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灰领”从哪来?

80酷酷网    80kuku.com

  

    “灰领”一词起于上海,兴于上海,其人才的短缺却覆盖全国。在我国7000万职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不到4.5%,而在日本、德国同类人才约占30-40%。有数据显示,我国仅数控机床工就短缺60万。在北京,现有的101.16万企业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仅有10.12万,有关部门按照北京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粗略估算,高技能人才至少要达到47.21万,两者之间相差37.1万人。
    教育界将“灰领”人才的培养定位在高职、大专院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够不上白领,又缺少蓝领的实践技能,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况直接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大专不专,高职不职”这句话折射出社会上对目前专业技能人才教育的不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张永麟日前透露,去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到50%,今年毕业生的就业难点依然在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必须“转航”,培养企业需要的灰领人才。一些普通高校适时地推出“订单式”培养模式,有的已初见成效。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从去年开始和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合作。现代汽车参与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实习设计全过程。今年的高职毕业生已被多家汽车制造企业“抢购”一空,就连明年的毕业生都有预定了。北京城市学院今年也与有关企业合作推出三个“订单式”高职专业,即计算机软件、现代传播、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

    与此同时,北京一些有实力的培训机构也在这方面抢占了部分市场,但多集中在IT领域,如电子商务师、网络管理员等等,更多领域的灰领人才培养仍是一片空白,尤其是目前市场急需的制造业灰领人才,如数控加工中心程序员,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则少有涉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吕政认为,政府应制定灰领人才战略规划,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对灰领人才的培养作用,改革职业技术等级评审制度,同时改变企业内部对灰领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