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要素(记叙文阅读满分思路)

80酷酷网    80kuku.com

记叙文要素(记叙文阅读满分思路)中考记叙文阅读满分思路,好用

一、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给出具体范围的锁定具体段落,没有的就从全文出发。

?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准备

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2)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4)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 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

? 第四步: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如果赋分是奇数,如 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二、语言赏析

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修辞方面入手

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作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详见本专题文体知识梳理。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

① 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 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③ 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

衬托、象征、对比、照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情景交融等。

(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6)从句子所蕴含的哲理入手

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启迪的角度品味。所谓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感悟。

三、段落作用

分析段落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

? 结构

(1)开头:

①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 照应标题;

③ 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④ 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⑤ 设置伏笔,照应后文;

⑥ 渲染气氛,奠定全文基调;

⑦ 开篇点明主旨;

⑧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

注重分析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比如:

① 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② 为下文作铺垫;

③ 丰富文章内涵;

④ 照应前文;

⑤ 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3)结尾:

可从3个角度分析:

① 情节角度:a.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b.与题目或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② 主题角度:深化或升华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③ 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内容

概括段意,联系主旨情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段落,如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 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 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四、标题作用

文章标题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人物为题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全文线索的作用。

② 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③ 以物象为题的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④ 以事件为题的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⑤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具有隐含象征含义。

五、人物形象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托人物的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 答题步骤:

① 审清题干:看题干要求,是只写出人物的形象,还是要写出对应分析。

② 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描写。

③ 具体概括。

④ 增加序号,使答案条理化。

? 答题格式:

人物性格或人物特点+具体依据。

六、写作手法

对写作手法的考查主要有两种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1)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探究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组织答案时,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

真题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6分)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么?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 。波澜又起。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4分)(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思对即可)

2.(4分)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3.(4分)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4分)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对于老人要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