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相对2002年有所加快

  根据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200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由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会大幅度提高、居民非商品性消费比重继续提高、储蓄增长势头不减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提高幅度不会明显加大。预计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44666.5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将实现28640亿元, 同比增长10.6%。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将实现16026.5亿元,同比增长6.8 %。

    二、商品供求矛盾有所好转。

  国家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农业、工业等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法则的深度发挥,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同时,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市场秩序的好转,也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商品供过于求的冲击力度逐步减弱。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商品市场的供求矛盾不断改善。

    最近,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种主要商品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在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4.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其中,466种工业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48种,占排队工业品的10.3%,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0.6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18种,占排队工业品的89.7%,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0.6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102种农副土特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39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38.2%,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5.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63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61.8%,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5.8个百分点;32种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为供过于求。

     虽然本次600种商品供求排队分析中,供求平衡的商品占14.5%,仅比2002年下半年提高1.5个个百分点,但改变了去年供过于求商品上升的局面,预示着我国商品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的状况已经达到谷底,开始走上逐步好转的上升通道,其意义绝非一般。尽管600商品中大部分商品从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仍表现为供过于求,但供过于求的程度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总体上表现为供过于求的商品中有70%的商品,在30%以上的被调查区域市场上表现供求平衡,分别比2002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和15.6个百分点。其中有30%的商品,在近40%的被调查区域市场上表现为供求平衡,这一比例也分别比2002年初提高近12个百分占和近7个百分点。在一些区域市场上表现为求略大于供的商品也有所增加。

    今后我国消费品市场,除了受资源影响大的商品和受重大灾害影响外,绝大部分商品仍表现为供大于求,但供求关系的内涵将发生量和质的改变。一是由生产决定消费造成的被动性的供过于求,变为由市场经济内在机制产生的自发性的供过于求,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而商品的供过于求是竞争生存在的主要因素,没有了商品的供过于求,也就没有了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绝大多数商品而言,既没有绝对的供求平衡,也没有长期的供不应求。二是市场商品价格的降低,将不再是商品严重供过于求的反应,而是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销售商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的主动性行为。三是由消费无层次化的供求关系,转变为消费层次化明显的供求关系,表现为:低档产品的供过于求的程度较大,主流消费品种保持适度的供过于求,一些高档、高端技术产品或热点消费产品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或短暂的供不应求。四是由于资源的限制和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将好于工业品的供求状况。

    三、物价总水平小幅回升。

  从2002年,物价走势及2003年经济发展环境,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可能小幅回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仍将负增长,但降幅缩小。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粮食、燃料、水、棉花、钢材等基础性商品的价格由于资源、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将呈现稳定趋涨的态势,这将抑制其他商品价格的下降;国家计划工作会议将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定为增长1%,预示政府部门可能对物价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促使物价总水平回升;一些工业品生产业,经过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价格下降空间缩小,供求关系有所好转,价格将趋于降幅减弱或稳定;入境旅游、国内居民国际、内旅游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其他非实物商品消费增加,给服务价格及相关商品价格提供了上涨的条件。预计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0.3%--0.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0.5%左右。

    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波及面扩大、消费热点进一步突出,这种消费升结构级特点仍然突出表现在城市市场。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城市居民结构升级的主要消费对象汽车、商品房、高端家电产品。时尚电子通讯产品、中高档食品、旅游、在外就餐和文化娱乐等。

   200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302万辆,同比增长37%,轿车增长更高达53%,私人购车比例已达到60%。2003年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消费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其原因:一是基本具备了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所需要的基础条件。汽车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基础条件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虽然200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美元,但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及沿海地区,这种条件已经具备,如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海市为4500美元,北京市为3000美元,广州市为4568亿美元。由于我国近几年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虽然大部分人还买不起车,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有能力购车的人数仍然相当可观。二是经过近两年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私人拥有汽车的比例不断上升,对居民消费欲望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三是私人购车比例的提高,使得市场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大大提高,价格的下降对消费的促进效应增强。2003年汽车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将更加有利地剌激消费。

    2003年虽然房改的效应有所减弱,但商品房的销售仍具备保持较快增长的市场环境。一是在城镇中,改善住房条件仍是大多数居民的强烈愿望,经过近几年的积蓄,一些居民具备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条件,二是贷款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中低收入阶层贷款购房热继续升温。三是以租还贷,以租增收,投资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居民在较快增长。四一些城市对农民进城购房政策的改善,促进一部分富余农村居民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积极性。但过高的房价、单元面积过大仍是抑制消费的重要原因。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以及我国经济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保持健康、持续、快速增长的壮举,极大地扩大了我国在世界的影响,促进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作为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的一个热点也逐步升温。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快速增长,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3%。入境旅游人数达9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9%。其中:外国人134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0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7%。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1%。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1%。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其中:因私出境100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87%。2003年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的势头将继续保持,也将有利地带动相关商品的消费。

    2003年数字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彩屏时尚手机等数字小家电、it产品价格将继续以较大幅度下降,促进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以纯平、背投彩电为代表的高端家电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一些家电产品渐入更新高峰(如洗衣机等),消费增长有所加快。随着农村居民家庭家电产品、电话等拥有率的提高,对农村居民消费欲望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加之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2003年农村居民对于家电产品、通讯产品的需求将加快。随着水电煤气价格的提高,家电产品在节电、节水和节省煤气等方面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

    五、食品类商品稳定增长。

  虽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但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仍将稳步增长定增长。其主要依据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向中高档次转变;每年1000多万人口的增长,对于食品的需求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入境旅游、国内居民旅游的快速增长,将带动对于食品类商品的消费;国外商品进口的增加,价格的下降,将剌激居民的消费欲望。2003年食品类商品总的消费特征是人均粮食类消费量继续下降,但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农村肉类商品消费量增加,蔬菜、奶类、海鲜类等副食品类商品消费总量继续增加。中高档水果的需求稳定增长。
 
   六、穿着类商品价格继续下降。

  受进口以及在我国贴牌生产的穿着类商品增加的影响,2003年消穿着类商品品种更加丰富,消费者选则的余地更大,个性化、休闲化、时尚化消费亮点更加突出,消费档次化特征更为明显。高收入阶层消费专注于名牌,中低收入追求时尚的青年更青睐于价廉物美的、款式、花色变化快的商品。内衣的消费受时尚、观念的影响,消费的增长继续加快,中低档西服在农村的需求增加。由于市场上品种的增加。消费档次的进一步拉开以及个性化消费特点的突出,穿着类商品市场的竞争有所加剧,价格总水平继续下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