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炒蛋”的启示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天中午,公司同事一块去附近一家小餐馆就餐。同事点了一道韭黄炒蛋。吃第一口时,我便隐约觉得韭菜味道有点儿不对劲,似乎有点“馊”,但还是不能肯定。因此,我没有说什么,继续努力“工作”。第二口时,“馊”的感觉仿佛又消失了,但第三口似乎又有了。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感觉不对,而不是韭黄有问题。但是心里仍然存有对韭黄质量的疑虑。当整盘菜被“消灭”大约三分之二时,我突然感到韭黄有一种强烈的“馊味”。这时,我终于可以肯定自己的判断了,就立刻说了出来。没料到,同事与我有着同样的判断和“心理历程”。于是,我们几个人一致判定韭黄质量有问题。这件事随即给了我三个启示。

  “事后诸葛亮”现象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意识到自己的公司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又很少有人会主动提出来。比如,许多民企员工都会觉得民企的工作效率很低,但是能够直接向自己领导提出来的却很少。但是,一旦有人提出来,就一定会有人跟风而上,群起而攻之,就像同事们一起一同“评判”韭黄变质一样。

  尤其是当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这种“事后诸葛亮”现象就会更加严重。例如,许多民营企业都经常会出现如下的类似场景。开会时,老板追究某件事情的责任时,开始时基本上是没有人开口说话。即使开口,也是说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但是一旦老板继续追查下去,并且有人“突然”想起了“责任人”的时候,立刻就会有一批“事后诸葛亮”站出来,争先恐后的指出“责任人”的种种弊病,仿佛刹那之间大家都醒悟过来,仿佛“责任人”本来就是“罪孽深重”,抑或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众星捧月”和“墙倒众人推”

  现代社会,每当哪个企业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媒体就“众星捧月”似的对其“大书特书”,什么战略科学、决策英明,什么技术先进、服务真诚等等,总之,凡是其拥有的就是好的。但是,当其出现问题的时候,媒体就会争先恐后的去报道其所谓的“内幕”或“黑幕”,本来是一件微不足道小事或司空见惯的运作方式,在经过各路媒体的大肆渲染后,也成了企业致命的因素。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什么大的危机可言,或者压根还没有到达死亡的边缘,被媒体报道后,反而真的被迫走向了“死亡之路”。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要靠社会公众的信心来维持的,离开了社会公众的信心,企业多半会走上绝路。例如,秦池的失败等等。也正是由于媒体的这种行为模式,企业要广泛的与媒体打交道,交朋友。并且要善于抓住和媒体交往的机会,尽量维系这些关系,而不是对媒体“人走茶凉”。否则,当企业出现一些小问题或危机时,就可能出现“墙倒众人推”的悲惨局面。再看看目前有关金正集团危机的报道,几乎清一色的在分析金正为何会“病倒”,而不是换个角度分析金正如何才能度过这场危机。一个品牌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因此值得挽救的品牌还是应该尽力挽救的,这样做也是为社会减少损失。当然,对于一些本质恶劣的品牌,即压根不值得挽救的品牌来说,其死亡也是罪有应得的。

  “韭黄变质”与危机公关

  事实上,韭黄炒蛋里的“韭黄”并没有全部变质,否则我们也不会到吃完三分之二时才达成共识:韭黄变质了。但是,一旦达成共识,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错觉——韭黄全部变质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找来餐馆老板,告知其韭黄炒蛋变质了。如果餐馆老板不经品尝就断然否定我们的判断,坚持说韭黄质量一定是好的,那么我们就会据理力争,以“讨回公道”;相反,如果餐馆老板立即答应品尝,紧接着告知我们部分韭黄的确有问题,并提出重新炒一份或折价,我们就不会在乎这样的小事。当时,小餐馆老板采取了类似后者的处理方式。

  但是,不少企业在出现类似“危机”时,却达不到小餐馆老板的水平——因为态度错误,处理方式不当,直接致使企业“溃不成军”。例如,常德事件中,三珠口服液居然与顾客打官司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时候媒体都争相报道,但是官司打赢时,三株大厦也倒塌了。

  企业“自己的错误”和质量缺陷应该尽早发现,以方便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尽快解决,但是当企业承认直面错误和缺陷时,也希望媒体能够冷静的面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波折”,不要动一动就“把企业朝死里报道”,否则既有损于企业利益,也有损于社会利益,长期来看也必然影响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