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后置句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吗?(状语后置句)

80酷酷网    80kuku.com



状语后置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因为在文言文里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常常放在动词的后面,形成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吗?(状语后置句)(图1)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或宾语之后就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作状语的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常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吗?(状语后置句)(图2)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青出于蓝,胜于蓝。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出”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胜”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靛青的颜色)比蓼蓝深”。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三、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文贵乎真。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5、中心词+数量词。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又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又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再看状语后置(也称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状语后置:用来限制或修饰谓语中心词的词语,语法上叫“状语”。它们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结构等充当,对谓语中心词进行修饰或限制,属于谓语的附加成份,一般处于谓语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含有介词+对象的状语,如“于~”、“以~”、“自~”、“乎~”等等,往往跟随在谓语中心词后面(有宾语时,处在谓语中心词和宾语之间),这种情况就叫“状语后置”,或称为“介宾结构后置”。  例如:现代汉语句:“在北京买的”,“在北京”是介词+处所组成的结构,充当“买”的状语,表示买的处所。如果用文言表述,则为:“购于北京”,状语处在“购”的后面。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介词的情况,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仍然属于介宾结构后置。  文言文并非所有的状语都后置,有时它们仍然处在谓语中心词前面。如:“天下云集响应”,像云彩一样聚集,是“响应”的状语。?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