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龙颜碑(爨龙颜碑高清字帖)

80酷酷网    80kuku.com

爨龙颜碑(爨龙颜碑高清字帖)

“二爨”系指云南曲靖的“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简称“小爨”。)和“爨龙颜碑” (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简称“大爨”。),两通碑均系云南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其中最古老的。“爨宝子碑”:周钟岳称为“南碑瑰宝”,喻怀信说有“六朝风味”,李根源讲“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曰“正书古石第一”“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爨龙颜碑”:阮元曰“汉晋正传”,康有为说“古今正书第一”“神品第一”“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下笔如昆刀削玉,但见浑美。”“貌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两通碑自发现以来,研究其书法艺术的人很多,诸多学者有不少精秒的评论,但由于一些论述语言极简,其中一些高深的理论,或者玄奥的评论,一直无人说详细,常让后学者如坠云中,一头雾水,不知所以。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加上自己多年的临习感悟,对这两通碑的书法学习,试着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可不可学?二是学什么?三是怎么学?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二爨”碑书法可不可学

1、 先来了解一段中国历史时空

“二爨”书法学习之我见

从这段历史时空,我们可以看到“二爨”所立之时是在秦嬴政统一中国之后二百余年,全国在大一统之后早已实施“书同文”。

2、再来看一下爨氏历史

首先“南中爨氏,本为中原南迁汉族,在汉末和三国时为南中大姓。”(见平建友编著《南碑瑰宝》),南迁后与当地民族融合,因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差异,而形成了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西爨白蛮由中原汉民南迁于“西南夷”发展而成,其虽夷化,但却保存了大量汉文化。”(见平建友编著《南碑瑰宝》),而“二爨”碑所在地正是西爨地域。

其次,“大爨”碑文中“迺(nǎi)祖肃,魏尚书仆射河南尹,位均九列,舒翮(hē)中朝。迁运庸蜀,流薄南入。”也说得很清楚,其祖上是从中原来的。“小爨”碑文没有关于爨宝子先祖的任何记载,但两碑所立时间相差53年,两碑主人均为同乐县人,两碑相距不足50公里,两碑主人一个是建宁太守,一个是宁州刺史,其实建宁,宁州都是今曲靖范围,两碑主人的渊源是可以想见的。

从爨氏历史可看出,“二爨”碑的主人均系中原南迁汉族。

3、“二爨”碑文体书法的特点

首先,“二爨”碑文体乃“汉晋正传”,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其次,我们都知道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东汉,楷书由魏晋开始流传,而“二爨”碑的树立时间,正好在这之间,“二爨”碑书法,字在隶楷之间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康有为赞“小爨”碑书法为“正书古石第一”,赞“大爨”碑书法为“古今正书第一”。 从这些完全可以确定,“二爨”碑书法就是介于隶楷之间的正书。

4、究竟如何评价“二爨”碑书法

“爨宝子碑”出土于公元1776年,“爨龙颜碑”最早记录于公元1297~1306年的《云南志略》,对两碑书法的研究是近200年来的事,各方评价可谓“毁誉参半”,说好的,在前文中我已引述,其中尤以康有为的影响最大。但同时,对“二爨”碑书法提出批评的声音也不少,特别是对爨宝子碑书法的批评。主要是认为边蛮之地,非汉学正统,刻工极差,不可摹学,沙孟海就曾说:“说句干脆的话,刻手好,东魏时代会出现赵孟頫,刻手不好,《兰亭》也几乎变成《爨宝子》。”还有人说康有为年轻时推崇“二爨”,年老后自己推翻了。其实,这是个误会,是一些人断章取义造成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推崇“二爨”碑书法,“有为所发”是事实,但并非胡说乱讲,三十年后,他说“若再续《书镜》,又当赞贴矣。”,这并无抑碑之意。事实是这样的,1915年康有为在答朱师晦的信中说:“又承文书法体兼碑贴,与《书镜》尊碑不同,何其善问也?《书镜》以□所不备为主,至《书镜》尊碑,乃有为所发,仆若再续《书镜》,又当赞贴矣。观其会通,而行其典礼,一切皆然。无偏无过,岂独书耶!”。这里并无抑碑之意,只是“又当赞贴矣”,而且“观其会通……无偏无过,岂独书耶!”。另外,1917年左右,康有为在诗中写到“高谢风尘自步虚,亦无碑帖与拘墟。”。1918年,康有为《题郑叔问手写诗稿》云:“然若叔问所作,以汉碑北碑之本体,而寓南帖超逸之气,则近人所少见,所谓:鸾凤祥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参见薛帅杰《康有为晚年对碑学的反思与转变》)。可见,三十年前,写《书镜》是康南海“有为所发”,但三十年后,康南海并未贬碑,而是“亦无碑帖与拘墟”,是“鸾凤祥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倡导的是“碑帖之合”,而非“碑帖之分”。

综上所述,“二爨”书写之人是中原南迁之人,文是“汉晋正传”,字是“正书”,正如晚清剑川赵式铭所言:“班虽化爨,然故家文物犹有存焉。”,他们在称霸南中的数百年中,不仅庭有余香,必也家饶清况,历代子孙都在传习汉文化,况且历史上也从无严格意义上的所谓“尊碑抑贴”或者“尊贴抑碑”之说。

所以,可以明确地说,“二爨”碑书法是正传,可以学。

二、 向“二爨”碑书法学什么

要回答学什么的问题,我想应先了解碑学之兴的历史。

众所周知,碑学之兴有两个历史节点,第一兴盛是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公元220~589年,东晋时期,古人很重视对碑的学习,王羲之自述学书经历时说:“余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见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石经》,又于仲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可见古人对碑书的重视。碑书中有许多雄强、茂美、古朴、一任天然的可学之处,但是,人们重视碑学后,必然遍寻碑书,大量碑书的出现,自然良莠不齐,一些山野村夫之碑中有大量的错别字,其文辞之差、书写之遭、刻工之劣,让鸿学巨儒无法接受,随着唐楷的成熟,此次碑学之兴便渐渐消退了。可以说,第一次兴衰是文人大家的自觉意识,而后产生了伟大的唐楷。

第二次兴盛是兴于宋朝,而盛于清中期,诸多书法家认为一板一拍的唐楷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和书法的发展,厌恶已走向糜弱和薄俗的帖学和流行的馆阁体,为求新、求变而热心于碑学的研究,同时,逐渐出土的各类碑志造像,也为书家研究学习提供了保障,在阮元、包世臣、吴昌硕等人的推动下,得以兴起,特别是清晚期,国家落后,列强入侵,大批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强盛,变法维新,在康有为借风借雨,推波助澜的推动下,通过《广艺舟双辑》,让碑学之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近些年来,由于对康有为人品言行的否定,出现了对《广艺舟双辑》的质疑,也影响到了人们对“二爨”碑书法的认识和学习,可以说成也南海,败也南海。第二次之兴,是社会求变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历经200多年,虽谈不上衰,但产生了迷茫,出现了误区。

从两次碑学之兴的历史,可看到兴之主体是历代文人大家,兴之目的是求变革、创兴、突破。但碑学之兴起起落落、褒贬不一、让人糊涂,现在有必要对“二爨”碑书法可不可学做一个明确的答复。《礼记.大学》中有一句话,叫“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我们只有明白了“二爨”碑书法中的恶和美,才能明白可不可学,学什么。

我先说说“恶”的问题:

学“二爨”碑书法出现了一些误区,就是以丑为美,我认为失误有四,一是由于碑中有很多刻工之“误”(我暂且称之为误,其实这误也成就了 “小爨”碑书法。),若不能透过刀痕看笔痕,则很容易故意描摹;二是大量的偏锋用笔,失去了传统美学强调的骨力,也就是失去了生命力;三是碑中有大量的异体假借字,当时用可古趣横生,今再用则贻笑大方,一些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仍然使用,故弄玄虚,让人不知云;四是碑中有不少错字,切不可一味传学,自认为古拙,到头来却是东施效颦――丑态百出。有的作品,好像有仙姿,但无古圣,亦无昆刀,更非正书,让人看上去病怏怏的,何来美感,真的不堪入目。

再来说说“美”的问题:

康有为评“爨宝子碑”“正书古石第一”“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喻怀信说有“六朝风味”,李根源讲“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评“爨龙颜碑”“古今正书第一”“神品第一”“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下笔如昆刀削玉,但见浑美。”“貌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范寿铭把《爨龙颜碑》书法与《嵩高灵庙碑》书法相比,认为“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这些就是美,只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该学的未学到,弄巧成拙了。

现代人是进步的,我们不能为了所谓怀旧而回到茹毛饮血的年代,唐楷是进步的,我们不能为了寻根求源而变成莽撞大汉,对书法之美,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谐调性、整体性、稳定性是汉字永远的美学原则,谐调性是核心,只有谐调才能实现整体性与稳定性,“正书”正符合这一美学原则。这也正符合鲁迅所说的“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综上所述,“二爨”碑书法之美,就是 “正书、仙姿、古佛、昆刀。”八个字。这就是我们要向“二爨”碑书法学习的东西。

何为正书:康有为说“小爨”是“正书古石第一”,“大爨”是“古今正书第一”,都强调是“正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正”的解释是“守一不偏之谓正,正直、端正。”,《汉字源流字典》对“正”的解释是“汉字字体的一种,即今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善草则鹰搏隼(sǔn)击,工正则剑锷(è)刀锋。”。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当知“复归平正”才是终极目标,只是应在“既能险绝”之后,再来复归“平正”,这就是正书。

何为仙姿:康有为称《爨宝子》碑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颂此碑“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称《爨龙颜》碑书法“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丁文隽(juàn)著《书法精论》讲“爨宝子、爨龙颜远在边徼(jiào),未染江东靡丽之气。”,只因远在边陲,很少受“正统”之束缚,才有了有别于所谓正统书法的特殊面貌,即千奇百怪仙姿百态,加上刻手弄巧成拙,妙趣天成的錾刻和经年累月的风化剥落,造就了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的天趣神象,这就是仙姿。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