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神话故事的成语)

80酷酷网    80kuku.com

有历史故事的成语(有神话故事的成语)

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他的叔叔郑伯友极力劝诫,后来西戎入侵又以死抵挡,他的儿子掘突在父亲战死后率郑国士兵进京护驾,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为表彰他的功绩允许他在洛阳附近重建郑国,是为郑武公。

掘突娶了个妻子叫姜氏,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据说姜氏生他的时候是难产,脚先出来的,把姜氏折腾掉半条命。可是她非但不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疼爱,反而十分痛恨,所以取名为寤生。寤生的意思就是逆生。后来生了个小儿子叫段,长得也讨人喜欢,特别受到姜氏宠爱。所以姜氏老在掘突跟前夸奖小儿子,鼓动掘突将来把郑国的君位传给段,据突可不答应。因为照当时的宗法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确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权力继承上的纷争,稳定统治秩序,虽然刚刚进入春秋时期,可是这一制度还是被诸侯大体遵守的,所以掘突坚持要立大儿子寤生为太子。

一段历史故事中有三段成语典故,这篇短文值得一读

公元前743年,掘突死了,寤生即位做了国君,就是郑庄公。可是母亲姜氏并没有死心,她先是迫使郑庄公把当时的京城(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封给了弟弟段,从此,人们把段叫“京城太叔”。京城是封地好理解,可为什么叫叔呢?这里涉及到中国古代平辈之间的排序问题。在古代,尤其是宗法社会里,极重长幼之序。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是: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果有两个兄弟,那就按伯仲排;如果三个兄弟,就是伯仲季,没有叔。如果有四个以上,老大、老二和老幺对应伯仲季。其余的都是叔。叔可以有多个,但伯仲季都只能有一个。比如司马懿,字仲达,排行第二;其长兄司马朗,字伯达;三弟司马孚,字叔达;四弟司马馗,字季达。再比如孔子又叫仲尼,因为排老二。再比如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同样的道理,由于掘突还有其他非嫡长子,这个段按照这个排序就叫叔段。后来叔段叛乱逃到共地,历史上就把他叫做共叔段。

一段历史故事中有三段成语典故,这篇短文值得一读

在段打算动身去京城时,他母亲姜氏与叔段密谋要里应外合夺取郑庄公的诸侯位置。所以他回到封地后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操练军队,经过一段时间,叔段的势力就膨胀起来了。没有多少日子,他就把临近京城的两个小城夺去了,那两个地方的官员向郑庄公报告叔段占领两个城的情形,郑庄公听了心里暗作打算,还始谋划如何应对。

过了几天,郑庄公假装吩咐大夫祭足管理诸侯国里的事情,自己上洛阳给周天子办事去了,姜氏得到了这个消息,赶紧打发一个心腹人到京城去约叔段发兵来打新郑。叔段接到了母亲的信,深信不疑,按照约定日期发兵攻打新郑都城。这一切当然都在郑庄公的控制中。实际上他是假装上洛阳去,暗地里却带领着两百辆兵车来到京城附近埋伏好,只等叔段动手。另一方面又派公子吕带兵攻占了叔段的封地京城。在郑庄公的谋划下,叔段败局已定,最后只得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所以历史上又把他叫做共叔段。

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相残的成语故事都与这段故事有关。

一段历史故事中有三段成语典故,这篇短文值得一读

接着讲。

此事之后,郑庄公与母亲撕破了脸,公然起誓说,“不到黄泉,再也不跟母亲见面了。”意思就是到死了之后再与母亲相见,一辈子也不愿意再见他的母亲了。郑庄公没想到的是,这件事传出去后,民众传得沸沸扬扬,都说他这么对待母亲太过分了,是不孝。按照周礼,这个不孝的罪名,可是会影响郑庄公政权合法性的。做一个国君,他也希望臣民像孝顺父母那样对待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政治里面的家国同构的文化。他自己落了个不孝的罪名,臣民还会来为他效力吗?另一方面,他已经起过警,不到黄泉,不再跟母亲见面,起了誓不算数,往后人家还拿他的话当话吗?郑庄公真是左右为难。

这时有个叫颍考叔的人,他给郑庄公献上一只特别的鸟,郑庄公回他:“这是什么鸟?”颖考叔说:“这叫夜猫子,白天瞧不见东西,黑夜什么都瞧得见,真是日夜颠倒,不分是非的坏东西,这鸟小时候,母鸟辛辛苦苦捉到了虫子,自己不吃,喂给它吃,可是等它长大了,翅膀硬了,就把它妈吃了。真是个不孝之鸟,所以我逮了来,请主公办它”。郑庄公知道这话里面有骨头,也不出声,由着他说。到了吃饭的时候,郑庄公就叫颖考叔一块儿吃,还夹了几块羊肉给他,颍考叔把顶好的一块羊肉包了起来,搁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妈上了岁数,我们不容易吃上肉,今天主公赏给我这么好的东西,我想起我妈还没吃过,自己哪儿咽得下去?我想带点儿给我妈去吃。”郑庄公想,颍考叔准是来提母亲的事儿,倒要听听他怎么说。就问颖考叔这件事你认为怎么办才能两全呢。颖考叔说:“主公虽然起过誓,可是人不一定要死了才到黄泉,咱们挖个地道,挖出水来,不就是黄泉吗?咱们再在地道盖一所房子,请太夫人坐在里头。主公走进地道去跟太夫人见面,不就应了誓言了吗?”郑庄公觉得这倒是好办法,就派颍考叔去办。颍考叔带了五百个人,连挖地道带盖房子, 切准备就绪,就把姜氏接到地底下的房子里,然后请郑庄公从地道里进去。郑庄公见了母亲,跪在地下说:“儿子不孝,求母亲恕罪!”姜氏又害臊又伤心,她赶紧搀起郑庄公说:“是我不好,哪儿能怪你呐!”娘儿俩抱头哭了一顿。郑庄公扶着他母亲出了地道,上了车,故意转了好几条大街,让百姓都看看,才慢慢地回到宫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泉见母的典故。

一段历史故事中有三段成语典故,这篇短文值得一读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