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第1辑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自有清才胜曹植——柳大书法家喜赋三步诗

人们往往把那些才思敏捷,下笔即成好文章的才子比作曹植,这是因为,据说面对兄长皇帝的百般刁难,曹氏能“七步成诗”的缘故。明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就把这事演绎得有声有色,但其中所咏诗句与有关专书所载却颇多出入,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而宋时佚名《漫叟诗话》所记的四句诗,亦即世人哄传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它其实也并非原样,这是我们在追溯事物本源时所不可不知的。因为最早而且较为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南朝宋时刘义庆《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五言六句诗,①而不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这五言四句诗。

  我们知道,这一干传说所记载着的曹植敏捷作诗故事,端的是历史久远,影响很大。所以,大凡要比喻那些才思敏捷者时,人们首先想到并请将出来的就非七步成诗的曹植不可。

  然而,据正史记载,唐代却有一位比诗才已极为敏捷的曹植还要敏捷的诗人——事实上,说他是大书法家更为妥当些;况且,现在人们知道他就是以著名的“颜筋柳骨”扬名后世的。这口诀里的“颜筋”,固然是指唐代极有骨气的颜真卿;而“柳骨”,就是跟他同朝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了。

  京兆华原人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是名臣柳公绰的弟弟。他在12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还以一种极为遒劲流美和饶有疏荡之气的书法韵度为人激赏。后来他进士及第了,官任右拾遗、侍书学士等,最后累封到河东郡公,太子少师,太子太保。一天,穆宗问公权道:“写字用笔有什么诀窍?”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皇帝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一种极为巧妙的委婉手段对他进行规谏呢;因为当时皇帝做事颇为荒谬,所以他听了柳这话后不觉既为惭愧,又很佩服;当然,他也很是敬重柳的为人了。

  但除了这类不凡事迹外,柳还擅长撰写诗文,而且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并创作出颇为可观的作品来,则似乎不大为一般人所了解了。

  当时,柳公权跟随文宗在未央宫里观赏景致,并随时应答一些事务。文宗忽然说起他有一桩喜事儿,公权忙问有何喜事。文宗笑答:“眼看冬天就要临近了,朕给边境将士刚刚把冬衣赏赐完,就要给他们赏赐春衣了。”公权一听,这果然是一件大好之事,因为这对于边境地区的安宁将会起到一定的人心安抚作用。作为关心國家大事的柳,对此自然很高兴,于是他连忙向皇帝道喜称贺。

  而爱好文学的文宗则一脸嘻笑着说:“至于祝贺朕嘛,爱卿这次应当用诗歌才对!”当时在场的所有漂亮宫女也在一旁起哄,尖声说,柳学士您是该写诗祝贺祝贺皇上这大喜事儿的呀!公权看了她们一眼,和蔼地报以一笑;当即口占了一首五言绝句,道是: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②

  宫女们见柳在赋成此诗时,丝毫不见有什么困难;当时遂一再惊叹地尖叫着:“哇噻,柳学士您真是太厉害了呀!”

  见此场景,文宗也不觉大为高兴,对着宫女们笑了笑;同时,他又略微低着头,对柳刚刚赋写的诗句细细品味了一番,然后点点头,便深深地感叹道:“想当年曹植七步成诗,被世人称为奇事一桩;而爱卿却能在三步之内成诗,你这不就比那个曹子建还要高明得多吗?!”面对皇帝的极度赏识,公权急忙俯身下拜,口称:“谢主龙恩!但微臣不才,岂敢跟前贤比试?”

  诚然,柳是否果真在三步之内成诗,我们现在且不用去管它,但至少可以肯定,他这极度敏捷的诗才是明摆着的。而要做到这一步,那他就非得要下苦工夫 不可;事实上,史载柳公权读书习字确实是极为用功的。这难道还不足以给我们这故事之外的许多启示么?!

  按:① 《世说新语·文学》所载曹植此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同“燃”。② 此诗见诸《旧唐书》,而《新唐书》实则未载也。

no.2 往事难堪饭后钟——宰相王播游寺感叹吃白食

 谁敢保证当年那个在寺院里专吃白食的王播,就不能成为位极人臣的宰相呢?!

  王播(759年~830年),字明扬,他祖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全家搬迁到了江苏扬州定居。他出生于肃宗乾元年间(858年~860年),只是父母亲不久就先后去世了;加以他家条件实在很不好,所以爱好读书的王播便只得到当地一个名叫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借读。方丈和一些僧众开始还以礼相待,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说不准哪天他发迹了,这对寺院也将会有好处。于是在寺院领导层经过内部“研究研究”之后,遂让王播吃住了下来。

  该寺院就餐有一个规定,那就是一天三餐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寺僧敲钟之后。由于人多,这种做法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倒也显出该寺院管理方面的一些独到经验。而王播自然便随着那开饭的钟声,迅速放下手中的书本来“随喜”吃饭了。但时隔不久,事情却变得离奇起来。

  一天中午,正沉浸在读书乐趣中的王播,腹中响声不断。他知道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因为那天早晨由于身体不爽,吃得并不多,所以当时太阳都已有些偏西,他这饥饿感也就可以想见了。但只是令人奇怪的,寺院里此时居然还没有敲响开饭的钟声!

  有什么办法呢?自己作为一个寄寓在人家屋檐下而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在看人脸色方面还有一丝主动权外,他实在想不出也不好意思去主动问问今天到底怎么啦。于是王播就又沉浸到了书中去。他自然知道,只有把自己沉浸到书中以便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最能得到个中的乐趣。而将来在考场上大显身手了,才最终使他脱离目前这尴尬的处境。等到王播又把书卷温习了一轮后,饿过了头的王播这时候才听到有钟声在敲响。

  王播兴奋极了!这不就是打开自己当下正要解决难题的钥匙了吗?他比往常更为激动地一个箭步冲向了食堂。然而,食堂的情景却使他如同在寒天里被人从头到脚猛泼了一桶冷水,因为午饭早就吃过了!他惊疑而羞涩地往那些食堂师傅身上看了过去,心想,也许从他们身上会找到何以出现这种变化的蛛丝马迹吧。然而,他们那副幸灾乐祸的神态却分明在告诉王播:还想吃饭哪?你这小子,就等着吧!

  刹那间,王播便全然明白了。他知道寺院已经厌倦他在这里吃闲饭了。他的眼睛里满是屈辱的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他狠狠地瞪了偌大的食堂一眼,当即返回住处收拾他那简单的行李,并在寺院墙壁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20多年过后,也就是在文宗大和年间(827年~835年),①在官场上颇为春风得意的王播恰好被派往江苏任军政长官。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借住过的寺院看看,那儿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了。早已闻知王大人要来“视察工作”的惠昭寺木兰院寺僧们,便手忙脚乱起来,把王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不算,寺院领导还叫人迅速把他当年愤然写下诗作的墙壁,轻轻地用拂尘掸去浮尘,然后用上好的碧纱把它覆盖起来,免得它再次受到灰尘的侵蚀。

  王播威严十足地来到这座曾使他奋发蹈厉的寺院时,真是百感交集。猛一抬头,他却发现自己那讽刺诗都受到这等碧纱笼罩的优待,而自己当年却吃不上一顿顺心饭,这不由得更使他感慨万千!思潮翻滚的王播命人拿来笔墨,当即连衣袖也都不卷地在原来诗作的后头续写起来,以便记录下他这先后不同遭遇的感慨。其诗云: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写完此诗,觉得意犹未尽,王播便又题写了下面这首令他更为惆怅的著名诗作: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②

  然后,他便长叹一声, 怅然离去。

  而后人拿它来作为素材入文学作品的便极其多了。苏轼《石塔寺》就说: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在同题诗里,苏大诗人还一再感叹: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不用说,以上这些都是在用王播这旧事。至于孙觌就径直以王播其人其事入诗道:

  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可见,王播这经历引起后人多少悠远而深沉的感慨!

  诚然,另外与此相关的说法仍颇多,但它们无疑都是令人感叹的。③而王播这事在真切地折射出世态人情的同时,对于自身要求有所作为的人士来说,它也未始就不能让人自我砥砺呢。因为要自我奋起以谋求改变恶劣现状的,他无疑也就更值得人们特别的敬重!

  按:① 大和,《南部新书》丙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均作“太和”,不确;而《现代汉语词典》则两取之,似嫌无此必要。本书统一作“大和”,不再出校。② 在后世一些诗法规则里,此诗应属“出韵”之作,因为“钟”属“二冬”部,而非“一东”部。但此诗甚有名,况且这种情况在唐诗里也不为孤例;本书便已涉及好几首,读者自可参阅。阇黎,一译作“阇黎”,梵语“阿阇黎(黎)”之省也,意为高僧,即泛指和尚。③ 具见拙著《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碧纱笼岂止笼王播》,兹不复赘。

 

no.3 逢人说项善何多

 ——不常有的伯乐一下子出现好几位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这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它被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隐隐左右着。自从魏人曹丕把它总结性地写进《典论·论文》后,这种说法居然就越发有其“发展”的土壤了。所以历代都有大量的肆意扼杀贤才的不幸故事出现,委实令人扼腕愤叹不已。

  但事实上,也有为数不少的贤明之士却是以提拔、掖引他人为乐事。大约公元820年左右在世的诗人杨敬之,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难得的榜样。

  虢州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是著名诗人杨凌的儿子。他曾任国子祭酒这一教职;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之职的那天,杨敬之的两位儿子杨戎、杨戴也在同日登科,这事当时便被人们称为“杨家三喜”。而杨敬之曾把他自己写得比较得意的《华山赋》拿给了大文豪韩愈看,韩文公读罢就极为叹赏,并当即向他人推荐杨;一时间,杨的大名便传遍了士林。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颇为欣赏杨的文才,经常对人夸奖他。只是颇为有趣的,关于这荐贤之事,相比之下,此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将永垂不朽的人物却没有留下更值得后人缅怀的故事,倒是被韩、李二公所称赞过的这杨敬之先生,却留下了一个令后人为之叫好不迭的成语:“说项”。①

  也许正是由于自身特别幸运之故吧,经常得到许多名流奖许的杨敬之,对于热心提拔后进文人也可谓不遗余力。一旦见到写有好诗文的青年人,他就一个劲儿地把玩,欣赏,然后便向他人极力称许,推荐。

  要知道,在唐代的名利之途上,“知名度”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往往使人在官场甚至一生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文人就是凭借它作为晋身之阶而垂名后世的。青年诗人项斯正是以他横溢的才华得到了杨的赏识和推荐,并很快脱颖而出。

  江东人项斯,字子迁,开始时在朝阳峰隐居。在此期间他用功读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好为國家多作贡献。然而,他居然孤独地度过了30来年而未能如愿。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泽间从容啸咏不辍。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年),项斯的声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著名诗人张籍的称赏。唐代诗人爱写送宫人入道诗,尽管汗牛充栋,却都不怎么出色;只有项斯的该类诗作是属拔尖儿的。②其诗有云:

  愿从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王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日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一天,国子祭酒杨敬之一见到项斯包括上诗在内的诗文作品,当即便大为赞赏;同时,他还按捺不住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赠给项斯——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③

  如此一来,项斯的名声就更大了。不久,他便考取了进士,而且他的排名还在许多人之前;应该说,这跟杨的大力推荐是分不开的。然而,令人遗憾得很,项斯后来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只是做到润州丹阳县尉而已;而且,他在任上时便去世了。

  只是令人庆幸的,后世却因杨敬之这赠诗中的语词概括出一个熟语“说项”来让人们长期使用着;亦即“说项”是向人说好话,讲情的意思。如此一来,这被人们一再说着的项斯的在天之灵,或许也能聊以自慰吧。

  诚然,我们真的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杨敬之这样的人,那就是广大文人乃至所有相关人士的幸运了,因为这将使那些负有才华而未能得到很好待遇的读书人,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这样做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和很大的度量的。你能说这不是吗!?

  按:① 说,音“税”。② 宋代大文豪兼大诗人王安石在选辑唐诗此类题材时,便仅选项斯此一首,具见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刘克庄《后村诗话》载以为项斯此诗“未脱唐体也”。而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以为“此题唐人诗无佳者,此篇差胜。”③ 此诗首尾两句,通常版本作“几度见诗诗总好”及“到处逢人说项斯”,可参见《全唐诗》;而本文所录诗则据唐人李绰《尚书故实》。

 

no.4 宴请茫然避状元——卢肇被强请看龙舟说什么

 人们如果在发迹前便已得到有关人士的青睐,那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极为荣幸之事。而这样赏拔未曾发迹者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的;可惜有眼光的人极为稀缺,这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卢肇,字子发,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跟黄颇一同参加进士考试。但当地的太守却看好黄颇的前途,欲跟黄事先“拉关系”套近乎,特地摆设了丰盛的宴席来热情招待,而置跟黄一同赴考的卢于不顾。见此情景,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卢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他只有暗暗地叹了口气儿,心想这还能说些什么呢?“人穷志短”这句俗话,虽然未必真能把他击倒,但世俗的力量有时也真的很强大,这个理儿卢肇无疑是十分明白的。他遂在心里暗暗地较劲:在即将到来的考试里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这位太守大人看个真切!

  事实上,卢肇在乡里时便有着极为高昂的志向。一次在送弟弟去读书时,他就曾经写有七绝诗以明心志云:

  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

  艰难困苦自然阻拦不了他那奋发图强的进取心,即使在一些登山访问寺庙这样极其普通的事情里,他也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和想望:

  祝融绝顶万余层,策杖攀萝步步登。

  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对于比他年纪轻得多的弟弟,卢肇心中便觉得该写首诗来劝慰劝慰才是。只是对于他自己,那“白日耕田夜读书”的勤苦生涯,固然也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此即便在写作《杨柳枝词》这咏物诗时,他也坚持认为:

  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但现在,眼前这位势利的太守大人却把自己冷落在了一边,竟去单独邀请跟自己相识的黄颇赴宴,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卢肇吗?我卢肇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我有文才,有志向,更为重要的是我还有高尚的品德操守呢!卢肇这样一想,便毅然奋然地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会昌三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京城传到了宜春:卢肇已经顺利考取状元了!去年那位并未邀请卢肇赴宴的太守自然慌了手脚,知道卢肇近日就要回家省亲,遂急忙赶到了城郊迎接卢肇驾临。当时正值端阳佳节,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正要举行,太守便坚请卢肇同去参观这一盛事。卢肇思前想后,不由感到这人情世故的巨大反差,他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如下句子说:

  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①

  这诗表面上是在写龙舟竞赛活动一事,事实上,它就是卢肇对人生的深沉慨叹。现在,人们把一些体育活动称之为锦标赛的,大概与此就颇有渊源关系。

  按:① 人,《唐摭言》与《唐诗纪事》均作“刚”,然以意揆之,当以“人”为是。

 

no.5 瑟鼓湘灵几辈知——月夜听诗钱起深幸获高名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人们总是喜欢把那些相关的事物放在一块儿来说,却往往并不使人满意;事实上,就是个中人士自己有时也未必都觉得满意——这可真是忒有意思了。

  盛、中唐之交的著名诗人钱起,由于他诗作所具有的成就,人们便有了“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这样的口诀。①但钱一听就很不高兴了,居然嗤之以鼻道:“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②也有人把钱跟刘长卿并列,而此后的评论者却又觉得钱的水平远远逊色于刘。③

  但不论怎么说,钱起的诗作水平固然是很不简单的。尽管他曾在驸马郭暧的席上不得不服了李端,④但他也曾在江淮诗人满座的情况下,因诗笔擅场,便一举摘得该次诗会的桂冠。

  吴兴人钱起小时候就极其聪明,还在乡里时他已很受人赞赏。有一次随人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住进了旅馆里;正感无聊的他便趁着皎洁的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间,户外那悠远的吟诗声缓缓地传了过来,平时也喜欢吟诗的钱起不觉就仔细聆听起来。不知怎的,那人却一再地吟诵着这么相同语汇的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于是,钱起遂起来开门并缓缓地踱了出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但大门一打开,却居然没有发现人!钱心中深觉奇怪,凭着他那极强的记忆力,一下子就把这诗句给记住了,只是他心中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而已。

  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那试题就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诗。他知道这题目出自屈原《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由于对《楚辞》的格外熟悉,因此他自然很高兴;但在真正构思写作时,却久久未能完稿。正在迟疑间,钱起忽然想起那天晚间户外吟诗声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而且,如果把那联诗用在自己这诗结尾的话,不也是天衣无缝吗?想到这里,他很快地便写成全篇,并提前交卷了。

  时任主考官的李暐,⑤就把他眼前这份试卷拿了过来,并一再端详着: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⑥

  李考官一再摇头晃脑地轻声吟诵着,他完全被诗中这优美的意境征服了;就是后来在试房里休憩时,他还一再叹赏着,并对之拍案叫绝道:“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于是,李便把钱置于高第;没过多久,钱就被授予校书郎一职。而此后,他的诗作还得到了大诗人王维的大力赞扬,说钱诗颇有“高格”。至于后来著名诗人如苏东坡、秦少游等人所用“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时,就几乎没有不以钱起这诗为蓝本的,却居然忘了它更早的出处《楚辞》!因为后来人们的那些语句的意蕴,都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空灵的意蕴大有关系,而非《楚辞·远游》里的意象。而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化传承现象了吧?

  按:① 此口诀见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价钱起之诗时转述“士林语”;而范摅《云溪友议》则载以为“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云云。② 此据《云溪友议》卷上。③ 胡应麟《诗薮·近体中·七言》称“钱才远不及刘”。④ 具见本书《面试华章倚马成》。⑤ 此据《旧唐书》及《郡斋读书志》之说;而《唐诗纪事》作“崔湋”,至于《登科记考》卷九以《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又以为当作“李麟”。⑥ 听,可平可仄,此为平声;调,名词,仄声。馨,现今无后鼻音;而古则有之,属“九青”韵部。

 

no.6 诗好喜看成快婿——姚太守择婿重才更重德

 在中国历史上,长辈因喜爱才俊从而把爱女嫁给他的现象,固然值得人们为之叫好;但同时,有些才子由于恋慕对方爱女而“毛遂自荐”并成为其快婿的,也同样是令人叫好的美事。

  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北京人高越,字冲远,聪颖有才思。他在北方的文名很大,当获悉卢文进有个女儿既美丽又聪慧,而且还善于写作诗文时,高冲远便携带着自己那得意的诗文稿前往拜访。卢一见,大为快慰,当即便把爱女嫁给他,从而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又如晚唐时,尚书韦宙因欣赏来鹏的才华,①就邀请他入其幕府,还携带他出游四川,而且也曾要让来鹏做他的女婿。尽管这好事因故未果,但韦宙仍向主考官推荐他。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我国历来就有的长辈爱才惜才的良好传统。

  本文所要讲述的,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②

  “好诗啊,真是好诗!”姚合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喜上眉梢;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严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贤契可曾成家?”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合便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由于这首绝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之所以把爱女嫁给诗人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颇为看好李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出嫁爱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的欣赏,姚凡是外出登临游览,就时常把郑携带在身边,但郑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于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连懿宗皇帝也很赞赏他。尤其在荒年时期,李频又敢于顶着上头压力,开仓赈济老百姓;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鹤驾道山。

  临了,阿袁在此顺便提说一笔,曾任武功主簿便被世人称为姚武功的姚合,事实上,倒是他的快婿、后来比他这官衔略微大些的曾任武功令的李频却并未被世人称为李武功,这也可算是他们翁婿名头之外的颇有意思的称谓了。

  按:① 鹏,一作“鹄”。② 过,平仄两读,此处因谐律关系而读仄声。

 

no.7 敢说宣宗不懂诗——贾岛跟皇帝争夺诗稿被贬

 有一首虽很著名但据说是伪托大文豪韩愈的诗,①是写赠并赞扬诗人贾岛的。这首题为《赠贾岛》的诗说: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不难看出,写这诗的人对贾岛真可谓推崇备至了。就算它不是韩公写的,但人们对贾岛诗作的崇拜,却是一个客观事实;即使不说同时代人对他的推重,就是后来诗人也很少有不痴迷着他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说距离贾岛时代远一些的,比如南宋“永嘉四灵”热切爱好他的作品,就是在晚唐时期,喜爱贾岛作品的便大有人在。诗人李洞甚至还铸了一个贾岛铜像放在自己头戴的方巾中,手持念珠,一天口念“贾岛佛”不下一千遍。如果碰到了也爱好贾岛诗篇的,李洞遂手抄贾诗赠给对方。无独有偶,在南唐,做上了大官的诗人孙晟当年也在自己的屋壁画上贾岛的像,经常整天对之恭奉不休。仅举这两个例子,我们便可以大略知道贾岛的诗作成就以及其人被人们所爱好的情况之一斑了。

  范阳人贾岛,字浪仙,②由于接二连三地考不上进士,他一气之下就去当了和尚。后来碰上大文豪韩愈,并幸运地得到了韩的赏识,他这才还了俗又去应举。只是此后他仍然经过几次磨难,最终才算是如愿以偿。

  那个著名的“推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贾岛,我们放在其他篇章再进行详细述说③外,即便他送和尚同道无可的诗作也无不如此,他这首五律诗这样写道: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然而,他居然在该诗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底下,又夹注了一首五绝诗来表明他的苦心追求: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既可看出他对自己作品的自我欣赏,同时也可见出他对诗歌执着乃至痴迷的情愫了。他甚至还在每年除夕,把一年当中自己所写的诗作拿出来,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几案上,焚香点烛后对之纳头便拜。然后,贾岛起来把酒酹在了地上,还喃喃祝祷着:“这可是我一年来苦心经营的心爱东西啊!”

  事实上,贾岛对写诗不但毫不倦怠,而且对于他自己所写的诗歌也是爱惜有加的;为此,他无意中还得罪了皇帝呢。

  一天,他同几位诗友约好到当年居住过的青龙寺游玩。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们到来,贾岛便把随身携带的诗稿拿出来,一边自我欣赏,一边自行作进一步的推敲、修改。

  夜色已经毫不犹豫地漫了上来,但诗友们仍还没有到达,贾岛估计他们大约是不会来了。于是他和衣卧在几案上假寐,但很快便睡眼朦胧了。一觉醒来,贾岛却发现一个陌生人从他的衫袖底下抽走了诗稿在看——那可是我的心血呀!贾岛心里这样一想,便“呼”的一声站了起来,毫不迟疑地从那人手里一把拽了过来,然后愤愤然说道:“看你穿得衣服这样鲜亮,长得又是如此肥头大耳的,就不是一块懂诗的料!”那人即便想要抢夺诗稿也来不及了,于是不再说什么,冷冷地看了贾岛一眼,顾自下楼去了。

  事实上,这被贾岛讥嘲着的陌生人,可是当朝宣宗皇帝李忱呵!宣宗素有微服出行的习惯,这会儿适值他改换朝服,出来游览,来到该楼下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吟诗,就登楼上去。而此时的贾岛却因劳累过度而睡着了,于是便出现了上文这一幕。

  事后贾岛听人说起那陌生人就是当今皇上时,他吓得两腿颤栗不止,便赶忙跑到宫中去叩头谢罪。据说他后来被贬谪到长江担任主簿一职,就跟这事儿有着绝大的关系;但贾岛却因此又多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雅称:贾长江。

  后来有许多诗人为他鸣不平,如唐人安程锜在一首诗里就有句说贾岛“夺卷忤宣宗”;④对此,李克恭也有诗句称“宣宗谪去为闲事”了。然而,贾岛这胆敢说宣宗皇帝不懂诗的代价,却委实是不低的;这可真是令人浩叹不置的事儿啊!

  按:① 此诗不见于韩文公诗文集,但见诸《唐才子传》。苏轼就曾以为此系“世俗无知者所托”,而《唐诗纪事》则持模棱两可态度;又,“浑”一作“中”。② 浪仙,一作“阆仙”。③ 具见本书《非关和尚独推敲》。④ 忤,一作“误”,似不确;此据《唐诗纪事》汲古阁本。安程锜,《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作“程锜”,当为不确。

 

no.8 三生有幸识精魂——书生李源跟和尚的交往

 秀才李源平时在用功读书之外,还爱好钻研佛教等方面的知识。所以,他跟一些精通佛学的和尚就有了亲密往来,其中一个法名叫圆泽的法师跟他关系尤其要好。

  一天,他们又在讨论了一番佛学之后,李源便跟圆泽商量何不到长江三峡去游玩游玩?说这样可以增长一些人生阅历,而且对佛学认识的提升也会有好处。计议已定,两人遂相约着隔日一同去。

  正当他们途经一个小村子时,圆泽一眼便瞥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妇女在河畔洗涤东西。他极为感慨地回头对李源说道:“你知道吗?这妇人怀孕已有三年的光景了,她之所以一直没有生产,就是在等待着我去投胎做儿子啊。可我却一直都在躲避着怕见到她,不想这回还是没能躲过!看来我们的尘缘也就只能暂告一段落了。”李源听了很是吃惊,因着急而语无伦次地说:“居然有这样的奇事?但这怎么能行呢?这怎么能行呢?”

  圆泽笑了一笑,然后又不无欣慰地说:“不过,三天之后,这妇人该当会生下一个男孩儿的。到时候你只要到她家探望,那婴儿如果能对着你笑上一笑,那他便是我了。就拿这笑来作为我们这因缘的凭据吧。另外还有一件事,也得事先在此说一下,那就是在12年后的中秋之夜,我将在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旁边等候着你来探访,希望你不要忘记。”李源很是惊讶地谛听着圆泽的这一席话,然后,他便禁不住流着眼泪默默地点了点头。

  当天夜间,圆泽果然圆寂了。而在同一时间里,原来那位在溪边洗涤的妇人则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到了第三天,李源便按照约定时间去看望那家妇人所生的孩子。一到大门,只见他家里里外外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李源一问,果然是该户人家生产一个令他们等候了很长时间的儿子的缘故。李源心知这就是圆泽投胎了,于是要求那人家能让自己跟这婴儿见上一面。那家主人起先说什么也不同意,因为这孩子一直在大哭大叫的,没有停歇,家人心里很不痛快。于是主人就说,凭什么您要看我家新生儿?李源则急中生智地说他能治疗刚生婴孩的一再啼哭;这家主人见他如此说,便将信将疑地抱着孩子出来。令人大为奇怪的是,这孩子一见到了李源,果然就立即停止了嚎哭,而且还冲着李源笑上一笑。这时候,李源想到朋友果真就这样地转世,反而把自己弄得哭泣了起来。

  时间在飞速地流逝,12年转眼就过去了。这年的中秋节,天空的圆月尤其清辉皎洁,把千里之外的地方都照耀得如同白昼。当晚,李源便如期赶赴杭州天竺寺,找到三生石,并在那儿先行等候着了;但左等右等,他就是不见圆泽的托身过来。正在迟疑间,李源忽然从三生石后边见到一个牧童正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一副目不暇顾的样子。李源仔细一听,原来那是一首诗歌;从这诗歌的内容判断,对方就该是圆泽了。于是李源上前想跟牧童搭话,但这牧童却并不理会他,顾自又唱着刚才那首歌儿,骑着老牛悠然自得地走了。

  黯然神伤的李源回到住处,遂把那牧童所唱的诗歌记录了下来,其诗云: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①

  这奇异的事情传播开来后,人们往往还从这故事里概括出一个成语来,亦即为了形容某个极其难得的良好机遇时,就说是“三生有幸”。所谓三生,即是指佛家的说法:前生、今生和来生。

  按:① “论”为动词,多读阳平声。相,平声,此句属“句中平仄互换谐律格”。至于“情人”,则是指有感情的人,如唐代贤相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有云:“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而非指现在那些有着正常的抑或不正常关系的男女双方。

 

no.9 累身岂止干皇帝——温助教才高命太舛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了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这可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事情。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家温庭筠,①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只是很可惜,他在考场里的出色表现只能当“枪手”而代人捉刀——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里常说的Dai考者的“发轫”吧,而他自己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只是他的文名委实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宣宗皇帝,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当即就对以“玉条脱”,②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绹,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菩萨蛮》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绹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办理。温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还是给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使温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國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所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④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⑤这可真要令人为之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了!

  按:① 此据《旧唐书》等,而《新唐书》作“温廷筠”;至于《北梦琐言》则又作“温庭云”。② 此据《北梦琐言》卷四,而《唐才子传》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则以为温跟令狐绹之间事,恐非是。③ 醹,《唐诗纪事》作“醽”,可从。路,汲古阁本作“远”,可从。而“沾”一作“霑”,实同。又,累,去声。④ 胡震亨《唐音癸签》则以为此诗句属温哭其亡友之作,原作“终知此恨难消遣,辜负《南华》第二篇。”俟再详考之。⑤互参本书《登第凭谁怜下第》。

no.10 共比考生为美女——师生试后借新婚说事

 

  在唐代,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那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当时流行着的所谓行卷,①亦即考生用自身的作品先行通过有关得力人士的揄扬并提高其知名度的做法,就是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社会风气下的产物;虽然其中真正有水平的才子,却也不在少数。

  这里要讲述的主人公委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诗作还被收入著名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然而,这作者的名字却是一个令人惶惑的谜。有说他名朱庆余,字可久的;②有说他名可久,字庆余,且以字行的;③当然,也有称“《唐书》作朱庆”的。④如今,我们就根据通行说法,称他“名朱可久,字庆余,以字行”当为可靠些——本文就以此来行文吧。另外,他的籍贯也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浙江人,也有说他是福建人的;但我们从跟朱氏同时的诗人张籍、姚合等人的诗里看出,他当属浙江人无疑。

  在厘清这些看似题外的话之后,我们现在便可以“直奔主题”了。正在京城赶考的考生朱庆余跟著名诗人张籍有幸邂逅,两人在交谈后,张对朱的才学很是欣赏,遂让朱把新近所写的作品加上旧作一起拿来给他。朱从书囊中搜索出26篇诗文呈给张,张把它们放在自己怀里,便匆匆忙忙地走了。紧接着,张就对同僚们极力赞扬朱。由于张当时在社会上已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急忙把朱的作品缮写过来以便让自己吟诵;这好似现在人们购买某些流行歌曲碟片的那份劲头儿。因此,朱的名声刹那间便大振起来。

  然而,此前尽管已交过了诗文稿,但心中仍觉得并没有多少把握的朱庆余,在试后那段等候揭晓的日子里,不觉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该次考试他究竟能否被录取。于是,朱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来试探试探考试结果;当然,张大人如有可能讲句好话以便让朱顺利通过,那就再好不过了。⑤他这首用新婚夫妇那种旖旎风光里才会写出来的好诗,亦即上文便已提到的,其全篇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诗里的舅姑是指公公和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了;为了讨取长辈的欢心,新媳妇可谓尽情打扮妥贴,以便在凌晨谒见时能取得“高分”。这无疑是朱庆余探问自己用心写就的诗文是否合式,以至于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终被录取了。

  张籍看了朱庆余这首用婉转手法写就的诗作,不觉笑了一笑;有意思的是,轻捋着胡子沉吟着的张,随后也同样用美人来比拟考生这一委婉的手法来回答着考生君: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⑥

  该诗的意思是说,您就不必担心了,像您这样有水平的考生,试官一定会青睐有加的。

  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但张籍这深深赏识人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按:① 具见宋人程大昌《演繁露》。② 如《唐才子传》;但它说朱氏“以字行”,这分明跟事实不合。③如《新唐书·艺文志》等。④ 如《唐诗三百首》注;但这显然属于错误的引用。⑤ 诗题一作《近试上张水部》。水部指曾任水部员外郎一职的张籍,这是以官名借代人的修辞手法。⑥ 时人,一作“人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