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供销科长到上亿私企老板

80酷酷网    80kuku.com

  

李成华不叫万事成磋砣

从他讲话的速度,可以判断出他的性格特征――急性子。对此他自己也颇为无可奈何。然而他这种干练的性格却正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节拍相吻合,因此他总能抓住市场给予的机遇,且不论是赚多还是赚少,都能够确确实实地促进了自己事业的发展。

但是从表面上是看不出他的这一特点,因为戴着一副眼镜的他总是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

他就是李成华,福建省周宁县人。1954年出生,现为上海百仕钢铁有限公司、上海银狮钢铁有限公司、无锡银狮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成华说,他的个性的养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幼时的一段经历。

对于历史所记载的沉甸甸的东西,有的人选择遗忘;有的人选择从中找出奋发图强的力量。李成华就是后者中的一位。谈话间李成华带着记者再一次回到他的童年。

由于成份问题被清理回村

954年,李成华的父亲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工作。三年之后,由于成份问题(当时李成华的爷爷被定性为富农成份),他的父亲被当作四类分子清理回到了老家周宁县一个山村――咸村。在乡村期间,李成华的父亲仍不忘自己学医的初衷――救死扶伤,开了一家诊所,帮助村里人看玻实际上,这一家诊所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担负着养活李成华一家的重担。

那时年满四岁的李成华跟着父亲回到了老家。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参加劳动,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除了参加劳动之外,幼年的李成华还要被揪上台陪斗。自尊心,在当时李成华的潜意识里,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现在的李成华还清楚地记得:“以前,每次运动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的厄运也就开始了。到时我就要做为陪斗对象上台挨批。有时候村里被推上台批斗的11个人中,我家就占了四个,就是我的爷爷、父亲、叔叔还有一个就是我。”这种经历,并不是谁都会有的,所以个中滋味只有李成华自己知道。

除了上述的陪斗经历,最让李成华耿耿于怀的是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坐在课堂里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授知识。“小学时学校经常停课,自然也没能学到什么知识了。到了上初中时,又逢全国搞运动,我这个‘四类’分子子弟当然也不能幸免。除了陪斗,学校的大门还无情地对我关上了。因为校领导不能接受像我这种成份的学生,同学们也不愿意与我坐在一起学习。”显然那时的李成华是挨尽了白眼,属于被冷落的一族。

尽管这样,李成华却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自己看书(因为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当然也就有不少的存书了),或是自己学着写毛笔字。

顶替父亲进单位工作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79年,即李成华的父亲57岁那一年,父亲得以平反昭了,政府也给他落实了相关的政策。“但是,那时我父亲已经到了差不多可以退休的年龄了,于是他就自然而然考虑到由我去补员的事。”那时,是有这么一个政策,父母退休了,可以由子女申请补员,也就是接过父母手中的“枪”,继续为建设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李成华在经受了多年的磨练之后,命运之神终于向他敞开了大门、展

刚开始时的工种是在车间做木工,此后又被派去开拖拉机,月工资36元。但是,这36元的工资,对于需要他养活的6张嘴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那时,除了李成华自己、老婆及3个孩子外,还要赡养岳父岳母。于是,李成华除了开好拖拉机外,还兼当卸车工,一车一元钱。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于是不久之后,他又被调到了采购供销科。尽管如此,家里的经济还是入不敷出。于是,李成华在工作的闲余时间,利用自己在采购科工作的便利,做些小生意。经营的项目当然是尽取家乡的可用之材了,比如木材之类的。

即使不停地换工种,不停地努力工作,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所需用钱也就日益增多,李成华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尽管自己付出了数倍的努力,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1988年,李成华又写了一份停薪留职的申请报告。但是由于他是厂里的业务骨干,厂长没有批准。最后,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李成华选择了自己经商而放弃了公职。当时处于后计划经济年代,虽然做钢材生意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批条,但是相对于从前,生意算是好做多了,政策也灵活多了。至少他可以不再偷偷摸摸地经商,也不必担心自己因为做生意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一段时间过后,看到经营环境在慢慢地好转,李成华就动了成立一家公司的念头。不久之后,周宁县第一家私有

物资公司成立的几年内,由于在周宁县属于独家经营,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李成华的生意做起来自然是如鱼得水的。

1993年,相对于在上海做钢材生意的那些老乡来说,李成华的生意那算是小本经营了。听说了老乡们在上海发展得很好的消息之后,李成华与一位朋友相约来到了上海进行实地考察。虽然李成华也看出了上海这个经商环境与平台都胜出周宁好几倍的优势,但是他还是不愿意放弃在周宁那块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是,在同乡们纷纷前往上海的时候,他却没有跟风,而是在家乡的中心地段购买了一块地皮,盖起了房子。

转眼间,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周宁县又冒出了数家物资公司与李成华争市场份额。眼看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上海经商,因此,李成华又动了到上海探潮的念头。

李成华在上海注册的第一家公司即上海百仕钢铁有限公司,地点就设在上海虹梅路,注册资金50万元。当时他招聘了十几个人,租一块地,年租金10多万元。由于刚开始,对上海整个经商环境不熟悉,李成华在虹梅路呆了四年没赚到什么钱,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是什么原因呢?”对于过去的那段生意史,李成华说:“现在想想主要是因为在选择代理产品及地址选择上都不对,因此一年的利润一直徘徊在几十万元左右,没有多少长进,几年来都是这样。”可以看出当时的李成华很苦恼,也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潜心分析后得出“出师”不利的原因之后,李成华改变了经营思路。2001年,他将经营地点搬到了沪松路,改变了经营产品的项目。虽然此前也考虑过转为经营螺纹钢,但由于螺纹钢的库存量大,由此积压的库存资金也多,从而会影响流动资金的周转。

尽管李成华与其他商人一样都存在着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但是他却不考虑向银行融资,因为他担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利息列入财务费用以后成为企业沉重的成本负担,因此,用他的话来说,既然能力有限而经营风险太大,经营螺纹钢也就暂不考虑了,虽然知道那是以量取胜即可以产生相当利润的品种。然而现在的境况就不同了。

但是风险与利润总是成正比的,如果仅考虑风险,看不到利润的话,那是赚不了大钱的,但是如果尽看到利润而不考虑风险也是非常可怕的,遭遇到的风险后果并不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到的。于是经过将风险与利润进行比对之后,再加上考虑了自己的处境与资金实力,李成华开始涉足螺纹钢,一直到现在。

努力的人可以把生意做好

也许自己有过贫穷的经历,也许有过在贫穷中怎么求生存的经历,李成华说出了这么一句心里话:“穷,但努力的人是可以把生意做好的。”

回忆起自己的从前,李成华说,自己家里穷,但还是在想方设法、努力地改变这种状况。小时候的李成华很有经商头脑,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那时他经常挑着一担线面走街窜巷地叫卖(因此,李成华被定性为投机倒把而挨批),有时候也上山砍柴去卖,那时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那是让穷给逼出来的。而现在,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了,生活与事业在他面前呈现出一片光明。为此,李成华很是感到骄傲的。

对于经商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李成华经常在事后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一个人经济上的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志穷。因为志穷不仅做不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且连自己最基础的温饱都可能无法解决。所以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境况只能靠自己去努力。而在努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诚信,另一个就是认真踏实、努力地做事。对于这两点,李成华是深有体会的。

在李成华看来,只要努力去做事了,不管怎么样,多少都有些回报,且不去论回报是否与付出等值。李成华的工作作风是雷厉风行的,他经常也会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他希望员工都要像他一样,工作要有计划,今天的事今天就做好,不要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正所谓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陀。”因此,这种性格反映在生意场上他处理事情的态度就是惜时如金。“这种习惯是我从小就养成的。”在李成华的潜意识里,时间对于一个商人显得相当的重要,因此,要问他商人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李成华会相当肯定地说:“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时间这东西是一去不回头的,有钱也买不到。”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钢材市场,上午与下午的价格是不同的,有时候一疏忽,一个工作日里就可能损失十几万元,如果抓紧时间了,遇到行情好了,也许在相同的时间里你就可以赚上几十万元。李成华就是这么看待商业市场里机遇与时间的关系的。

如果问李成华这几十年时间的经商过程中,除了自然规律外,还有一些什么在发生着变化呢?“我认为这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有一个东西总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那就是人的观念。”在以前,问起李成华什么最值得他骄傲,他肯定会自豪地说:“我是无负债经营的。为了规避风险,我都没有向银行融过资。”但是,现在他认为,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借助外来力量,就比如向银行融资。虽然融资了,企业可能要承担利息,但是,要看到这一部分外来资金已经在悄悄地为你创造了数倍甚至更高的利润。他告诉记者,他马上就要到银行去办理融资手续了。

李成华风雨创业数十载,其设置的公司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问题。他在不断扩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仍不忘自己的穷苦出身,在事业有成的今天他不忘社会福利事业,除了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了无私援助的手外,还投资为家乡建设公路、学校等,造福乡亲,数年来他的各项捐款达两百余万元。

李成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大伙都看在了眼里。数年来,他获得了种种社会荣誉。2000年他当选为福建省周宁县政协委员,并于2003年应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首届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高峰会。

长期以来,他始终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深信“天道酬勤”,并以之作为座右铭不断地向前迈进。

这就是李成华,一个从国有企业的采购供销科长到拥有上亿资产的私企老板所经历的过程。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