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间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汉朝

  西汉王朝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首都在长安。
  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的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登基作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恢复发展生产。在國家机构上基本沿袭秦制,但也有所改变。主要是实行君国并行制,使诸侯王的势力难以过多膨胀。在文帝、景帝、武帝治理时期,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设刺史来监督和控制地方政权。采用察举、征辟的方法选官,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注重兴修水利、推行新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改革币制,颁布“缗钱令”,增加了国库收入。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文景之治”和武帝的鼎盛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汉代开辟的由中国通往西亚各国的通商走廊。自西汉中叶以后,西域就归了汉朝的版图,这与西汉时期多次派员通使西域的活动有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儒家公羊学派大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经他的改造和阐发,成为封建皇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史太公”司马迁写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造纸术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贡献。西汉时期的医学、数学、天文、历法也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且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有了进一步加强。
  官僚贵族、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扩展势力的趋势日甚一日,而宫廷之中外戚对政权的把握也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有这些,加重了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危机。公元8年,王莽取得政权,取代汉朝而称帝,将国号改为“新”,西汉王朝至此结束。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國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no.2 宋朝

  公元960年,一个新兴势力,宋(公元960-1279),再次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在1127年宋朝廷因没能打退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迫放弃北方。所以宋朝又被分成北宋(公元960-1127)和南宋(公元1127-1279)两个阶段。
  北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并逐渐进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唐朝人口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宋人有曰:“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让人惊讶的是,以宋仁宗时期国库岁入折算黄金估计,北宋当时人均gdp2280美元左右,都城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的人均gdp更是突破4000美元。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
  为防止武将专政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北宋的「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宋朝国祚延长,但却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宪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北宋的外敌主要有辽国(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国。尽管宋室耗费大量银、绢向它们缴纳岁币,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状态。最后亡于外敌之手。
  北宋在内治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宋代的经济、文化、科技之强,人才之盛较之汉唐有过之而无不及。城市发展也达到巅峰,唐朝最盛之时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也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竟发展到52座。
  宋初几十年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倍增等等。据统计,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户籍上有413万多户,而到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户数已逾1246万多户。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亿多亩。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远超唐代。商业市场打破了旧的格局,大小城镇贸易盛况空前,都市商业十分兴旺繁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四十多个,而宋都开封更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宋代也是科技文化的繁荣时期。尤其是闻名于世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北宋由于一建国即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到了中期便造成积贫积弱局面:对外软弱无能,屡受外敌进侵;对内吏治败坏,冗官冗吏充斥。有识之士深以为忧,遂生改革弊政之议,以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但两次变法维新却屡遭保守朝臣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北宋逐步走向衰亡。
  宋徽宗在位时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时期。众多的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其间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农民起义影响最大。以山东梁山泊为据点的宋江农民起义,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并屡次打败官军。最后宋江等被朝廷招安,宋徽宗因素爱奇石玩好,时常在民间搜刮珍宝,并用大船运回京,每十船组成一纲,称为「花石纲」,许多百姓因而家破人亡,东南地区的杭州一带受害尤烈,终于激起以方腊为首的民变。朝廷不断派重兵镇压,均未成功。后来改派被招安的宋江队伍参与围剿,才于宣和三年(1121年)消灭起义军,方腊被俘并于同年八月被处死。宋末农民起义虽然都归于失败,但却大大地动摇了宋室的统治。
  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所建的金国崛起。宋室为了收复燕、云诸州,便联金灭辽,但其虚弱也为金国所洞悉。就在灭辽的同一年,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分兵两路大举南下侵宋。东路大军由斡不离指挥,西路则由粘罕指挥,共同进攻太原。此时,宋朝的局面已经大乱,徽宗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寄希望于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转不利局势。此时,金兵已到达黄河岸边,直迫宋都开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军队在丞相李纲的指挥下,击退了金军,暂时制止了金国的南侵,但由于徽、钦二帝的无能,一心想和金国求和。他们先后答应割地赔款给金国,又罢免了李纲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废宋帝为庶人,立宋臣张邦昌为皇帝,国号楚。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其间共历七世九帝,享国一百六十八年。
  宋朝发达的经济
  这已早成历史的定论,其他王朝“抑商”,而惟独宋例外。宋初,太祖赵框胤就言“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后,宋太宗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 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宋之初,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专门研究施行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而且宋的经济法令,统一了國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是非常科学的法律法规。这些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发展迅猛,手工业发展迅猛,使宋朝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银行,这是绝无仅有的!甚至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就算是从近代来看都是非常先进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地域而言,宋时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区,就连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也比唐代有较大发展,这也是另人很惊讶的。从手工业看 ,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都比唐代进步的多。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比如“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单筒井”的开凿,宋瓷的精良等,无不反应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受俘于土地的农民,使他们投入于商业,手工业中 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而且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加工工厂。如: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火器厂、还有各地的官窑等等。可见当时的手工业之兴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中国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则雇佣几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了!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一年为例,年产达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此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宋代无愧于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手工业之霸主! 从商业看,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宋代则更加自由,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的发展,“坊制”的突破,集镇的兴起,因此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宋代的这一类的"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有了很大的规模,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而后者就是"马可波罗"在元初所见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后期,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万之间,数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贝图塔也称杭州为"世上最大的城市"!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产量加大,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因此构成國家财政收入主体的,也已不单独只是农业了,工商业所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且在其商业运作中还出现了铜板印刷的广告,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就学士苏东坡来说,他就曾给一位做油食老妇人,做过一首广告诗使之兴隆。更有意思的是,宋朝还出现了近似现代报纸的“小报”和史上最早的商标,商标是小可意义重大,这标志着宋朝商业化体系的逐步完善。此外,著名学者沈括所著<货币流通速度论>也是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也是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母体,而宋代的经济突飞猛进则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no.3 清朝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统治者为东北的爱新觉罗氏。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
  清朝初期,通过剃发易服和文字狱来抑止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轻视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國家极度贫弱。
  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國家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國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之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维护其统治,晚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1898年,光绪帝开始了“戊戌变法”,但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清朝共十帝(皇太极是入关前的皇帝,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并未称帝,被追封为清太祖),历268年。
   后金的建立与清军入关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国”。辽金时期称“女真”,辽书中也作“女直”。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来,女真族一直居住东北地区。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明朝成祖时,明朝欲压抑北元残余势力,于是在东北一带设立奴尔干都司,开始著手控制女真族的各部。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野人女真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1583年,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曰大金,公开叛乱明朝政府,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定都于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
  明朝和女真部之间的战争,如果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突袭抚顺之役开始,至女真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入主北京为止,前后历时28年。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公开叛乱明朝,举国震惊。同年,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今沈阳苏家屯十里河),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后金迁都沈阳后。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大金”国号为“大清”,称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被俘降清。明朝与清朝在辽东的争夺至此也就基本接近了尾声,辽东境内已经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了。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皇城后的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明朝山海关大将吴三桂夹在农民军和清军中间腹背受敌,迫于形势邀请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平贼”。联军打败大顺军。李自成军一路南撤。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

no.4 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0位皇帝(加武则天则为21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國家之一。
  文化方面,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军事方面,在继北魏破柔然之战之后,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对大漠部落的军事上的巨大胜利。
  经济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经济已经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为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no.5 明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完整的明王朝包括:
  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蒙元的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元惠宗)统治时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蒙元,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国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隆庆年间,俺答进贡,开放海禁。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万历初年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历史上把万历初年称为“万历中兴”。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关外满族作乱,财政恶化的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汗国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同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称南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将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但台湾郑氏集团继续沿用永历年号,建立明郑政府,直到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祚告终。
  明朝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no.6 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国号大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完成南北统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于同年进行的北伐中推翻了元朝。北迁的元政府后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 “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即大蒙古帝国。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战争的结果是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广阔、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影响力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基本实现了世界一统、天下大同的格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是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整个蒙古帝国的持续时间是从1206年到1635年。

  元朝的建立
  汗王蒙哥1259年在四川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國家政务。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并非完全今天意义上的中国)与蒙古高原地区,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性大一统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要占领地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大元”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中国(南宋)最后的抵抗,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中国(南宋)灭亡。

  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然而,最新的科学发现却否定了这个原因。近期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只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no.7 晋朝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後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後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後,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後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後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後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no.8 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大隋共传位三代天子: 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大隋世祖明皇帝杨广、大隋世宗恭皇帝杨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此时的中华帝國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大隋疆域之辽阔宏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國家。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也是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之一。

  581年,大隋高祖文皇帝于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589年,挥戈南下,灭亡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

no.9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都咸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个皇帝。秦朝初立便北击匈奴;南下百越。 疆域迅速扩展并进一步完善炎黄地图,但因为秦二世而完,所以没能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收复统一。然其当时疆域西部已达到今甘肃、四川;西南到云南、广西;北到阴山。作为一个封建大帝国,在辐员广大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至高无上,权力无限。政务、军队、监察大权分别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但互相没有统属关系,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地方实行郡县制,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秦朝创下的一套封建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收缴销毁,然后铸成12个铜人。为了加强控制,原六国的贵族被强行迁到咸阳附近居住。秦朝还颁布了严苛的法律,对农民实行什伍编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对于后世影响极大。秦始皇在为维护统治而压制思想、泯灭文化、毁坏学术方面首开先河。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数几种书籍之外,大量诗书、典籍、诸子百家著述一律烧掉,并将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秦始皇还在全国修筑道路,尤其是开通了通往东方和东南的驰道。

  秦始皇自号“始皇帝”的时候,一心想让秦朝的天下千秋万代延伸不休,但他决没想到,仅仅15年之后,才传到第二个皇帝时秦朝就灭亡了。尽管他采取了种种巩固统治的措施,但他的独裁专制、横征暴敛,早已埋下了祸根。他征发了70多万人修造阿房宫,动用大量人力财力修造骊山陵,“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对他残酷赋役的控诉。频繁的战争、庞大的官僚机构、连续的大兴土木,动摇了统治基础,人民不堪重负,痛苦到了极点。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前206年,秦朝被推翻。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始皇在历代秦国的国王蚕食其它诸侯国之上,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征暴虐,导致速亡。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影响极为深远。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前207~前202年)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得到控制,统一了國家,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就这样建立了.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