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为何不希望后代搞政治(图)

80酷酷网    80kuku.com

  文章摘自《开国元勋:帅府家风》

  作者:肖伟俐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简介:身为元帅后人,他们曾经被各种光环笼罩着,也有着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生活经历,面对过去和未来,他们敞开心扉,真切翔实地讲述了元帅们的家人、家事、家风,讲述了元帅们的个人爱好、生活情趣、教子方法、治家理念……

左二为陈毅,左五为陈丹淮

  陈丹淮:我们看重的是人民的评价

  “应该是这里吧。”

  乍一看,陈丹淮的身高、相貌和他父亲陈毅很相似。

  2006年6月5日。我们和陈丹淮约定,在北京市西北四环的安翔里小区采访,因为这里离他家较近。我们正在担心他找不到地方,说话间,循声而进的正是陈丹淮。

  陈丹淮身体结实,相貌敦厚,很有军人气势。1965年从哈军工毕业后,他先后在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空军机关,国防科工委从事技术、科研和管理工作,退休前是总装备部科技委的专职委员。他是陈家唯一一个一直在部队工作的人,也是这个元帅之家中唯一的将军。

  也许是军人身份的特殊,陈丹淮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外界对他知之不多。在陈家的几兄妹中,公认他比较聪明,陈昊苏说他的围棋水平已在父亲之上了。而陈丹淮称自己性格比较温柔,父母身上的特征都有继承。言谈举止,品德和习惯更多是母亲张茜所教,父亲公务在身,小事不管,交流得较少。

  陈毅个性鲜明,赵朴初先生有诗说他是“直声满天下”。“文革”期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陈毅在批斗会上,大声说,请大家翻开毛主席语录第274页,毛主席说陈毅是个好同志。结果大家打开一看,书只有273页。这广为流传的笑话,应该是民间对他磊落洒脱的个性和敢于讲话的褒扬。

  陈丹淮说他们也听说过这个故事,但从没有听父亲谈起,只是坊间流传,应该未有其事。

  我问:“毛主席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家属认同吗?”

  “我们从来就没有看重这个评价,因为我们认为陈毅是个好人,是个好同志,不是谁说的,不管是谁,包括毛主席,不是谁说了是个好同志,就是好同志。谁说了是坏人,就是坏人。我们看重的是人民的评价。”

  陈丹淮的回答同样是个性鲜明,不藏藏掖掖。

  “因为他对党、国家、人民是负责任的,他是为国家立过功勋的。”

  “赵朴初说他‘直声满天下’,你怎么看?”

  陈丹淮直率地讲:“‘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在别人都禁口的情况下,他还敢说自己的意见,应该是很特殊的,因为能够像他这样做的很少。有些基层的干部,比如像张志新,为此还丢了自己的生命。”

  “当然是不是‘满天下’就不敢讲了,这是赵朴老的一种比兴吧。其实我父亲也做过检讨,也讲过错话,所以,我们是不敢讲这个‘满’字。”陈丹淮补充说。

  “你什么时候见到这首诗的?”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赵朴初就写给我们了,我们觉得确实就是如此,他用诗表达出来了,我们很感动。”

  殊勋炳世间,直声满天下。

  刚肠忌鬼蜮,迅雷发叱咤。

  赖有尧日护,差免跖斧伐。

  众望方喁喁,何期大树拔。

  岂徒知己感,百年一席话。

  恸哭非为私,风雨黯华夏。

  这就是赵朴初在1972年1月写的《陈毅同志挽诗》。诗中的前两句流传甚广,陈毅故居的门联用的也是这两句诗。

  对于父亲的直言,陈丹淮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面对“文化大革命”那种特殊的政治形势,父亲和周恩来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抗争方法,其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一种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就是不说话,不说话并不代表他就同意这个事情,他不是公开地顶,但他一直努力扭转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等到邓小平出来了,周总理的身体也不行了,他就把权交给了邓小平,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父亲和周恩来不同,他就要讲出来,这就是他的特点,他在会上公开说:这样一个伟大的党,如果像你们说的,全党只有毛主席、林副主席、周总理、伯达、康生、江青是干净的,承蒙你们宽大,加上我们5个副总理,我们党一共只有11个干净的人。这样的话,我不做这个干净的人!实际上我父亲抗争了一下,但是没有用,抗争的结果是他退出了当时的政治舞台。”

  陈丹淮说得很激动,额头上沁出点点细汗。

 

  “换个角度讲,我们更应该赞扬周总理的这个做法,他表面上没有抗争,但是他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中流砥柱,一个灯塔。我父亲和周恩来性格上完全是不同的,表现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待‘文革’的态度上基本是一致的。”

  “做到‘直声’不容易,你们几个孩子中间是不是也有这些方面的特点?”

  陈丹淮笑了:“现在有些人,他官做到一定的时候,就不愿意听到你这种声音。其实,人不可能永远正确,工作中我们也还经常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对事不对人。可能有些人对我们不是很满意,但我也要表现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是我父亲讲的,他说任何时候,人都要顽强的表现一下自己,留下时代的烙印,我想也是。”

  陈丹淮瞧不起溜须拍马之徒:“你不能所有的事情都是好好好,只会赞颂领导,一天到晚就是吹捧一个人,你不能这个样子呀。有的人就是整天陪着领导散步,最后也提拔他了,我们就做不到,我又没有卖身给你,为了讨好你每天陪你散步,这些事我都做不到,这是跟家庭有关的。”

  陈丹淮从小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至今讲话带有典型的江浙口音,听起来柔中有刚。

  1972年,陈毅病逝,毛泽东带病突然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成为当时一件标志性的大事。陈丹淮觉得,毛主席之所以参加追悼会,一是出于感情,二是出于形势。并没有外界所说的“中央文革插手”和“四人帮”的干扰阻挠之事。

  “其实,我父亲的追悼会中央文革谁都没有插手,大家都躲得远远的,谁都不愿意出面。因为去世的时候,他只是一个中央委员和军委副主席,不是政治局委员,不是国家和党的领导人。而且,还戴着一顶老‘右’的帽子,林彪集团虽然倒了,但‘四人帮’还在横行,大家都不知道毛主席的态度,生怕引火烧身。所以整个追悼会都是周恩来总理支持,由中央军委来办理。”

 

  陈毅的悼词,安排由军事科学院的一个人来写,要求的标准是略高于李天佑,李天佑生前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

  “所以写悼词的那个同志,也不知道怎么写。大家还都在揣摩毛主席的态度。周总理给毛主席写的报告,都很有分寸。他原定是除了毛主席以外所有政治局的人都参加,康生有病不能参加,江青原来也说有病,后来又表示参加。这在当时也是最高规格了,这也是周恩来总理的良苦用心啊。”

  审时度势的毛泽东在周恩来送审的悼词上,把陈毅同志“有功有过,功大于过”。这句话给划掉了,并强支病体,坚持到八宝山送了老战友最后一程。

  “当时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提出很多的疑问,对毛主席这种干部政策提出很多的疑问,毛主席参加了追悼会,肯定了我父亲,就等于肯定了一大批老同志。其实就是做给老同志看的,这样一下子舆论就改变了很多。”

  “陈毅是个好同志这个话是在追悼会上讲的?”

  “对,他在追悼会前接见我母亲的时候讲的。”

  陈丹淮:父亲送我唯一的礼物是毛选

  在陈丹淮的记忆中,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

  陈毅对毛泽东的文治武功很钦佩,这点也影响到陈丹淮,他认为,父亲对毛泽东的佩服,是从他的斗争实践中感受和得来的,不是盲从。

 

  1958年的一天,正在上初中的陈丹淮,饶有兴趣地在家里读郭化若将军所著的批论《孙子兵法》,书中探讨的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等问题。陈毅正好过来,他奇怪地问:“你怎么看这个书呀,是不是很喜欢这个书?”

  陈丹淮说:“谈不上特别喜欢,只是随便看看。”

  陈毅把书拿过去翻翻,又问:“你觉得怎么样?”

  陈丹淮说:“写得挺有意思,我挺感兴趣的。”

  陈毅沉吟片刻,给儿子提了一个建议:“你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条,毛主席的这些军事思想,都是他从实践中间总结起来的东西,不是教条。”

  可能是觉得儿子是大人了,两天后,陈毅郑重其事地把陈丹淮叫到身边,拿出一套《毛泽东选集》三卷本,嘱咐说:“你好好读读这个吧。”

  “毛选”三卷,陈丹淮做梦都没有想过父亲会送他“毛选”,因为在他印象中,那应该是高级干部才能看的,而他还是个中学生。

  “我那时读初三,我真正接触到毛泽东思想就是看这本书来的,这就叫政治投资,就是它奠定了我的政治基础,从这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就是靠这套书来指导。”

  陈丹淮陷入沉思:“因为那时候要入团,就要看‘联共党史’,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毛选’,这几本书。联共党史作为中学生来讲,看起来是非常枯燥的。后面这两本书,我也有个对比呀,一本是政治理论书籍,另一本是谈修养的书籍,这是两类不同的书。毛泽东讲的是战略、战术、政策策略、方针时局。刘少奇讲的是特别小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光看这两本书毛泽东就比刘少奇要高明。”

  陈丹淮认为,这套“毛选”对他生活产生着强大的支撑力和长久的影响力,帮他打开了认识社会和世界的一扇窗户。并且,直接影响到他人生道路的选择。

 

  可能陈毅本人也没有想到,送给儿子的“毛选”,会对他的一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不过这也正是他送书的目的,因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下一代,是那个时代的时尚,只不过,有的人把“毛选”表面上奉为圣经,生吃硬嚼,囫囵吞枣,当作自己政治生活中的点缀,一个符号。而有的人则把它作为认知世界,贯通古今,叩问现实的讲义,鞭辟入里,成为人生的指南。我想,陈丹淮当属后者,不然,他不会在几十年后谈起此事,依然那么津津有味,那么感激不已。

  古人讲,家传万贯,不如一脉书香。

  我问:“父亲还送有其他的书吗?”

  “等到‘毛选’第四卷刚一出来,他就送给我们一人一套四卷,那时我可能是高一,学校还没有四卷。在我们班上没有几个人读过,我就把它全都读完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就是打仗啊!我看了以后感觉跟前三卷大不一样。我最后愿意参军到部队里头来,还不完全是我父亲的影响,主要是受‘毛选’四卷的影响。”

  时至今日,陈丹淮依然认为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只是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

  陈丹淮认真地说:“我现在还认为毛主席有很多东西是对的。实际上改革一直是他的思路,他从来不墨守成规,只不过最后他没有把他的思想用到这上来。”

  陈丹淮认为,在当代诗人里,父亲最佩服毛泽东,因为,毛诗有气魄,非常人所为。受父亲的影响,他也如是。

  同样,陈丹淮对父亲的博学和口才也是非常佩服。

  “他讲话非常具有鼓动性,做报告经常是好几个小时,有时开大会,他可以讲一天。这个跟他经历有关,也跟四川人会摆龙门阵有关系。但是也不一定,你看聂帅,他也是四川人,他就不怎么讲话,你看邓小平,更是沉默不言。”说罢,陈丹淮自己也笑了。

  谈到父亲的博学,陈丹淮回忆起一件小事。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出来后,他立即把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找了出来,然后,我母亲就把它用复写纸全部抄下来,寄给我们兄弟一人一份,因为我们都在外头。我拿来一看,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呀。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传达呢,后来我才知道,他在以古喻今。”

  下面就是白居易《放言》五首中的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何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陈丹淮:家庭给了我文学的熏陶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遗传、环境、偶像、个人努力等等因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遗传和家庭环境则是重中之重,这不是血统论的老调。父母的身教言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和决定性的,知子莫若父是定律,同样,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中必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陈丹淮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环境时,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家庭的成长环境,既严格又比较民主。在个人的品行方面,我母亲要求是很严格的,也就是说你不能有不良的嗜好,你不能够很随便,你不能随便要钱花钱,不该你享受的东西你不能去超越。到现在我们兄弟三个都不抽烟。比如我们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是坐公共汽车,一天就给一毛钱,后来我跟昊苏我们两个就来回走着上学,目的就是把那一毛钱省下来,可以偷偷去买个烤红薯吃,红薯比较便宜呀。但另一个方面,又比较民主自由。比如学习,全部靠我们自己,你考那个学校,考什么专业,他们都不管,这个你自己做主,我到军工去读书就是我自己选的,他们可能还是更希望我能够在北京。”

  陈家一宽一严的环境,良好的学风和家风,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和宽松的自主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情趣。同时,父母的好学不倦,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陈丹淮说,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让父母操过心,没有养成什么坏习惯,也不是那么张扬。而且,父母也没有限制他的业余爱好。

  解放后,张茜一直坚持学习俄语、英语,不仅能熟练运用,还翻译出版了前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小说集《沙原》和李昂诺夫的多幕剧本《平平常常的人》。

  陈丹淮:“我母亲是中学生,15岁参加革命,她的文化程度文学修养和父亲比差距很大。因为她要缩小这个差距,所以她学习非常的认真,那时别人都去跳舞,她很少跳舞,她就是一天到晚地学习,看书,读诗,然后练字、写诗,妈妈的字写得很漂亮。”

  在陈丹淮的记忆中,父亲有两间书房,一间存放的都是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马恩列斯著作等,成套的书籍。这间书房陈毅不许孩子们进去。另一间存放的是各种文学艺术、杂志诗词等杂书,孩子们可以自由翻阅,因此这间书房也就成了他经常玩耍的地方,里面的藏书,成了他最早的启蒙读物。

 

  “实际上我是五、六岁时就看《水浒传》了,《红楼梦》我在初中的时候看了好几遍。有时,我跟我母亲还经常交流读《红楼梦》的看法,比如林黛玉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呀?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林黛玉,她有点病恹恹的。”

  回忆少年时期的生活,让陈丹淮很开心。家庭良好的诗风,也让他受益匪浅。

  “他没有特意要求我们读什么诗,但是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引导我们,有时父亲的诗发表了,或者毛主席的诗出来了,他都让我们念一念,还给我们讲一讲。比如我们跟他出去,到一个景点或庙,就让我们读那个对联,教我们怎么断句,包括昆明那个天下第一长联。后来我们都有点厌烦,因为我们有些逆反心理,反正我们又不学文。”

  但是,正是父亲的这种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打下了他的文学基础。

  “我非常感谢父亲的这种培养,从小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我们的文字就比其他同学要好一点,包括立意呀、结构呀。”

  在师大附中读书的时候,陈丹淮当过一年的板报编委,这让他有机会显示一下他的文学天赋。因为有时缺稿子,他就即兴写一首诗,或一篇小文章填补上去。惹得其他同学煞是羡慕,说你怎么还会这一手。一年下来,还真积累了不少小文章。

  陈丹淮:“我也不知道从哪学来的,反正一下子逼上去了。可能主要是家庭环境的熏陶。”

  文革后期,陈丹淮和陈昊苏兄弟俩,和中科院的陈明远一道,经常切磋诗词,相互唱和,成为一时美谈。

  陈丹淮:“1976年总理去世后,就中断了,等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各干各的事情,也就没有了闲情逸致。”

 

  我问:“你最喜欢父亲哪首诗?”

  陈丹淮犹豫了一下:“群众熟悉的都是《梅岭三章》、《大雪压青松》,喜欢他的磅礴豪情,坚贞远志。我个人认为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很好的抒情诗,包括写给我母亲的那些诗,有意境,有感情。抗战时,他写过不少描写风光的诗,如《淮河晚眺》等。”

  我在《陈毅诗词全集》中,找到了这首作于1943年春的七言诗:

  柳岸沙明对夕晖,长天淮水鹜争飞。

  云山入眼碧空尽,我欲骑鲸跋浪归。

  陈丹淮说:“这首小诗非常明快,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山河、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追求。当年赵朴老也谈过,他很喜欢父亲写的《淮河晚眺》这类诗。”

  陈丹淮又提及陈毅写于1942年2月的一首《佳期》:

  烛影摇红喜可知,

  催妆为赋小乔诗。

  同心能偿浑疑梦,

  注目相看不语时。

  一笑艰难成往事,

  共盟奋勉记佳期。

  百年一吻叮咛后,

  明月来窥夜正迟。

  陈丹淮说:“这是两个人的盟誓,也是父亲对母亲的承诺,一个政治家写出这样深而不俗的情诗是很少见的。”

  他又自语道:“美中不足的是这首诗重复用了两个一字,如果把‘一笑艰难成往事’,改为‘再笑艰难成往事’,是否更好些……”

  1971年,陈毅70寿辰,远在河北的陈丹淮依《永遇乐》词牌,填词一首,为父贺寿。我们从中可以一睹他的文采:

  寿日皆欢,今度尤殊,七十古稀。

  霜天云淡,松江初寄,正家门始离。

  萧瑟复到,滦峰重贺,不觉十年满期。

  忆风云,善恶终报,两鬓俱白何惜?

  五十年内,才得宽余,谁知又斗病疾。

  惟谢重恩,安乐晚年,秋风送家喜。

  海滨情深,松涛散香,再领北戴深意。

  放眼量。悠闲高龄,更添健力。

  陈丹淮:父亲不希望我们搞政治

  我说:“你父亲诗文那么好,他没让孩子学文学专业?”

  “没有,他希望我们读理工,希望我们做点具体的事情。他不希望我们搞政治,可能想你们这么单纯也搞不了。”

 

  陈丹淮想了想又补充说:“他知道文学需要有天赋,他可能看我们这些人没什么天赋,因为我们平时对文学没有表示出什么兴趣来。”

  1961年,陈丹淮考上了哈军工。刚满花甲之年的陈毅很高兴,对即将步入学堂的陈丹淮寄予很高的希望,他写下了《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这首诗,诗中概括了他教子的宗旨和理念。这首诗,也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教子名篇。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增减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立有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

  “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陈丹淮深切地说:“他对我们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他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说,你们的责任是什么:你是共产党的儿子,你是国家的儿子,你是人民的儿子。你要对党忠诚,有难你要当先锋,你学习专业要用功,政治上你要可靠,他讲的是一个责任,你对社会的责任,你对国家的责任,他希望我们要把这个责任负起来。”

  “那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怎样做的?包括做人啊,做事啊,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谈不上什么经验了,应该说就是按我父亲的那首诗提的基本要求去做。第一,你要负起责任来;第二,你要团结人。”

  陈丹淮说:“那首诗我是背不下来的,我很不讲究这个形式主义。但是我知道他的意思。”

 

  “你的性格像父亲吗?”

  “我的性格很难讲,我比较温柔,但是大的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上怕我,在生活上不怕我。之所以在工作上很怕我,因为我说批评就会批评,不管你跟哪个领导有什么关系,我不管你这一套,人家可能受不了。所以他们跟我在一起工作都比较谨慎、比较小心。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个东西只有忍耐,只有等待,你发脾气也没用,因为你管不到人家。”

  “你觉得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给你带来哪些好处?”

  陈丹淮不假思索地说:“带来就是这个环境的影响。”

  他自己总结了几条,包括:善于学习,尊重别人,工作中善于抓主要矛盾,生活中不卑不亢,勇于承担责任等等。

  其实,家庭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给陈丹淮的学习和生活留下的印迹已经写在他的脸上,表现于他的言谈举止,镌刻在心灵深处。

  我们深知,作为元帅后人,特别是在部队工作的子女,人们会用一种特别的眼光注视你的成长,会更关注家庭背景带来的一切。对此,陈丹淮和大多数的干部子弟一样,也不回避。

  陈丹淮:“你职务上的进步,别人很容易说,你看,就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他又进步了。”

  “有这种说法吧?”

  “肯定有呀,必然有这个说法。既然你生在这个家庭,你必然要承担这些语言,但你们说你们的吧,我只要把我的工作干好,尽到我的责任就行。你说我没本事,不一定我就没本事,我的本事在工作中间是可以看出来。”

  陈丹淮感慨道:“家庭背景有利有弊,因为我们党内吵架的人很多。也许你这个领导,跟你的父亲就是矛盾对立的,这样,反倒带来负面的影响。”

  陈丹淮讲话不紧不慢,但逻辑性很强。这大概与他长期从事技术工作有关。

  我们一直聊到下午五点多钟。因为房间小,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结束时,我们都是一身大汗。陈丹淮站起来时,我看到他的背后,已经被汗水洇湿。我深感抱歉,陈丹淮笑着说:没关系。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