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探珍篇第2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水晶人头出自谁手?


水晶人头出自谁手?
 
  1898年,大英博物馆陈列厅亮出一件神秘的展品——水晶人头。白天它供参观者观赏,一到夜里,工作人员就给它罩上一层厚厚的黑绸。这是因为在展示的头一天夜里,当游客散尽后,一个工作人员走进大厅清扫,令他胆战心惊的是,新陈列的那颗水晶人头,竟在黑暗中发出耀目的白光。白灿灿的人头龇牙咧嘴,面目狰狞,好象是真正的恶魔厉鬼。

  除了大英博物馆陈列的这颗之外,世界上还两颗相似的水晶人头。其中一颗是英国姑娘安娜在1927年跟随她父亲、考古学家米希尔。海德吉考察拉丁美洲的著名古城卢巴。安吐姆古城废墟时,在挖掘现场上偶然发现的。第3 颗水晶人头则保存在法国的人类博物馆里。

  这些水晶人头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考古工作者的浓厚兴趣,他们首先关注的问题是,这3 颗水晶人头是如何产生的?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制作的?制作的意图又是什么?

  大英博物馆素以文物记载精细严谨著称于世,然而关于这些水晶人头却记载得很少,因为馆藏的那颗水晶人头是几经转手才购进的。学者们根据博物馆的简略记录追踪到了美国,但是美国人是从墨西哥那里获得那颗水晶人头的。于是许多考古学家涌向墨西哥,在那里辛勤寻觅了近一个世纪,却始终一无所获。安娜发现的那颗,是在洪都拉斯卢巴。安吐姆古城废墟上出土的,自然与古城的历史有着密切联系。保存在法国的那颗水晶人头,则是在墨西哥的印第安古城遗址中发现的。因此可以说,这3 颗水晶人头都是在拉丁美洲的古遗址中找到的;鉴于这几处古遗址是美洲印第安人先民所遗留下来,这些水晶人头很有可能是古代印第安人的杰作。

  科学家们运用现代技术对安娜保存的水晶人头进行了仔细的鉴定分析,发现它是由大块水晶制作而成的,全重5 公斤,完全仿人头骨制作,牙齿整齐地镶在牙床上,鼻骨则用3 块水晶拼合而成,两只眼睛各为一块圆形水晶。

  显然,要制作如此精美的水晶人头,不但要有罕见的大水晶,还得具备细致高巧的工艺。米希尔认为,据考古学家鉴定,这颗水晶人头的制作至少费工150年,雕刻后用砂粘磨光,出土前,至少在地下埋藏了3600年。

  法国的考古学家则认为,保存在法国人类博物馆里的那颗水晶人头,是公元前14—15世纪墨西哥印第安人的祖先阿兹特克人制作的。从历史与宗教角度分析,它可能是阿兹特克人一个祭司牧杖顶端的装饰物。在发现这颗水晶人头的现场,发掘出了许多精致的小型铜制工具。看来,水晶人头是阿兹特克人用铜制工具雕刻成的。这说明,中古时代的阿兹特克人不仅早就掌握了冶炼铜的技术,而且也懂得了水晶的美和雕刻水晶艺术品的精巧技艺。

  然而,法国考古学家的解释仍未解开一些疑问,似乎还不能说服英国的科学家。首先是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在20世纪40年代还在密林里过着原始生活,其祖先能否在14或15世纪掌握冶制铜器和雕刻水晶工艺品的高超本领,仍是个未解之谜;以此作为证据进而论证是14或15世纪的产物,与英国人的说法相差3000年之久,也不能令人信服。此外,这些水晶人头仅仅是一件装饰品吗?其制作目的与用途也许并不如此简单,或许具有更加神秘的意图和功能,对此也一时难以作出最后的定论。

  看来,这3 颗水晶人头仍是个难以索解的谜,对它的认识还远远没有穷尽。有些学者将它与拉美许多未解之谜一并归之于天外来客的杰作。莫非这些水晶人头是神秘的外星人制成用来研究地球上人类的人头模型?

no.2 “希望”蓝钻石的主人为什么屡遭不测?


“希望”蓝钻石的主人为什么屡遭不测?
 
  “希望”蓝钻石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钻石王之一。1947年,“希望”蓝钻石的标价为1500万美元,这是它的最后一次标价。而如今,“希望”蓝钻石的价格己远不如此了。自从1947年后,“希望”蓝钻石再也没有被拍卖过。

  1958年,“希望”蓝钻石被占有它的最后一个主人、美国珠宝商海里。温斯顿捐赠给了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在该院的珠宝大厅里,“希望”蓝钻石陈列在一个防弹玻璃柜里,与各国帝王加冕礼上用过的珠宝媲美。那幽幽的蓝光仿佛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诉说着它那神秘的历史。

  “希望”蓝钻石问世于500 年前。在印度基伯那河畔的一座废弃的矿井里,一个路过的老人偶尔瞥见一块熠熠闪光的石头。经辩别,竟是一枚硕大的蓝钻石。老人请工匠将钻石进行粗加工,加工后的蓝钻石还有112.5 克。

  老人去世后,他的3 个儿子为这枚钻石大打出手,结果钻石被族长充公,下令镶嵌在神像的前额上。

  一天深夜,一个抵不住钻石蓝光诱惑的年轻人偷走了钻石。但仅仅几个小时,他就被守护神像的婆罗门捕获,活活Bei打死,成为蓝钻石的第一个牺牲者。蓝钻石重新被镶嵌在神像的前额上。

  17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用斧头劈死两个婆罗门,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将蓝钻石攫为己有。传教士将蓝钻石带回了自己的故乡,可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他被人割断了喉管,蓝钻石也不知去向。

  40年后,蓝钻石落入巴黎珠宝商琼。泰弗尼尔手中,他随即脱手,将钻石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数年后,琼。泰弗尼尔到俄国做生意,竟被一条野狗活活咬死。

  路易十四对这枚蓝钻石爱不释手,经过琢磨,蓝钻石镶嵌在象征着王权的王杖上,取命为“法国蓝宝”。可是不久后的一天,他最宠爱的一个孙子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路易十四受此打击后,不久也撒手归天。

  路易十四死后,“法国蓝宝”落入蓓丽公主之手。她将钻石从王杖上取下,作为装饰挂在她的项练上。1792年9 月3 日,在一次偶发的事件中,蓓丽公主被一群平民百姓殴打致死。

  “法国蓝宝”由蓓丽公主的宠物变为路易十六的珍玩。可是一场法国大革命的风暴把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送上了断头台。“法国蓝宝”

  在这场大革命中被皇家侍卫雅各斯。凯洛蒂乘乱窃取。

  法国临时政府在清点国库时,发现“法国蓝宝”失踪,于是贴出告示:凡私藏皇家珍宝者处以死刑。侍卫雅各斯。凯洛蒂闻讯后终日不安,精神发生错乱,最后自杀而死。

  “法国蓝宝”40年后为俄国太子伊凡觅得。伊凡在寻花问柳时,为了讨得一个妓女的欢心,竟将“法国蓝宝”拱手相赠。一年后,伊凡另结新欢,对赠宝之事后悔不已,决定追索回来。可是,那个妓女死活不依,伊凡一剑刺死妓女,夺宝而归。然而时过未久,伊凡皇太子在宫中死于非命。

  神秘的“法国蓝宝”给占有它的主人带来的厄运比巫师的诅咒还要灵验,人们视之为不祥之物。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有许多贪婪的目光盯着它,希冀有朝一日成为拥有它的主人。

  “法国蓝宝”从伊凡皇太子手里转移到女皇加德琳一世手里。女皇意欲将钻石镶在皇冠上,于是命人将“蓝宝”送至荷兰,交由堪称世界上一流手艺的钻石匠威尔赫姆。佛尔斯进行精心加工。经过威尔赫姆。佛尔斯的精心雕琢,“法国蓝宝”被切割成现在见到的样子,它的每个面都闪着诱人的蓝光,加工后的钻石重44.4克拉。钻石加工好以后,钻石匠的儿子不辞而别,将钻石带到英国伦敦去了,无法交差的钻石匠服毒自杀,以谢女皇。而他的儿子后来在英国也自杀身亡,死因不明。

  英国珠宝收藏家亨利。菲利浦在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手里以9 万美元购得了这颗钻石,命名为“希望”。1839年,亨利。菲利浦暴死。他的侄子成为“希望”蓝钻石的主人。这位钻石的主人将钻石置于展厅公展,后来据说他寿终正寝。

  本世纪初,一个叫杰奎斯。赛罗的商人购得了“希望”钻石,但不久莫名其妙地自杀了。

  钻石又流落到一个俄国人康尼托夫斯基手中,此人不久遇刺而死。

  哈比布。贝购下了钻石,接着转卖给西蒙。传来消息说,哈比布。贝及

  其家人在直布罗陀附近的海中不幸淹死。西蒙则在一次车祸中全家丧生。

  钻石辗转到了土耳其苏丹阿卜杜拉。哈密特二世手中,一个王妃为此丧生,苏丹本人于1909年被土耳其青年党人废黜。

  “希望”蓝钻石的下一个主人是华盛顿的百万富翁沃尔斯。麦克林夫妇。

  自从拥有这颗钻石以后,灾难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他们,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先后遭遇了不幸。

  1947年,海里。温斯顿以1500万美元购进“希望”蓝钻石,成为钻石的最后一个主人。

  “希望”蓝钻石自问世以来,历经沧桑,周游列国,其间,更易的主人有数十人之多。可是“希望”蓝钻石并没有给占有它的主人带来希望,相反,除少数几个人外,其余的主人屡遭厄运,甚至命丧黄泉。这是为什么呢?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所知的神奇的力量呢?也许有一天,“希望”蓝钻石能满足人们探究这个秘密的希望。

no.3 隆美尔密藏的珍宝能重见天日吗?


隆美尔密藏的珍宝能重见天日吗?
 
  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生性凶残、狡猾,惯于声东击西的伎俩。在北非的大沙漠上,他以力量悬殊的兵力与强大的英美联军交锋,出奇制胜,因而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这个“沙漠之狐”在北非的土地上疯狂地屠杀土著居民,掠夺他们的财富,尤其是当地无比富裕的阿拉伯酋长,只要他们稍稍表示拒绝支持纳粹事业,隆美尔即令格杀勿论。隆美尔用如此野蛮的血腥的手段在很短的时间里积聚起一批价值极为可观的珍宝。这批珍宝包括满装黄灿灿金币和各种珍奇古玩的90多只木箱及一只装满金刚钻、红宝石、绿宝石和蓝室石的钢箱。

  这批珍宝价值多少?谁也估算不出来。那只钢箱的财宝太迷人了,可谓价值连城,隆美尔自己本人也不清楚这批珍宝的价值究竟是多少?这批珍宝,除供隆美尔大肆挥霍外,还用以收买少数阿拉伯统治者。

  隆美尔怎么挥霍,也仅仅动用了这批珍宝的极少一部分。随着战局的进展,隆美尔自吹所向无敌的非洲军团全线崩溃。为了不让这批珍宝落入英美联军之手,隆美尔秘密调动了一支亲信部队将这批珍宝藏在世界上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

  奉命藏宝的部队是出于意外还是出于阴谋,在完成任务后全部战死,无一生还。这么一来,连部署藏宝的隆美尔本人一时也不十分清楚这批珍宝的最后藏身地。

  1944年,法西斯德国日暮途穷,德军一些高级军官谋刺希特勒,事涉隆美尔。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至隆美尔住所,要隆美尔考虑决定接受审判还是服毒自杀。隆美尔选择了后者。15分钟后,隆美尔便离开了人世。隆美尔一死,唯一知道这批珍宝埋藏地点、方位、标志的线索便中断了。对于隆美尔这批珍宝,西方的一些冒险家们垂涎三尺,朝思暮想,希望有朝一日发掘这批珍宝,成为珍宝的主人。他们不惜重金,派专家们南来北往,查阅有关密档,又千方百计地寻找所有可能知情的人。调查的结果,各种传说都有,但均不甚确凿,弄得冒险家们抓耳挠腮,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一种传说是这样讲的: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崩溃前夕,“沙漠之狐”隆美尔曾调集了一支高速摩托快艇部队,命令将90余箱珍宝分装于艇中,由突尼斯横渡地中海运抵意大利南部某地密藏。某日晚,快艇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秘密出航,按予

  定计划行动。不料在天将拂晓时,快艇部队为英国空军发现。原来英军情报部门早就密切注视着这批珍宝的去向。英军情报部门除派出大批地面特工人员外,又动用飞机与舰艇,在空中和海上昼夜侦察,随时准备拦截。“沙漠之狐”老谋深算,竟也有失算的时候。英军发现鬼鬼祟祟的德军摩托快艇后,料定珍宝即在其中,下令从空中和海上不惜一切代价截获。当摩托快艇行至科西嘉附近海面时,德军深知已无望冲出英军密织的罗网。当此绝望之时,隆美尔竟下令炸沉所有快艇。这支满载着珍宝的德军摩托快艇部队就这样在科西嘉浅海区沉没了。从那以后,不时有人用高价雇用潜水员一次一次在科西嘉海底搜寻,可是一无所获。是科西嘉的海面过于辽阔呢,还是沉船的具体位置并不在科西嘉岛?亦或是隆美尔并没有炸沉快艇,甚至艇上并未载有珍宝?谁也说不清。1980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二月号刊载了一篇令冒险家们十分感兴趣的文章《“沙漠之狐”隆美尔的珍宝之谜》,作者署名肯。克里皮恩。作者说,声东击西的“沙漠之狐”并未用快艇载运珍宝。这批珍宝密藏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一座突尼斯沙漠小镇附近。小镇附近遍布形状相差无几的巨大沙丘。这批珍宝即埋藏于某座神秘的沙丘之下,作者信誓旦旦地说,他在突尼斯度假期间,对这一桩传闻作了核实,并且采访了一位据说当时曾目击珍宝装车的原德军党卫军军官海因里奇。苏特,作者相信这个传奇故事不是虚构的。

  作者说,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次年年初,兵分两路从东西夹击德意军队,前锋逼近濒临地中海的突尼斯城。1943年3 月8 日清晨,居住在距突尼斯城不远的哈马迈特海滨别墅里的隆美尔发觉英军已控制了海、空权,他的珍宝已无法由海、空安全运出,决定就地藏宝。

  3 月8 日深夜,在隆美尔与他的亲信严密监视下,这批珍宝被分装在15至20辆军用卡车上,车队在汉斯。奈德曼陆军上校的押运下连夜向突尼斯城西南方向行驶,在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一座小镇——杜兹停下。汽车驶至杜兹后,前方即是大沙漠,无法行驶。汉斯。奈德曼购买了六七十匹骆驼,将珍宝分装在骆驼上,于3 月10日踏入撒哈拉大沙漠。

  驼队在沙漠中跋涉两天,最后将珍宝按予定计划埋入数以万计的令人无法分辩的某座沙丘之下。负责押送,埋藏珍宝的德军小分队在返回杜兹途中,意外地遭到英军伏击,小分队全部丧生。藏宝人连同宝藏的秘密一起被撒哈拉大沙漠无情的黄沙埋葬了。撒哈拉大沙漠一望无垠,白天温度常在华氏百度以上,人称之为无情的地狱。谁敢贸然叩开这无情的地狱之门?隆美尔的大批珍宝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吗?

  有的人对以上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所谓隆美尔密藏珍宝云云,只不过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谁要是对它认起真来,谁就是一个傻瓜。

no.4 人类最早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类最早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字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发明,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纵观整个世界文明史,曾经出现过很多种不同的文字,有的历经演进,沿用至今;有的早已废弃不用,成了所谓的“死文字”;还有一些民族一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在这形形色色的文字中,究竟哪一种是人类最早的文字呢?这恐怕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然而又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以往学术界一般认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19世纪法国学者商博良释读古埃及文字成功以后,上述说法十分流行。埃及的象形文字5500年以前就出现了,它有700 多个文字符号留下来了,分为表意符号与表音符号两大类。不过除埃及外,其他很多文明古国早期都有过象形文字,如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哈拉帕遗址、希腊克里特岛乃至美洲的玛雅遗迹都发现了刻有象形文字的遗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认为,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文化遗址出上的象形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现在共发现了2000多个,大多写在泥版上。但是这种象形文字还未释读成功,因此不知其意,只知道闻名于世的楔形文字是由这种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的。此外,克里特岛、哈拉帕及玛雅的象形文字都没有释读出来。

  中国的象形文字多见于古籍的记载,今天能直接见到的不是很多,在殷墟甲骨文特别是商周金文中夹杂保留下来了一部分,共约有五六百个字,几乎都不可识读。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它们都是夏代以前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商周时的人是认得的。如果此说成立,中国的象形文字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并不比西亚和埃及的晚。然而,我国另一古文字学者沈兼士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文字,而是夹杂其中的“文字画”。他说:“文字画固可以认为《说文》中象形指事字之祖先,而不得目为有音之文字。”又说:“文字画为摹写事物图像,而非代表语言符号。”当代有学者考证这些图形符号不是文字,而是殷周诸族的族徽,是一些没有固定读音的标记。他们以能否表音即能否记录语言作为文字之最终标准,固然是有道理的,可是凭什么就能断定这些几千年前的符号不能像埃及象形文字一样有读音呢?

  象形文字是极古老的文字,在它之前还有没有更古老的人类文字呢?应该说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如埃及的象形文字这样的文字已相当成熟,很可能它不是最原始的文字,先前还经过了一个演变发展期。古王国时代的埃及人已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如何创造文字的,因此归功于神的帮助。相比之下,中国的古代哲人要高出一筹。《荀子。解蔽》在谈到远古“仓颉造字”的传说时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到现代,人们大都相信文字是由原始记事逐渐演化形成的。

  这种观点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典籍中就可见到。《易系辞》下篇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确切说明了中国文字与原始的结绳记事的渊源。在当代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中,还可以见到结绳等用实物记事的方式。记事的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算、数量、帐目、契约等,

  甚至还可用来表达某种情感。可见,原始记事方式已初步具备了文字的某些功能,但显然还不是文字。从这类记事方式到象形文字之间,还有一系列过渡形式。

  2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观点,提出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某些刻划符号是上述过渡形式之一种,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类陶器在我国发现甚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许多遗址都有出土。

  这些陶器上的几何刻纹与装饰花纹明显不同,它们都是单个的独立符号,并有类似笔画的结构,连起来不成图案,倒象短的语句。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1925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就提出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辛店文化陶刻符号是文字的假说,后来得到我国学者进一步论证。70年代以来,这种说法更为流行。在大汶口文化的两处不同遗址中,竟出土了刻有同样四种图形的陶缸,这表明它们在当时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是通用的。唐兰考释陶缸上的石斧是“戊”字,木锄是“斤”字。

  最早的陶刻几何符号要数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出土的,共有22种。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郭沫若说“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有人还把这些符号同彝族文字进行比较后确认了上述结论。按照这种说法,中国汉字至少也有6500余年的历史了,堪称世界最早的文字。

  但是相当部分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些符号只是某种标记,如标明属谁所有等,而不是能表音的文字。他们当中有人认为只有商代早期江西吴城文化与河北台西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才是最初的文字,因为它们与殷墟甲骨文有很多类似处。然而另外一些学者证明,吴城和台西的陶刻与大汶口及青铜时代早期的二里头、二里岗陶刻一脉相承,与后来的甲骨文属同一系统,何况在殷墟也出土了刻有文字的陶器。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半坡经大汶口、龙山,再经二里头、二里岗直到吴城、台西,各个时期的陶刻不正是呈现出中国早期文字的发生演化历程吗?当然,目前这一切还只是假说。

  从原始记事方式到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先后经历了实物记事、陶刻符号、象形文字、确切的表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如前所述,除了实物记事以外,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不过直到今天,我们还无法确认到底哪一种形式可享受人类最早文字的殊荣。

no.5 文字起源于何时?


文字起源于何时?
 
  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文字发展的历史。文字发展到今天差不多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且是字型简练和实用的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代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它们的初史时期是具体的,粗糙的和表象的。由于各民族发展的阶段不同,因而各民族的文字历史就有长有短,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要探究文字的最早起源,追溯文字发展的历史,就不得不从人类文明古国的历史中去寻觅。

  有关文字的起源,并不是个有结论性的问题,它的发展阶段更是众口难调。

  文字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布雷斯特德认为它“在推进人类种族发展方面有着最重要的影响。”然而,要得出它的定义却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们不妨说文字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约定俗成的可见符号进行交流的媒介,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正因如此,文字贯穿从早期的图画文字的始源到字母文字的整个视觉联系的历史。也就是说,早期人们对概念的表达是通过图画而不是与语言连接在一起的。图画文字应是文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尽管它很不定型,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字从没有超越这个阶段。

  最原始的非书面的联系手段是与利用参照物分不开的:如一堆石头标志着一个坟墓,一组棍棒是一些事物的标记等。其中也有较先进的包括对参照物颜色的记忆方法。在美国东北部印第安人的贝壳串珠的带子就是一例。那些互相交替的白色和紫色的贝壳念珠记载了当时部落所达成的各种协定。

  正确地称之为文字始于当标记刻铸在参照物上,被画制、描图和雕刻出来作为“文字”一词词源的符号出现在不同的语言中。这可以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绘画中得到显现。被古文字学家所确认的最古老的图画文字是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它是由苏美尔的一个城邦基什创造的。当时刻在一块几英寸见方的大理石碑上的两面12个左右的图画清晰地表明是人们记载一个重大的事件而不是纯粹的绘图意向。这种作为原始文字的图画描述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因为它既不对再创造声音发生兴趣也没有达到复制声音的水平。

  这种以“物”表物的文字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扩大和智力的发展相悖的。

  当人们对这种起初带有非凡想象力的创造发明不满意时,一种新的复杂的图画传输一个概念或者不是表明所画物体的本身含义而是另有所指时,图画文字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眼睛的图示不再是一个眼睛而是“看”的意思;一个圆圈不再是一个太阳的符号而是指代白天。这种略带抽象的微妙变化首先在美索不达米亚产生。图画文字一旦突破这个阶段,它的发展就迅速了。进而,一幅图案不单纯是表示一个事物而是两个或更多事物的名称,尤其是在很多同音异义字的语言里。这种图画文字可以被称为“画谜文字,即从一个事物的图画中能够猜出与此相关的事情。如一个苍蝇的图画可能表明这个苍蝇的活动而不是这个昆虫本身等。”画谜文字“,从文字发展的线索来看,是朝真正文字迈出的第一个主要步骤。它几乎同时在苏美尔和埃及产生。

  “画谜文字”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使得简单地描绘概念成为可能;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画谜文字”来部分地体现。如一只蜜蜂外加一片树叶可能传导“信仰”的含义。尽管如此,它仍然与有形的物体联结在一起,“蜜蜂”的符号还没有成为代表一个发音的符号,即在具体中渗透着抽象的成分。那么,代表一个发音符号的划时代成就是何时取得的?绝大多数古文字学家主张在公元前1800年,是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对人类文字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居民的创造性的发展,使得文字的历史进入到音节文字阶段。

  音节文字很可能是字母文字最终形成前的一个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有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的印度文;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线形文字a ;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以及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中国甲骨文。在公元前3000年间,尽管双音节和三音节的词汇业已出现,但苏美尔人所说的那种语言仍是以单音节词汇为其特征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的词汇是由复合的词根组成,这些词根是由一个辅音和它的相关的元音组成,如ti,mu,po等等。可以得出结论:苏美尔人是第一个开始把发音的价值附注于音节符号之中的民族。这个音节表起初有几千个符号,但是到了公元前2000年,这些符号在数量上就大大减少了。这种概念后来又被埃及人进一步发展,虽然他们常常使用两个或更多的辅音音节,但它的相关的元音也不得不利用起来。当巴比伦人征服了苏美尔人之后,他们接受并且完善了音节表。到了公元前1800年,他们已把发音符号的数目减少到为数不多的地步。此时,每个发音符号的抽象性远远超出了符号的具体性,它们变得更加灵活了。

  字母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标志着文字规范化的到来。有些学者相信正是巴勒斯坦或叙利亚等地的操塞米特语人,采用了埃及的词汇符号并且使用词汇的第一个发音而发展了包括某些确定的元音在内的字母文字。但美国语言学家格尔帕断言第一个能被公正地称之为字母文字的是希腊语。希腊语充分接受了塞米特语的音节表,发展了元音制度,首创元音与辅音的结合,第一次导致了完备的字母文字体制的问世。格尔帕进而推论这个惊世之举应在公元前9 世纪完成。这与他的一些同行主张真正的字母文字早在公元前1800年就出台相差达千年之久。

  最早的文字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是苏美尔人印刻在泥板上的图画,后来,当文字的发展较为显著时,图画压在潮湿的泥土上就比画它们容易得多,削尖的、楔形形状的茎杆笔成为常见的书写工具,楔子形状的文字本身逐渐地被称之为由从拉丁语“楔形”或“楔子”而来的楔形文字。这处文字起初是从上至下在圆筒上书写,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就转移至水平面由左到右书写。

 
 

no.6 菲斯托斯圆盘上印着什么?


菲斯托斯圆盘上印着什么?
 
  著名的菲斯托斯圆盘(thediskofphaistos )上印着什么?数十年来,多少人欣赏过它、研究过它,被它上面妙不可言的形符牵动着心绪。时至今日,还没有人识破盘上图形和符号的意义,更不知道它的用途。唯其如此,它就更令人着迷。

  让我从头说起。

  1908年,普尼在希腊克里特岛上第二大古代王宫——菲斯托斯王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当他清理王宫西北隅一个小室时,发现了这个圆盘。现藏克里特伊拉克林博物馆。这个圆盘其实是一块干硬的黄泥饼。它的直径约为17厘米,不过普通菜盘大小,不很厚,也不十分圆顺。别看这块泥饼貌不惊人,却印着“天书”,谁也不懂。这盘的资历又非常老。它栖身的地方,在克里特的中青铜时代后期或曰克里特新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700年——前1600年),正是繁华之时。该盘的年龄也约当自此算起,它已历经3600年左右的岁月沧桑了。如此神秘的形符,如此久远的年代,怎么能不让人渴望了解有关它的一切呢?更令人惊奇的是,盘面上的形符是印上去的,印迹很清晰、大约是趁泥饼未干之时,用带有一定形符的金属印章向泥饼上印的。从盘两面的形符看是出自一人之手,一时所为。在全部形符印好之前,为保持泥饼的软度,可能要用湿布包覆着它。印文印好干后基本无更动。据此,许多人指出,这盘堪称最早的活字印制品、或者说是一种朦胧的印制意识的体现。

  盘面上印着什么?是一些符号或图像。其中有人像:男人、妇女、孩童,他们或站立或奔跑,还有双手反在背后好似俘虏的人;还有人体的某一部分:乳、头、戴羽毛头饰的头,脸上有花纹的头。人的头顶都朝向盘心,脚冲着盘的边缘。除人像外,还有工具和器具:水准仪、角规、锤子、刀、斧、陶瓶、梳子。还有动植物,羊(头)、猫(头)、鸟、鱼、牛角、马腿、橄榄枝、无花果枝、花,此外还有船、波浪线、兽皮、拳击手套、手铐、狼牙棒、弓、箭、圆盾及少数看不出是什么的图形。总计45种241 个形象和符号。这些形符被竖线分隔成节,每节形符多少不等,多者7 个,少者2 个,其中含3 —5 个形符的节较多。有些形符反复运用。圆盘两面分别有30和31个这样的形符节,形符节以螺旋形排列。

  这盘的功用是什么?那些形符能告诉人们什么?

  有人说,从这盘的造形和出土地点看,它可能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一个个的形符可能表示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有的形符音节曾多次出现,有时呈规律性间隔;一些单个形符也几度重见,似乎有某种韵律和节拍。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盘上印的很可能是一首颂歌,是献给神的。一些好似重音的符号可能是为了便于歌手演唱或朗诵者吟咏而标出的。著名的考古学家伊文斯甚至设想这盘上印的是献给雅典娜的两首颂歌。

  哈蒙得则认为盘上印的是象形文字。有船、有亚洲人用的弓、羽毛头饰和圆盾,很可能是与战争有关的一篇文献。

  还有人认为,盘上印的是帐目或库存单。

  谁是谁非,难以决断。

  许多人试图释读这篇文献。

  首先须知该文献的首尾,是从圆心向外,还是从外缘向圆心?两说互不相让。较为普遍的认识是,要从外缘向圆心而读,并且从左向右看下去。至于一个形符是否代表一个音节,一个形符节是否表示一个词或是一个词组,也不能肯定。

  甚至这篇文献所用的是何种文字,目前也无法回答。

  在圆盘发现之时,大家都以为那上面的形符或象形文字在克里特独一无二,可能是外来的。然而来自何方?有人提出,戴羽头饰的头像有规律地出现在许多词或词组的开头部分,从不见于中间或末尾,它很可能是一个限定词符号。又因曾入侵埃及的“海上民族”是戴羽毛头饰的,此盘当来自这些人的母邦。但是盘的属年(公元前17世纪)与“海上民族”活动的时期(公元前12世纪)又不一致、难圆此说。

  伊文斯在吕西亚的一个青铜时代墓刻上发现三个房形符号与圆盘上形符类似,便提出圆盘可能来自小亚的西南某地,但又没有发现同样的或类似的盘。因为证据贫乏,假设便容易多,于是盘上文字属希腊语、闪米特语、巴斯克语、芬兰语等等说法争相问世,不一而足。

  与此相反,还有人认为此盘并非舶来品,而是克里特岛所固有。因为在克里特中部阿卡罗荷里(arka1ochori )洞中发现的一把青铜双斧上亦有类似盘上的形符(这青铜斧定年为公元前1600年,现藏伊拉克林博物馆)。此外一些同时代的铭文也有与盘上形符相似者。螺旋形书写方式也见于线形文字a 的文献中。克诺索斯出土的一个金戒指上的铭文及一只杯子上的铭文都是按螺旋形排列的。因而,盘上的文字是克里特土壤上米诺斯文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圆盘上的形符与青铜斧上的不尽相同,可能斧文是象形文字与盘文的中间阶段。反对此说的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指出此盘孑然一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浑身上下尽是谜。

no.7 拉丁字母表是怎样产生的?


拉丁字母表是怎样产生的?
 
  英国人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三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促进了历史的演变。我们说,象中国的三大发明一样,拉丁字母表是罗马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由于拉丁字母表的产生,罗马人不仅把拉丁语和拉丁文化普及到当时多民族的意大利全境,而且加速了此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的罗马化进程。进入中世纪以后,拉丁字母表不仅被罗曼语族各国的语言(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以及日耳曼语族的某些语言(英语、德语等)所承袭,而且也为斯拉夫语族的天主教各国(波兰、捷克、克罗地亚等)所利用。由于拉丁字母表比其他语言文字的字母表具有更多的优点,我国现行的拼音文字便借用了拉丁字母。此外,医学和生物学的科学术语大都用拉丁字母表示。

  然而,拉丁文不是古代最早的文字,拉丁字母表亦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表。拉丁字母表的诞生离不开东方文化的哺育。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6 种最古老的文字,即:西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克里特线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巴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和中美、墨西哥的玛雅文字。但这些文字不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的出现较晚。按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看法,有5 个民族可能是字母表的创制者,即:腓尼基人、埃及人、亚述人、克里特人和希伯来人。所以说。最早的文字和字母表,绝大多数产生在东方。在古代,各大文明地区之间尽管比较闭塞,但也绝对不是“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彼此从来无来往。”拉丁字母表的产生就是证明。根据威廉。库里坎的研究,最早的字母系统见于叙利亚海岸的古代乌加里特。这个乌加里特字母表定年为公元前1400年左右,用的是30个楔形符号。最早的线形字母表是腓尼基字母表。这种字母始见于比布罗斯的阿希拉姆国王的石棺上面。该字母定年虽有不同说法(公元前13世纪,或前11世纪,或前10世纪,或约前975 年),但一般学者倾向约公元前975 年。以此推知,约公元前1200年,22个字母的腓尼基字母表似乎已经产生了。

  至公元前9 世纪中期,希腊人从居住在希腊各地的希腊商人那里学会了腓尼基字母。在克诺索斯的一个克里特几何形墓中发现了公元前900 年的腓尼基铭文。这证明,那时的腓尼基人与爱琴地区的希腊人已有文化交往。希腊字母表来自腓尼基字母表,而希腊字母本身又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变体,其中东部变体的爱奥尼亚字母通行于希腊、小亚细亚及临近岛屿。雅典用的是爱奥尼亚字母。至公元前4 世纪中期,爱奥尼亚字母取代其他字母,成为24个字母的古典希腊字母表。

  关于拉丁字母表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见解。

  一种见解认为,希腊字母诸分支中有两个最大的分支:一是西里尔字母,9世纪时圣西里尔(约826 —869 年)和圣美多迪乌(约815 —885 年)根据安色尔体希腊文所创制;另一个是埃特鲁斯坎字母,产生于公元前9 世纪或前八世纪初,通用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入中,传留有许多铭文,但大都未被释读。西里尔字母后变为操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诸民族的文字。同时,埃特鲁斯坎字母表则发展成拉丁字母表。起初,罗马人从26个字母的埃特鲁斯坎字母表中借用了21个字母。公元前1 世纪,随着罗马对希腊的征服,y 、z 两个字母被吸收进拉丁字母表。j 、v 两个字母

  是中世纪时代发明的,那以前,书写时用i 、u 代替之。最后,从罗曼语中增加w ,这样便形成了26个字母的拉丁字母表。按照这种说法,古典的拉丁字母表当直接来自埃特鲁斯坎字母表,其受希腊字母表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最初的拉丁字母表有20个字母(abcdefhiklmnopqrstvx),直接来自坎帕尼亚的库迈城的希腊字母表。该城是希腊优卑亚岛卡尔奇斯城的殖民地。拉丁字母表之所以有此种起源说,是因为某些拉丁字母的古老形式与库迈字母表的相对应的字母形式非常相似。

  鉴于上述分歧和当今证据的匮乏,拉丁字母表产生的两种可能性均不能排除。不过,埃特鲁斯坎文字的释读必将使人们耳目一新。

 
 

no.8 ok—词起源于何处?


ok—词起源于何处?
 
  ok,在美国是一个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广为通行的口语,作为形容词和副词,它相当于“allright”,有“对”:“好”:“可以”:“行”的意思。同时,它也是签在各种文件票据上的核准语,相当于“allcorrect”,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同意和认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口语里的这个有着很强表达能力的词,通过电影、广告、新闻报导、人员游历、工作交往等道渠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了全球通用的口语,几乎无人不晓。并通过各种途径,如“卡拉ok”、“ok恤衫”等,弥漫于世界各主要城市,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口语之一。美国作家亨利。门肯(henryl.mencken)称之为“美国文化中最光彩、最成功的发明”。然而,这个口语的起源,至今仍意见纷纭、莫衷一是。

  这一口语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在美国逐渐通用起来的。一种说法称美国有一位名叫凯利(obadiahkelly)的铁路办事员,每次有人交运货物,他查点无误后,就在收据上方签上自己姓名起首的两个字母ok,因而ok被引用为“准确无误”的意思。此说有声有色,倒也颇合语言学家所谓新词汇构成中创新法的第三条: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衍变出的普通词类;但也有不少语言学家认为这一说法有杜撰的嫌疑,因为一名铁路办事员的行为,很难产生举国风从的效应。

  与此相对应的是关于林肯总统批准公事时常常写上ok,代表“完全准确”(al1correct)起首的两个字母。由于林肯出身寒微,把这两个简单的字误拼而成。林肯总统的行为固然很易为全民表率,但这位在黑奴解放史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总统还不至于如此不学无术把“ al1correct ”误写成“oll-korrect ”。这一误写的例子,在有的资料中又被加在《波士顿晨邮报》编辑格林(c.g.greene)的头上,认为是他于1839年3 月23日的《波士顿晨邮报》(bostonmorilingpost)上最先把它作为al1correct的滑稽的误拼“ollkorrect”的缩写加以使用,从而流传开来的。显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产生这一误写,从而产生影响市民号召力的可能是存在的。

  美国英语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批在北美大陆定居下来的英国殖民者讲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语。早期美国英语就保留了在英国英语中的某些方言或借用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定ok是由中古英文字hoacky讹转而成。不过,那个中古英文字的字义是“最后一批的收成”,有ok的“成了”和“罢了”的涵义,但并无ok“对”及“好”的涵义。换言之,ok在形成过程中,又在旧词上添上新释义,使过去只能作某一种词类

  来使用的新词,又可作别一种解释,如“looking-glass ”,过去是名词,指“镜子”,后又可作形容词,表示“颠倒的”、“乱七八糟的”等意。

  早期美国英语新词汇构成的一个特点是大量借用外来语词汇。在与印第安人接触中,早期美国英语借用了许多单词,如caribou (驯鹿),hickory (山核桃木),hominy(玉米片),racoon(浣熊),toboggan(平底雪橇),totem(图腾)。许多来自印第安土著语言的词汇都经过一个“英语化”过程,然后才以英语的拼写和发音方式固定下来。有些来自印第安语的单词是经过缩短后才被英语接受下来。据语言学家统计,早期美国英语从印第安语借用了1700个单词。ok可能也属于这种情况。美国的乔克托(choktaw )族印第安人的语言中,有音为okeh的一个字,字义是“是这样的”。有语言学家认为,ok一词可能是这种外借法,即由此字蜕化借用的产物。

  1941年,美国作家瑞德(al1enwalkerread )在《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里发表过一篇文字,记述在1840年前后,在纽约市有一个“o.k.社”

  (o.k.club),是由一批拥戴美国第八任总统范布伦(martinvanburen)连任的民主党一派所组成。范布伦出生于纽约州的oldkinderhook 城,早年在该城执行律师业务,并享有盛名,并有“老金德湖的狐狸”的外号。纽约市的这批人,乃用这个城名的起首两个字母,命名为ok社,而ok亦成了他们的口号,ok后来就由此演变成新的意义了。

  ok的意义众所周知,可是其来由,100 多年来有很多人先后提出了各种各样有关其起源的解释。有的是考据,有的是臆测,有的是附会,也有的是杜撰。目前尚难有一个大家比较公认的、权威的解说。新词的创造始终是美国英语的一大特点,新词产生的原因及其来源非常广泛,也相当复杂,有方言俚语的因素、有历史的、区域的、民族的,更重要的还是时代的因素。ok是美国快节奏的、信息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产物,这是毫无疑义的。尽管ok一词没有找到完善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起源解释,却从不同角度道出了美国英语形成的若干特点。也许这就是解谜过程中的副产品吧。

no.9 瓦斯特卡语为何远离玛雅文化区?


瓦斯特卡语为何远离玛雅文化区?
 
  从种族和语言史学观点看,瓦斯特卡语属于玛雅语系,但是它却分布在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以北地区,实际上远离玛雅文化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瓦斯特卡语为什么分布在一个遥远的地区,其居民是从过去的玛雅文化区迁移出去的?抑或其居住区原来是古代玛雅文化的起源地?

  一般说来,玛雅文化在一个32.5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得到培育和发展,这个地区主要包括: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坎佩切、金塔纳罗、塔帕斯科州和恰帕斯州东半部;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太平洋沿岸一带除外),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多。在这个广大地区有非常多样的气候、植物、山岳地形。总之,从远古时代起,玛雅人就生活在具有不同生态系统,但连成一片的自然区域内。然而,属于玛雅种族的瓦斯特卡人却远离上述地区。

  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下,玛雅人不断得到繁衍和发展。实际上玛雅民族是由人种相近的几个集团组成的。因此,他们具有相似的身体特征,操属于共同语系的各种语言(现今在玛雅文化区还在讲24种同语族的语言)。他们是同一文化的后裔,但是不同地区的玛雅人已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了。

  从其语言发展史看,古玛雅语已繁衍出许多同族语言。据研究,在主要的玛雅语言中,特别重要的包括以下12种:乔尔语、琼塔尔语、泽尔塔尔语、哈卡尔特科语、玛姆语、基切语、卡奇克尔语、盖奇语、莫潘语、拉坎东语和尤卡坦的玛雅语,这些语言同其他的同族语言一起构成了大玛雅语系,它们都分布在上述的玛雅文化区。但是,惟独瓦斯特卡语却孤零零地分布在一个遥远的地区。

  实际上,玛雅语可同欧洲的拉丁语系相比拟。众所周知,在近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在欧洲,作为一种共同语言的拉丁语,已繁衍为多种语言变体: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但是在涉及玛雅语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哪一种语言是其原始的语言。同时,研究有关问题的专家在划分和估计属于玛雅语系的语言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分歧。

  关于玛雅语系各种语言分支的划分,在现存的各种理论中,有一种意见主张把该语系划分为三大语族:一、史前危地马拉一尤卡坦语族,分布在南部高地(危地马拉)和北部低地(尤卡坦半岛的北半部);二、史前恰帕斯语族,分布在恰帕斯高地,并延伸到墨西哥的塔帕斯科,穿过危地马拉的佩腾南部,直到洪都拉斯的西部;三、瓦斯特卡语族,分布在维拉克鲁斯的北部低地和圣路易斯波托西的东部山脊上。

  根据语言学和考古学成果推断,约在公元前1200年瓦斯特卡语族就远离玛雅文化区了。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在玛雅文化后期,瓦斯特卡人是从玛雅人定居地迁移出去的。根据玛雅语言发展史,在远古时代也曾有操其他语言的居民从一地迁至另一地,但是他们仍然定居在玛雅文化区内。其迁移特点是小范围移动,以逐步适应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此外,玛雅语言学也提出印证实例,在现今危地马拉的韦韦特南戈地方,约在公元前2500年曾存在一个史前玛雅人群体。这个群体操同一种语言,即史前玛雅语。这种语言后来逐渐跟操各种方言的移居者分离,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它还对各个移居集团的语言保持影响。实际上,就是这些移居者大致确定了玛雅文化区的范围。但是瓦斯特克语属于一种特殊情况,它游离于玛雅文化区,同史前玛雅语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因此,关于瓦斯特卡语分布地点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但是另一种意见认为,瓦斯特卡人并不是移居集团,而是定居集团。这就使人们推测,玛雅人是从墨西哥湾至乌苏马辛塔河一带南下到危地马拉的佩腾地区的。在此之前,大西洋沿岸曾是玛雅文化的发源地。但是,目前由于有关瓦斯特卡人的考古成果还是凤毛麟角,其编年史也模糊不清,所以上述论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

  然而,根据某些史料,有的学者对瓦斯特克人编年史作了初步研究,将瓦斯特卡历史划分为6 个时期。其中第2 、4 个时期他们同特奥帝华坎和埃尔塔希文化有联系,而第5 个时期跟图拉城的托尔蒂克文化时期有关系。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瓦斯特卡文化的主干被折断,由此产生了托托纳克文化。

  在瓦斯特卡人同奥尔梅克文化接触之后,便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由此看来,由于中部美洲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此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这个大背景下,瓦斯特卡人很可能是从玛雅文化区迁移出去的一个集团,在其历史进程中又受到其他文化的强烈影响。结果他们既保持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又接受了多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由于上述各种原因,这个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no.10 印加人究竟有没有文字?


印加人究竟有没有文字?
 
  印加人究竟有没有文字?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公元1200年左右,自诩为太阳子孙的印加部落,以库斯科盆地为中心,相继征服了邻近部落和氏族,在高原上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国。到15世纪,印加国的疆域已包括今天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全部,智利的大部,哥伦比亚南部和阿根廷北部。人口达600 万。全国有统一的语言——克丘亚语。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印加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处于社会塔尖的是印加王,以太阳神化身自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王位世袭,实行长子继承制。宗教祭司和世俗贵族是统治阶级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但享有种种特权。村社农民、战俘、贵族家仆、王室工匠等处在社会最底层。整个國家土地分为三部分:“印加田”、“太阳田”、“村社田”,分别归王室、祭司和村社所有。印加农民必须无偿地耕种“印加田”和“太阳田”,同时还强制性地被征去服各种劳役,可见印加王国已确立起奴隶制统治。

  在印加社会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已日渐明显,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栽培的农作物多达40多种,仅玉米就有好几十个品种。为防止水土流失,印加人还在山坡上用石块垒起层层地堰,开辟出平整的梯田,至今在秘鲁安第斯山区的一些山坡上仍保留着印加时代遗留下来的用巨石砌成的梯田。手工业艺术更是精美无比。印加入用棉花或羊驼毛在织布机上织布,并能编织出各种式样的色泽鲜艳的动植物图案和几何图形。陶制器具造型生动,富有表现力,印加人劳动、祭典、打仗、生活等场景均在器皿上神采飞扬地再现出来。印加人还擅长金属工艺,能开采和冶炼铜、锡、金、银等矿石,掌握了青铜合金的冶炼技术,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合金,熔铸成斧、镰、刀、狼牙棒头和外科手术刀等。他们的巧夺天工的金属工艺甚至到了能以假乱真的地步,据说1533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打进库斯科的印加王御花园时,竟把点缀园景的金花、银花误以为鲜花,当用手去摘取时才发现是人工雕镂的。

  既然印加文化如此丰富,如此瑰丽,而且已进入有阶级的社会,那么它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文字呢?有些专家坚持认为,印加人有自己的文字。那么这些文字又是怎样的呢?各派说法不一。有的说印加人画在布板或其他织物上的一幅图画就是他们的秘密文字。据最早入侵印加王国的西班牙人叙述,在库斯科太阳神庙附近有一幢叫做“普金坎查”的房屋,屋内珍藏着不少画在粗布上的画,且都装在金框中,除印加王和专职的保管员外其他人都不得靠近这些画,西班牙总督托莱多说他亲眼看到过那些布画,上面画着各种人像和奇异符号。后来西班牙殖民者抢走了用黄金制作的镜框,焚毁了全部图画,从而这些“秘密文字”也就因此化作灰烬了。有的认为目前发现的画在古板上组成堡垒形状的一排排四边形是印加人的文字。还有的专家认为,印加陶器上那些类似豆子的符号是他们的文字,只是尚未破译出来而已。1980年5 月英国工程师威廉。伯恩斯。格林经过整整七年考察,写了题为《介绍印加人的秘密文字代号》一文,提出如下观点,即印加文字由16个辅音和5 个元音组成,这种秘密文字是美洲最早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之一。然而这些观点并不为史学界、考古学界专家与学者所接受。

  大多数人认为,印加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至今为止确实也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印加人有过文字。参加过征服印加王国的西班牙编年史学家佩德罗。西埃萨说,印加人当时用十进位的结绳记事法来记帐、统计人口、记

  载军事和历史传说。后来大量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印加入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如果一定要说文字,那么“结绳文字”就是印加人的文字。这种结绳记事被印加人称为“基普”。记事的绳目前已发现不少,最长的一条有250 米,是1981年1 月9 日在秘鲁利马少拉帕斯村发掘出来的。记事绳一般用羊驼毛或骆马毛编结而成,主绳两侧系着成排、形状如麦穗的细绳,多的达上百条,细绳上涂着各种颜色,或再拴上更细的绳子。

  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事物,红色为士兵,黑色为时日,黄、白、褐色分别代表金、银、马铃薯。细绳上打上各种不同的结,结的形状和位置表示具体的数字,离主绳最远的结是个位,然后是十位、百位、千位,万是印加人知道的最大的数,代表它的结也最靠近主绳。印加人就是这样借助绳的颜色、结的形状与位置及大小来记载当时所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和自然现象。印加王通过原始邮政系统传递记事绳,以此了解各地的收成、治安等情况。在印加王国有专门掌管和运用“基普”的官员,官名为“基普卡马约”,一般均为贵族和贵族子弟。他们经常陪同印加王使臣去各地巡游,负责监督税收和人口统计,实际为王室的会计兼秘书。他们依据记事绳向国王汇报情况。在印加王国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教师还专门传授结绳记事的知识和方法。

  印加人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文字?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印加工国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入侵前美洲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在印加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巍峨雄壮的巨石建筑群和纵贯南美洲的石砌大道,令当今建筑师都赞叹不已,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看来印加人有没有文字这个问题还得讨论下去。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