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死于白区的革命烈士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汪寿华


原名何纪元,字介尘,又名何景亮、何寄元、何今亮、何松林、宋林、孔伯生,诸暨檀溪乡(枫桥)泉畈村人。父清末秀才。幼年就读于本村阳和小学,13岁入枫桥大东高等小学。民国6年(1917)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杭州14所学校爱国师生集会游会,向群众发表演讲,并与同学成立“学生书报贩卖团”,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9年6月,到上海参加“工读互助团”。8月,由宣中华介绍去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经俞秀松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4月,赴苏联学习,途经哈尔滨时,被张作霖部下扣留,释放后由海道抵海参崴。因交通阻梗,一时无法去莫斯科,在西伯利亚伯力等地从事华工教育工作,当选为赤塔远东职工会中国部主任。11年,被选为海参崴工人苏维埃委员。建立“五一俱乐部”,对中国工人进行宣传教育。1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远东职工代表,赴莫斯科出席国际反帝同盟会议。14年初回国。在诸暨与赵兰花结婚,婚后两天,即赴上海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职工运动报告。会后留上海工作,担任中共上海地委委员、农工部委员。“五卅”运动爆发后,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宣传部主任,积极协助李立三、刘华、刘少奇领导工人运动。

no.2 陈延年


1927年7月4日晚,国民党反动军警将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屠刀,这位革命者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敌人喝令他跪下,他巍然屹立,毫不理会。几个敌人强把他按下去。但敌人刚一松手,这位革命者一跃而起。敌人恼羞成怒,再一次将他强按在地,以乱刀残忍地将他砍死。这位壮烈牺牲的革命者就是陈延年。
  陈延年,又名遐延,安徽怀宁人,陈独秀长子,生于1898年。1915年,陈延年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1917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1919年12月下旬,陈延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陈延年屏弃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经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10月,陈延年赴广州工作,先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925年6月,陈延年和邓中夏、苏兆征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陈延年坚决反对,表示虽然和陈独秀是父子关系,“但我是共产党员,我坚决反对妥协退让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4月,陈延年接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同月,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他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7年6月,中共中央撤销江浙区委,分别成立江苏省委和浙江省委,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为了得到上海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陈延年用尽酷刑。但陈延年以钢铁般的意志,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遂将他杀害。陈延年牺牲时,年仅29岁。

no.3 赵世炎


 赵世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他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斗争中,他紧紧把握斗争方向,注意加强起义队伍的组织建设。在斗争遭到挫折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组织好第三次武装起义,他和周恩来同志一起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并在斗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打败了反革命武装,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领导广大上海工人群众继续坚持斗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他临危不惧,坚定表示:“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1927年7月2日,赵世炎不幸被捕。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面对敌人的屠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把26岁闪光的青春和满腔热血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no.4 罗亦农


永远的丰碑
  罗亦农:中共早期领导人
  罗亦农生于1901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8年4月2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中共中央在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专文,题目是《悼罗亦农同志》。文章高度评价了罗亦农的革命精神,指出:“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反动派吴稚晖等提起罗亦农三字为之齿颤。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莫支部委员。1925年3月回国后,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8月,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11月,在上海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不久,任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
  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因叛徒出卖被捕。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no.5 澎湃


澎湃(1896-1929)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广东省海丰县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领导成立海丰县总农会。1924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任广东省第一届农民协会副委员长。后来到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他领导海陆丰农民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党的五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党的六大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同年8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彭湃是早期农民领袖,毛泽东称他为“农民大王”。
  彭湃原名彭汉育,留学日本时改为彭湃。1896年生于海丰县城桥东社,1929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时年仅33岁。
  1921年,彭湃从日本学成回国,在广州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出任海丰县劝学所长(后改称教育局长),秘密组织“赤心社”,出版《赤心周刊》,公开宣传社会主义。次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彭湃组织学生举行示威大游行。这一行动,触怒了当局,被免去教育局长职务。当局的报复不但未能使彭湃丧失意志,反而激奋他为社会主义事业斗争的决心。从此,他脱下白通帽,戴上小斗笠;脱下学生装,穿上农民粗布衫;脱下革皮鞋,光着脚板深入农民群众,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农民兄弟倾谈,与农民一起劳动,关心农民的疾苦,体察农民的生活。7月29日,彭湃与赤山约农民张妈安、林焕、林沛、林老四、李思贤在他的书室“得趣”成立了六人农会。1923年元月,海丰总农会成立,入会的农户占全县总人口四分之一,彭湃为会长。夏,台风袭击海丰,农民损失惨重,彭湃号召农民“三成交租”,同时主持召开有3万余人参加的农民誓师大会。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九),总农会遭到县警和当局驻军袭击封闭,农会成员杨其珊等25人被捕,县政府发布命令解散农会,通缉彭湃。在残酷的敌人面前,彭湃毫不畏惧,长途跋涉,前往老龙找陈炯明交涉申辩,迫使陈氏指令释放被捕会员,恢复农会活动。

no.6 颜昌颐


颜昌颐,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1919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因参加学生斗争,于1921年底被押送回国。1922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初,颜昌颐与叶挺、聂荣臻等20多人被调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
  1925年9月,颜昌颐回到上海,参与筹组中央军事部(后改称中央军委)。1926年,担任中共湖南区委军事部部长,领导军事部组织工农武装,支持北伐军在湖南战场的胜利进军。1926年9月,他被调回中央军委,协助周恩来和赵世炎的工作,参加组织和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颜昌颐随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军事部来到武汉。7月,中共中央作出举行南昌起义的决定,聂荣臻、贺昌、颜昌颐组成临时前敌军委,到江西九江向当地驻军中的共产党员传达中央决定,策应起义。南昌起义后,他任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党代表。10月,起义军主力在广东潮汕一带遭到敌人围攻失败,董朗和颜昌颐等集合第二十四师余部一千余人,艰苦转战在广东东江地区,后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武装起义,为建立和发展海陆丰苏维埃政权作出了贡献。1927年11月,以彭湃为书记的中共东江特委重新成立,颜昌颐为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主任。随后,颜昌颐按党的要求撤离东江,辗转香港,于1928年11月来到上海,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兼江苏省军委委员、江苏省军委秘书,协助彭湃工作。

no.7 林育南


(1898年—1931年2月7日)革命烈士。1898年12月出生于湖北黄冈,小林育英2岁,长林彪8岁,和林育英同一曾祖父,和林彪同一祖父,为堂兄弟。早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1917年10月参加恽代英组织的互助社。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选为武汉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20年9月考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5月起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中共武汉执行委员会委员,武汉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先后参与领导、组织了1922年9月的粤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五卅运动上海工人大罢工、1927年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等重大斗争。
  1923年6月,林育南赴广州出席中共三大,8月到南京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团中央秘书、组织部长,并兼任《中国青年》主编。1925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1925年7月起任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秘书长。1926年9月起任中共湖北区委宣传部部长。1927年1月参与主持召开湖北省总工会一大,任大会秘书长,被选为湖北省总工会宣传主任。1927年4月至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7年6月任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兼秘书长、宣传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育南在湖北转入地下斗争,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湖北省委代书记。1927年底赴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书记。1929年11月在上海参与筹备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继续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任编辑委员会负责人、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30年起任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秘书长。

no.8 柔石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在宁海城关北面建有以烈士命名的宁海最大的公园——柔石公园,在离故居百米的地方有以烈士命名的学校——柔石中学。
  柔石1918年入学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新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投身新文化运动。 1920年19岁的柔石遵父母之命,与长他两岁的同乡吴素瑛完婚。婚后他们育有两子一女,后来长子赵帝江、次子赵德鲲和女儿赵小薇皆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1924年春在浙江慈溪县城普迪小学任教。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1926年春因生活无法维持离京南下。至秋到浙江镇海县镇海中学任教。1927年回到家乡宁海中学任教。1928年初,在中共地下组织和进步力量支持下,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1928年6月在上海,结识鲁迅,并得到帮助发起成立朝花社,创办《朝花周刊》。1929年1月,接《语丝》的编校任务。不久,与鲁迅合编《近代木刻选集(1)(2)》等,并出版合译作品集《奇剑及其它》、《在沙漠上》等。11月创作并出版小说代表作《二月》,同时积极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0年参与由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后成“左联”机关刊物)编辑工作,并创作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控诉封建社会。同年春天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及左联,并任左联常务委员。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撰写长篇通讯《一个伟大的形象》。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牺牲于龙华,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一生共留下55万字的创作作品和63万字的译作。2002年9月10日,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柔石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中推出“柔石百年诞辰文物展”。

no.9 张际春


张际春(1900.12.20—1968.9.12)湖南宜章人。字晓岚。6岁读私塾,15岁入初级小学,17岁考入县城高级小学。1920年到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常因经济困难时而辍学。1922年后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5年毕业后,在本乡小学任教,兼办农民协会。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区党部常务委员。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和农民夜校,开展反对北洋军阀苛捐杂税的斗争。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本乡第一个党小组组长。1927年初到宜章县立女子初级师范学校任教,担任党小组组长。同时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务委员。开展学生工作和教员联合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被迫流亡。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中共宜章县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和县农民协会秘书长。4月随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先后在红四军第三十二师党委会、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党委会工作。1929年初调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0年6月至8月任红四军秘书长。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30年12月调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兼机关党支部书记。1931年春调任红三军秘书长。5月至9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党委书记。同年9月至1932年3月任红四军第十三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党委书记。1932年3月至8月任第四十五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党务委员会书记,开始归红十五军后归红三军指挥。8月任红一军团第三十一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2月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办《战士报》。1933年兼任红一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1934年初任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即公略学校)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同年夏因抵制和反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受到排斥和打击,改任校训育处副处长。不久调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随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的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行动,协助部队进行宣传鼓动、收容和筹粮等工作。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任红军大学政治主任教员。1936年6月至9月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期间,与刘伯承等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进行斗争。年底到达陕北后,学校改编为红军大学第二校,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期第二队学习,兼任党支部书记。3月至8月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附设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11月调任绥德河防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绥德特别区委委员。1938年1月至1943年3月任抗大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任抗大党务委员会书记,1942年9月起任抗大代理政治委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1939年7月和罗瑞卿等率抗大总校经晋绥、晋察冀向太行地区迁移。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宣传部部长(至1943年10月)。1943年9月起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兼做北方局党校的整风审干工作。1945年4月返回延安。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务委员,同月至1946年9月兼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1945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1946年7月至1948年5月兼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务委员。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第二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2月至8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5月至6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5月至9月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9月随部队向西南进军。协助刘伯承、邓小平制定作战方案,组织指挥部队。参与领导上党、邯郸、进军大别山和淮海、渡江、西南等重大战役的政治工作,总结推广王克勤班团结互助运动等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任第二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兼任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至1952年11月),1950年4月至1955年5月任西南军区党委第一副书记,1950年9月至1954年3月兼西南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1949年11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务委员。1949年12月至1952年8月兼任西南局办公厅主任、组织部部长,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至1951年1月)。1950年2月至1954年12月兼任西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11月起兼任西南局党校校长。1951年6月至1953年4月兼任西南局保密委员会主任。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副书记兼西南局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至1953年2月),1952年12月起兼任西南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1953年2月至1954年12月兼任西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1950年6月至1953年3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9月至1953年3月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任西南行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1953年3月起)。参加部队进军西藏、改造国民党投诚起义部队和剿匪的任务;参与领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参加接管和改造重庆市工作。1954年1月至1967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其间,1957年6月至1959年6月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成员。1959年6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和迫害,1968年9月12日含冤逝世。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

no.10 胡也频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 “左联五烈士”之一。幼年入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两度辍学。15岁时到一家金银首饰铺当学徒。
  1920年春到上海,改名胡崇轩,进了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後,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海军学校停办,他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在同住公寓的大学生的影响下,对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发生了兴趣并阅读了许多作品。
  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同年夏天,与丁玲结识并成为亲密伴侣。大革命时期,由于他远离时代斗争的中心,思想较为孤独和苦闷,此时期的文学创作笼罩著伤感和虚无的情绪。
  1928年春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但两刊很快即夭折。当时文坛上开展的关於革命文学的论争,促使他学习了一些苏联文艺理论书籍,受到很大影响。
  1929年夏,因为经济原因离开上海,到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教书。他在学校裏组织文学研究会,研究和宣传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此期他公开批判了自己过去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开始重视文学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并写出了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表达了他对革命知识份子应该走的道路的认识。
  1930年5月, 到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教书,并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学生成立"文学会",研究讨论革命文学;不久,因鼓动学生进行革命而遭山东省政府通缉。在中共组织的掩护下,同丁玲等人离开济南经青岛回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在冯雪峰负责的一个暑假补习学校教书,後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还被推为"左联"代表,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写作了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同被秘密杀害於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出版了《胡也频选集》《胡也频小说选》。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