诺氏知道、伊萨(issa)是阿拉伯國家对耶稣的称呼,他下决心寻找喇嘛所说的记载伊萨即耶稣生平的经卷。在

  赫米斯寺院,他费尽周折,终于看到两厚卷因年久而发黄的按西藏传统的颂诗体写成的经卷,记载着伊萨在14岁时,随同商人来到印度辛德地区,跟从尊者,潜心修行,研习佛经。年轻的伊萨游历了五河之邦的旁遮普,在迷途的耆那教徒中间稍事停留,然后前往贾加尔纳特,婆罗门教的白衣祭司热烈地欢迎他,伊萨在此学习6 年,不倦地学习和书写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给最低等级的首陀罗种姓人讲解,因此招到第一种姓婆罗门的不满而不得不来到尼泊尔研习佛经六年,最后,他云游西方各国,传经布道,在波斯,他同犹太教分庭抗礼而被逐,又到巴基斯坦。诺氏将此经卷的记录带回欧洲翻译成书,在斯图加特德意志出版社出版,受到教会的阻挠和责难而遭受冷落。

  1931年,亨利埃特。梅里克夫人在《在世界屋脊的小屋里》一书中,证实了上述诺氏在赫米斯寺发现的那几卷经书的存在,可惜没有具体引述经卷内容。

  美国的列维。h.道林,是继诺氏提供耶稣之谜的重要材料者,他16岁时开始传教,曾任美军随军牧师,以后献身于神学研究事业。1908年,他出版了《瓦塞曼。福音书》,在该书的第六和第七章中,叙述了耶稣在印度的经历说:印度奥理莎城的拉梵那王子,欣赏耶稣的才能,将他带回印度,在贾加尔纳特的一所寺院专心研究《摩奴法典》(古印度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汇编)和《吠陀》,因他尖锐批评婆罗门教义而被迫害,取稣只得越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西藏,在拉萨一所寺院中研究佛经。道林的记述与诺氏所说非常吻合,只是某些情节比较简略,而且没有写明他的资料的来源。

  1973年,德国《明星》周刊发表一篇关于印度哈斯奈因教授的通讯,这位教授严肃指出,在印度发现了耶稣的坟墓,教授断言:耶稣不仅在印度度过他的青年时代,被钉十字架后又回到印度当云游僧,最后逝世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这时已进入高龄。

  1979年,德国神学家霍尔根。凯斯顿经埃及来到赫米斯寺院,要求查阅诺氏在80多年前读到的那些经卷,出于意料的回答是“人们已经寻找过这些经卷,但是没有找到”。凯氏又获悉列城的一家基督教“摩拉维亚教派”传教站珍藏着传教士弗郎博士在19世纪所写的日记,其中提到赫米斯的上述经卷,然而该站的拉祖神甫告诉他,这本日记已经在3 年前神秘失踪。显然,寺院与传教站都不愿公开耶稣的秘密。

  当西方的史学家们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耶稣历史的空白之谜的同时,东方的学者也在注视这个谜题。1943年,中国的虚云大师在答某公问法书中就提到耶稣在印度研究佛学的消息,只是语焉不详,没有提供更多的情节。以后,佛学造诣极深且又著作等身的冯冯居士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冯冯经详尽考证后深信,耶稣十二门徒中的大弟子大彼得曾根据耶稣的讲述著有《使徒行传》,详尽地记载了耶稣的一生事迹。大彼得在罗马殉教后,其门徒将其更名为《使徒福音》后秘藏,以后,教廷为了维护耶稣的声誉而消毁了该书,但尚有几处幸存。1983年,在温哥华的旧书店内,冯冯无意中发现这本《使徒行传》,他大喜过望,急忙购下。

  《使徒行传》为英文本,300 多页,内分22部,182 章,约计20万字。

  书中说;耶稣12岁时向其母亲表示,要离开犹太,到外面世界去参学和会见其他种族的兄弟姊妹,以后随同印度奥理莎王子拉梵那越过辛德,在渣根那神庙研习《吠陀》与《摩奴法典》,又周游恒河流域参学求道,在班那斯跟随神疗大师乌特列卡学习各种医疗秘法,尽得其传。由于耶稣公开反对婆罗门的种姓歧视而险遭杀害,只得奔向喜马拉雅山下的卡彼华斯都城,由高僧巴尔陀、阿拉宝教授佛经,在谈到人类起源时,阿拉宝说:在未有人类的极古时代,人的原始只不过是一小小点的未具形态的物质,渐渐演变成一粒微小的单细胞生命,经不停地进化,成为低等的虫,又渐进为爬虫类、鸟类、兽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这比达尔文的进化论要早出1800年),耶稣坚持一切生命全是由上帝分别创造的,师徒争辩颇久。此时,最睿智的高僧韦狄雅柏迪预言这位希伯来先知耶稣是新升起的智慧之星。耶稣越过喜马拉雅山的伊莫特斯山峰来到西藏拉萨,在大喇嘛孟斯德的亲自教导下学习念佛经,将博大精深的佛陀教义充实进自己的思想体系,24岁时学成,从西藏来到拉荷,再取道前往波斯、塞浦路斯、亚述、希腊、埃及传布自己的教义,从第65章起,叙述的内容渐渐接近《新约》的记载。

  以上三书记载的耶稣在印度和西藏学习佛经的事迹在人名、地名、学习内容等方面可以相互印证,是有一定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的。其实,历史上曾有孔子问道于老子、释迦牟尼师事婆罗门的故事,他们的门徒们并不讳言其事,也未影响他们的声誉,以耶稣的深思笃学,涉猎佛法是自然而可能的。

  现在,披露耶稣失踪18年的谜底已揭开序幕,人们寄希望于史学界和宗教界作出进一步更坚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更希望赫米斯寺院的那几卷经书和《使徒行传》的原版本的出现,能使其真相大白于天下。

 

no.8 耶稣是否被钉死于十字架上?


耶稣是否被钉死于十字架上?
 
  历史上是否确有耶稣其人?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争论了2000年都未获结果的千古之谜。且不论正统的神学观点,即认为耶稣是上帝之子,兼有神人二性。而近代以来对于是否有过耶稣其人,便出现了“神话论者”和“历史论者”两派,前者认为耶稣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基督教会为了传播教义而制造出来的形象,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耶稣其人。后者则依据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与神话传说加以梳理考订,认为虽然关于耶稣的生平事迹的传记材料十分缺乏,从有关耶稣的唯一信息来源四福音书来看,记载疏漏太多,抵牾太多,含混太多,主要都为了宣扬耶稣基督的神迹,或被作者用来传达神学意念。但尽管如此,“历史论者”依然认为耶稣不是神,而是人,是一位确实存在过的宗教历史人物。这一观点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与传说,大致勾勒出耶稣其人的生平是这样的:相传生于犹太伯利恒,生年约为公元前6 年,卒年约为公元30年。他在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宣称天国将至,人们应当悔改;信他的必得救,不信者将被定罪。他抨击犹太教当权者,反对犹太教墨守成规,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疾恨。在“逾越节”(犹太民族与犹太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3 、4 月间)前夕,被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太出卖,由犹太教大祭司的差役拘捕。后以“谋叛罗马”罪被送交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在“逾越节”当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真有耶稣其人,那么关于他的死,又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据《圣经》〈新约〉中的“四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3 天,重新复活,并一再在门徒面前显现,因此使四散的门徒重新鼓起勇气,聚集起来,获得了耶稣之死不是终结而是死而复活的信念。不过这种说法自近代以来一再引起人们的疑惑,早在1835年,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学者大卫。f.施特劳斯就在

  《耶稣传》中指出“耶稣之死的真实性,不可能从他被钉十字架这一方面得到充分证明,而只能从他之复活缺乏证明予以说明。说耶稣还继续活着是没有历史资料可资证明的,但如果认为他真的死了,那也只好把他钉十字架之死认为是真的死了。”英国学者卡本特认为:“有关耶稣处死的情形,福音书的记述大都是为了显示其如何在细节上都实现了《旧约》的预言。”(《耶稣》)。美国《圣经》文学专家莱肯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类赎罪的使命,是《新约》中福音故事的基础,也是整部《新约》神学思想的基础”(《圣经文学》)。也有不少神学家和科学家用各种方法对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一块坟布进行测试与检验考证(据说这块坟布曾包过耶稣的尸体)是真是假,众说纷纭。

  不过,在本世纪出版的两本书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他们都另辟蹊径,对耶稣的身世作出了标新立异的解释。1982年英国德拉科特出版社出版的《圣族与圣杯》(theholybloodandtheholygrail )一书,由英国人h.林肯、美国人r.利以及新西兰人m.贝京三人合作撰写。作者历经数年的实地考察及查阅了大批文献资料后认为:耶稣并不是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是一个觊觎以色列王位的犹太贵族,其娶了一个名叫玛丽。玛格达琳的女子为妻,并生有子女数人。因为参与贵族争权斗争遭到失败后,被迫流亡到高卢(法国古称)。为了防备政敌的谋害,他将妻子儿女留在高卢,并捏造自己被判刑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自己只身潜返祖国。他的后代在高卢生活繁衍,并在公元5 世纪时成为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统治者。至公元11世纪末,耶稣的后裔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创建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戈德费鲁瓦。德。布隆(godfroidebouillon )即为耶稣后代,关于耶稣家族的血统就被称之为圣杯——血统,它的秘密一直由秘密教会锡安山隐修会(prieuredésion)所保存。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一些文化界名人如达。芬奇、波义耳、牛顿、诺迪埃、雨果、德彪西、科克托等人都曾是该会首领,甚至戴高乐也是该会成员。锡安山隐修会禁止普通教徒了解耶稣家族的秘密。作者甚至声称悬挂于天主教堂的圣母像,并非耶稣母亲之像,而是其妻玛丽。玛格达琳的画像。此书所披露的耶稣身世轰动了欧美,被西方书评界称之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著作”。该书至1986年便已连续印行了6 版,仍畅销不衰。

  与前书天方夜谭式的奇论不同的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学者h.凯斯顿在1983年写出了《耶稣在印度》(jesuslebteinlndien)一书,提出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说法。该书是作者自19731983年间数度在东方(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游历、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耶稣在幼时为躲避罗马行省希律王的迫害,逃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在那里学习佛教教义,12岁以后又到印度继续深造,10年以后(约公元6 年)才重返故乡以色列,自称拿撒勒人耶稣,并从事创立基督教及传教活动,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恐慌,后被总督彼拉多逮捕,判处受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受尽了折磨,为了营救他,有人暗中在送给他喝的酸酒中投放了麻醉药物,造成了耶稣的假死(如同莎翁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假死的情节一般。而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深谙此道)。后由富商约塞夫买通了当局和行刑者,得到了耶稣的“尸体”,并用解毒药拯救了他的生命,使其得以“复活”。耶稣治好伤病之后,曾多次在其门徒面前“显现”。此后便在叙利亚、波斯、土耳其一带秘密传教,直到16年之后,偕其母亲一起到印度克什米尔定居,以“约兹。亚萨夫”(yuzasaf )之名著称。据说曾到北印度、中国新疆等地讲道授经。以年逾八旬的高龄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善终。至今斯利那加旧城中央仍保存着耶稣的陵墓,名为“先知约兹。亚萨夫之墓”。每年还迎来成百上千的香客朝圣。

  争论了2000年,仍是耶稣的同时代人所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人到底是谁?”

no.9 历史上真有过耶稣裹尸布吗?


历史上真有过耶稣裹尸布吗?
 
  相传,耶稣被他12个门徒中的一个叫犹大的出卖,在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他的另一门徒约翰用一块裹尸布将其尸体精心包好后放在哥尔高扎的一个石洞墓里。3 天后,几个去石洞吊唁的妇女发现耶稣复活了,这个日子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然而,就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那块裹尸布却不翼而飞了。

  本来,这一传说带有明显的宗教神话色彩,人们当初并没有信而当真。

  然而到了1353年,居住在法国巴黎附近领地的夏尔尼伯爵突然宣称,他保藏着耶稣受难时的那块裹尸布。这一消息对基督徒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震动。

  遗憾的是,夏尔尼伯爵尚未说出裹尸布的来龙去脉就很快病故了,从而把这块裹尸布突然出现之谜也永远带进了坟墓。不过,对于一些基督徒来说,他们对这块裹尸布却是深信不疑的。

  4 年后(即1357年),这块来历不明的裹尸布终于在夏尔尼伯爵领地利莱教堂的祭台上公开展出,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当时法国基督教徒与天主教徒矛盾日益尖锐,裹尸布公开展出后,立即遭到当地天主教主教的反对,他要求停止展出这块裹尸布,并断言它是赝品。1389年主教的继承人在写给教皇的信中指出,有一个不知名的艺术家已经承认,所谓耶稣裹尸布实际上是出自于他手笔的艺术品。因此教皇克里孟特七世下达教谕,只允许在说明这块细亚麻布不是真正的耶稣裹尸布,而只是艺术品的情况下才能向基督教徒公开展出。但是,法国的基督教徒们无视教皇的教谕,他们认为那个不知名的艺术家是在严刑拷打下而被迫承认的,到了15世纪,萨伏伊公爵路易斯将裹尸布从利莱转移到著名的尚贝里大教堂。1532年,尚贝里大教堂失火,裹尸布虽被抢救了出来,但因贮放的银盒融化,落了几滴在裹尸布上,使它遭到了一些破坏,同时消防用水也在布上留下了污迹,但布的中心部分依然完整无损。1578年,裹尸布被迁往意大利北部的都灵,存放在都灵大教堂的圣坛上,时至今日。

  由于社会上对耶稣裹尸布的真伪众说纷纭,1898年,都灵大主教终于同意一批科学家对裹尸布进行考察研究。人们发现这块亚麻裹尸布上留有一个明显的影像——一个裸体、有胡子、留长头发的男人的图像。其大小同实际人体相等,死者的面容安详,其身体上留有鞭痕和钉痕,布上相当于死者的头、手、腰、足部位都有斑斑“血”迹。有人认为,裹尸布上的影像很象《福音》书上所描述的耶稣受难时的形象,并断定这就是大约2000年前约翰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那块圣布。同时,有历史学家试图通过历史文献证明耶稣裹尸布的存在及其真实性。例如,经英国历史学家威尔逊考证认为,耶稣当年受难时,耶稣的门徒确实曾用细亚麻布包过耶稣的遗体,这块裹尸布曾长期保存在耶路撒冷,后来它又传到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且据记载,13世纪初一个叫克劳里的编年史家声称他本人于1203年在君士坦丁堡目击过耶稣的裹尸布。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时(1202—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所占领,当时一些十字军骑士也曾见过耶稣裹尸布,然而事后这块裹尸布就失踪了。有人猜测,1357年在法国夏尔尼伯爵领地利莱教堂展出的耶稣裹尸布,就是十字军东侵时从君士坦丁堡窃运而来的。同时,这些相信者们还发现:裹尸布图像上的脸型、披肩的发式及胡子都属于公元初的犹太人型,并且,裹尸布上的形象与圣西娜山上叶卡捷娜教堂中的圣像有45处相似,而与查士丁尼二世时货币上的圣像有65处相似。在图像的眼部发现有公元1 世纪铸造的钱币痕迹,这证明死者的时间是公元1 世纪,与耶稣遇难的时间相吻合。然而,不信者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认为,裹尸布的人形属裸体形象,这与当时的习俗相违背,因为通行的耶稣受难形象是穿着希腊长衣,或者腰间束有大腿绷带。同时,他们还发现,裹尸布上的耶稣形象留有发辫痕迹,而中世纪的几乎所有圣像都没有发辫。由此,他们认为裹尸布是伪作。双方的争执待续了几百年。

  1978年,为纪念裹尸布迁移都灵400 周年,再次举行了公开展出。各国科学家云集都灵,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尸布作了实物检验研究。纺织学家发现,在古代中东地区常以亚麻布作尸衣、尸布,而这块亚麻裹尸布明显具有古代耶路撒冷地区的特征。同时,有科学家还发现在裹尸布上含有一些花粉,这些花粉大部分是属于生长在耶路撒冷的植物花粉。因此他们断定:裹尸布肯定有一段时期是在耶路撒冷保存过的。但是马上有人提出反驳,他们指出,花粉是可以随风飘荡或被鸟类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而裹尸布恰恰在几个世纪中被放在露天场上展出过,因此用花粉来证实裹尸布真实性的论点就有些靠不住了。于是,有人提出用放射性碳断代法来测出裹尸布的确切年代,以此来证明裹尸布确系公元一世纪的产物,但未能得到允许,因为用这种方法会破坏掉一部分原物。

  正当欧洲的科学家们争执不下的时候,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传来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首先,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认为这块裹尸布不是一幅画,因为裹尸布上没有发现颜料的成份,至于裹尸布图像的形成,他们通过1532年的那场火灾所提供的线索得到了启发,断定这是由别人巧妙地用轻微的焦痕构成的。其次,通过对尸布上的“血”迹的研究表明,裹尸布上留下的“血”

  迹确系人血。但经分析发现,“血”迹部分拍摄的底片上呈白色,证明尸布上的血迹是阳性的,而人体影像却是阴性的,这说明尸布上的血不是来源于尸体,而是后来加上去的。由此,有些科学家断言,裹尸布上的耶稣图像是伪造的,这块亚麻布根本不是传说中的耶稣裹尸布。

  然而,这是否就能用来完全解释裹尸布的奥秘呢?科学家们对有些问题至今不解: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立体形的,但古代人是否能掌握立体成形技术?

  如果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由焦痕形成的,那么要有怎样的烧烫技术才能绘制出这样一幅图像呢?还有,历史上真的有过耶稣此人和耶稣裹尸布吗?

no.10 《圣经》中提到的示巴女王实有其人吗?


《圣经》中提到的示巴女王实有其人吗?
 
  《旧约全书。列王记》第10章,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期,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十分兴盛,特别是他花了20年时间建造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耶和华圣殿和王宫,更加使他驰名遐迩。

  有一个异国君主示巴女王,闻悉所罗门的声名后,对他十分仰慕,于是在庞大护从队的陪同下,用骆驼驮着香料、宝石和许多金子,浩浩荡荡地来到耶路撒冷,拜会所罗门,她故意提出一些难题让所罗门解答,以试探他是否像盛传的那样智慧无穷。谁知所罗门聪明绝顶,智慧超群,有问必答,“没有一句不明白、不能答的”。示巴女王见所罗门大有智慧,又看到他所建造的宫室、席上的珍肴美味、群臣分列而坐、仆人两旁侍立以及他们的衣服装饰等情况,十分诧异,就对所罗门说:“我在本国所听见论到你的事和你的智慧,实在是真的。我先不信那些话,及至我来亲眼见了,才知道人们所告诉我的,还不到一半。你的智慧和你的福分,超过我所听见的风声。”于是,他向所罗门献上厚礼,将120塔连特金子、宝石和极多的香料送给了所罗门。

  所罗门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异国女君主给以盛情款待,她所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给予了满足,在她回国时还馈赠了许多礼物。

  《圣经》中的这段记载非常精彩,但示巴女王究竟来自何处,姓甚名谁,书中未道其详。所罗门在位约当公元前965 —928 年,据此可知示巴女王生活在公元前10世纪。从示巴女王去耶路撒冷时所携带的大批珍贵物品看,示巴王国无疑是一个富甲天下的文明古国。那么,示巴女王的真实情况如何?示巴古国究在何方?古籍查无所载,留传下来的只是一些美丽的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示巴女王是预知耶稣受难于十字架的女先知。据说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见所罗门的途中,遇到一座木桥,她的意念幻觉中突然闪现出耶稣基督被人用这座木桥的板木做成的十字架钉死的可怕情景,她马上虔诚地向这座木桥祈祷祝福,然后绕道而行。所罗门获悉这个不祥之兆后,立即命人把此桥拆毁,将桥板深埋地下,以防不测,以为这样就可万事大吉了。

  谁知这些桥板后来被人从地下挖了出来,结果还是成了恶人钉死“上帝之子”耶稣的木料。

  另一种传说,示巴女王是埃塞俄比亚古国——阿克苏姆的女王。她身材窈窕,姿容姣艳,治国有方,聪颖过人。她住在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生活优裕,富比天下,但却为一直没有找到如意郎君常常郁郁寡欢。当她听说以色列国王所罗门英俊勇武、聪慧不凡时,就决定到耶路撒冷拜会他。

  她和大批随从带着许多珍贵的礼物到达耶路撒冷后,受到所罗门的热情接待。在会晤时,示巴女王用各种难题考问所罗门,均得到完满解答,使她赞赏不已。所罗门也被示巴女王的美丽容貌深深打动,对她一见钟情,但女王的端庄威仪和高贵出身,又令他不敢冒然相犯,于是设计相诱。在为示巴女王举行的盛大宴会上,所罗门向示巴女王立下誓言,只要她不带走未经他允许的东西,他就不会破坏她的贞节。但他在宴会上故意让示巴女王多吃了许多放有大量辛辣香料的食物,示巴女王宴罢就寝,睡了片刻,顿觉口渴难忍,醒后起来偷偷喝了帐蓬中的一瓶水。这是所罗门预先放在帐篷中的。所罗门以此为借口,说她食言,于是就解除了约束自己的誓愿。占有了示巴女王。

  示巴女王在耶路撒冷待了半年后,决定回国。这时她已身怀六甲,所罗门给她一个指环,说:“如果你生下一个儿子,就把指环给他,让他拿着指环来见我。”示巴女王回国后生下一子,取名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者之子”。

  埃布纳。哈基姆长大成人时,示巴女王就把指环给他,让他去以色列觐见父王。埃布纳。哈基姆来到耶路撒冷后,所罗门欣喜若狂,想让他留下来继承王位统治以色列。哈基姆执意不肯,所罗门只好给他涂上继承王权的圣油,放他回埃塞俄比亚,并立下只有哈基姆的子孙后代才能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约法。埃布纳。哈基姆回国后便成了埃塞俄比亚的国王,称为“孟尼里克”。

  从此,他的后代继位时,都要举行一番庄严仪式,宣誓他们的王统来自所罗门。

  除上述离奇、浪漫的传说外,示巴女王的芳容倩影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描绘得千姿百态、迥然相异。中世纪欧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中,示巴女王时而被描绘为美丽的女王,时而被扭曲为丑陋的女巫。在法国哥特式教堂的雕刻中,她又被不可思议地刻画为一位跛足者。在犹太教的传奇故事中,示巴女王被描述为长着毛茸茸双脚的恶魔,称她是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诱人堕落的淫妇。在伊斯兰教的故事中,示巴女王被视为妖怪“比基尔斯”,说她的所作所为对人类都意味着灾难。近代欧洲文学作品中,对示巴女王的褒贬也截然不同。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福楼拜,在《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将示巴女王描写成是诱惑隐士的邪欲的化身。20世纪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笔下,则对示巴女王的品德和才智大加赞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示巴女王的形象究竟是依据史实而作的人物特写,还是随各人的臆想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不得而知。

  示巴女王的真实面目迷雾重重,示巴古国究在何处也悬而难决。有人认为,示巴古国在埃塞俄比亚。有的历史文献还把示巴女王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视为史实而写入正史,如埃塞俄比亚的《国王丰功编年史》,认为示巴女王就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的马克达女王。1928年,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在登基仪式上曾庄严宣布:“我是大卫。所罗门、埃布纳。哈基姆之嫡裔”。1955年埃塞俄比亚颁布的新宪法第二条中写道:“萨尔。塞拉西国王的家系不间断地传自埃塞俄比亚女王,即示巴女王和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王的儿子孟尼里克一世的朝代……”这说明埃塞俄比亚一直是以示巴女王的后代自居的。有人还把埃塞俄比亚一些遗址向示巴女王联系起来,认为位于阿克苏姆古城附近的梅顺水库,曾是示巴女王的池塘;阿克苏姆古城西边的一个陵墓,被称为是示巴女王之子“孟尼里克”的墓葬。

  同上述意见相反,有的学者认为,《圣经》中提到的示巴古国,是公元前10世纪兴盛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今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境内。由于它濒临红海,紧靠当时的通商要道,与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商业一度十分发达。示巴商人还学会了利用红海季风远洋航行,每年2 —8 月当海风吹向印度洋时,他们就同南方或远东进行贸易;8 月以后当海风回吹时,他们就溯红海北上与埃及等地进行贸易。这个季风的秘密直到公元一世纪时才被希腊人发现。有的学者经考证后认为,现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东部城市马里卜,就是示巴古国的首都,该城现在还沿用着古代名称。在马里卜郊外沙丘中发现的一处设计奇巧的建筑物废墟,考古学家考证它属于公元前4 世纪建的“月神庙”,当地人称它为“比基尔斯后宫”。而“比基尔斯”是伊斯兰教传说中对示巴女王的称呼,因此,马里卜可能就是示巴古国的都城。

  也有人认为,示巴古国的居民来自于幼发拉底河一带的闪米特人部落。

  他们崇拜太阳、月亮、星星,所用的文字和字母同古代胖尼基人也十分相近。

  但上述种种说法,都还缺乏可靠的文字或考古方面的依据。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