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55年授少将衔将军(东北军区)前十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罗成德


罗成德:(1909-1990),男,汉族,1909年11月生,陕西省延安县罗家湾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在残酷的环境下坚持斗争,多次组织学生罢课,号召农民抗捐抗粮,两次被校方开除,并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历任中共延安县委交通员,中共延川县区委宣传干事、区委书记,参加组建陕北红军游击队第十七支队并任政治指导员。1935年夏至9月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曾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部长、内务部部长等职。1936年3月至1937年7月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参与创建、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筹集粮款,克服困难,保证迁到延安的党中央机关的粮食供应。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8月到陕西省富县开辟工作,对外职务为县抗日救国大队队长,对内为中共陕西富县县委书记。1940年2月至1941年3月任中共富县县委书记兼县长。1940 年6月至1941年3月兼任富县裁判处(司法处)裁判员。1941年2月至1945年6月任陕甘宁边区 三边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定边城防副司令员。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北根据地的封锁,组织生产自救,开荒种地,大搞食盐生产,发展畜牧业。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受到表彰,被评为劳动英雄,获得毛泽东亲笔题写“不怕困难”奖状。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奉命率100多人的干部队伍从西北赴东北。经过热河时被留下工作。1947年3月至5月任热河省民政厅厅长。同年12月至1949年4月任热河省政府副主席。1948年2月至8月兼任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同年12月至1949年4月任中共辽西省委委员、辽西省政府主席。参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后勤组织工作。1949年4月至1952年10月任热河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热河省委委员。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6月至1955年2月任热河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10月至1952年10月任中共热河省委常务委员、热河省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书记(1950年12月起)。领导土地改革、建立政权、恢复经济建设,还组织群众消灭长期危害热河人民的土匪、鼠疫、烟毒。1952年11月至1955年4月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1952年12月至1954年4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东北军区后勤部党委书记(至1956年7月)。1955年4月至1957年2月任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1956年7月至10月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党委书记。1956年12月至1958年10月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国际经济联络总局局长、外贸部办公厅主任。1958年6月至1959年3月调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书记。1959年3月至1962年12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至1965年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研究班学习。1966年1月至5月任河北邯郸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1月至1977年3月任河北邯郸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6月至1977年3月任中共邯郸地委书记。1977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90年9月23日因病在河北石家庄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no.2 唐子安


(1912-1982)湖南湘潭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团营长、军团侦察科科长。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十一大队大队长和第二团团长、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和游击军司令员、第三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参谋长、中央军委直属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副军长。建国后,任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和参谋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2年6月11日在沈阳病逝。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no.3 江拥辉


江拥辉,1917年10月生,江西瑞金人。原名江祥桂。193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毕业,少将军衔。1931年至1933年任江西省瑞金县叶萍乡儿童团长、区少先队区队长。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少共国际师四十三团通信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学员、巡视员。参加了长征。1935年5月起任红一军团一师二团副特派员,同年7月起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特派干事、二师特派干事。1936年7月起任红一军团二师直属队特派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保卫局巡视员。1938年10月起任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政治干事,1939年1月起任二营政治教导员,1939年7月起任六八六团政治委员,1940年1月起任六八六团一大队政治委员。1940年6月起任鲁南支队六团副政治委员。同年10月起任教导五旅十三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5月起任教导五旅十四团代政治委员。1943年3月起任滨海军区十三团一营政治教导员,同年7月起任一营营长。1944年3月起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学员。1944年12月起任滨海军区十三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一师二团团长,同年夏至1947年5月任一师副师长,1947年5月至8月任一师代师长。1947年8月至1949年春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师长。1949年8月起任解放军第三十八军参谋长、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至1952年8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1952年8月至1953年5月任志愿军第三十八军、陆军第三十八军代军长。1953年5月至1957年8月任陆军军长。1957年8月至1960年5月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兼沈阳卫戍区副司令员(1958年5月起)。1960年5月至8月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1960年8月至1962年在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一期学习。1962年6月至1964年8月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1964年8月至1968年5月任沈阳军区参谋长,1968年5月至1983年10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其间:1964年10月起任军区党委常委,1968年9月起任军区党委副书记。1983年10月至1985年8月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1年2月13日在沈阳逝世。

no.4 张开荆


(1905~1991) 曾用名张承汉、张谟高。江西吉水人。黄埔军官学校第6期毕业。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被捕。1930年8月出狱后,到闽西苏区参加红军,后任红12军第34师第100团连政治委员,红4军第11师第31团政治委员,红12军第34师第101团政治委员,第34师政治部政务处处长、秘书处处长,福建军区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独立第8师政治部主任,(龙)岩永(定)(上)杭游击纵队司令员,第2军分区参谋长,福建军区动员武装部第2科科长、代理部长、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福建军区司令部通信主任,(长)汀瑞(金)红色游击司令部司令员、游击纵队司令员,闽赣边游击司令部参谋长,游击支队政治委员,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江南挺进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6师第17旅第51团团长,第16旅参谋长,解放军冀晋纵队、晋察冀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第66军第198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吉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2月24日病逝。
  张开荆,1905年5月生,江西省吉水县人。原名张谟高,曾用名张承汉、张承谟。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吉安省立第六中学初中毕业。1926年6月参加学生运动,任吉安市学生总会常委。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学习期间秘密接受党的教育。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8月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顽强斗争。1930年8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由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派到闽西革命根据地工作,在福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1月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一团第一连政治指导员。1931年8月任第一〇一团第三营政治委员,同年秋任中共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一团委员会书记。1931年至 1932年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〇一团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政治部政务处处长,7月任秘书处处长。同年春任闽西军区独立第一团政治委员。同年任闽西军区独立第八师政治部主任。同年底任福建省龙岩县军事部部长。12月任(龙)岩永(定)(上)杭游击纵队指挥兼上杭县军事部部长。 1933年7月任福建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8月任福建军区动员武装部第二科科长,同年冬任代理部长,1934年任部长。同年任福建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同年12月至1935年10月任福建军区瑞(金)会(昌)县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后任福建军区司令部通信主任。1935年12月任闽赣边游击司令部参谋长,游击支队政治委员。1936年10月至1937年10月任中共汀瑞县委委员。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9年11月至12月任新四军江北挺进纵队参谋长。后任江南指挥部指导大队大队长。1940年4月至1941年2月任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参谋长。1941年3月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一团团长。同年11月至 1942年11月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参谋长。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冀晋纵队参谋长。1946年夏至1947年11月任冀晋军区参谋长。1947年11月至 1948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参谋长、党委常委,北岳军区参谋长(至1948年8月)。1948年5月至8月任北岳军区第一纵队参谋长、党委常委。同年11月至1949年2月任华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旅长。1949年2月至5月任第六十六军第一九八师师长。1949年10月至1952年6月任华北军区平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武装部部长。1952年6月至11月任察哈尔省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53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3月至1962年上半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到1960年7月任黑龙江军区党委第二副书记。1958年1月至1963年3月任中珙黑龙江省委常委。 1960年7月至1962年10月任黑龙江省军区党委副书记。1962年10月至1964年8月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1962年12月至1964年8月任沈阳军区司令部党委副书记。1965年9月至1967年1月任吉林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后平反。1977年12月至1980年4月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4月至1983年4月任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3月离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2月24日因病在吉林长春逝世。

no.5 贺健


(1911—2008.5.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特务营连指导员,第二十七师八十一团连长、营政治委员,第八十团副团长、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第二团营长,教导第二旅四团团长,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八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十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五军副军长,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吉林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no.6 贺庆积


贺庆积(1909—1998),江西省永新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no.7 谭友林


谭友林,1916年11月生,湖北江陵人。原名谭有林。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公安军少将军衔。1930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湖北石首洪湖军校学习,任洪湖苏区警卫营通讯员、宣传员,红3军军部警卫员。1934年3月任红3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独立营政委。1935年2月任红6师17团政委。1935年秋任红2军团5师政委。参加了长征。1936年7月任红2方面军32军96师政委。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新四军第4支队河南确山竹沟留守处教导队队长兼政委,豫东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1月兼任豫东游击支队第2团政委。1939年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政委。1940年7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6旅旅长。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4师12旅旅长。1941年4月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松江军区第4(哈北)军分区司令员、359旅副旅长。1946年任合江军区第1(勃利)军分区副司令员。1947年1月任合江军区第1(勃利)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政委。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34师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5师政委。1949年4月任解放军第39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39军副军长。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1951年6月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1955年8月任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1957年在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学习。1960年8月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工程兵党委常委(1963年7月-1965年8月兼任工程兵监察委员会书记)。1966年-1975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1975年6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1975年8月起)。1977年12月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常委兼军区纪委副书记(1979年3月起)。1979年5月任乌鲁木齐军区副政委、军区党委常委兼军区纪委副书记。1980年1月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军区党委常委兼军区纪委副书记。1980年4月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军区党委第2书记、书记兼军区纪委副书记(-1982年10月)。1979年9月-1983年4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10月-1985年6月任兰州军区政委、军区党委书记。第5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9月被授予公安军少将军衔。获1级八一勋章、1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7、8大代表,第12届中央委员,12、13大增、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6年5月22日17时3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no.8 吴岱


(1918—1996)福建省长汀县人。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四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补充团连指导员,第十五师直属队青年干事,第四师总支书记,巡视团巡视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补充团营教导员,山西赵洪独立营政治主任,教导二旅第四团政治委员,滨海军区第六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一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兵团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区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no.9 邱先通


(1911—1975),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人。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模范师第十六团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总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支队十二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十一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三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辽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西军区副政治委员,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常务委员,辽宁省军区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务委员,辽宁省军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邱先通于1975年9月14日在沈阳军区总院逝世,终年64岁。

no.10 徐国夫


安徽六安人,1914年出生。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2师35团通信排排长、连指导员、 红9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务科科长、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红四方面军骑兵 师1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队长、一分校营长、八路军129师骑兵团参谋长、 新8旅22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3纵23旅副旅长。1946年5月徐国夫率部到达梅河口,负责向东丰方向警戒。徐国夫向在梅河口的辽宁军区副司令员解方报到,解方是东丰人,热情好客,欲尽地主之谊。据情报敌195师进 占东丰县城后,尚无出动迹象,徐国夫却不放心,决定先到阵地上看一看,徐国夫刚到城外,敌195师就出动了,徐国夫抢先一步,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据险 扼守,激战六天六夜,打退了195师的进攻。秀水河子战斗后,国民党新6军22师 相继占领了盘山、台安、辽中,在辽河沿岸布成了一条线式的防御作战。南满军区指挥3、4纵向22师发起反击。当时3纵没有纵队指挥机关,由军区兼纵队领导,3个旅各自为战,3纵9旅反击进占辽中的22师64团,3纵8旅反击进占台的22师65团 ,3纵7旅配合4纵作战。 3纵9旅由沈阳与本溪之间的姚千户屯、奉吉堡出发,向辽中方向迎敌,副旅长徐国夫带领前卫27团,经两日急行军进抵浑河西岸发现敌人的一支小分队,与我前卫营稍有接触,即向西撤退。 “抓住这股敌人,不能让他跑掉!”徐国夫估计是敌侦察或外围警戒的分队。前卫营跟踪侦察,发现敌宿营徐家屯,兵力约为一个营。 徐国夫建议旅主力分两路向敌侧后迂回,自己指挥27团包围了徐家屯,当夜10时,向敌发起进攻。双方一交火,徐国夫发现敌人射击准确,火力凶猛,战术和技术水平很高,战斗持续到半夜,1营和2营从两面突破了敌人的防御。余敌突围,正好被迂回的3营住。此仗毙伤敌人200余人,俘虏300余人。当徐国夫审问俘虏时,敌副营长说:我们新6军是美国在缅甸装备和训练的远征军,从缅甸到越南,在热带丛林里抗日,从没遇到过敌手。我们的部队,包括骡子和马,都是坐美国飞机,乘美国军舰到东北来的。有个被俘的连长居然说:你们是乘我们不备,突然袭击,侥幸取胜。要是摆开阵式较量较量。你们根本不是对手。我们一个国军可以打你们十个民主联军。 “混蛋!”气得徐国夫直骂人:你们一个能打十个民主联军,怎么还当了民主联军的俘虏?两军作战就是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乘其不备,攻其不意。你们自称王牌军,连这样起码的军事常识还不懂得吗? 徐国夫是东北野战军3纵9师首任师长。9师原为山东军区由地方部队编 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9师。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东北参军及俘虏各占45%。“该部队原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在3纵内部,有谚曰:“7师拱(攻),8师顶,9师转”。 徐国夫每当抢 不到战斗任务时,就自嘲曰:“7师打,8师看,9师围着打转转” 。四平保卫战中,徐国夫到兄弟部队协同防务,归来途中顺便去查看一处阵地,其时阵地已被敌人占领,距离山顶还有五六十米,徐国夫被敌人发现,敌人大喊:八路的大官,抓活的呀!随即开枪。徐国夫立即跳下马来隐蔽,利用敌人射击间隙往后退。徐国夫的马极通人性,跑回25团,25团团长认出徐国夫的马,知道出了事,立即派部队出击,打退了敌人,接回了徐国夫。肖劲光有一次对徐国夫说:早就听说你是位打仗好手,打仗不要命,枪一响就往前跑,作为战士,这是十分难得的。但现在不同啦,国夫同志,现在你是师长,是“将”,古人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几千人的性命就攥在你的手里,稍微的莽撞大意都可能造成流血牺牲,所以个人的勇敢远不及深谋远虑更重要。一个人再勇敢,力量毕竟有限,如果用兵得法,把部下的勇猛都调动起来,发挥出来,那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肖劲光的话,使徐国夫收益匪浅。 1949年10月,徐国夫指挥40军119师经过叁昼夜的急行军,进入衡阳西南的杨家桥一带,截住了欲南逃祁阳的白崇禧的嫡系部队第7军主力,打了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当时部队到杨家桥后,没有发现敌情,便停下来做饭,徐国夫正在和房东聊天,突然听到一阵机枪声。 徐国夫一怔:“是敌人来了吧?” 作战科长说:“可能是哪个连走火了吧?”“不可能,机关枪哪有轻易走火的!”徐国夫带着警卫员就往山上跑,跑到山顶一看,原来是部队赶到了白崇禧第7军的前面了,356团不等命令立即出击,控制了茅草岭和无名高地,徐国夫即命令357团在356团右翼展开,将355团东调集中, 作为预备队。徐国夫将情况报告了四野总部,林彪回电: “119师,来电获悉,甚喜,甚慰。坚决堵敌南逃祁阳,战战至一人一枪一弹,也要守住阵地,坚守到主力到达,围歼该敌。” 徐国夫镇定自若,沉着应战,119师坚持了一天,使兄弟部队纷纷赶到。战后林彪来电: “此次你们以神速之动作,将桂系精锐四个师抓住,不顾疲劳,日夜战斗,进行反复堵击与包围,终将敌人全部消灭。此种积极精神与战斗作风,甚为良好。尤其是119师、135师,顽强的堵击与反击敌人,使敌突围失败,更值得表扬。” 建国后,徐国夫率40军119师入朝作战,入朝 前,徐国夫有针对性地指导了部队的战前训练,抓了空袭下的走、打、藏、住,师作战科为部队介绍了美机的机型、作战特点、飞行活动规律,着重进行山地与夜战,演练现代战法,提高机关的合同指挥能力。徐国夫专门选调了一个朝鲜族警卫战士,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跟他学朝鲜话。在第一次战役中,徐国夫率部赶到云山龟头洞、立石洞地区,从运动中向敌阵地攻击,在120师协同下,将韩6师7团大部歼灭。119师由立石洞南下,与从球场出来准备增援云山的南韩8师两个团遭遇,因为是夜间行军,两军互相穿插,起初竟互未发现。直到拂晓,119师 的叁个团几乎同时与敌打起来,连徐国夫的师指挥部也和敌人搅在一起。经过激战,119师击溃了南韩8师两个团,俘虏南韩官兵300多人,还俘虏了40多名美骑兵1师的官兵。徐国夫很纳闷:“骑兵1师,怎么没看见他们的马呢?”经解释才知道,骑兵1师是美国国内战争时期一支功勋卓著的骑兵部队,故沿用了这个番号,全师已实现摩托化,官兵肩头都佩带一个马头标记。在第一次战役中,119师毙伤俘敌1400余人,其中美军1259人。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徐国夫奉命以356团与当面之敌保持接触,诱敌深入。第二次战役开始后,徐国夫率领119师跨过清川江,翻越妙香山,119师由阻援改为主攻,两次攻打苏民洞和龙水洞,与美2师打夜战和近战,徐国夫有效地组织了强攻,激战两昼夜,攻下了几个山头和阵地,击溃了美军,控制了苏民洞地区。38军切断美军退路后,119师乘势在清谷里追歼美2师4团大部,俘虏美军700多人。“美2师右翼的第9团3营,各连都受到背后的攻击而毁灭,2营受到四面包围,1营营部受到奇袭而毁灭,营长沃尔夫和很多参谋下落不明。”有的俘虏问徐国夫:你们中国自己的台湾还没打,为什么来朝鲜作战?徐国夫说:只要有中国人民在,美帝国主义就休想在世界上称霸。第三次战役,119师355团、356团主攻当面韩6师防御阵地,两个团全线突破,深入敌纵深。此时119师以与118师形成了南北夹击韩6师的态势,但因通信联络不畅,情况不明,部队按老习惯白天隐蔽休息,韩6师侥幸漏网。第四次战役,119师指挥42军 26师、39军115师、40军120师各一个团,加上本师3个团,进攻砥平里之敌,邓华责成徐国夫组成前指,负责统一指挥。徐国夫建议侦察敌情与地形后再打,邓华认为敌人要逃,没有同意。由于侦察有误,砥平里之敌不是4个营,而是美2师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和一个法国营,不是南逃而是设防,奉命死守。我军6个团分属叁个军,徐国夫实际上只掌握4个团。徐国夫指挥两个团打到天亮,未能攻占敌主要阵地。邓华未同意撤退,令徐国夫坚守即设阵地,致使两个团遭受敌炮火与空袭,伤亡较大。徐国夫曾一度决心把119师拼光,黄昏,徐国夫继续指挥攻击砥平里,119师357团曾攻占凤尾山,115师的部队曾攻进砥平里街内,给敌重大杀伤,美军23团团长亦负伤。但徐国夫发现敌人越打越多,徐国夫和师政委刘光涛建议邓华停止攻击,撤出战斗。经邓华、彭德怀同意,119师停 止了进攻。这一仗我军伤亡1830人,敌军伤亡大约只有800人。战后,邓华作了检讨,承担了责任。徐国夫后来说,砥平里失利,我在处置情况中的轻敌,攻击力量的分散,组织协同不够好,有实施指挥中的责任。第四次战役,119师参加28天机动防御,进行战斗190余次,抗击美骑1师、24师、25师、英27旅、韩6师的各一部的进攻,歼敌5000余名。第五次战役,119师打得猛,插得快,一举突破敌人防御,迅速插到指定地区,完成了战役割裂任务,保障了战役侧后的安全。1952年4月,40军接替64军防御任务,徐国夫多次组织战术反击,共歼敌1000多人 。
  1953年1月,119师机动到西海岸,担负抗登陆任务,徐国夫升任40军副军长兼119师师长,并被选调回国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徐国夫率领119师在朝鲜共歼俘敌军13000多人。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到朝鲜访问,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一枚。于2004年8月26日在沈阳逝世,享年91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