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第2辑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情深误哭应无悔

 ——李白悼亡诗见证中日人民高尚友情

  中日两国人民不仅历来就友好往来,而且相关人员还建立了极为真挚的友谊。早在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留学的阿倍仲麿,由于极其喜爱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遂特地改名为晁衡。①学成后,他又出任唐王朝的秘书监等职,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着深厚的交情。

  作为文人,他们之间的诗歌酬唱是颇为频繁的。可是谁能料到,大诗人李白还由于误信世人哄传好友晁衡已让海上大风大浪给吞没了,当下便不由大声地痛哭起来,并给后人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哭晁卿衡》!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同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团乘坐大船返回日本,同时也借此机会回乡探亲访友。当时受到唐朝君臣一致赞赏的晁衡,遂由玄宗、王维、包佶等人在国门外大摆宴席饯行;席间君臣都写有诗作,这情景顿时就把晁衡激动得热泪盈眶。其中以王维的送行诗——五言排律——尤其被人们激赏,其诗云: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②

  受到如此礼遇,晁衡自是感动不已;心想回日本办理完公务及私事后,便回来继续为唐朝服务。然后,晁衡等人就起锚出离了他们魂牵梦绕着的中国。

  然而不多久,一个关于晁衡等人不幸遇难海上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长安;这可把一干还沉浸在席散人去思念中的君臣,当即吓了一大跳!于是就有人去打探该事的确切程度;来人报告说,晁衡等人的船只在经过淮安府海州附近的郁洲山时,倏尔由于大风大浪的激烈撞击,遂连船带人一起撞翻而沉没在茫茫大海。在当时条件下,晁衡等人溺死于大海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真是上天不护佑好人哪!许多大臣都在心里这样念叨着;有人还禁不住低声抽泣起来。当时因有事外出而没能来得及跟晁衡道别的大诗人李白,获悉晁衡这一不幸噩耗后,当即就以诗哭吟道: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③

  由于这首绝妙佳作的出现,不管跟晁衡有无私交的在场大臣就更是没有不受到深深的感染了。不难想象,当时朝廷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悲伤哀惋的氛围之中。

  然而,总算老天爷有眼,传言给狂风巨浪淹没了的晁衡等人,后来竟漂流到了海南岛上,并有幸被当地渔民救起而回到了长安。大家一见,都不由得喜出望外;诗人李太白也不禁高兴得老泪纵横。此后,晁衡便在京城继续当官,历任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并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长安。

  尽管李大诗人因误信传言而痛哭,并以写诗的形式来表示他的悲悼心情,但他所留下的不朽诗篇却正好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真挚感情。而现在日本右翼势力肆意挑衅中国,相对唐代两国人民的诚挚情谊,他们可真是何等愚蠢的作派啊!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一衣带水的两国若能长期地友好下去,而不要让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悲剧重演,就要一起来遏制那股破坏和平的邪气歪风!而大诗人李白在天之灵有知,也会像当年他好友晁衡仍能生还一样,丝毫不因误写悼念之诗而懊悔,反而会更为感到欣慰的。

  按:①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仲满”或“阿倍仲麿”(一作“阿倍仲麻吕”)。② 此诗首句属“隔句拗救”格。又,乘、看、为,皆读平声。③ 此诗二三句不黏,属于近体诗中“折腰体”七绝。

no.2 弹筝词得弹筝女——知音诗人笑抱美人归

 中国的音乐历史极为悠久。我们从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便可读到大量关于描写乐器的句子;当然,那都是先秦时期的产物了。而有一种乐器名字叫做“筝”的,据《风俗通》说,它是秦时戍边大将蒙恬发明并予以制作的。可见蒙将军也真是多才多艺,他除在边疆地区建功立业外,还时不时地因他那独有的发明创造,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实用型的东西。比如,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毛笔的发明和制造,就是基于他的杰出贡献。

  说起乐器“筝”这名字的起因,也真的颇有意思。据《因话录》称,秦时有一对兄弟为了相争着鼓瑟(瑟也是一种乐器),一时争执不下,一位长者就出面斡旋说:“依老汉我来看,你俩就不用再争执了。这样吧,把它分成两份,一人各持有一份,你们还用得着再去‘争’吗?”事情就这么定了;所以人们便因谐音关系把它叫作“筝”。筝有弹筝、搊筝两种,但它们现已都失传了。只是根据《音乐指归》一书说,“筝形如瑟,长六尺,以应六律。弦有十二,象十二时。柱高三寸,象三寸。”当然,也有说是十三弦的。只是这些说法跟现在人们仍在使用着的筝,已经颇有些距离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原本跟音乐息息相关的诗歌艺术,自然是离不开音乐。所以诗人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音乐器具入诗,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唐代诗人李远即有《赠筝妓伍卿》诗,便足可证其一端了。

  说过了这“筝”的背景,我们现在便要说说另一位诗人因写有关于弹筝的好诗而喜得弹筝女的趣事。代宗李豫的驸马,也就是为大唐王朝建立过赫赫战功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幼子郭暧,他为人贤明有才思;尤为难得的,作为尚升平公主的郭暧,很喜爱跟诗文水平高以及道德品质好的文人来往。为此,他还经常邀请一些文人到他家来谈诗论文,大摆宴席,邀歌导舞,真可谓不惜代价。一时间名士云集,包括李端在内的“大历十才子”都曾在他的府中流连忘返过。

  一次郭暧又升官了,他便大摆筵席宴请各方面的客人;诗人李端也在座。酒过三巡,大家正在兴头上,早些时候就已知道李端善于写诗的升平公主,更是热情地邀请他当场赋诗,用以侑酒助兴。李端也不客气,当即吟成了一首七律;而同座的著名诗人钱起便很不服气了,说那定是李端早就写好了的,不能作数,要求李用他自己的姓来押韵写诗。但这仍然也难不倒他,反而使大家更为心服口服了。①所以,作为郭暧座上宾的李端,许多场合自然就少不了他。

  郭暧府中有一个名叫镜儿的婢女,容貌极为艳丽,而且她还弹得一手好筝。李端对她很是喜爱,经常拿眼睛瞟她,对之真可谓情意绵绵;这事后来被郭暧知觉了。聚会时,郭暧便笑着对李端说:“先生如能以‘弹筝’为题写诗一首,并使在座的客人高兴,那么,我就定然不会吝惜美婢,把她转赠给您好了。”

  李端听了喜不自禁,猛然站了起来,遂擎起酒杯一脸微笑着赋诗道: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②

  这首诗前两句因使用专有名词用来切题外,其大意并不太难理解;而后两句却涉及一个典故,其主人公就是三国时吴国的都督周瑜。跟秦朝大将蒙恬一样,周瑜也是一位精通音乐而且战功卓著的儒将。他24岁时就已声名鹊起,加以风度翩翩而又才能出众,被吴中人士称为周郎。③只要人们弹奏曲调有所谬误时,他一下子便知道对方究竟在哪里出现错误,所以当时有一句谚语说:“曲有误,周郎顾。”而在此诗里,李端用一种较为委婉的语气说明自己想要得到的美人,也将会像三国时那些弹筝奏曲的美女一样,故意拂弹错误并向自己求教的。事实上,李端也正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后来他辞职不干了,就以弹琴和阅读《周易》自乐,以至度过其后半生的。

  诗人现在已按照郭暧的要求把诗写成了,而且还写得如此风华无限,蕴涵多端,大家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不用说,帅府的公子爷自然不肯食言,当场便把这美丽的镜儿赠给李诗人不算,还把在宴席上摆放着的那些金玉器皿,一股脑儿地赠给了他。这样一来,原本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当即又掀起了新一轮兴高采烈的热潮。

  按:① 具见本书《面试华章倚马成》,兹不复赘。② 此诗已入选清人蘅塘退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③ 具见《三国志》。

 

no.3 倚云红杏笑春风——高蟾愤然赋诗有幸获功名

在以科举取士的唐王朝,进士一科尤其被世人看重,因而考中者所受的待遇也无疑是最为优渥的;诚然,这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人为的“猫腻”。尤其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那徇私舞弊的弊端日益显露,这在诗歌中便有着大量的反映。入选《千家诗》里的高蟾七绝诗《上高侍郎》,①则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首。

  出身于河朔间贫寒家庭的高蟾,天资聪颖,性情倜傥,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物。因此,他这光明磊落的行为,自然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他跟著名诗人郑谷郎中结为好友,而且郑在酬赠诗里都是一再称他为高先辈的,尽管高蟾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却一再受挫。由于心中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郁积,那年在省试后,高蟾遂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了一首诗,用以抒发他这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虽然高蟾这首颇带怨愤和瞻望的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致人们也大多认为这次考试确是有些不公,然而,结果却仍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高蟾仍然只是失意而归。这样一来,他也只能有想像京城长安曲江边会宴时观者如云、中举者极为荣耀的场景的份儿了;为此,心里有着无限酸楚和怨愤的高蟾,当下遂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得第者平步青云,自己则由于不公平合理的竞争而落选;想像着那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而他自己则无疑就更为落寞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胁肩谄笑以取媚于当权者,使自己获取某些世俗方面的利益。他这不亢不卑的诗作,既有对时局的控诉,更有对自身才具的自信,尽管他在诗里也显得不无孤高。高侍郎在仔细研读了它后,就颇为同情他的遭遇。至于高蟾另有诗中所说的“颜色如花命如叶”云云,当然也是他那悲愤心情的微妙反映罢了。

  一再欣赏着眼前这首好诗,高侍郎觉得这士人高蟾委实是很有水平的,就真正想帮助他了;于是高侍郎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的出众才华。第二年,也就是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适值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在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按:① 关于此诗题,《全唐诗》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侍郎,《千家诗》注称为高骈,可从,故本文即以此行文。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从《唐才子传》作“马侍郎”,恐不确。

 

no.4 别有地天栖谪仙——李太白悲剧一生的历程

  李白是我国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主要由于他那数量众多的诗歌被历代读者众口传诵的缘故;而且他诗歌里有着大量的至今仍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如表示另有一种境界抑或形容某地风景引人入胜的词汇——“别有天地”等等,即属于这种情况。

  这见于《李太白集》的成语出处,若根据诗歌体式,那它还不属于“近体诗”,而只是“七言古绝”;这首题为《山中答俗人》的全篇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根据一般说法,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因罪迁居到了西域,诗人便出生在当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此后,他在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一带)的青莲乡长大。②

  太白年轻时就仗义疏财,喜爱剑术,尤其擅长写诗作赋。在25岁那年,他便开始辞亲远游。诗人身佩长剑,很爱为人打抱不平。他行踪所至,如现在的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地,都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而且随着游历经验的日趋丰富,他想要替國家和自身干一番事业的志向也越益清晰了。然而诗人虽然抱负不浅,而且才能出众,但当时那黑暗的官场和丑恶的社会现实,跟他这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不屈的性格却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就注定了太白难免失意,以至于他此后十多年“迄无成就”。

  但俗话说,只要是黄金它就注定要发光的。在42岁那年的李白,得到深受玄宗器重的秘书监贺知章等人的推荐,他便获得了皇帝召见,这使他的非凡才能轰动一时。此后他还赢得了所谓玄宗亲手调羹、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等一系列恩宠有加,其他文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荣幸之事。只是当时玄宗一心以追求奢侈淫乐为事,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了;从明里说,玄宗只是希望太白做个清客之类的御用文人,供他使来唤去而已。这当然是生性孤高傲岸的太白所不愿干的,而且这跟他一心要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大相径庭。后来又由于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的共同排挤,他遂逐渐失去了玄宗对他的信任。

  而太白终于看清玄宗确实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后,又担心将要受到奸臣的迫害,他便主动要求离开朝廷;而玄宗则允许他拥有一些特权,并赏赐给他一些金帛,就这样让他走人了。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所谓“放金还山”,说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在离开京城长安后,太白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漫游生涯。在这过程中,他一边尽情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结交一些确有学养的诗人朋友,甚至是善良的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他的诗集里仍能读到大量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好诗的缘故。另一方面,诗人也结交一些军界人物,以便让他在有生之年再次为国出力,但从此后的遭遇来看,他却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人生路途中遭受到了诸多挫折和磨难的诗人李白,加以一些朋友就是仙道中人,他自然便产生了求仙访道的思想,以便能逃离那黑暗的现实生活,去追求那美妙但不无虚幻的人生。《山中答俗人》一诗便正是他这种心境下的绝妙反映。因为现实毕竟太浑浊、黑暗了,而到了碧山之上的诗人,自然就获取了别有天地的感受。相对桃花流水这般使人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里的事物,大诗人能不莞尔微笑么?因为这时候,诗人心里该是多么地悠闲呀,尽管这并不是大诗人早年的本意所在。

  按:① 此诗题目一作《山中答问》。意,一作“事”;答,一作“语”;窅,一作“宛”。至于拙著诗词故事中的标题,尽量根据近体诗格律进行。故本文标题中的“地天”,即是对“天地”这习用写法的特意调换,以使谐律,诚不敢肆意篡改成语也。②关于李白的籍贯素有争议,请参阅拙著《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李白真成外国人》,兹不赘述。

 

------------

no.5 忍说重逢仍死别——悲欢离合写满赵倚楼

江苏山阳人赵嘏,字承祐,他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①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②杜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呵!

  后来赵的诗名越发响了,就连身居皇宫中的宣宗也都知道他。一次退朝后,宣宗便问宰相:“诗人赵嘏现在担任了好官吗?爱卿可把他的诗作拿来我看。”本身也是诗人的宣宗把赵嘏的诗集一打开,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首《题秦诗》,其中有句子云:

  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自身同时也算是政治家的宣宗当即便愣住了,他很不高兴诗人赵嘏对时局作出这样的解释和拥有如此的看法,尽管那都已属于陈年老帐了;因此,赵诗人升官愿望也就泡汤了。

  这无疑是悲哀的;但更为悲哀的,赵诗人的家事居然也陷入了令人惆怅不已的境地呢。

  早些时候,曾经把家安顿在浙西的赵嘏,为了只身西上京城求取功名,便跟他的爱妾商量好,让她在家奉养他母亲;待功名一旦有了眉目,他便来接取她和母亲到长安去。

  只是许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中元节那天,鹤林寺里人山人海,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以希企自身的愿望能够实现;而赵嘏家里那容貌美丽异常的爱妾也来随喜这场法会。

  正当大家虔诚叩拜神佛之际,一位大官骑着高头大马从远处过来,一时间,众人走避不及。这大官一进来,一眼便瞥见了夹杂在众人堆里的赵嘏爱妾,随即吩咐手下兵士把她强行拉走。方丈见对方是权势极大的浙帅,竟也不敢去多嘴了。而众人更因不知就里,刹那间便都傻愣在了那里,呆立着不敢吱声。

  到了第二年,业已考取进士的赵嘏在获悉这不幸消息后,自忖他还难以跟这浙帅的威权较量,就只有自怨自艾的份儿了。面对眼前这越发黑暗下来的天色,他一边含泪喝着苦涩的烈酒,一边低声吟道: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③

  由于该诗关系到赵诗人这么一个令人凄惨欲绝的身世,它很快便传开了。而此时,浙帅也听到了该诗,觉得自己也真是太过分了,遂派人把她送还给寓居在长安城里的赵嘏,并捎寄一封书信以表自己那深切的歉意。赵嘏当时正好有事要到关外去,在途经横水驿之际,骑在马上的他凑巧跟这爱妾邂逅了;夫妻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然而谁能料到,这整整哭了一夜的赵嘏爱妾,第二天天一亮,她竟香魂渺渺,玉魄悠悠,再也没能醒过来了。遭此骤然变故,赵嘏当即悲痛欲绝,并把她埋葬在横水北面容易被太阳照射到的高旷之地。

  但赵嘏对爱妾的思念却越发深沉了,白天里他便觉得她那美丽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晃动。不久,尚处在盛年的赵嘏终因悲痛过度而去世。这可真是一桩令人为之悲哀不已的情事啊!

  按:① 此据《北梦琐言》卷七及《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而《郡斋读书志》及《唐诗三百首续选》等则以为会昌四年中进士。至于《唐才子传》则前后龃龉,在赵本传称二年,而在《马戴传》则又称四年。② 此七律诗题作《长安秋望》,《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续选》同之;而《全唐诗》则作《长安晚秋》,一作《长安秋夕》。几,一作“数”。诗中另有异字不再出校。③ 关于沙吒利之事,具见拙著《唐诗故事余录·章台柳下感情深》,兹不赘。

 

no.6 唾痰脸上何人拭

  ——宰相娄师德果然宰相肚里能撑船

  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句俗谚,是指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定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容忍包括恶意的人格侮辱在内的一切难堪之事。而《新唐书·娄师德传》里所记载的娄师德,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有德量,能容人”的表率,所以,他的行事历来受到人们的一再称许。至于古代作为幼儿启蒙教育教材使用的《幼学琼林》,其《兄弟》章便有“上留田何如廉让江,闭门挝亦当唾面受”之句,该对句里所要讲述的便正是关于娄的情事。

  眼看弟弟就要出任代州刺史了,作为时任宰相的娄师德在弟弟临行前便郑重地询问道:“贤弟你可知道,愚兄不才却获得皇帝的信任,担任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职。而你现在又荷蒙皇恩出任州郡里的最高长官,像这样过分的高官厚禄,人们难免会嫉妒我们。而要保全先人留给我们的身体,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弟弟当即回答:“大哥所教,小弟明白。从此以后,即便有人在我脸上吐痰,我不但不说人家的坏话,而且还要让自己把它暗中擦去。这样,大概总使兄长您放心了吧?”

  娄师德听了弟弟这话,却不觉使劲地摇了摇头,然后感叹道:“咳,你这样做就是我的担忧所在呀!你可知道,人家往你脸上吐痰,这说明了他对你已经很是不满,才会这样去做的;而你把它擦掉,这不就更要惹恼对方了吗?要真正处理好这事的办法,应该是你不要自己去擦它,而是笑着接受,并让它自己去阴干!”弟弟仔细听取了哥哥娄师德的教诲后便出发了。后来娄师德出将入相,应该说跟这种宽宏大度的性情大有关系。①所以,晚唐诗人唐彦谦在《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这些颇显闲适的诗歌中,也不禁由衷地感叹:

  中年涉事熟,欲学唾面娄。

  由于人生在世难免遇到许多磨难和挫折,所以,此后的人们便大都感到这曾以“唾面自干”相标榜的娄公精神的可贵,并进一步想要学习他这忍辱负重的做法了。像北宋大诗人苏轼、南宋大诗人陆游乃至南宋状元王十朋等对娄这做法都称赞不已,并一再形诸歌咏。苏在《次韵答章传道见赠》里即有诗句说:

  唾面慎勿拭,出跨当俯就。②

  而陆的诗句则为——

  世事如今尽服输,面能干唾况其余。(《世事》)

  又如:

  唾面听自干,彼忿自消磨!(《闻里中有斗者作此示之》)

  如此等等;可见他们所指的事件本源都是娄公教弟之事。而王状元与此相关的诗句也说:

  忤意由来勿校难,谁能唾面令自干?(《娄师德》)

  至于他在《将过万桥用前韵寄大年先之》里所感叹的,则是:

  师德量宽真耐事,沈郎诗瘦不胜衣。

  固然,后人对此忍辱负重的做法甚表赞同的还有许多;事实上,这也说明了我国人民的良善以及当时社会生存环境的艰难。

  按:① 诚然,《新唐书·娄师德传》、唐人刘餗《隋唐嘉话》卷下及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容恕》等均曾对此有所记载,但其具体细节却颇多出入。又,与本文相关之命题,可参阅拙著《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兹不复赘。② 跨,一作“胯”。

 

no.7 自重何曾真见弃

 ——人生的成就谁说就只有官位一途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但他在应试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人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①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现在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切的大忙呢?正在冥思苦想之际,忽然有小书僮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降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现在,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吗?”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弃——”,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②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按:① 一般来说,此诗并不属于近体诗“五律”,尽管几乎所有的选本都把它作为“五律”入选,如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即是如此。盖首句格律为“仄仄平仄平”,而且末尾平声字属于押韵者,尽管对句中“归”字为平声,但它似乎并非属于人们常见的“隔句拗救”格式。然而,这种诗格在孟浩然集里却颇多见,大诗人李太白诗集中亦颇不少,这似乎又可视为正常格律外的一种特殊“近体诗”了。② 此据《新唐书》,实本于《唐摭言》。至如《唐诗纪事》以为孟因张说之荐,而《增修诗话总龟》则又言李相推荐;盖一事而传闻异辞若此也。

 

no.8 呕心只为天惊句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①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②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③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近年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按:① 具见李卓吾《〈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② 见《世说新语·任诞》。     ③燕、当,均为平声。

 

no.9 滕王阁上诗谁识

 ——少年天才即席撰写不朽诗赋的秘密

  2003年初秋,阿袁在北京参加一國家级出版社编辑招聘考试时,其中有一道题就是要默写初唐少年天才文学家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的句子。幸运得很,该题著者全都答对。考取并去报到时,阿袁便发现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并窃窃私语道:“喏,这就是那个能背写《滕王阁序》的!”后来从有关人员口中得知,那次考试,绝大多数人便把该题给空着了;而阿袁则因年少时全篇背诵过《滕王阁序》,因而得以侥幸通过。由此可见,后人即便能够背写背写这名作居然也得到那非分的青睐,而作者王勃当年能够即席撰写并最终倾倒了在座的一干文人学士和达官贵人,那就一点儿也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然而,如今人们在介绍这篇名作时,却往往只把该赋文说了一通,竟然不再顾及原文结尾那首四韵八句的七言古诗。这实在令人费解和遗憾不已!其实,该文的“足本”在清人两吴(吴楚材、吴调侯)所选的《古文观止》里,也仍还是保留着的,只可惜现在一些注释本,所谓也是根据两吴选本的《古文观止》,却竟然就把它“阉割”“去尾”了。

  这当然是一种浅见无识的做法,因为它大大地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少年天才王勃在这篇名赋的结尾分明说: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所以,那种肆意“阉割”“去尾”的做法,无疑最终导致该篇名赋的人为不完整。要知道,该诗写得风神跌宕,意蕴深广,跟赋文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结作序”“起作诗”(两吴评),就是指明该诗跟赋文固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我们亟把这诗还原,同赋文一起便可称为全璧了。

  王勃这“四韵”诗是这样的: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①

  大凡读过《滕王阁序》的读者,自然就会感到这诗正是对赋文的最好收煞及其内在精神的确切提升。而我们现在叙说王勃撰写这篇名赋里的诗歌,其实也不能不说他在创作这名篇前前后后的一些神奇故事,如同他这赋及诗一样“统一不可分割”。

  绛州龙门人王勃(647年~675年),②字子安。他六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写得既快又好。跟他哥哥王勔、王剧一起被父执杜易简称为“王家三珠树”,受到众人的真心赞扬。子安在写作诗文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习惯,所谓把一落笔便成为好文章称为“腹稿”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王子安。这是说他平时写文章似乎不大精心构思,却先要人给他磨好几升墨等待着。而他则在一旁饮酒,等喝得差不多要醉了时,他便往床上一躺,然后一把拉过被子蒙住头部。等到醒过来时,他便起来一挥而就,而且不用再去改动一个字。由于他文章写得特别绮丽,许多人都拿着金钱或布帛排着队等他给写文章。

  在14岁那年,王勃更是能够当场作诗;15岁他便应举及第,担任过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参军一职。然而不久,他因擅自斩杀官奴而被免官。早些时候,他跟王府中的诸王关系很好,经常看到诸王在玩斗鸡这种游戏,遂写了诸如《檄英王鸡》之类的文章,但这引起高宗的震怒,他终于被赶出了王府。此后,他以文学成就跟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是声名响当当的人物。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王勃要到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时任县令的父亲王福畤。九月初八晚上,在距离南昌还有700多里的马当时,身在船舱里的他睡梦中忽然梦见水神告诉说:“我现在助您一帆风,让您迅速到达南昌去参加宴会吧。”第二天一大早,王勃果然到达南昌。原来,在重阳节这天,时任都督的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欲写一篇能够使之增光添彩的文章来宣扬宣扬。同时,他还事先让文才也颇为不错的女婿吴子章准备好文稿,届时以便当众炫耀才华。

  王勃尽管早有文名,但他却没能接到邀请函;但名人到来,阎公自是不敢怠慢。此时,阎公故作姿态地过来请王勃撰写这篇难度颇大而其分量也很为不轻的序文。他心中以为王勃定然会知趣推让的;这样,他让自家女婿撰写,也就无人说闲话了。谁知王勃却毫不谦让,叫人展纸濡墨,随后捋起衣袖,并当着众多达官贵人及文人学士的面,搦管挥毫开了。

  阎见此情此景,心中老大不痛快;而旁边知道个中内幕的宾客也觉得王勃不识相,但现在却无人敢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作为主人的阎都督更是有气无处发,只在暗暗地生着闷气儿,心想如有机会可要使王勃出出洋相。

  气氛一下子便凝重了起来。这时候,手下有人向阎公汇报了王勃下笔所写的起句: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阎公一听,嘴角的山羊胡子不由轻蔑地一撇:“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接着又有人来报告第二句: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听了,不觉笑了一笑,没有说话。接着他又听到了第三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此时,阎的表情当即就肃然起来,他不敢再小觑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正当有人来报告王勃正写到如下的天然好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不禁大惊,叹道:“这真是天才呀!”说完这句话,他便站起来往王所在的方向定睛看去。等到王把全文一气呵成地写完,众宾客读罢该篇文章及其结尾的诗作,都不觉大为惊叹,一致称好!不难看出,结尾诗作把全篇的内容提高到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使得全文在一种诗意的回荡中戛然而止,可谓深得文法跌宕多姿的奥妙。

  阎公读后也甚为钦佩,心知王子安的文才比他女婿高明多了。于是他走下大堂,祝贺王勃为这喜事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宾主双方当即举酒相祝,直到尽欢而散。临别,阎伯屿还赠给王勃100匹细绢,以壮行色。

  只是令人痛惜的,天才的王勃却在离开南昌前往交趾的途中,也就是他要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峡之际,竟不幸被无情的风浪给吞没了。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去世时,他才29岁!③

  按:①古人并不把第一句末尾的韵字计算为一韵;这在唐时老杜、小杜等人之诗的标题便可见出。而子安此诗由于平仄交替,所以,其首句的仄声“渚”及第五句的平声“悠”均不计入韵,虽然它们固然各自“同韵”。②与③ 王勃享年共有多种说法,《新唐书》以为28岁,而《旧唐书》及《唐才子传》等以为29岁(本文即从此说法)。至于也有人以为他享年26岁的,则就未必确凿了。至于王勃写作这名赋时间,本文从《唐才子传》而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以为《唐才子传》误会《新唐书》所致,其说可取,但世传如此,兹姑仍之。至若《唐摭言》则以为王勃14岁时所撰,则纯系附会也。

 

no.10 意足终南望余雪

 ——被破格录取的祖咏重陷人生困境

  跟大诗人王维关系极其密切的洛阳诗人祖咏,尽管在写作诗文时不怎么喜爱长篇大论,但他却经常为获得一句好诗而终日冥思苦想,所以他写出来的诗作往往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著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五绝》卷便选有他的诗作《望终南余雪》,当然,若严格按照近体诗要求的话,其实说它是“五古”,似更为妥当些。①

  说起此诗的创作过程,诗人祖咏却有着一番颇不寻常的经历。那年冬天,祖咏到了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按照考试的惯例,举子们无疑要写上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这才算合式。而这次应试的题目叫《望终南余雪》;终南山,亦即横亘陕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脉。望着它上面的余雪,不用说,它使人想像的余地当然就大了。因为距离京城如此之近的地方,有些人望着积雪将产生高兴的心情,而有的人则感到自己还受到饥饿的交攻而痛苦不堪。当然,也有些人将由此感到广大人民的生活深受煎熬,不由得感慨万千而顿生同情之心……

  考场里一片静寂,连根针掉落地上的声音也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而原本生性苦吟的祖咏此时此刻就坐在还算是暖和的考场里,两眼眺望终南山北那绵延着的仍还没有全部融化的余雪;俗谚所说“下雪不冷消雪冷”呀,这顿然使他联想到不但是我这个外来人感到一种身心的寒冷,而且更多的百姓由于贫寒交迫,不就尤其感到身心的寒冷了吗?想到这一层,他刹那间便把诗作一气呵成了;接着,他就站起来对主考官说:“试官大人,我现在可以出场了吗?”那位正在沉思该次将会录取上什么举子的试官大人,却连头也都没抬地闷声说:“这么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来我看!”

  听到此话的祖咏遂把他的考卷恭恭敬地呈献给这考官大人: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②

  这主考官粗粗扫视了试卷一眼,当下便不由惊讶起来:“噫,你怎么才写四句就不写了?要知道,按照规定你得写上六韵十二句的呀!”祖咏向他深深地施了一礼,然后严肃而斩截地说:“大人所言不差!但小生觉得拙作已经把题目中的意义写完了,便没有必要再去画蛇添足地硬要凑着了,所以小生就此交卷!”主考官听了,再次端详着祖咏的诗作,细细吟味之下,感到祖咏这诗果然含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襟怀,这是极为难得的诗人所应具备的素质,遂不由含笑地点了点头。

  清代大诗人王士稹把他这首咏雪诗,跟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及唐代大诗人王维“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相提并论,以为它们都是咏雪的“最佳”之作;事实上,从诗作的深度和对人民的关切度来说,还得算祖咏这诗出类拔萃。因为大凡文学作品,当然是极其讲求立意高低和韵味悠长而定其品质高下的。

  所以,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他果然考取了被人们所羡慕着的进士。祖咏这敢于冒险打破常规而又被主考官破格录取的事情,端的都是极为难得之事!但他的仕途生涯却并不怎么顺利,后来甚至到了以捕鱼砍柴为生的地步,这真是他乃至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无限悲哀了。所以,好友王维就在赠送祖咏诗中有句悲叹道:

  结交三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③

  按:① 因“浮云端”三字为“三平”,而“三平”则属古体诗最为明显的标志,故此诗不应是近体诗“五绝”;但普通选本皆如此对待,姑从之。至于“霁”失律,则有“增”来隔句拗救,故仍合律而非“失律”也。② 此据《直斋书录解题》、《河岳英灵集》及《唐诗纪事》等。③ 展,有作“废”者,误。

 

------------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