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工厂 优秀的蓝领工人在哪里?

80酷酷网    80kuku.com

  

  在全社会都在热谈中国即将成为“世界工厂”时,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现在特别缺乏技术工人。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有很多国家都想成为“世界工厂”,比如说东欧、东南亚甚至南亚国家都在争夺“世界工厂”这块蛋糕。尽管从市场、从投资环境来说,现在世界上可能没有谁能出中国之上,但这个席位并没有标明只有中国人能坐,要想在世界赛场上抢得这个席位,必须具备很多条件特别是要有一支强有力的蓝色军团。

  汤敏所说的蓝色军团就是优秀的技能人才队伍,包括优秀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领域的劳动力队伍。

  优秀的中国蓝领工人在哪里?

  中国的优秀蓝领工人曾经是内地宣传的宠儿。五、六十年代,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好舞台,不只是在节日里,一年四季,人们都会在新闻报道当中见到他们的身影,新闻媒体全力以赴的报道使他们成为时代的英雄。但是当这种更具政治意义的宣传与报道逐渐成为历史的痕迹之后,这些时代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传人也就逐步淹没在越来越大的劳动力大军之中了。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13亿人口当中,有7.1亿的劳动力人口。这些人当中有1.2亿人在企业里干活。在这1.2亿职工当中,有大约7,000万是技术工人。而在这分成五个等级的7,000万技术工人当中,高级技工只占3.5%。

  此外,调查结果表明,在有着较长历史的国有企业里成长起来的部分技术工人们逐步流向了薪水丰厚的非公经济当中,这种现象在浙江的宁波、温州一带非常明显,有很多操着外省口音的技术工人都是私营老板们从各地的国有企业当中招聘来的。从国家整体上来看,这当然算不上是什么坏事,但是对于那些培养了这些技术工人的国有企业来说多少有些不公平。然而最可惜的是那些从国企中下岗的高级技术工人,仅是因为缺乏市场信息,或是不敢到外地去闯一闯而闲置在家。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人才结构扭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张斌处长说,“我们的劳动力人才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中,初级工大约占45%,再之后是中级工,也有40%多,最后才是那很少一部分的高级工。可是我们从国际劳工组织那里得到的资料可以看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基本上是一个鼓形的结构,初级工只占15%左右,中级工占50%,高级工占35%。有些国家高级工可以达到40%以上。”

  按照权威部门的推算,今后几年国企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增长25%,达到7,500万人。如果联系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个背景的话,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应当翻一番。

  技术工人的力量

  在谈到什么是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核心力量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无比巨大的市场以及颇具优势的投资环境,还有就是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显然包括庞大的技术工人群体。事实上,对于中国能否在世界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技术工人的力量的确不可以被忽视。

  能工巧匠有多重要?众所周知,中国的火箭技术世界一流,但在九十代曾经有过几次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是发动机的焊点承受不了火箭上天后的高压,后来是一位36岁的技师用自己出色的技能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对于今日之中国来讲,这样的劳动英雄的确是太少了。就国际间的竞争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来说,中国还不能在世界上称雄。

  “在谈到吸引外资时,在谈到‘世界工厂’时,人们总是提到中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问题是,比我们更廉价的劳动力比比皆是,越南、印度、孟加拉等许多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很多。因此,有竞争力的是优质的廉价劳动力。”汤敏说。

  关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到底便宜不便宜历来有争论,其实焦点正是汤敏所说的价和质的关系问题。张斌处长给我们提供的资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国的工资水平表面看来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加上效率的因素再算一下的话就不那么低了。因为我们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仅是日本的1∕26、美国的1∕25,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还高于韩国、匈牙利和墨西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透露,中国的一些企业设备并不落后,有的生产线甚至比国际著名公司还要先进,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能与人家竞争。现在有的企业已经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有米”难寻“巧妇”。现在光是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全国就缺60万。

  的确,如果不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对资本的吸引力的话,单从技术工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力量就不足以和那些主要的竞争对手抗衡。

  相反,由于工人不懂技术造成的损失却常常是触目惊心的。河南洛阳商厦特大火灾就是由于电焊工无证上岗酿成的,上海炼油厂吊机倾覆也是由于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技能而发生的。而这些事故的间接损失也是更为重要的损失是使外国投资者产生了担心和顾虑。

  职业教育为何不受青睐?

  中国的技术蓝领为什么这么少?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车钳铣刨技术如今没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之下的国有企业逐渐走入困境,使得中国企业职工当中的优秀技能人才呈现萎缩状态。但是改革开放已有20年之久,市场对他们的需求已变得如此强烈,为什么中国内地还没有一种好的机制来创造这样的人才资源呢?更有甚者,那些原有的渠道为什么还会变窄?职业技术学校还要关门呢?

  曾经在一九九八年向中央提出“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一倍”建议的汤敏说,高校扩招是一个原因。因为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不仅多数校址位于城市,而且其教学体制也仍沿袭普通教育的一套,招生对象盯的是城市的孩子。但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都奔大学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自然少了,教学质量与内容也没能不断提高。像武汉市,总共3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已经关了10所。其实,高校扩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优秀蓝领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同等重要。

  张斌处长指出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观念问题,望子成龙是中国老百姓固有的观念,只要有一线机会上大学谁也不会放过。外国人说的蓝领、白领在中国的对应词是工人和干部,这两种身份在社会上至今依然存在着巨大差别,社会地位和各种福利待遇的不同促使人们很自然地在两者中做出选择。第二个问题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有许多是由国有企业创办的,现在有些企业所属行业本身面临着重大调整,使得学校不得不跟着走,比如电力行业,它现在所属的职业技术学校几乎全都变成了职工培训中心,当然不会再对外招生了。

  中等职业教育不断下滑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其没能很好地面向市场、利用市场。

  “职业教育学校市场嗅觉不灵的问题,根本还在体制。”汤敏说,现在全国几乎所有此类学校都是国家投资或者是国有企业代表国家进行投资建立的。这种体制下学校创新冲动不够。这位一向反对在中小学教育进行产业化改革的经济学家极力主张在职业教育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他认为,必须允许私营部门大量进入这一领域,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汤敏建议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首先要调整招生方向,把招生的重点放到农村青年上,把眼光盯住在未来10年陆续进城的1亿农村青年劳动力上。与此同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产业化进程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的改革。

  张斌处长说,《民办教育促进法》自二○○三年九月一日起施行。从该法的内容来看,职业教育产业化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但是他同时指出,因为职业教育本身有别于普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因此实际操作训练是少不了的,其中很多训练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真材实料。所以职业教育要求举办者投入的资金会远远大于普通教育的投资,这使得这一领域的产业化可能会比想象的慢一些。

  对这一问题,汤敏建议建立一整套职业教育产业化的融资机制。他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论证,结论是,这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还是完全可能的。其核心部分是把目前在大学中实行的学生助学贷款推广到中等职业教育中去。

  中国的蓝领之梦

  “在德国,男孩首选职业是汽车修理,女孩首选是美容美发。”张斌说,了解了德国的一整套完备的立交桥式的教育体系,你就不会对此再感到奇怪了。在德国,小学一毕业就会面临三种选择。首先你可以上完全中学,这和我们的普通教育相类似;其次你可以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每星期有三天半或者四天都在企业学习专门的技术,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第三种选择是一些专门的艺术体育类学校。但是所有这些选择并不会使人一定终身。因为你在不同学校学习的成绩会以学分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纪录同样会得到其它学校的认可,并且被同等看待。当你打算转变学习的方向时,你可以凭借这些学分轻易地转到适合的学校。最终你仍然有机会完成你的大学教育。

  如果中国有朝一日也能建立起这样的教育体系,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特别是那些明知上大学无望的相当大部分的农村青年,难道还不愿意到中等技术学校中去学到一技之长吗?

  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育相互统一而不是绝然分开,这或许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著名的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研究专家、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动人的演讲叫《我的新世纪之梦》。他说:我的梦很简单很世俗,那就是,在二十一世纪我的祖国成为世界技能强国。我心中也有一支自己的梦之队。那就是,在五年、十年、十五年或者二十年之后,中国将拥有一支世界上最杰出、最优秀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大军。我们要有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汽车、火箭、住房的抽水马桶的生产人员,我们要有世界上服务质量最好的客房、餐厅、美容美发和家政的服务人员……

  仔细想想,陈宇先生的这个中国蓝领之梦其实并非那么容易实现。

  “我想首先要有一个全社会的、浓厚的学习气氛,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学习的地方。中国不仅要有大量的大学、研究院,还要有更大规模的中等技术学校。”汤敏说,这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高级别的技术工人提出更多的需要,而在经济发展调整的时期,其实也正是国家储备人才的大好时机。”张斌说,这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高速增长做准备。这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持续发展而必备的战略。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